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活动反思

音乐活动反思

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能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工作中我经常很困惑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价值在那里,应该如何开展音乐教育?

通过观赏3月30 号的观摩活动,让我的印象特别的深刻。南京的几位老师上课时,表情那么的自然,最吸引哦的是费颖老师的中班创造性地律动—洗衣机,本节课是以孩子的实际生活为前提的,让幼儿们初步的学习游戏并尝试与同伴合作,还会用各种动作来表现洗衣机洗衣服的程序,在整节课中,缓解特别的流畅,、让幼儿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例如: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创造力,当老师说:“我们洗衣服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呢?谁会用动作来表示一下?”孩子们都能说出放入脏衣服,并且孩子们做出的动作也是形态万千,都特别的形象,有创意。在本节课中,也让孩子们学会了认真的观察,如:甩干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说真的,连我都没太注意过,但是孩子们却能说出甩干后的衣服是缠在一起的,甩干的衣服是贴在洗衣机的桶壁上的,没有在桶中间的。真不敢相信孩子们有那么敏锐的观察力,孩子们进一步学习了根据动作和语言的提示,在游戏中记忆动作的顺序,先放入衣服——在放水——然后衣服慢慢的飘起来——开始转动洗衣机按钮——甩干衣服——晾衣服,每一个步骤,孩子们都能清楚地记得

费颖老师的一节音乐课,使各类智能都得到了好的发展:数理逻辑、语言逻辑、自然观察、人际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自我智能,特别是她课中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当洗衣机拉成一个圆圈,刚开始圆圈特别的小,很挤,老师就问孩子们怎么办,孩子们说向内走,结果试验没有成功,让幼儿们明白了当圆圈小时要向外走,发展了孩子们的空间智能,再比如,中间的一个小游戏,三个人合作,两个人当洗衣机,一个人当脏衣服,孩子们彼此之间商量的很好,根本没有出现争吵的现象,他们明白了什么叫谦让,从而进一步的发展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借助音乐这一个载体,促进孩子们的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而且我觉得音乐应该是孩子们表现自我,表现思想情感的一种活动形式,在孩子们的眼中到处都有音乐,音乐活动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特别是根据音乐的即兴表演也是他们展示自我的一个部分,更能表现出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音乐也是一种游戏,不应该有强制的目的性和社会使用价值,我们应重视孩子们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所体现到快乐,而不能注重他们到底跳的是什么,一节音乐课他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满足孩子游戏的需要,让幼儿们自由自主的去创造,对培养孩子们健康的个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教学以来,我在实践中经常反思,通过反思渐渐的提高了自己对音乐教育目标的理解,实践、反思、观摩、在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收获、有困惑,我觉得音乐活动可以体现出孩子的心灵美和外在美。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依照新纲要,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幼儿的音乐,活动能力是在大胆的表现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最大的作用就是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是他们在从中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培养出健康、活泼,有活力的孩子!

在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

随着"二期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幼儿园音乐教学也渐渐地在"二期课改"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二期课改要求我们突出课程的有效整合、师生共建与教育个别化的时代要求,构建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但是随着对于课改的实践的深入,主题的背景下的音乐活动不知如何去把握。在我们的生活周围,音乐的美妙声音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耳边,音乐,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音乐,使人的心情更舒畅。然而,二期课改的中心又是以生活为基本出发点的课程体系。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如何找到他们的共同点?怀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不断地尝试开展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教学,在音乐活动的教学上运用以“趣、新、全、情”四字为特征的教学策略。

一、趣:以乐激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推动幼儿去探求并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在主题背景下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上下功夫,以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使它们在音乐表现中也能反映出童趣。

(一)教材趣味化

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等多方面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对中班的幼儿选择了一些谜语歌曲、游戏歌曲、,如《五指歌》、《猜猜我是谁》,情节

1

歌曲《森林小木屋》等。这些教材充满童趣,孩子喜欢,学起来也就有积极性。

在主题活动:"我爱妈妈"中,我选择了活泼轻快的歌曲"妈妈呀,妈妈"让他们理解妈妈平时工作的操劳和辛苦,结合"三 八"妇女节,我们邀请了妈妈们与他们一起来参与这个活动,着实增进了孩子与妈妈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感。

(二)设计趣味化

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过程是音乐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的设计充满趣味性的,这样,才能吸引孩子学习。如在关于秋的主题中,音乐活动《两只小鸟》的教学,教师简单的让幼儿学唱,孩子们的学唱枯燥而无味,感情也平淡。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向幼儿解释这样的一种意境:我们站在树下,抬头发现茂密的树上正停着两只小鸟。一只叫丁丁的小鸟在说话:喳喳,你好,冬冬。我们玩玩吧。好呀,冬冬与丁丁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他们玩的正开心呐。突然,一阵北风吹过,丁丁飞走了,冬冬也飞走了。我们看不到小鸟失望极了,一起叫丁丁、冬冬快快回来。我把这样的一个意境带进孩子们的脑海。孩子们被感染了,很好的唱出了歌曲的味道,感情也被激发了。在同一主题下的音乐活动《小蝈蝈》教学中,我在教唱的基础上,通过游戏,在地上划个圈做笼子,让孩子们体验跳出笼子,获得自由的快感。有趣的活动,让幼儿的学唱生动了。

二、新:以乐求新

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教师对音乐本身的一些元素也要把握好,如节奏。但这不可能以一本正经的面孔出现,而应该是生动、形象的,直接的经验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出现。

在春的主题活动下,有音乐活动《报春》,在教学以前,我先引导幼儿充分观察从冬到春的季节变化特征。孩子们在唱歌曲时就有丰富的实感,会产生响应的形象思维。他们脑海间会出现春天万物复苏,大树新叶,枝头发芽,鲜花盛开,小鸟歌唱等多种景象。只有歌曲和富有魅力的旋律能够把许多场景传递给孩子,这就是形象思维。这种形象思维的次数越多,对孩子们智力发展的作用就越大。他们还能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象声词处理得有轻的有重的。我尊重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鼓励孩子以多种方法表现歌曲的情感。

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我家有几口》的音乐活动中,我在教唱的基础上,先学习节奏,通过各种形式练习,然后让幼儿从色块的颜色认识“梭”和“米”,知道“梭”和“米”住在哪儿。然后再学习敲铝板琴。许多孩子兴致勃勃,学的又快又好。

三、全:以乐促全

《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项主要手段,它通过饱含情感的形象感染人,只有自己树立了全面观念、整体意识,才能充分发挥美育的各种教育功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在音乐教育中非常注重活动的整合性。

在主题活动过新年中,选取了民族音乐《喜洋洋》的教学内容。在教研组开展教研的基础上,我认为作为一种审美的音乐活动,其特性在于整体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首先要挖掘和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绪、情感,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再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幼儿,创设一种与作品相协调的,带有整体审美情景的教学“情绪场”。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来达到喧染情绪的目的。火红的门匾,喜庆的人们,热闹的街市,过年的风俗。等等。通过情景的再现,让幼儿在喜洋洋音乐的背景下,充分表现欢快情绪。这样,幼儿能对这首音乐的理解上升了。同时,孩子感受歌曲、哼唱歌曲的时间并不只局限于音乐教学中,老师可以尝试将音乐活动融入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去,为孩子创设更好的音乐环境, 给予孩子更多感受他们自己音乐的时间和机会,促使孩子们慢慢学会自主地去玩、去感受。在秋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对于落叶的沙沙声没有感受,我们到公园秋游时,让孩子们在落叶中走一走,听一听,唱一唱,随着孩子脚步声歌唱声,地上的叶子也沙沙沙作响?现代生活的信息传播,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幼儿,电视节目中新的娱乐形式“PK”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让幼儿好象觉得自己就是电视中人,虽然有了受挫的时候,但却乐此不疲。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的心态调整。

四、情:以乐蕴情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美学家施东昌说过“美感是最有感情特征的”。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怡情养性”着手的,它要求“以情幼人”,通过“美----成----理”的过程,逐步地感受美、欣赏美,使人产生情绪体验,达到思维的起伏和情感的激荡,从而升发出高尚感情,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我在音乐教育中抓住了“情”这个字。

2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个幼儿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感情,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教师应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个幼儿,在师生互动中幼儿愉快轻松,主动积极,形成一个良好、温馨的氛围。这样才能达到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热爱。师生间建立起平等的情感关系,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倾听幼儿的愿望,在可行情况下满足他们的要求。如;在主题活动玩具真好玩中音乐《碰碰船》的教学中,幼儿对歌词“碰开了小河的酒窝窝”不能理解,而他们认为是小浪花,于是在学唱时我们就改唱“碰开了小河的浪花花。”教师鼓励并肯定了幼儿的发现和创造,使幼儿的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培养幼儿美好的情感

游戏是是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所以我总会将音乐情节化、游戏化,以便更好的激发孩子的情感。例如歌曲:“我是一朵小花”歌词不难,但是如何真正的让孩子走进音乐感受音乐呢?我不但利用主题春天的大环境让幼儿去聆听感受音乐的美,并以小花籽看春天的故事情节引发孩子内心的共鸣,并将铃鼓装扮成太阳,在与太阳用歌声交流时再次感受了节奏,体验了音乐中小花快乐的形象,激发了孩子表现的欲望。整个活动不单单停留在歌曲的学唱,而更多的是体验花、阳光这种和谐的美与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萌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总之,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的价值则定位于幼儿认知经验与艺术表现的整合。是以幼儿自主的表达及真切的体验为目标,追求的是长远的效应。在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中,孩子们体验的是在游戏活动中,在生活的过程中学唱和技能技巧的练习,而更多的则是体验自主参与的氛围,感受情绪的愉悦,增强了孩子们探索、实践的兴趣和自己寻求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相信,这种与时俱进的音乐活动不仅可以熏陶孩子们美感,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孩子健康、活泼、开朗的性格,为立足于现今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探索中班幼儿表演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措施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也是幼儿十分喜爱的一种游戏。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表演活动时会有不同的特征表现。下面我们将从《春天的电话》这个案例入手,探索中班幼儿表演游戏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 能独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务,角色更换意识不强。

表演游戏是通过角色表演来实现的。在《春天的电话》这个文学作品里,黑熊、小松鼠、小白兔、小花蛇、小狐狸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动物形象。在表演前期,我们引导孩子在美工区制作了头饰。在活动中,孩子们能根据表演的需要来分配角色,并挑选头饰。但,在第一次表演时我们发现这样的现象:幼儿在戴好头饰后,互相欣赏着自己戴的头饰。“这个头饰是我做的”“这是黄佳怡做的小兔子”。而后就开始模仿动物的动作嬉戏打闹。直到老师介入时,才渐渐进入游戏的计划、协商阶段。同时还发现:某个幼儿如果第一次表演时扮演的是小熊,那么在他后续的表演活动中总会选择这个角色进行游戏。

通过与幼儿交流我们发现:这与幼儿对某一角色的喜好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大多数幼儿喜欢小熊这个角色,因为是小熊第一个给小动物们打电话,故他们就会认为小熊最好。从这一点中我们感到在有头饰的情况下,中班幼儿能较顺利地完成角色分配任务;他们有一定的角色更换意识,但角色自主更换意识不强。

措施:教师参与角色表演。

教师参与角色表演,一是为了增强幼儿的表演意识;二是教师在参与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角色来表演。比如每次表演后请幼儿来讨论“你觉得老师哪个地方表演的最像小松鼠?哪些地方还不好,你能帮帮老师吗?”这时可以因势利导地请孩子来表演这个角色。但要注意教师参与角色的指导不宜过多,当孩子建立起表演意识、角色互换的意识时,就应该用鼓励的方式来强化。

二、游戏的目的性差,依赖成人参与才能坚持游戏主题。

在表演《春天的电话》过程中,电话是运用最多的道具,孩子们会不约而同地从家中带来一些手机模型。在没有老师参与的情况下,孩子们会随意中断自己的表演,拿着手机玩。这时老师以角色的身份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会一遍一遍地邀请老师来表演。一旦老师离开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将游戏进行下去。这说明中班幼儿往往因为准备道具、材料而忘了游戏的最终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中班幼儿以愉悦为游戏目的,任务意识不强的特点。

措施:营造轻松的氛围,关注幼儿的表演

我觉得教师应重在观察幼儿表演,倾听幼儿的心声,淡化表演的结果,关注幼儿的表演并不是对他们的表演进 3

行过多的指导、干预以纳入教师自己的意图,而是强调教师的观看和倾听,让幼儿觉得别人承认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的思想,适当时教师将情况进行记录,以便作为进一步决策的依据,幼儿有充分时间和自由进行表演,心理无压力和负担。一位教育者强调:“教师不是裁判员,而是当儿童需要借助一个手势、一句话时他们可以去寻求的资源。”只有理解教师的角色,才能在关注幼儿的表演时,主动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幼儿感受到教师重视他,允许他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创造。

三、角色扮演以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在再现故事的目的性角色行为中,一般性表现占中班幼儿角色行为的,生动性表现仅占。《春天的故事》的开始情节是这样的:轰隆隆,打雷了,睡了一个冬天的小黑熊被惊醒了。87%的孩子只是象征性的做了一个伸懒腰的动作。只有不到7%的幼儿能用瞪大眼睛,抖动身体来表现小黑熊是被惊醒的。在表现人物对话时不能根据角色的特征来表现。这一方面是因为中班幼儿的角色扮演意识不强,还不能很好地区分日常行为与扮演行为;另一方面中班幼儿的语言、移情能力等也限制他们的角色扮演能力。幼儿在再现故事内容、扮演角色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段,包括语言、动作、混合手段(指动作、语言、表情的综合运用)等三种方式。中班幼儿主要以动作为表现手段(所占比例为57%),这是因为他们对动作更有兴趣。

措施:树立榜样。

众所周知,“模仿学习”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有7%的幼儿能生动地再现角色,于是我们运用现代化的工具,用摄像机拍下这组孩子的表演实况,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你喜欢谁?为什么喜欢?”。通过向同伴学习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即:能用动作、语言、表情来表现角色。

四、简单再现故事情节,缺乏创新意识

表演游戏在表演时是要根据自己对作品、角色情节的了解,在语言、动作上进行想象、创造,增添改动,所以它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游戏。

在最初表演《春天的电话》时,因为每一个角色有好几个头饰,孩子们会不时地跑过来对老师说“老师有两只小黑熊,可故事里只有一只”,个别幼儿还会因此与小朋友争论不休,致使游戏无法进行。又如,在表演中最难的就是要记住不同动物的电话号码。我们发现,有些幼儿由于记不住电话号码,就采取跳过的方式。这一点说明中班幼儿缺乏拓展故事情节的能力,也就是缺乏创新意识。

措施:有效的点拨。

有效的点拨,就是要在孩子的问题情景一旦产生时,老师要能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孩子提出的有两只小黑熊时,我们就问孩子:“小黑熊和谁水一起生活?”这样的问题已提出孩子们就想到了,有可能是熊爸爸、熊妈妈。或许还有兔姐姐、兔哥哥等等。由此可以帮助孩子拓展出新的故事情节。又如记不住电话号码,我们引导幼儿设计动物名片、电话本,帮助幼儿解决表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孩子们的表演更加充实丰满。

虽然表演游戏只是一种游戏,但它却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使得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很好发展,让幼儿放松自由的游戏,大胆创新,也就能让幼儿更有兴致的参与游戏,那么教育的效果和意义才能随之产生。

怎样的音乐是孩子们喜欢的音乐?

在下午起床梳洗时段或是离园准备时段,我都会挑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让已经整理好的孩子有个调整的时间。 但什么类型的音乐才合适呢?经过多次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喜欢那些贴近生活的音乐。《世界名曲》中的《钟表店》是孩子们点播率最高的。该音乐除轻快、有节奏感外,还还原了许多真实的钟表报时声音,甚至还有给闹钟上发条的声音——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兴奋点。每当播放这个音乐,孩子们都会不由自主的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摆动手臂模仿时针分针走动的形态。等到钟表报时的时候,有的孩子会学着布谷鸟“咕咕,咕咕”地报时;或是模仿拿锤子敲打的动作,一边发出“当当”的声音。待到上发条的音乐一出现,又会做出整齐划一的拧发条动作。还有《口哨与小狗》、《小铅兵进行曲》都属于这类音乐。

除了上述的世界名曲,他们还喜欢《噜啦啦》、《洗手绢》一类的基于生活的律动音乐。

由此看来,并不是任何号称“世界名曲”的音乐就能让孩子感兴趣,只有那些贴近生活,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并且孩子能够容易的理解并模仿出音乐中所描述的东西的音乐,才是孩子喜欢的音乐。

适宜的策略运用促进孩子发展

背 景:

4

音乐欣赏,是一种有意识地反复倾听音乐的活动。理解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但是,孩子对音乐理解能力十分有限,虽然他们能对生动形象、节奏鲜明的乐曲有所反应,但绝对不能完全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策略去引导孩子感知音乐的内在魅力。在享受的同时去分析、理解和表现。适宜的策略运用能使孩子徜徉于积极愉快的情绪之中,对陶冶孩子的情操、开启孩子的智力,特别是为孩子终生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老师的指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所在。

上学期的音乐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风雨中的小鸭子》、《调皮的小球》、《龟兔赛跑》、《小青蛙》… 然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什么样的指导策略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个人经验与音乐偏好,尊重幼儿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表现,使我们的音乐欣赏活动成为愉悦性、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呢?

运用的策略:

1、结合图谱欣赏音乐。图谱的运用会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这我们已达成共识。而图谱如何与音乐完美结合,有利于幼儿理解、记忆,便成了我们思考的第一点。

2、以故事的形式讲述音乐的思想内涵。运用“故事导入法”帮助幼儿理解音乐,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而如何将作品内涵用生动的讲述展现给孩子,让复杂的旋律简单化,是我们思考的第二点。

3、情境感染策略:无论何种乐曲,都会表达某种情感或是描述某种场景。如《摇篮曲》温柔甜静,《龟兔赛跑》构成生动可爱的动物形象……这些特质都有利于教师去为幼儿创设一个音乐浸润的环境。然而,如何让情境很好的为音乐服务,使孩子们情境中去感受、理解音乐,使我们需要思考的第三点。

4、尝试体验策略:即除了听觉之外,借助动作、语言、图画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帮助幼儿体验音乐、增强感受。而如何使幼儿在聆听中引发感受、做出表现,是我们思考的第四点。

5、人性化策略: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需要,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也各有不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如何起主体导向作用,既不能用自己的欣赏角度来替代孩子的欣赏眼光,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欣赏情趣。则是我们要深思的的五点。

6、游戏化策略:游戏表演是孩子领会乐曲的一种升华,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将自身对乐曲的习得进行自然展现。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游戏策略是最容易也是最困难的,掌控不好的话孩子兴趣点特别容易转移。那么,如何关注与引领幼儿,老师既能够预设、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又能分析解读孩子的行为,将幼儿已有的经验迁移到新的学习情景中,从而找到促进孩子发展的有效途径。使我们思考的的六点。以上的指导策略教师要灵活运用,用在最恰当的地方,用在最切合孩子需要的地方,就能成为最佳策略。

最后我要说的是: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要体现幼儿教育生动活泼的特性,应让孩子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机会游戏,并参与环境创设,不仅形成良好的音乐感知与表达能力,而且具有想像力和创造力,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应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与策略,让音乐欣赏活动能够真正生动活泼地开展,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新歌教学从何开始

我觉得这些年以来,有很多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唱歌教学,一直好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幼儿记住歌词,让幼儿一句一句地按老师的要求学唱,轻重强弱和快慢全听老师的,能完整、连贯、有表情地演唱,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又忽视了幼儿的创造表现,因而有必要对此进行改革。要搞好幼儿园的唱歌教学,首先必须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理解水平的歌曲教材,同时还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作为教师,应提供给幼儿发展这种潜在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幼儿园集体歌唱活动的开始程序的设计,是指在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情境中使幼儿第一次接触一首新歌曲的活动设计。以下建议的方法如果应用得合理,不但能够减轻教师教授与幼儿学习得负担,提高有限教学时间段内得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够使平淡枯燥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

一、我们教师应把新歌教学的目标定位

如今的音乐活动目标是指向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重视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为幼儿提供满足幼儿需要的经验,刺激他们在所有发展领域——身体社会性、情感、智力等方面中的学习。我认为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心里想的首先要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因此一个目标的定位首先要考虑的是幼儿的接受水平,已有知道经验和技能,观察分析幼儿的发展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取向。结合幼儿得特点和教师对教材得理解制定目标,这样才能把音乐各要素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在每一次的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能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

5

二、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方法力求生动、新颖。如:"小兔乖乖"、"数鸭子"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可让幼儿边唱边表演,边唱边游戏,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唤起孩子们的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前提。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情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新歌教学可以由情境表演开始

适于情境表演开始的主要时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内容所反映的时一些简单的、幼儿可以“一目了然”的情境或事件,而且这些情境和事件也时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这里所说的情境表演再实际操作中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由教师或幼儿再现场做哑剧表演或歌舞表演,由教师或幼儿利用木偶或其他功能类似的教具、学具做情境表演,由教师再投影屏幕上播放有关的情境表演。

在以上各种方式中,首选的方式是各种现场的哑剧表演。它的好处是:表演者在时空方面与观赏者最为贴近,容易相互和交流;表演者离观赏者最近,便于观赏者注意和看清表演的细节;表演者不需要为这类表演活动做太多的准备;一般也不需要额外的经济投入。这种情境表演应该重点突出,表演动作要“点睛”、“出彩”,而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

1、教师表演,用动作象征性的表现全部歌词内容,然后与幼儿讨论,共同按照歌词的结构框架编出歌词,再由教师边表演边带领幼儿唱新歌。

2、教师邀请本班或其他班级的个别幼儿事先准备好一套表演,或教师临时邀请个别幼儿配合教师做一套表演。该表演象征性的表达了全部歌词内容,或只是提示了歌词的主要内容,然后由教师边表演边带领幼儿学唱新歌。

3、教师一边表演一边与幼儿谈论表演的内容,以便使幼儿能够鳔胶容易的利用自己的经验了解、理解和复述出新歌的歌词,最终自然的参与倒歌唱中来。

4、教师一边表演一边朗诵歌词,使幼儿能够比较容易的了解和记忆新歌的歌词,最终自然地参与倒歌唱中来(如《两只小象》)。

l 教师用双手中指当小象的鼻子,其余手指当作小象的四肢,在自己的双膝上边朗诵歌词边表演:小象平行向前走,转头面对面,扬起鼻子钩一钩,鼻子左右拉动或上下点动等。l 教师请幼儿用自己喜欢的任意两个手指参与表演,教师为幼儿伴唱。l 教师请幼儿展示各自不同的任意两个手指参与表演,并鼓励幼儿参与伴唱。l 教师请邻近的幼儿两两接班用手指表演,并鼓励幼儿参与伴唱。教师离开座位,边演唱边示范如何用整个身体表演并与他人交流合作,同时鼓励幼儿参与伴唱。l 幼儿离开座位,两两接班表演。(这时多数幼儿可能只顾交流和表演,不注意歌唱,这是正常现象,教师可不提要求)

新歌教学可以从创编活动开始

这里所说的新歌主要指词曲内容简单、歌词结构清晰、具有某些语言游戏性质的歌曲。当然,对于由经验的教师来说没这种方法也会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

1、教师提供新歌的第一段歌词,并用边演唱边做动作的方式引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的表述结构”(例如,可在乐谱标出××的地方拉耳垂等),然后请幼儿创造性的提出另外的新形象(由教师将其填入歌曲,“替换”原歌词中的相应部分)并演唱出来。反复联系并逐步请幼儿尝试新词的直接填唱。

2、教师提供某种情境,并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表述,然后将幼儿提出的语言组织成歌词并演唱出来(如《春》)

l 教师提出情境:春天来了,小草怎么样了,花怎么样了,柳树又是怎么样呢?大家想象春天美丽的景色,小动物对春天是什么感觉。l 教师请幼儿说出各自对春天的美好印象,以及各种有关春天的活动。l 教师将幼儿提出的某一事物编到歌词中唱出,如“草儿青又青,柳树穿上绿衣袍……”等l 教师请幼儿按照歌词的结构自己组织歌词,和创编的幼儿一起将新词填入曲调并演唱出来。

3、教师提供某种情境,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在幼儿不断变化动作的过程中,教师为幼儿的动作表演伴唱,逐步使幼儿加入演唱。

4、教师提供新歌的歌词,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在幼儿不断创编动作的过程中,教师为幼儿的动作表演伴唱,逐步使幼儿加入演唱。

5、教师提供某种情境,引导幼儿为新歌曲创编动作和歌词。在幼儿创编动作的过程中,教师为幼儿的动作表演伴唱,逐步使幼儿加入演唱。

6

新歌教学可以从动作开始

由动作开始的新歌教学活动,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动作开始或动作在前。它主要适用于这样一类歌曲: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直接描述动作过程,或者比较富于动作性。

1、教师提出并直接展示一种或一套简单有趣的动作或动作游戏,在儿童开始对教师提供的动作进行模仿或游戏的时候,教师同时开始演唱或者播放新歌,为幼儿的活动伴唱。如《头发肩膀膝盖脚》(原英国儿歌为《伦敦大桥》) l 教师提出游戏方式:全体幼儿先把双手轻轻放在脸颊上,教师喊出身体某一部位的名称时,全体幼儿须以最快的速度将双手移到该部位上去。

l 教师以随意的顺序喊,有时快有时慢,以使幼儿感到紧张有趣。l 教师改用歌词中的顺序喊,并逐步加快,让幼儿逐步发现其中重复的规律。l 教师改用歌唱的方式发出指令,让幼儿逐步熟悉歌曲的整体形象……….

2、教师提出某种形象或活动,邀请并指导幼儿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动作进行表现。在教师带领下,幼儿对创编好的成套动作进行模仿或练习时,教师同时开始演唱或播放新歌为幼儿的活动伴唱。

3、对于有些词曲难度都比较打的歌曲,也可采用教师直接展示或引导幼儿创编一套伴随歌词朗诵进行的动作或动作游戏,并利用第一次活动,学习伴随动作进行歌词朗诵。再利用第二次活动,学习演唱歌曲和进行相关的游戏活动。

三、教师音乐素质的提高也可促进新歌教学

幼儿善于模仿,老师的范唱,不仅应有正确的唱歌技能,如正确的姿势、呼吸、清楚的吐字、准确的旋律与节奏、适当的表情等,更重要的还应有对幼儿的真挚感情,把幼儿当场亲切的听众。同时要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象他们一样怀着极大的兴趣、富有感情的唱他们的歌曲,是幼儿真正感到情绪的感染。如:在学唱《十二生肖歌》时,幼儿听着录音带学唱时表现出没多大兴趣,甚至注意力分散;当老师用幼儿能接受的速度,声情并茂的范唱时,幼儿都不禁手舞足蹈起来,唱至滑稽是幼儿还哈哈大笑起来。

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告诉我们:当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该事物的全部因素,感知者的全部身心特质,该感知者当时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及其所含的一切因素都在对这一特定感知过程发生着作用。当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时,整个的感知结果也就必然不同了。如;要求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歌唱,但老师的范唱的声音却又扁又不明亮,使幼儿失去了良好的榜样作用。因此,全面提高教师范唱技能是为了幼儿树立良好的模仿对象,对教育教学有着促进性的作用。

教师音乐技能的提高与教师对音乐教育活动的驾驭能力的提高,对促进音乐教学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切实抓好教师音乐素质的提高,才能对音乐教学起促进作用,才能促进幼儿歌唱水平的发展!为使幼儿走向成功之路打下基础,同时使他们身心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音乐,也可以说幼儿的生活应该是充满音乐的生活,吃饭、穿衣、睡觉、盥洗、劳动等均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教师如能注意到这一点,就能使幼儿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使幼儿在音乐中领悟美,使音乐的力量渗入幼儿的心灵,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品格,教师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结合,互相促进,将音乐与语言、体育活动、常识、计算、德育及美术活动相结合,使教学取得更佳效果,教师能运用各种知识编成儿歌再谱成曲,引导幼儿创编动作,组织幼儿将日常生活中内容创编奏乐曲等,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方法

音乐教学的方法

以歌唱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模式

&模式一: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

1.教师用容易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2.教师用容易让儿童清楚感知的方法反复范唱新歌。3教师帮助儿童分析、理解和记忆歌词。4.教师用全曲带唱的方法帮助儿童初步掌握新歌。5.在必要时教师可用分句教唱的方法帮助儿童掌握新歌中的难点。6.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演唱组织形式、不断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帮助儿童在反复练唱的过程中逐步达到熟练和完美地掌握新歌。

适用于:短小简单的新歌。

&模式二:先熟悉后加工的模式

1.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让儿童有机会反复听到新歌的演唱。可以播放因,也可以教师或其他幼儿延长。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使儿童对新歌产生初步的印象。2.采用类似模式一的方法教幼儿学唱,重点在帮助儿童整理和加工已有的经验。

7

&模式三:先分解后类加的模式:

1.教师将歌曲中的节奏、歌词、曲调分解出来,作为节奏活动、语言文学活动、节奏朗诵活动、韵律活动等的材料分别加以使用,使儿童初步掌握中。2.采用类似的模式一的方法教幼儿学唱,或者采用按节奏朗诵歌词并同时倾听曲调的过渡方法,最终由儿童自己将歌词填入曲调唱出。

&模式四:边创造边熟悉的模式

1用模式一的方法让儿童学唱一段歌词。2.让儿童用不断填唱自己创编的新歌词的方法熟悉歌曲的曲调,或者根据新歌词的内容形象的要求或其他教育目标,让儿童将歌曲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以及演唱音色、演唱形式等、创造性地加以变化。

&模式五:在游戏中逐渐熟悉的模式

1.在特别设计的游戏情境中,教师用自己的歌声指挥和配合儿童的游戏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要求或鼓励儿童参加演唱歌曲中的个别词句。2.停止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比较稳定的状态用跟唱法进一步随教师学唱。3.在以上1和2的基础上,重复1和2的程序,使儿童对新歌的掌握达到熟练和完善。

音乐教育从趣、能、德、情着手

音乐是一门艺术,有它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是构成人类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整体功能,我认为可以从"趣、能、德、情"四个方面着手,挖掘音乐的特殊潜在教育价值,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地发展。

一、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例如:日本的铃木镇先生,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幼儿小提琴手,他的诀窍就是:当孩子拜他为师时,他碰都不让他们碰小提琴,只是自己起劲地拉给小朋友听;等孩子对小提琴产生兴趣时,就让他摸一摸琴,然后就很快将琴锁进琴盒;等孩子有了强烈的拉琴愿望时,只让他拉一两分钟,直到孩子的兴趣强得再也不能忘掉小提琴时,才开始循序渐进地教。可见他的成功就在于他充分掌握了幼儿的兴趣特点,激起幼儿学习的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方法力求生动、新颖。例如:教"春天"一歌时,事先在黑板上画好一棵大树,然后随着口唱"春天天气真正好",画出"太阳",地上长出小青草,画出一些"小草",树上小鸟吱吱叫,画出在树上唱歌的"小鸟","花儿开得多么好",在地上画出正在开放的花朵。这些简单生动的画面不仅揭示了歌词的内容,也能引起幼儿对自己所感受的春天景象的联想。对一些童话故事般的歌曲,如:"小兔乖乖"、"数鸭子"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可让幼儿边唱边表演,边唱边游戏,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二、能,是提高幼儿素质的基础

音乐离不开想象与创造,作曲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有充分的想象,演唱、演奏者也要运用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欣赏者要领会作品与创作者共鸣也不能没有想象。所以说音乐是发展幼儿综合能力,提高幼儿素质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幼儿来说,音乐在促进其想象、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上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为歌曲编动作,在"秋天"一歌中"树叶到处飘呀飘,树叶轻轻睡地上",幼儿能联系在幼儿园里所观察到风吹叶落的情况,联想到外出秋游时看到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睡在地上的情景,边唱边做动作,有的幼儿用单臂轻轻、慢慢地摆动,表示树叶往下飘,有的用双手自上往下移动,有的转了一个圈,有的做出半躺在椅子上的姿态表示树叶睡在地上。通过歌曲编动作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最后采用领唱、对唱、齐唱、乐器演奏等形式,巩固所学音乐技能,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和一定的组织纪律责任感等。所以说音乐活动发展幼儿综合能力是提高幼儿素质的基础。

三、德,在音乐活动中渗透

音乐是最易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也是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从点点滴滴做起,就会取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幼儿歌曲中的歌词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让幼儿在唱唱跳跳中受到思想教育。如歌曲"一分钱"以轻快的节奏、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幼儿在边唱边表演中理解了歌词的内涵,教育幼儿做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从"李小多分果果"的歌声中学会了"大的苹果分给你,小的苹果留给自己"体验到谦让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从"好妈妈"的歌声中懂得了妈妈工作的艰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麻烦好妈妈的道理;在舞蹈"拾稻穗"中懂得了珍惜粮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可见美的音乐能自然而然地发挥教育功能,尤其在品德教育方面,与刻8

板的说教相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情,在音乐活动中的感受

幼儿期是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时期,幼儿情感的发展和想象力的发展往往紧密联系。想象力的活动加强着幼儿的感情,而幼儿感情的发生又能促进想象活动的进行。幼儿的情感表达方式比较简单,常常唱歌有声无情或高兴时用力叫喊,不能很好地表现歌曲所蕴含情感,为了激发幼儿的感情与歌曲共鸣,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幼儿丰富细腻的情感,把握好幼儿对歌曲情感的感受、体验、表达等环节。例如:教歌曲,《好朋友》时创设两个好朋友互相帮助的情景,《摇篮曲》创设夜晚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情景;对于动物题材的歌曲,可让幼儿带上动物头饰表演,用富有感染力的动作、表情去感受、去体会歌曲的情感。

从趣、能、德、情着手

音乐是一门艺术,有它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是构成人类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整体功能,我认为可以从"趣、能、德、情"四个方面着手,挖掘音乐的特殊潜在教育价值,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地发展。

一、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例如:日本的铃木镇先生,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幼儿小提琴手,他的诀窍就是:当孩子拜他为师时,他碰都不让他们碰小提琴,只是自己起劲地拉给小朋友听;等孩子对小提琴产生兴趣时,就让他摸一摸琴,然后就很快将琴锁进琴盒;等孩子有了强烈的拉琴愿望时,只让他拉一两分钟,直到孩子的兴趣强得再也不能忘掉小提琴时,才开始循序渐进地教。可见他的成功就在于他充分掌握了幼儿的兴趣特点,激起幼儿学习的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方法力求生动、新颖。例如:教"春天"一歌时,事先在黑板上画好一棵大树,然后随着口唱"春天天气真正好",画出"太阳",地上长出小青草,画出一些"小草",树上小鸟吱吱叫,画出在树上唱歌的"小鸟","花儿开得多么好",在地上画出正在开放的花朵。这些简单生动的画面不仅揭示了歌词的内容,也能引起幼儿对自己所感受的春天景象的联想。对一些童话故事般的歌曲,如:"小兔乖乖"、"数鸭子"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可让幼儿边唱边表演,边唱边游戏,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二、能,是提高幼儿素质的基础

音乐离不开想象与创造,作曲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有充分的想象,演唱、演奏者也要运用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欣赏者要领会作品与创作者共鸣也不能没有想象。所以说音乐是发展幼儿综合能力,提高幼儿素质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幼儿来说,音乐在促进其想象、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上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为歌曲编动作,在"秋天"一歌中"树叶到处飘呀飘,树叶轻轻睡地上",幼儿能联系在幼儿园里所观察到风吹叶落的情况,联想到外出秋游时看到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睡在地上的情景,边唱边做动作,有的幼儿用单臂轻轻、慢慢地摆动,表示树叶往下飘,有的用双手自上往下移动,有的转了一个圈,有的做出半躺在椅子上的姿态表示树叶睡在地上。通过歌曲编动作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最后采用领唱、对唱、齐唱、乐器演奏等形式,巩固所学音乐技能,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和一定的组织纪律责任感等。所以说音乐活动发展幼儿综合能力是提高幼儿素质的基础。

三、德,在音乐活动中渗透

音乐是最易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也是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从点点滴滴做起,就会取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幼儿歌曲中的歌词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让幼儿在唱唱跳跳中受到思想教育。如歌曲"一分钱"以轻快的节奏、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幼儿在边唱边表演中理解了歌词的内涵,教育幼儿做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从"李小多分果果"的歌声中学会了"大的苹果分给你,小的苹果留给自己"体验到谦让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从"好妈妈"的歌声中懂得了妈妈工作的艰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麻烦好妈妈的道理;在舞蹈"拾稻穗"中懂得了珍惜粮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可见美的音乐能自然而然地发挥教育功能,尤其在品德教育方面,与刻板的说教相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情,在音乐活动中的感受

幼儿期是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时期,幼儿情感的发展和想象力的发展往往紧密联系。想象力的活动加强着幼儿的感情,而幼儿感情的发生又能促进想象活动的进行。幼儿的情感表达方式比较简单,常常唱歌有声无情或高兴时用力叫喊,不能很好地表现歌曲所蕴含情感,为了激发幼儿的感情与歌曲共鸣,在音乐教学中应注

9

重培养幼儿丰富细腻的情感,把握好幼儿对歌曲情感的感受、体验、表达等环节。例如:教歌曲,《好朋友》时创设两个好朋友互相帮助的情景,《摇篮曲》创设夜晚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情景;对于动物题材的歌曲,可让幼儿带上动物头饰表演,用富有感染力的动作、表情去感受、去体会歌曲的情感

实施全程音乐教育,促进幼儿潜能发展

——2003-04年第一学期大二班课题总结

幼儿音乐素质的培养

一、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呢?

(一)优化课堂教学

1、选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具体情况的,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的教材。如针对本班有些幼儿不大遵守纪律的情况,我选择了歌舞《黑猫警长》。黑猫警长是幼儿熟悉的一个形象,我一放音乐,幼儿们就不由自主地动起来,可见这个歌舞已引起幼儿的极大兴趣。而此时,我又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我以游戏的口吻告诉幼儿,黑猫警长要听指挥守纪律才能指挥好它的部下白猫警士。这样,教材的教育性已达到,而幼儿在学唱歌、跳舞的同时,教材的艺术性也得到很好的发挥。

2、加强音乐课的游戏性,尽量让幼儿动起来。如在上《春天》这首歌曲时,我根据幼儿对春天的认识,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幼儿熟悉歌词,然后通过小游戏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用声势练习(拍手、拍腿、跺脚、拍肩)进行教学。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边听琴声边唱边做动作,配合节奏进行伴奏,使幼儿沉浸在欢乐之中。在短短25分钟里,幼儿既愉快地掌握了这个课时的内容,又充分地调动了自身因素。

3、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进行歌曲《劳动最光荣》的教学时,我先让幼儿在歌曲旋律的伴奏下听《小猫钓鱼》的故事,再让幼儿在歌曲旋律伴奏下看情境表演《小猫钓鱼》,然后让幼儿手拿打击乐器边敲打边演唱歌曲,最后让幼儿自己边唱边根据歌曲内容为歌曲创编动作。幼儿在25分钟欢快的音乐活动中用唱、跳、奏等不同形式多次地感受音乐,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及时鼓励、表扬。幼儿有了进步,我都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肯定。如平时由于年龄偏小而接受能力较差的霖霖在我的帮助下,学会唱《娃哈哈》这首歌曲后,他高兴地唱给我听。虽然他唱得没有班上其他小朋友那么大声,那么动听,但我还是满意地对他笑了笑,朝他点了点头;他高兴地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可见,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可以激发幼儿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效果。

(二)创设音乐环境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通过游戏、劳动、散步等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积极主动地开展音乐活动,让幼儿情性,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中得到陶冶。如早晨,当幼儿陆续来园时,我在教室里播放轻松、悦耳的音乐,以幼儿一入园就有一种好的心情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在早操、进餐、课间等活动,我都为幼儿配上合适的音乐,以丰富的生活内容,为幼儿提供多看、多听、多实践的机会,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我还在班上活动区中创设了“音乐角”,在其中放置录音机、各种各样的道具和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节奏乐器,播放适合幼儿欣赏的乐曲。让幼儿自由选择,在自设的小舞台上尽情地自编、自演、自评,使能力不同的幼儿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三)用自己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来感染幼儿

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幼儿,和幼儿一同活动,和幼儿一起念、唱、奏、跳,以感性来带动幼儿,避免了纯理性的传授,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枯燥、机械地模仿。比如,在新授歌曲《采橄榄》中,幼儿在听完我饱含深情的演唱后鼓起了掌,园园小朋友更是动了情:“老师,我听了你唱的歌,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可见,我声情并茂的演唱引起了幼儿情感的共鸣,使幼儿受到了感染。

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一)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听节奏的习惯

1、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周围环境的各种声响

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汽车喇叭声、虫鸟的鸣声、雨的嘀嗒声、雷的轰鸣声和动物的叫声等,这些都是自然的节奏。利用这些节奏自然地、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并模仿,使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把握住音高、音准及节奏感。

10

2、开展听音游戏活动,感受变化丰富的节奏

大班的幼儿已有了初步的音乐延续与终止及快慢感受能力。这时,我给幼儿听许多节奏明快的进行曲和一些表现动物形象的小乐曲,让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变化和自己的想象自由地做动作,开展如《小鸟飞》、《大象走》、《西班牙斗牛士》等听音、听节奏游戏,在这些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幼儿音乐感受力不断提高,对活动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想用动作等方式表现音乐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当幼儿发现音乐中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乐趣,他们就会自觉地倾听音乐并感受音乐中变化丰富的节奏。

(二)对幼儿进行节奏的训练

1、运用念儿歌来训练幼儿的节奏

我选用一些节奏感强、有韵律的儿歌来训练幼儿的节奏。先是简单的节奏型,然后慢慢过渡到附点音符等复杂些的节奏型。还让幼儿练习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儿歌和进行二声部的练习。另外,幼儿所学的歌曲,我也让幼儿通过听乐曲按歌词节奏拍手来训练幼儿的节奏。

2、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

如《春天》这首歌曲,每句的句末都有节奏练习,幼儿既要唱准,又要打准节奏,这虽加深了节奏训练的难度,但也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待幼儿熟练后,我让幼儿把拍手换成拍腿、拍肩、跺脚等。还让幼儿自己编出新的节奏型。幼儿虽然熟悉了歌曲,但由于变换了动作来表现节奏,复习起来幼儿仍然兴趣盎然。

3、让幼儿自由地体验各种节奏

我在音乐角放置了乐器,如筷子、铃鼓、小铃等,平时让幼儿自由地去敲敲打打,从中感受节奏。有的幼儿敲出了这样的节奏:××××0|××××0‖。这显然是幼儿无意中敲出的16分音符的节奏,如果我以后教打16分音符的节奏型时,幼儿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在这种无拘无束、自然敲打模仿练习的过程中,幼儿会亲身体验并自然地掌握许多种节奏型。

三、让幼儿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音乐的感受力指幼儿在听音乐时不仅感受音乐的高低长短,还体验到音乐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对音乐的感受力是幼儿提高音乐修养的基础和前提。音乐作品是通过乐句、乐段、乐章来表现音乐形象的,所以可以让幼儿逐句逐段逐层次地欣赏,感受,如歌曲《大雨小雨》,通过教师的提示,幼儿能够把这首歌曲的强弱特点用拍手、拍肩、拍腿、跺脚等夸张的动作表现出来。又如乐曲《美国巡逻兵》,是一首进行曲,它的节奏明快、整齐,很有军队的气势。幼儿欣赏完这首乐曲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按乐曲的节奏踏步,并做出士兵巡逻、站岗、眺望等相应的动作,把符合作品的意境和内涵用动作表现了出来,加深了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通过以上尝试,我发现班上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得到了陶冶,幼儿的音乐素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幼儿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本学期,我班根据幼儿的情况,实施全程音乐教育,以音乐为元素,有机渗透于生活管理和各科教学,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感受中,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发展。 早晨幼儿来园,我们就放一些轻松的音乐,或者是英文歌曲,让幼儿一进园就可以感受到音乐,同时也营造一个英语的学习环境。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借助音乐开展生活、学习管理。在区域活动时间、幼儿做手工或画画时,我们会同时小声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以前幼儿在这时候很常会大声喧哗、讲话、乱跑等,注意力容易分散。可是现在有音乐的伴奏,幼儿不再大声吵闹,而是一边做手工一边聆听美妙的音乐,能力强的幼儿做完手工不再乱跑,他们会自觉地搬椅子去到图书角安静地阅读,因为孩子都不忍心影响别人听这么美妙的音乐,走路都轻轻的,说话也是悄悄的。

通过不同的音乐性质,把音乐贯穿在常规中,培养幼儿的常规意识。如幼儿听到《欢乐舞曲》的音乐就马上集中;听到《铃儿响叮当就知道跟着音乐有节奏地拍手;听到〈〈踏点步〉〉的音乐就马上收玩具;听到抒情的〈〈摇篮〉〉就会安静。在就餐前,为了集中幼儿和安定幼儿的情绪,我们会用铃鼓拍出一个节奏,让幼儿仔细听,再模仿拍出此节奏,提高幼儿的节奏感。中午幼儿一听到欢快的英文歌曲就会马上起床整理床铺。通过听一首曲子,分辨高音是第一、二、三组的小朋友入厕,低音是第四、五、六组的小朋友入厕。这样的音乐化管理,既训练了幼儿的听辨能力,有很好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了幼儿的常规意识。

在音乐活动〈〈瑶族舞曲〉〉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把握歌曲ABA段、区分A段优美,B段热情的性质,我们用不同风格的图片,让幼儿通过视觉的感受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在欣赏过程中,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幼儿敢说、愿意说。在为乐曲演奏时,通过浅易显懂的儿歌,让幼儿更好地掌握节奏。

歌表演〈〈小蚂蚁避雨〉〉,通过故事形式让幼儿掌握歌词,通过感受音乐的优美,萌发关心别人的美好情感。提供头饰、道具让幼儿自由结伴分配角色,展开想象,创编歌曲动作进行表演。幼儿参与的兴趣很高,在家长开放

11

日中,幼儿的表演受到家长的好评。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根据歌词创编故事图画〈〈小蚂蚁避雨〉〉,并且改编故事“如果没有小蘑菇的帮助,小蚂蚁会怎样呢?小蚂蚁又遇到谁呢?他们是怎样帮助小蚂蚁的?”

歌曲〈〈两只懒乌鸦〉〉,幼儿用歌声表现出懒乌鸦的形象,用同一动作的不同力度幅度表现歌词的不同含义,感受歌曲的诙谐。幼儿通过讨论知道要做个勤劳的人,于是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创编歌词,把懒乌鸦互相推脱着去补窝结果冻得大哆索,改成两兄弟齐心协力去补窝,最后快快乐过新年。

幼儿能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学习音乐,自然运用身体语言和已有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他们在想象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了自信心和创造力,培养了合作精神。

通过学习歌曲〈〈黑烟不再冒〉〉、〈〈噪音大了不得了〉〉等,让幼儿知道环境的污染和噪音的危害,从而培养幼儿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音乐区创设的小舞台,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演空间。幼儿在音乐声中,两两结伴,跳起扇子舞、手绢舞、绸带舞等,幼儿临场自由创作的舞蹈动作更具欣赏价值,陈韵怡、谢颖琪、王溢琛、张文君等小朋友的舞蹈表演常常吸引了不少小观众;叶依尧、罗汉鹏、尹雪莹等喜欢开“演唱会”,而且还有李铸铭、王同杰等小朋友组成的小乐队伴奏呢。这些活动都不需要老师来组织,而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我只是他们活动中的一个观众。音乐为孩子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更大胆、更主动,积极性提高了,多方面都得到锻炼。 通过这学期的全程音乐教育,幼儿的独立能力、自信心、交往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音乐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想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寻找合适的音乐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尝试用个性化的动作表现对乐曲重音的感知,能大胆想象、表现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带来快乐,可以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这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在本次教学活动游戏《小兔捉迷藏》中,我通过故事、游戏、提示多种方式让幼儿在听音乐过程中感知音乐的重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逐步让幼儿了解音乐的性质和结构,掌握乐曲中重音的出现。并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游戏中的乐趣。让规则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来。整个活动始终以情境化的教学、游戏的方式,引领着幼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感知乐曲,体现着愉悦性、发展性。整个活动以妈妈带宝宝去郊游为主线开展的。教师用生动的话激发幼儿尝试各种做各种花的不同姿态为下面的活动铺底。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对音乐有了完整的印象。用肢体语言来感受音乐并熟悉乐曲的旋律,分清AB二段的结构的不同。同时也学习了蹦跳步为后面的游戏活动打好基础。通过游戏活动观察幼儿对音乐的理解。结束的律动和开始部分相呼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地富有激情,因为只有我自己被音乐感动,才能感动孩子、感动大家。在教师带动下的体态表演中,个别孩子还沉浸在小兔子的欢快节奏中,对于舒缓的乐段没有很快的接受,这主要是欣赏的过程中个别孩子的注意力没有很好的集中。而认真欣赏学会倾听的培养没有形成习惯,针对个别孩子的教育培养还应该给予关注。

“ 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碰鼻子”。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有趣的和伙伴一起碰一碰小手,碰一碰小脚,开心的笑着,游戏着。幼儿能边唱边与同伴合作游戏,刚开始时幼儿只记得去寻找自己的朋友而忘记了唱歌,通过两位老师的示范孩子们不但能很好的边唱边游戏而且更好的掌握了游戏的规则。

整个活动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各环节衔接自然。而且由于采取边唱边和幼儿一起跳的形式,因此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和动作。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玩耍和碰触、与同伴有模仿地舞蹈等。都让孩子在反复感受中,轻松而兴趣地进行游戏。使孩子体会到了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从而完成了音乐教学的目的。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玩耍”“碰触”的热情,同时对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活动中,孩子们都特别希望能找到老师去碰一碰,所以当执教者提示孩子们找一个朋友碰一碰,很多的孩子都围到老师身边,显得很兴奋,所以活动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加者,能够真正做到师幼的有效互动。活动在高潮中结束,孩子们仍然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最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自始至终都十分投入,特别快乐。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围绕一个主线,一音乐贯穿着堂课,使课堂有趣而又生动,使幼儿真正的玩中学,学中玩。

关于小班音乐欣赏活动《摇篮曲》的几点思考

一. 音乐活动要整合幼儿的已有经验

《纲要》中指出,幼儿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可见生活已有经验对幼儿学习的重要性。尤其象音乐欣赏类型12

这种对小班幼儿而言相对较抽象的内容,更应顾及到他们的已有经验与需要。

“摇篮曲”中妈妈与孩子的爱抚、关爱等正是小班幼儿特别需要、印象深刻的生活经验。由于小班的孩子们对父母的依恋很敏感,常常会有孩子想家,想爸爸、妈妈。幼儿认知、情感等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活动中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更能理解音乐性质、乐意表现音乐。在欣赏《摇篮曲》时,他们不仅能用安静柔和的嗓声演唱,而且能用动作表示对娃娃的关心:有的幼儿做拍娃娃的动作;有的幼儿做摇摇篮的动作;还有的幼儿做轻抚娃娃的动作,体现了美好的情感。这种生活经验的自然整合,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

二、应选择有明显特征的音乐让幼儿欣赏

让小班幼儿欣赏音乐,首先要考虑音乐本身对幼儿是否具有吸引力,那么选材就显得很重要。首先应选择一些具有明显音响特征和情感色彩的音乐让幼儿充分感受,培养幼儿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别能力并从中得到陶冶。这些音乐中,歌曲所占的比重较大,因为歌曲中有歌词,幼儿容易理解。所以我选择了宁静安详的《摇篮曲》。

三、音乐活动应满足幼儿各种情感的需要积极丰富的情感是幼儿终身收益、也是他们当前非常需要满足与发展的内容之一。

在活动中,我创设了哄宝宝睡觉的场景。通过游戏,满足幼儿各种情感的需要与发展。如让幼儿扮演妈妈、爸爸。这样在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性质的同时,满足了幼儿非常想要模仿成人这类情感的需求。

在实践后,我反思到:若能在欣赏“摇篮曲”后将这一问题抛给幼儿(如:谁听了摇篮曲也会谁着,他们谁在哪?)这样更能提升欣赏摇篮曲的意义。活动给予孩子的并非只是一首能哄宝宝睡觉的摇篮曲,更是一首让每样事物都入睡的舒缓、安静、优美的摇篮曲。这才是摇篮曲欣赏的更高价值。

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