《源代码》观后感

其实早在七月份就已经看过一遍《源代码》,当时便觉得不错,就推荐给了周围的好友,然后大家还在一起讨论了这个剧情。

如今老师又提起,恩,我就又看了一遍。

看之前我还梳理了一下记忆中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毕竟也过了差不多两个月,有些也模糊了。

我记得的是这部电影的创意和《异次元骇客》差不多,都使用高科技代码这类的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然后主人公在不同的时空中穿越。因为之前就看过经典的《异次元骇客》,加上很多其他类似于盗梦空间的悬疑类电影,我不敢说我都看懂了,但至少也有自己的一些理解,而且一些电影其实留的是开放性的结局,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不能说谁是绝对正确,而谁是绝对错误的。

《源代码》一开始就出现在火车上,男主角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只知道了自己叫肖恩。然后醒来回到了一个“实验舱”,其实是自己大脑印象中构造的直升机驾驶座。然后在交流中知道了自己其实是在接受一个任务。第二次回去的时候他发现了炸弹,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冒充是乘警希望大家配合,可是没用,炸弹爆炸他又回到了实验舱。和他对话的女士告诉他他能回去的原理,因为人的大脑可以保留八分钟的影像,然后通过量子力学之类的理论可以通过过脑电波构造出当时八分钟的世界,而专家也坚信他们只创造了八分钟的世界。第三次男主角自作聪明救了女主角,可是却无法改变女主角会死的结局。第四次他知道了手枪的位置。并在回到实验舱室看到了座位后的空军标志,然后在第五次回到火车上是通过网络知道了自己已经在两个月前就牺牲了,他还给实验室的负责人打了电话。回到实验舱后负责人说他不可能接的到电话,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第六和第七次都很快速的跳过,男主角都没有找到放置炸弹的凶手。而且他开始犹豫开始惊慌,实验室的负责人给他听了爸爸的话后,他主动要求第八次回到火车上拯救世界。回到火车上他透过炸弹上的手机找到了凶手,知道了车牌号停车点等信息,但却被枪杀。在第九次他终于将凶手绳之于法。而实验室的女士被他感动愿意为他在八分钟后关掉机器,让时间停留在那一刻。 关掉机器的那一瞬间,谁都以为,源代码里的世界将永远停留在那一刻,可是,当倒计时表为零,一切依旧在进行着,一切还是那么美好。男主角和女主角在一起了,在源代码的世界里。故事的结束,实验室的女士收到了男主角的短信,然后,她才知道,原来,他们创造的不仅仅是八分中的虚拟世界,而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世界。

第一次看时我和同学讨论时,就觉得因为男主人公成功阻止了第一次火车的爆炸,所以这个源代码计划便不得实施,而上尉只是在实验室中待命,等待源代码实施的时候。第二次看的时候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说源代码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那么就是说在源代码中应该也存在另外一个实验室和里面的所有人,那么短信是怎么控制发到现实世界中还是发到源代码世界中呢?在现实世界中火车已经爆炸了,他们能阻止的只是第二次爆炸,而在源代码世界里火车的爆炸都被阻止了,那就说明短信是发到了源代码世界里,写到这里,好像自己理通了。短信发送到的是源代码的世界,因为男主角其实是肖恩,而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我们看到的是他脑子里呈现他自己的样子。而真正长这个样子的是那个上尉,他还在实验室里等待接受任务。而他们与现实世界是再也没有联系的了。那就是说现实世界中的一次爆炸发生了已经无法挽救,但他们挽救了第二次,而且源代码计划可以正常实施。而在源代码世界里,第一次爆炸被阻止了,所以源代码计划并没能开始实施。而为一连接着两个世界的人,或者说那个大脑,已经在现实世界中因为切断电源而死掉了,所以这两个世界再也没有联系。

这是我现在能想到的理解了,毕竟能力有限,见笑了O(∩_∩)O~

 

第二篇:代码

MyRealTag=HTGetValueAtScooter (pentrend2,pentrend2.UpdateCount, 1, pentrend2.ScooterPosLeft, 1, "PenValue"); ptSetCurrentPen("pentrend1",1);HTGetPenName( HistTrend1.Name, HistTrend1.UpdateCount,1 ) <> "" AND HTGetValueAtScooter( HistTrend1.Name, HistTrend1.UpdateCount,2,HistTrend1.ScooterPosRight,1,"PenValid") == 0HTGetValueAtScooter( HistTrend1.Name, HistTrend1.UpdateCount,2,HistTrend1.ScooterPosRight,1,"PenValue")HTMassFlowValue_L=HTGetValueAtScooter("HistTrend",HistTrend.UpdateCount, 1,HistTrend.ScooterPosRight,1, "PenValue");pentrend2.ScooterPosLeftHistTrend1Tag.Pen1=pen1.TagID;pen01=HistTrend1tag.pen1;pentrend1.pen1.tagname.CommentHTSetPenName("HistTrend",1,"FM_MassFlow_io2");HistTrend3www=HTGetPenName(HistTrend3,HistTrend3.UpdateCount, 1 );HTGetPenName( HistTrend2.Name, HistTrend2.UpdateCount,2)ww.Comment=HTGetPenName( HistTrend3.comment, HistTrend3.comment.UpdateCount,2)1#pen=HTGetPenName( HistTrend2.Name, HistTrend2.UpdateCount,1);2#pen=HTGetPenName( HistTrend2.Name, HistTrend2.UpdateCount,2);3#pen=HTGetPenName( HistTrend2.Name, HistTrend2.UpdateCount,3);4#pen=HTGetPenName( HistTrend2.Name, HistTrend2.UpdateCount,4);5#pen=HTGetPenName( HistTrend2.Name, HistTrend2.UpdateCount,5);6#pen=HTGetPenName( HistTrend2.Name, HistTrend2.UpdateCount,6);7#pen=HTGetPenName( HistTrend2.Name, HistTrend2.UpdateCount,7);8#pen=HTGetPenName( HistTrend2.Name, HistTrend2.UpdateCount,8);HistTrend3.Pen1=1#CfgJldj_Speed.TagID;wwww=HistTrend3.Pen1; 56947360HistTrend2PenScale >= 5 AND HistTrend2PenScale <= 8HistTrend2PenScaleIF HistTrend2PenScale >= 8 THENHistTrend2PenScale = 1;ELSE HistTrend2PenScale = HistTrend2PenScale + 1;ENDIF;HistTrend2.MinRange = HTGetAutoScaleValue( HistTrend2.Name, HistTrend2.UpdateCount, 0, 5 ,"AutoScaleMin");HistTrend2.MaxRange = HTGetAutoScaleValue( HistTrend2.Name, HistTrend2.UpdateCount, 0, 5 ,"AutoScaleMax");HistTrend2PenScale = 1;002511c61a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