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读后感

《德蘭修女傳》讀後感

這世上,唯有愛,生生不息,世代相傳。

暑假期間,我看了由華姿著寫,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德蘭修女傳》。德蘭修女,阿爾巴尼亞人,一生都在印度的加爾各答爲窮人服務,被譽爲窮人的聖母。雖然他爲窮人服務,卻沒有人比他更窮,他死的時候,身上的全部財產是一雙涼鞋,三件破舊的衣服。雖然他很窮,卻沒有人比他更富有,他博大的胸懷和愛,為他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他得到了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

德蘭修女生於一個戰亂的時代,那時候的阿爾巴尼亞,處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他的父親是一名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但是卻在政府的迫害下死去了,那時德蘭修女僅僅九歲,德蘭修女在父親死後,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他燃燒的心關愛,妻兒和國家, 如絢麗的玫瑰 ,墜落於襤褸衣衫。後來,他這樣解釋這首詩:“這首詩的意思是要人相信愛,不論你看到的是仇恨,還是毀滅,都要相信愛。”是的,德蘭修女在以後的時間裏認認真真的踐行了他這一理念,他在加爾各答,這座印度污染最嚴重,最貧窮的城市,照顧著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因戰亂飽受摧殘的難民。

德蘭修女的母親對他後來的性格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的母親莊達也是一個善良的人, 有一天,莊達在街上遇見一位生了腫瘤的女人。但比身體的病痛更使她痛苦的是,她的家人沒有一個願意幫助她,他們甚至把她趕了出來,使她無處棲身。莊達並不認識這個女人,但看見她這個樣子。就深深地憐恤她,同情她。莊達對她說:“那麼,請到我家裏去吧,讓我來照顧你。” 說著,就真的把這個素不相識的女人帶回了家。 “孩子們,我們有客人來了。”進門的時候莊達喊道。這句聽起來平平常常的話,卻給了這個女人很大很大的安慰,使她感到,自己雖然如此不堪,卻還是被尊重的。

母親的言行就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使他成為德蘭修女後,懂得在為窮人服務的時候,尊重是不可或缺的,愛是最重要的。窮人沒有錢,沒有社會地位,但並不是沒有尊嚴。所以當你為窮人做一點事情的時候,首先應該讓他感覺到,你並不是在施捨,而是在愛。 德蘭修女對待窮人,沒有種族和民族的偏見,沒有因貧窮和富貴而產生的歧視。有的只是他悲天憫人的情懷,和他對他人無限的愛。而他這種對他人的愛,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發揚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所以,不要吝嗇我們的愛心,用真心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世界上充滿愛的力量,盡我們的可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第二篇:特蕾莎

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贫民窟的光与盐-德蕾莎修女

周学信

我记得在美国圣路易市一个会议厅外巧见德蕾莎修女。我发现她竟然十分瘦小,并且又有些驼背。那天德雷莎身著一件质地粗糙、镶著蓝边白色的沙里(Sari,印度妇女披裹身上的卷布),慈祥的脸上尽是农夫纯朴般、长年曝晒在风霜下面而生出的皱纹。她身旁有几个仁爱修女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的修女陪著。她看来一点也不起眼。都市里繁忙的人们没有人会多看她一眼。德蕾莎修女虽然只是个外表瘦小、柔弱的女子,她却是上帝手中一个伟大、坚强的器皿。

服务穷人中的穷人

在德蕾莎修女朴素的沙里下,隐藏著一个高贵的灵魂。她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特殊的人物,也是最令人景仰的妇女。从神那里,靠著神恩典与能力,她服务穷人中的穷人,以她的一生,实际彰显神的大爱。

德蕾莎修女于西元一九一○年出生在塞尔维亚,本名是Agnes Gonha

Bojaxhiu。她的父母是阿尔巴尼亚的富有人家,家中连德蕾莎共有三个孩子。小时候,她就领受神的圣召,立志加入宣教工作,长大后到偏远的异国传扬神国的福音。她觉得神对她的呼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全职的事奉,一是到印度去。

一九二八年,她加入总部设在爱尔兰的 Loreto 姐妹会,并被指配到印度

大吉岭工作,担任当地学校的老师,教授地理及历史。

大吉岭位于喜玛拉雅山与加尔各答的山脚下。一九三七年,德蕾莎完成了修会的训练,正式宣誓成为修女,并被指派到隶属加尔各答 Loreto 姐妹会 的圣玛丽亚女中担任校长。该校是个贵族学校,学生皆来自孟加拉的上流阶层。

然而,神对德蕾莎的带领并不是要她停留在圣玛丽亚女中。一日德蕾莎搭火车到大吉岭隐修,在火车上,她听见神「圣召里的圣召」。这个经历使她完全地坚信,神在她内心的深处对她亲自说话。这圣召里的圣召就是要她在穷人中的穷人里面服事神,而她必须顺从并遵行这个呼召。贵族学校外是贫民窟。

这个呼召随著时间过去,愈发清楚。 Loreto 姐妹会在印度开办了几所顶尖的贵族学校,当地的士绅把孩子送入这些学校,然而,在加尔各答圣玛丽亚女中的墙外却布满了脏乱、污秽的贫民窟。

穷人多住在由锡板搭建而成、矮小简陋的屋子里。德蕾莎看见这贫民窟与贵族学校的对比。她心中深受责备。她知道,贫民窟才是神要她去的地方。神要她进入最穷苦、最低贱的人群当中。她决心要顺服神,即使要付出极高的代价。

一生中重大的决定

德蕾莎修女在 Loreto 姐妹会的修道院十年,

德蕾莎后来承认,离开修道院走入贫民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因为对她而言,脱离修道院的痛苦与煎熬,更胜过她当年离开家人与朋友,

德蕾莎要离开修道院时,修会的上司曾与她约谈并试图劝阻。其实,德蕾莎清楚知道 ,一旦脱去修会的修女袍,她就失去了修会的支持,也没有什么人来帮助她,但她依然坚持出走这个决定。最后,修会终于点头同意。

靠心中的感动工作

离开修会后,德蕾莎进入最破烂的贫民窟,接待贫民窟里饥寒交迫的孩童。为了他们,自己亲身到街上乞讨食物并送药,帮助他们清洗身体。在这个屋里,没有桌子、椅子,也没有黑板。她以地板为黑板,教孩子们一些孟加拉字母。

这时她完全依赖心中的感动工作,只要她觉得哪里有最大的需要,她就到那里去帮助人。有一次,她看见街上躺著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她焦急地四处求告,敲遍医院、诊所的大门,竟无一人理会。最后好不容易求到一点药品,回来时却发现那人已死去了。

另有一回她遇见一个人身上都是脓包、伤口,她沈痛地感叹:「狗与猫都过得比这人更好,之后,她到警察局请求他们拨一处地方,使她可以接待那些无家可归者。能够帮他们清洗身体、洗净流脓的伤口再加以包扎,好让孤苦无依者有个安静面对死亡之所。她觉得这么做,

被爱与被照顾。就这样,德蕾莎创办了死者之家--Nirmalahriday ,意思是纯洁的心之地。她借用加尔各答香火鼎盛的 Kalighat 庙旁招待香客的一间禅房,开始来收容垂死的游民。

秉持同样信念,德蕾莎创办了弃婴之家。有一日在倾盆大雨中,在及膝的水里,一个贫穷的妇人手上抱著高烧不退的孩子。因为她付不出房租,屋主拆毁了屋顶,妇人、孩子无助地立在雨中。无处避雨。德蕾莎伤痛地说:「想想看,只是因为缴不出八卢比的房租,一个孩子竟要死在大雨之中。」不久,德蕾莎建立了Shishu Bharwn ,专门收容被丢弃在路上、警察局门口、垃圾桶里和儿童之家门口的婴孩。

除此之外,德蕾莎又创办了麻疯病之家。当时,德蕾莎听说一个修女会所支持的麻疯院因为都市计画而被迫拆除。她立即前往孟加拉市市府为他们向市长求情。后来市长将一块位于市郊的土地拨给德蕾莎做为麻疯病人之家,这就是Shamti Nagar的由来。在其中的麻疯病人得以受到妥善照顾。

创设仁爱修女会

从那时候开始,罗马教廷遂于一九五 0年,准许德蕾莎创设仁爱修女会。从修会创立迄今,不断有人申请加入这个修会。

一九六八年仁爱修女会回应教宗保禄六世的邀请,在罗马设立(分支)办事处,随即在世界五大洲各处兴建贫苦之家等等。仁爱修女会的扩展迅速,远胜过教会历史上所有的修会。

现今,许多修会正濒临衰弱不振的颓势,唯有德蕾莎创办的修会却不断兴旺、扩展。一九九五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已有一百卅七个国家有仁爱修女会的组织,五百卅七间安养所。

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一九七九年,德蕾莎获颁诺贝尔和平奖,同年也获得印度政府颁发的全国最高荣誉奖Bharat Ratna。全世界许多的大学争相颁授荣誉学位予德蕾莎,各地也纷纷邀请她去演讲。一夕之间,德蕾莎修女竟成为拥有众多头衔的名人。

但是,她从未被这些虚荣迷惑,她穿著朴素,单纯地接受这些由人而来的赞美与光荣。她代表穷人发表简单的感言,词句里充满了爱与感谢。

不被需要才是贫穷

德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简单又直接,就是服事穷人中穷人。她认为人最大的贫穷不是 物质上的缺乏,乃是不被需要与没有人爱。在为英国电视台录制「为了神做件美事」(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节目时,她告诉英国记者说:「感觉自己没有人要,是人类所经验到最糟糕的一种疾病」。因为别的病有药可医,唯独「不被需要」,除了一双愿意服事的手与一颗充满爱的心肠外,再没有一帖药可医治。德蕾莎更发现,富裕的国家竟和贫穷的国家同样都

并带领仁爱修女会一起服事世人。她并没有达官显要背后作为支持,修女会也没有获得社会名流的积极赞助,她只是单纯地依靠神。她一生活出了福音中的圣爱,尤其活出了耶稣基督对穷苦者、受难者的怜悯。

转自神学网

信仰之门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