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才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一百七十一年前,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开启了中华民族百年丧权辱国的屈辱岁月。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以自强;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一次又一次,我们挣扎在帝国主义的桎梏下,自强不息;一次又一次,我们失败倒下,坚强不息;一次又一次,我们又重新站了起来,奋强不息。

终于,19xx年10月10日,在武昌,辛亥革命爆发,废除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华民族似乎迎来了新生。可是列强横行,国民不振,我们似乎仍身处迷朦与混沌之中。

恰同学少年,一群湖湘热血青年,怀抱救国理想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电影《湘江北去》讲述的正是他们的故事。毛泽东、彭璜、萧子升、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和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题呢?他们这些同学,他们这些少年,正是如此,也应当如此。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们满腔热忱,寻求这心中的那份梦想。一次北京之行,一次次与前辈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的交谈,在五四的前夕,俄式革命,十月革命的春风伴随着大战的胜利而润绿着这片历史悠久却也苦难深重的神州大地。同学们,少年们,开始不在迷茫,曙光已经照耀在千里之外的俄罗斯大地上。同时,屈辱的凡尔赛条约、卖国的二十一条,再一次刺痛了国人的神经。呐喊,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我的家乡苏州,同学们群情激昂。之后,全国各界都开始罢课罢工罢市,以自己的力量呐喊,不做东亚病夫,不做亡国奴,要独立,要自强。曾经,作为“80后”,我也自信满满,也许有些娇气,有些懒惰,但是我们的思想是端正的,我们是有能力的,我们也是愿意付出的。但是看过这部电影,我不得不承认,不论是思想的深度,勇气,还是吃苦耐劳,甚至是智慧,我都比不上先辈。要想负责起中国的未来,让中国永远摆脱“被人耻笑”的岁月,让中国傲然自立,青年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实在是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辨明是非,提高自我,履行责任,修身养德,这应该是学生不变的责任。其实,除了青年,还有很多要反思的事情。扪心自问,与20世纪初相比,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少了什么?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当然不能墨守着一切传统文化,只是,有些传统的东西,真的不应该抛弃,中国,永远不会,也永远不能等同于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正如电影中板仓先生杨昌济所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

是一代人的迷惘,不知道历史的脚步改何去何从。劳苦大众,没有温饱,没有地位,有的只是那无情的剥削。还记得那个全身素缟的男孩及他的父亲,我们忿忿不平。一条人命与十元大洋加两小袋粮食的交易,这就是普通劳苦大众在统治者眼里的价值。还记得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那稚嫩的声音:“先生,我们何以救国?”

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在北京,毛泽东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胡适等文学巨擘。

陈独秀他爱国,恨国。恨卖国求荣的政府,恨自己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救国。爱这片生他育他的土地,爱千千万万的同胞子弟。“爱它做什么,管它做什么,不爱也罢,不管也罢,忘掉更好。”即使语气是那么的决绝,我们还是能听到他内心的声音。这是气话,这是愤慨,这更是他对祖国的爱。每每讲到起头,他总是不由的让杯子,而他却不记得这样的行为,因为那是不由自主,那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就山东主权谈判失败后,他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不满。他在奋斗,他是个勇士,他不容许中国再这样消沉下去,他要唤醒十万万中华儿女的爱国心。 毛泽东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从一开始的“不死、求己、猛进、坚韧”到“生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他认为革命是要的,波涛汹涌是必须的,不做奴隶只有反抗。时值陈独秀被捕,为了声援北京的运动,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他为《湘江评论》写下一段气势磅礴的创刊宣言。“不疑者疑,不取者取,不畏缩者不畏缩了。”“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毛泽东汇入了这条江河中,开始了他史诗般的革命生涯。

电影的最后杨开慧牺牲了,她那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而她的精神却一直与我们同在。“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反观我们,生活在他们无法想象的年代,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一切。明亮的教室没有改变什么,先进的设备也没有改变什么,甚至,我们更差了!这是为了纪念共 产 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电影,但我却不想过分强调那时那些鲜明的人物们,他们无疑是任何时代的主角。那些与我们相同的学生们才跟让我感到心惊,我们是如此的不同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追随他们的足迹,一畅我们心中的湘江。

最后以《沁园春长沙》互为勉励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二篇:观湘江北去有感

观湘江北去有感

“做教员就是要为人师表,是表率的表,是思想和行为的表率。”在一个简陋的小学堂里,毛润之激动地为孩子们讲道:“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战争,就是要愈败愈战,为中国崛起而战。” 影片的最初,以此幕情景为契机切入,引出了少年毛泽东的故事。

而刚开始毛泽东的理想也很简单,他希望能做一位优秀的教员,他希望能拯救一个民族。看到自己学生戴孝上课,听说他学生家中的不幸遭遇,毛泽东应该是非常难过的,但更多的应是对中国当时掌权人的愤怒。穷苦大众都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那个时期的当政人对本国民众苛刻异常,对其他强国却畏首畏尾,这已不是一个政府的耻辱,这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乃至一个国家的耻辱。毛泽东应之后为学生讲述国情,而被革职,之后在张敬尧的压迫下也没有办法再当上湖南省内的教员。应而他发现如今他们的重要任务是要寻找、追求推翻这个腐朽政府的真理。 我对这一段印象也很深刻:润之与萧子升等人在雨中畅淋,何胡子有感而抒:“江江江,盖其有情既无情,风雨呼啸,直射湘江,闻墨四水,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从师万里外,访友入文渊!”

不久后,润之乘船去武汉,为赴法留学之事北上,并探望恩师杨昌济,临走前,孩子们都奔来为这位仅当了两个月零七天的教员送行。怀揣着救国为民的热切希望,润之一行人来到了北京。

在此期间,毛泽东干过很多活,他打过铁、拉过黄包车、做过图书管理员??做这些短工,或是为了筹钱出国留学,或是为了与当时学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见到面、交流思想。

而陈独秀先生的脾气我不得不说是比较暴躁,其中我对他摔杯子的场景记忆深刻。但陈先生之所以生气也是由于中国政府的腐败,是对国家的痛心疾首。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此般吧。在陈先生与辜鸿铭的对话中,看出了陈先生要拯救新中国的决心。辜老先生说:白话文不能改变什么,就如你可以剪掉我们有形的辫子,却不能剪掉人民心中的辫子一样。陈先生则回答:用白话文是为了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更多人觉悟,救国救民首先教育要改良,要改变现有教育暮气沉沉、阴气沉沉、臭气沉沉、死气沉沉的局面。早晚会剪掉你们心中的辫子。陈先生的思想在当时无疑是很进步的,也是非常正确的。

而毛润之在当时也十分值得我们敬佩,作为一个清洁员他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发表自己对革命的观点,这份勇气也是难能可贵的。再则毛润之也是个会非常会寻找机会的人,他得知陈独秀先生与李大钊先生等人上下班经常搭坐黄包车,他便开始去拉黄包车,并因此得以和陈先生交谈并获得陈先生的赏识。

但毛润之的学识无疑是非常丰富的,而且他对当时时政的见解非常独到精辟。能得到陈独秀先生与李大钊先生的赏识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二十八画生发表的文章很受欢迎,而其中一些看法与众不同但又一针见血。李大钊先生对毛润之也是很欣赏的,他专程为毛润之留了三本书并且写了一些话给他。

毛润之在胡适先生的讲座上对胡适先生说出他的想法:我们中国人无论有多少智慧的潜力,如果要发展这种潜力,心里面就必须装有劳苦大众,他们应该是激励我们改造社会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动力,同时也会加速胡适先生所说的创造学术社会的时代。在此同时传来一战胜利的消息,但毛润之对此并不感到开心反而有些忧虑。因为他知道世界不会应为中国的胜利而善待我们国家,为了他们的利益,

即使我们是胜利的一方,他们也不会停止对我们国家的压迫与掠夺。因为弱国无强权,我们当时在其他国的眼中是懦夫、是东亚病夫,因而若不推翻这个没有脊梁骨的政府,我们国家就没有站起来的一天。

之后毛润之更深层次了解了如今的局势,他放弃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而回到湖南去乡下调查。他对很多乡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他发现劳动人民的信仰并不是革命,不是推翻政府,而是能够简单幸福的过日子,能够不挨饿不挨冻。他做了调查报告,并提议做自己的刊物—《湘江评论》。他认识到了劳苦大众的重要性。不久后陈独秀先生应发表了《告北京市民宣言》而在北京被捕,而毛泽东一眼就看出了这个事件之后的阴谋,这篇文章只是个借口,民国政府因陈独秀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早就想关押陈独秀先生。从以上几种情形可以看出毛润之对政治的敏感性,他能一眼看出一个事件后的阴谋或者隐患,并且会思考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且寻找解决的办法,于此,我是非常佩服他的。

毛润之对陈独秀先生被关押之事感到非常气愤,他要全文转载此篇文章,并自撰一篇文章紧随其后。毫无疑问此举引起很大的反响,也遭到了民国政府的压迫。毛润之提出要唤起更多的民众,让他们心里也汹涌起来,一起有组织的进行驱张,而不是盲目行动。而在北京萧子升等人也在努力行动,他们取得多人的签名,要求释放陈独秀先生。之后,民国政府在众多压力下释放了陈独秀先生。

而毛润之从此事件之后,发现其他的道路似乎行不通,我们应该学习俄国的十月革命,成立共 产 党小组。教育救国很难实行,终可能只是纸上谈兵,因为穷人家可能连饭都吃不饱,更不可能谈得上读书了。

萧子升从德国留学回来,得知毛润之主张的是俄式武装革命的道路,与他们最初的信仰相抵触时,他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说这种平和的方式即使得不到实现也要坚持。友情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立场,信仰的力量是无人能敌的。是的,无论谁坚持的道路是对还是不对,这都是每个人的选择,也许你的是对的,但我还是要坚持我最初的。我佩服这种信仰,和这种信仰下产生的勇气。

毛润之这一路的奋斗也都离不开朋友们的支持,他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同进退,互相支持,互相学习。若没有这一批不离不弃的战友,那在这条道路上,毛润之也很难一直坚持下去,朋友往往是我们战争是坚强的后盾。另外在影片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毛润之这段爱情了,杨开慧的出场不多,而经常看到的场景就是她的等待,无用过多的语言与表示,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感情深厚,虽不是轰轰烈烈,但也温馨恬淡。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时代在变化,但我们的愿望不会变,我们的信仰也不会变。国家的繁荣强大也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虽说现在的中国一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也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未来的路还很长,而我们要精彩的走下去,为祖国尽一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