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使命同行》读后感 邹艳艳

“一步一陟一回顾,踏实走好每一步”

读大学的时候,就想过毕业后要去边远山区教书,并且扎根在那。这其中不乏一些感性的因素,因为我是比较容易受一些事物影响的。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一双双经过长途跋涉磨破的小脚,一间间简陋了不能再简陋的房子......都会激起我内心支教的涟漪。

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应该怎样活着?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很难找到答案,甚至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直到这些人的出现,于漪、王生英、石雪晖、汪金权、普琼......他们用一件件平凡而不简单的事情很好的诠释了“人之所以为人”这一命题。

看到前辈们实践着我曾经想做的事情,内心除了感动更多的是让我认识到怎样做才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称号。

“站上讲台就要用生命来唱歌”,“要课堂充满激情,教师首先得燃烧自己”。其实于漪老师的成功,我们很多青年教师都可以复制,但是谁能够十年如一日、二十年如一日甚至三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每课必写教案,每课必写教后反思。从来不重复自己的课堂,从来不讲废话,每一节课会花上十几二十个小时去准备。试问现在能有几个老师做到?我扪心自问,真的无地自容,我对得起这班孩子吗?我俯仰天地会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吗?

“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只有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时代洪流中,只有把个人的生命传承于学生生命中,你才是永远年轻的。”如此境界,成就了生命的价值。

她为了村里的孩子们可以学到知识,36年扎根在贫瘠的太行山下。人们称她是中国版的“乡村女教师”。这让我想起现在的老师调动,当然人往高处走,每个人的志向不一样。但是这一志向却恰恰证明了你对教育事业有多忠诚。王生英有许多机会去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但她却选择了继续作一名报酬低、困难重重的乡村教师,以她那残疾的身体,在学校和家之间艰难地来来往往。她说:“可我走了,这学生咋办呢?”这一句质朴的疑问,击碎了所有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在乡村坚实地扎下根来。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这在王生英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虽不能像她那样高尚,但至少也不要那么物质和功利,教育毕竟是慢的艺术。

“没有笨小孩,只有懒老师。”吴邵萍如是说。她对孩子的爱是她工作的动

力:她蹲着同孩子说话,为孩子擤鼻涕、整理衣服;她能一眼看出孩子们的状态,为他们吃不下睡不着而焦急;她努力摸索“我怎样做得更好”,既重视理论学习,又不断实践改良。这样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说自己“我还在探索,在路上。”多么可贵的精神!

由这些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我不禁联想到身边的老师。我们的老师其实都有很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事情。但是有时候环境真的磨掉了人很多好的品质。渐渐忘记了我之所以为人的东西,很可怕也很可悲。我只希望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能够踏踏实实、一步一陟一回顾。在浮躁的环境中能够重拾自己内心的平静,还教育一片净土。教育之路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篇:《生命与使命同行》读后感 章金玉

生命与使命同行,在成为优秀教师的路上幸福前行

——读《生命与使命同行》有感

章金玉

两天之内,读完《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之后,我的脑海中不断萦绕着“教书育人”这个词,我似乎有所领悟,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并重。此时,我感悟虽浅,但是没有关系,我还有一生的机会去身体力行,去明了“教书育人”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是一本感人的书,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一位位教师,他们身上无不投射出爱的光芒,他们是爱的化身;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它向我们阐述了何为师,如何为师,它将鞭策我们年轻一代用爱、用心经营自己的事业;这是一本彰显生命厚度与广度的书,从书中,我们能明白生活的意义,生活在于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书中的每一位人物:于漪、王生英、石雪晖、任维鼎??他们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楷模,更是大写的“人”,他们身上孕育的“师魂”让我震惊、感动,值得我敬仰,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师。我知道,这条路,任重道远,但我会依循着这些楷模的精神一直前行。这一路上,会有狂风暴雨,需要披荆斩棘,可能劳心疲惫,但我会坚持,因为这些伟大的楷模的灿烂光辉将照亮我前进的路,他们与我同行。于漪老师说:“我一辈子的生命,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我也是。

于漪、王生英、石雪晖、任维鼎??这些楷模,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年龄不同,所教学科不同,可是,读完他们的故事,我们发现,他们身上有很东西是一样的,那就是爱和责任,付出和牺牲。

在他们的心中,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但是他们都是用最简单的行为去演绎这份崇高——爱。

于漪老师爱学生,她用10小时,20小学准备一堂课,每次备课都一丝不苟,每次上课前,她都会将上课的每一句话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如果不是爱学生,她不会不辞辛劳,如此用心备课,如此用心教学;于老师爱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她会在大年初二亲自下厨为孩子们准备可口的饭菜,她对每个孩子都异常慷慨,三十多年来,于老师的特级教师津贴分文未拿,全部资助了学生。王生英老师爱学生,20多年以校为家,10年以家为校,用全部的心血和力量,保证山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每一位楷模,都让我感动,但是当读到王金权老师的故事时,我不禁潸然泪下。这是一位何等伟大的人民教师:决然放弃名校,毅然回到大别山,坚决扎根山乡教育23年。23年里,他本着自己的教学宗旨“会说话,会写字,会读书,会作文”,以善良、执著和信念,为孩子们铺就了走出大山、走出贫瘠、走向光明的康庄大道;23年,他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资助了一茬又一茬的贫困山区学子。这些年,面对多少外在的诱惑,他不是没有心动,不是没有犹豫,但是最终他安贫乐道,不为所动,这是一份难得的精神。尤其是,他还有一个贫寒的家庭,年迈的母亲,残疾的妻子,弱智的幼子,这一切,他无不心痛,但是,因为爱和使命,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神州大地,绵绵无疆的祖国大地上,还有无数这样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神圣

岗位的教师,他们默默付出,无怨无悔,用爱支撑自己的教育事业。很多人还默默无名,但是,他们永远值得我们尊敬。他们让我们懂得,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心中一定要有爱。

从这些动人的故事中,我们发现,教师不仅需要爱,还要有德,会育人。真正的教师,一定要懂得如何“育人”。 《生命与使命同行》书中的每一位楷模,他们都注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于漪老师认为自己对学生最大的影响是做人;王生英老师说在学习知识前,她首先教给学生是怎样做个好人,怎么尊重别人,教学几十年,她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备谦逊、顽强、坚韧的独特性格;任维鼎老师认为自己对学生对大的影响是让学生学会了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在这些优秀教师的心中,育人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更要学会做人,继承祖国的传统美德。

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但是该如何完成这个崇高的使命呢,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才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呢?诸位楷模为我们阐释并演绎了这一教师必经的历程。

教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为提高质量,教师必须勤奋学习,用于实践,这是于漪老师对广大青年教师的要求,也是她自己一直践行的诺言。于老师尚以“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刻苦学习,克服自己的无知与浅薄,锻炼教书育人的真本领,何况是我们这些刚刚走上的新教师呢。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学识,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学富五车的学者,这是教师必须努力的方向。但是教师,不能仅仅有“才”,更应有德——师德,也就是先前提到的“爱”,除了爱,还有责任心、耐心、宽容、坚持。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但是天使也会犯错,面对学生的顽皮、不懂事、不遵守纪律等诸多问题,我们要有耐心,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一位慈母,循循善诱;教师也是人,有脾气有性格,但是面对孩子犯错,我们要宽容,我们要相信,他们还只是孩子,犯错难为,因为我们的宽容和引导,有一天,他们会很优秀;教师这个职业,付出要比得到的多,由于体力与脑力的不断付出,我们容易身心俱疲,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我们肩负的责任,需要我们坚持。如他们,于漪、王生英、石雪晖、任维鼎??,这些优秀的教师,其中不乏特级教师,他们坚守自己的岗位几十年,一如既往地充满激情。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于漪老师为学的态度,这也将是我为学的态度,我会在教学这条路上,慢慢走,细细欣赏一路的风景!

2011-08-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