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公开课课后反思

一节公开课课后反思

开了一节区公开课,课后在现场和网络都进行了详细的评课。老师们的意见指导,让我感受很深,收益良多,也对自己的教学有更深刻的反思: (一) 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的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节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所以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以学生喜爱的卡通片作引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从生物学常识来看,热带海洋鱼与金鱼的习性、生活环境不同,为了合理性,在这里用讲故事作过渡,衔接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易于接受,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空间。不过也正如老师们所评价,这一段的引入时间过长了一点,使前段有点拖沓。

(二) 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进行教师角色转变

以往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只是简单重复着机械的教与练,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但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本学科的特点,教师的角色起着根本性的变化,在这节课中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

本课在新课教学环节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小金鱼找爸爸”的情景,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接着把“动画”引入(插入操作),其余的操作和后面的创作都交由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并引导学生结合旧有的知识(“角色”的操作),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其次,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在整堂课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份的发挥。这样满足了学生发现的需要和创造的成就感,尊重了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

但是在等待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有点急噪,而最后没有适当地把学生零散的探究结果加以总结,对一些重点、难点加以强调,确实有所欠缺。

在教学策略我运用的是“学生主体性教学”。其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以此做为原则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多更好地利用这一法则,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三) 不足之处

但是,这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一是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普遍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长短不一,他们的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光靠教师一人的力量,难以面面俱到。在课堂中,对于很快完成任务的孩子,我没有及时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如对作品进行完善,也可以让他们依着自己的兴趣或疑惑,继续进行与任务相关的深入的探究,当然还可以请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与协作学习有关的研究探索。

第二点,很多老师提出的对于课堂上一小部分不听老师的要求、过于自我的同学应该怎么样处理呢?有老师提出:将全体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好的作品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也可以警示那些不按老师要求做的学生。这建议非常好,应该能起有效的作用,日后定多用。

如何提高课堂常规,课堂秩序与活跃课堂如何平衡?对于这课大多教师都感觉到特别难上,习惯老式课堂教学的教师总觉得怎么课堂这么“乱”,但我觉得这同时也是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当然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个度,过犹不及,所以如何在两者当中取得平衡是现在信息技术教师长期讨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点,评价时间过短——对此我自己也觉得很遗憾。前段有点拖沓,使这部分时间缩减了不少。在常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评价这一环节,因为一个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作用是很大的。现在的评价体系越来越趋向立体化多元化,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多种能力和多角度的评价;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重评价。在本课里运用了多重评价,可惜时间太短,评价还没能全面展开,就匆匆结束了。之前听过李淑君老师有关评价的论文,觉得她

在这方面很有办法,很具可行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建议杨磊老师把她的经验和方法多加推广。

对于有老师提出生生间的评价可以是好的方面也可以是缺点建议,我很认同。只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当今的小孩个性太强,太自我了。容易用挑剔的眼光看别人,对自己却又盲目自信。所以在教学中,我相对地会更强调学生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美。

 

第二篇:一节公开课引发的反思

一节公开课引发的反思

20xx年11月,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氓》。集体讨论时受到大家的颇为激烈的指正,使我受益匪浅。对于这节课我也在不停的反思。

新课标给教学制定了一个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教材培训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不是结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就是要偏重在这些上。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一直是我在教学上的苦苦追求!

我认为,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再加上教师的启发与补充。这样的课堂看似活跃、有序,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果容易达到。但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认为,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才更牢固、更有效,告诉方法比告诉结果更重要!

《氓》是一篇叙事诗,篇幅也不是很长,文下的注释也比较详尽。我想,课堂上不必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把诗读熟、背诵。即使个别学生读不熟,只要对诗的字面没有障碍,内容理解了,完全不妨碍课堂上他们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

这篇课文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两个思考:1、读了诗,你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或认为难理解,

提出来。(可以是诗句字面、内容,也可以是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2、这首诗写得好,好在哪儿呢?请指出一二点。(提示:从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考虑)

这两点提出后,课堂就应该放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持人的作用。当然,学生的问题与回答可能偏或不全,那么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

在学生问、答的过程中,我注意了读男女主人公的分析总结与诗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这两点,在课堂上,学生也问到了,答得也很好,我只是稍微总结了一下。

一个学生的提问,让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就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一位同学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呢?是写景吗?另一同学说,不仅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还有“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连在一起看,是否可以说是比喻女主人公先前美丽漂亮,她的丈夫就很爱她。后来她年龄大了,就象一片树叶被风吹走一样被氓抛弃了呢?大家都认为他说的好。我肯定了,接着引导说:“用桑叶写女主人公,这是什么手法呢?”从而引出了比兴手法的运用这个知识点。同时,我也非常欣赏的对全体学生说:“他回答问题不仅着眼于这一句,还联系上下文,这就是解题的一个方法。

一个女同学说,她很喜欢女主人公这个人,因为女主人公很勤劳。我就问,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她举了例子:“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我接着强调,回答问题要根据文本,从

文中找出根据来,不能凭空下断语。这就告诉了他们文本在阅读、解题中的重要性。

最后,在大家问答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总结了一下男女主人公。由于大家的投入,整节课效果很好。

一节课的时间很短,必须重点突出,这节课讲什么,一定要精心安排。以前的“目标教学法”现在依然对我们的教学有启示,它就讲求一课一得,长课文如此,短课文也应该如此。比如《氓》这一课,开始时我让几位同学读课文,这里提问的学生有朗读能力强的,也有一位不太好的,我就想看一下全班的阅读情况。结果两位同学读得不太顺当。课研讨论时,有的老师说,当有学生课文都读不好时,不应该继续探讨课文,应该改变教学思路,把“读”这一关突破了再继续进行你原来的内容。这是一种教学原则,但是也不能这样刻板,我是这样认为的,读是一种能力比较低的学习,一个学生读得不太熟练,并不影响他对内容的思考,只要他能对诗的字面意思理解了,我们就可以对诗歌进行探讨了。当然这些老师的意见很重要,有些课我们必须先把“读”这一关解决了,才能进行内容的研究。他们的意见我虚心接受!我想,今天这一节课,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并且,高一开学与他们相处三个多月了,我相信他们的朗读能力。我们今天的教学目标是讨论诗的内容与表达技巧,对“读”这一前层次的技巧训练完全可以放在课下。《氓》这一课,我布置了预习,他们读顺了诗歌,我认为这一节课完全可以进行问题研读的。一节课不必哪儿都照顾,面面俱到,这样,你会面面不到,千课一面。

高中教学完全可以根据一课一得原则,突破重点,一些小的细节的东西,不必每节课都去重点强调,比如字词。我想,如果每节课都要花费一些时间去强调课文中出现的字词,有些不必要。生字词这样花时间教学,其实还是一种“保姆式教学”的不自觉体现。偶尔强调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节节都说似乎不应该提倡,况且,对于高中学生也不必每节课都要进行字词教学。

在《氓》这一课中,我的做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自主思考,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思考解答,教师只是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给他们指导方法,组织一个总结。这样的课堂看似散漫无序,其实每一次的发言都是学生智力活动的闪光。这与教师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然后回答是两码事。学生读了课文,有得有惑,他才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他的发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就会对他是一种很大的鼓舞,这样也就培养了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个人认为,还是那句老话,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这次公开课上,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这样的课堂是开放性的,你把两个导向放给了学生,对于课堂的走向你就不易控制了。如果任由学生问答,就没有了方向。所以,教师要深入钻研课文能够驾驭课堂,随时把跑题的课堂拉回来。必要时可以巧妙的利用提问过渡,提出一个教师设计的问题,来引导课堂正确走向。

其次,这样的课堂,有时学生会有一些小的问题、细节的问题,可能会在这儿耽误了时间。但你又不能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确实需要斟酌。这就需要学生认真预习、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一个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

第三,这样的课,看似随意,学生自己思考、探究,自己解决问题,似乎与老师关系不大。其实,它要求教师备课充分、能力强,它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授课就应该更重视方法的指导,而不是结果的告诉。由于自身的原因,我对这堂课的驾驭还不能随意,这也是我以后努力、改进的地方。

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一些短小的、不太难的课文,不失为一种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方法。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长期的,要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就应该时刻加以注意的。比如,在诗歌教学前,先传授一些诗歌鉴赏的知识,具体操作时,也不能第一课时就如此,而是应在学生掌握了具体的方法、步骤后再进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效果明显。

在集体讨论时,一些老师对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这一点还是比较赞同的,这说明这种教学设计思路还是可以走一走的。他们对我的建议,比如,学生读的不熟就应该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有些乱;有些字音没读准、没强调等等。这些,有的或者我另有考虑,大部分还是我能力欠缺所致,我虚心接受,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充实、提高自己。

在讨论时,有位老师提出,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可以让每位同学以小纸条的形式写出,交与老师,老师抽几个比较典型的在班里讨论。我想,这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上面这种方式只应与学生在班里直接口头提出问题结合起来使用,单独使用也有诸多问题。

总之,这节公开课,我很高兴的听到了许多批评的意见。这些批评给我的不是尴尬,而是动力。一节学校工作安排的公开课,也算不上新的教学思路、方法,能够引起同行们这么多的议论,我想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收获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不是结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点,我想我还是做到了。以后,我会以不怕异议的姿态去勇于新的尝试的。

教学叙事

一节公开课引发的反思

涡阳 二中

王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