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城记》 影评

仅你消逝的一面,已足以让我荣耀一生

——浅析《二十四城记》 导演贾樟柯把视角投向成都一个军工企业——成发集团,通过对8位人物的采访,用纪实的手法像我们展现了一个属于我们父辈的断代史。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企业的兴衰,个人的命运显得那么无法掌握,无法驾驭。每一个讲述者的人生轨迹在贾樟柯的镜头下被提炼被放大,填补着二十一世纪的人对这段历史的空白。导演用温柔的镜头和安静的叙述方式,不加评论、客观的讲述着一个正在我们面前消失的历史,用一种无声的呐喊唤醒我们对它的思考和对那一代人的青春的尊重。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8位人物有四位是由专业演员扮演完成的,这种违反纪录片原则的手法可以说是非常大胆和备受争议的尝试。从技术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伪纪录片”,它是运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讲述故事的一种形式。影片毫不顾忌的向观众展现摄影机和导演存在,来表现影片的记录性质,但是专业演员的扮演却又打破了这种真实感,从这种相互矛盾的手法中,我们大胆揣测导演的意图,也许导演就是要通过这种形式来赤裸裸的告诉观众,不必纠结于一个人物的故事细节,它们本身就是通过提炼加工呈现在你面前,向你展现一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关于青春记忆的手段。导演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从形式上把我们引入到一个规定情景,再通过对镜头的把控和对演员的调度,把这种情景下的故事放大,来达到对观众最大的冲击。

影片的开头是一个俯拍成发集团大门的全景镜头,工厂的大门在片中分别出现过三次。第一次就是开头这次,内容是工人走进厂内上班的情景。第二次是工人从厂内走出的情景,最后一次则是大门上“成发集团”的字样被拆下换成了“二十四城”的内容。导演通过在人物采访的过程中对这三次大门场景的穿插来展现成发集团的从兴到衰,从有到无的过程,通过具体的物象来变现属于一代人历史的消逝。

除此之外,厂房车间内工人的劳动也是伴随着影片的展开从生产变成了拆卸,这些内容导演多采用固定镜头和小横移的运动方式;剪辑上也是较多的保留长镜头,镜头之间的切换节奏比较舒缓;声音上保留环境现场声,没有背景音乐的介入。这些手法都有利于把观众引入到导演的规定情景中,而且增加它的客观真实性。

除了客观真实的叙述形式,片中还有一个高度意象化的场景。一个身穿红色毛衣的少女在繁华的夜幕下一个离的成发集团不远的楼顶上滑旱冰,双臂伸展,在充满生机的背景音乐中像是在自由凤翔。从导演对她的采访中,我们得知作为成发集团的子弟的女孩竟从没进入过那里。这个片段出现在成发集团拆迁之后,首先是表现了新一代人对父辈历史的漠视和无知,揭示了这段历史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必然会消失的命运。于此同时充满生机的音乐和少女也表现了历史在积极的前进。少女身上的红毛衣更是对希望的隐喻。这与开篇成发集团和地产公司交接的大会形成了呼应,对成发集团的历史而言拆迁只是一次战略转移,感到伤感的也只是不愿忘记青春的个体而已,又一次表现了个人命运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力感。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片中八位文物的故事。

一、不愿忘记的何锡昆

俯拍镜头使层层楼梯在画面中呈现出一种纵深感,何锡昆从楼下缓缓走来。伤感的背景音乐和厂长慷慨的演讲形成鲜明对比,厂长的声音在“我们没有悲伤”之后渐渐淡出,只留下镜头前伤感的何锡昆。

在极简的厂房内,钳工何锡华生动地他在厂里和师父一起工作的日子。高度简化的环境从视觉上产生一种冲击感,镜头在他的侧面,观众此时只是一个旁观者在看他讲述他的故事。对于那一代独有的回忆,我们只能行注目礼。

何锡昆的师父,在镜头中是一个面部表情比较木讷的一个矮个子老头,也许是在镜头前确实有些紧张,或许是师徒二人太多年没有见面,一时无语凝咽,但是在讲起在厂里工作的日子脸上就马上发起了光。这种短暂叙旧之后,师徒二人默契的沉默陷入一种伤感的情绪中去。这时的伤感其实是一种对过去回忆不愿忘记的的无奈。

二、自豪的关书记

关书记在厂的大礼堂自豪的向我们讲述成发集团的历史和自己的历史。对于第一批从东北随厂支支援战场最前线的关书记,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有一种天然的自豪感。

三、人有事做,老的慢一点——侯丽君

尽管在成都生活多年,侯丽君依然保留着一口纯正的东北口音。她向我们讲述了她童年到现在和厂密不可分的人生轨迹,导演把采访地点选在一个公交车上,观众也像是坐上了一个时光穿梭机随侯丽君回顾她一生的起伏。

侯丽君的母亲响应国家的战略部署,随厂来到成都造成和亲人的分别,说到动容出君、她也流下伤感的眼泪;侯丽君和工友们因为厂里裁员提效成为第一批下岗的女工,尽管认真工作没有犯过错误,但是在政策的和时代的调整下,她们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个现实。这些故事同样的表现着个人命运在时代背景下的无法把控。但是下岗的经历却没有勾起她的眼泪,她乐观的回忆着当时吃散伙饭的情景,轻描淡写的讲述下岗后的工作。并且现在仍然坐着缝纫的工作,她说——人有事做,老得慢一点。从侯丽君的身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平凡的人在命运面前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

四、孤独的大丽

大丽是本片中第一个由演员扮演的人物,在她的故事里导演可以尽情的设计,进行艺术加工。大丽出场时一个人拿着输液瓶向观众暗示大丽老无所养的出境,和她后来所讲的失子的故事相吻合。大丽到宋主任办公室的时候因不满被叫阿姨而让对方叫其奶奶的设计上充满趣味,也表现出大丽不服老的心理。大丽对年轻姑娘上班化妆的不理解也表现了她固守着以往的原则没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这种种的设计在专业演员吕丽萍尽量生活化的表演中显的有些刻意,但是并不妨碍导演意图的表达。

大丽的采访中,她回忆厂里的福利和她给妹妹的接济体现出她的一种优越感,但是现在变成她妹妹的儿子给自己寄钱,这种反差使她原有的优越感不在有经济支撑,从而透露出一丝丝的失落。

当回忆她举家从东北赶往成都的路程中,每一个细节她都回忆的非常清晰,可见这路上孩子的丢失给她造成的冲击是伴随一生,让她不能忘记的痛。她把轮船的汽笛比喻成军号,这个比喻也表现了在那个时代,国家至上的理念给个人带来的牺牲。也是她晚年老无所依的悲哀。

这个环节结束的时候,军号声响起,一个小横移镜头从大丽的卧室摇到大丽在电视前独自看电视的情景,透过门框,一个二次构图,把大丽孤独的身影表现的异常伤感。

五、青春的苦涩——宋卫东

和前面几位已经退休的老工人不同的是,宋卫东是成发集团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他对于厂子的搬迁是充满希望的,对过去的回忆也多事甜蜜的。

说起老厂里完善的基础设施:学校、电影院、游泳池等,这些都是让他自豪的地方,回忆起童年和伙伴们打群架的时光充满趣味,也向我们展现了在厂里生活的人和外面人的不同,他们更有一种集体团结的精神。对自己童年从群架中脱险的经历中也表现了那代人对革命领袖的崇拜,这些都是在我们这一代人无法体会出来的情怀。

在回忆初恋时,他们那代人的选择也开始出现了分歧,有人选择出去读大学,而他选择留守,这样的分歧也造成了他初恋的失败。在这里贾樟柯最娴熟的技巧——用流行歌曲来标定时代——又一次成了他在影片中的签名,也是他一贯从大众文化的角度结构当代史的方

式。 最后在《血疑》的主题曲中,和象征青春的篮球场上结束了这个篇章。

六、在成都和上海的夹缝之中孑然一身的小花

小花在厂里工人一起练习唱戏的场景中出现,她精致的画着自己的妆容、说着上海话聊着上海事,这一切的一切都表现出她上海人的身份,在采访中她对自己在成都和上海穿梭最后又回到成都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她生活在成都但依然是属于成都和上海的夹缝中:在成都,她是上海人,在上海又没有她的容身之地。

片中有一个她唱完戏穿着戏服回家的场景,这个场景和后面娜娜从家中出来在同一个地方,这两个镜头所蕴含的意义不言而喻,两个时代两个女人的不同命运,一个始终走不出,一个最终走出去。

当然这个片段中最精彩的还要是小花回忆自己当年的风采和恋爱史。贾樟柯刻意安排陈冲来演小花,并且的电影中安排陈冲观看小花的片段,其实是一种残忍的手段,让观众直接看到小花当年和现在的对比,尽管风韵犹存,但始终青春不在。命运的捉弄使小花如今孑然一身,但是这不会让她自暴自弃,就像她自己的宣言:即使现在不是“标准件”也不是“报废件”。在小花的身上又一次表现了平凡的人即使不能把握时代的潮流,但仍然可以坚守自己的原则。

七、出逃的赵刚

在红衣少女之后,赵刚出场。他的出场方式是从电视里播关于成发集团搬迁的新闻中出现,采访的地点就是在二十四城的售楼处。二十四城代表的是成发集团过去历史的结束,新的篇章的开启,而赵刚作为出逃的子弟也是生命新篇章的开启,属于新一代人的历史的践行者,所以这样的设计非常的巧妙。

从赵刚的回忆中,我们得知对于70后和宋卫东这个60后,对厂的感情开始不一样了,和宋卫东选择留守不同他们开始选择出逃。尽管他们依然存有对厂里制服的崇拜,但是他们更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他们厌倦那种流水线的工作,他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与父辈们不同的历史。

八、叛逆少女的成长——娜娜

作为80后娜娜对厂里的记忆和以上所有人都不同,那种崇拜渐渐被冲淡,她们逃离的意愿更强烈。因为她不曾经历它的辉煌,记忆中对它的印象只是教育质量很差子弟学校、退休后父母的失败感,等等。这和宋卫东的自豪感和赵刚最初的崇拜是完全不一样的。

她完全不感受不到父母曾经的意气风发,曾经的青春热血,她只是感受了当父母不在成为社会的主力是的失落感,为了远离这种消极的情绪,娜娜选择逃离,也许就是在娜娜这代人的时候,父辈的历史出现了断层,渐渐被我们以遗忘,但是最后娜娜心疼父母,回归家庭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导演希望通过此片产生的作用,唤起我们对那代人的理解,对他们青春的尊重。

身着时髦的衣服从厂里的宿舍中走出和小花身着戏服走进完全不同,她有自己的头脑,为自己赢得更好的生活。就受采访的地点选择在破落的子弟中学,窗外是繁华的现代都市,最后从娜娜身上摇镜头到成都高楼林立的全景中结束全片。

一个厂一群人,所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在中国这个发展脚步最快的国家里,有太多东西会被我们轻易遗忘,但幸好还有像贾樟柯这样的人在不断提醒我们——要记住。巴西导演瓦尔特?萨列斯说:“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经历如此快速而猛烈的变化,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像贾樟柯这么深刻地反映出这种变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