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反思

浅谈个性化作文教学

-------“三人行”走教活动体会

4月22日,区教委在我校开展了“三人行”走教活动,通过听课和评议活动探讨了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感触颇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个性化作文正是打破传统作文模式,张扬学生写作个性,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独特体验的作文。那么,怎样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呢?

一、开展个性化课外阅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平时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很难设想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会写出好文章。平地是造不出高楼的。所以,开展个性化作文教学,首先要开展好个性化课外阅读,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思想素质,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为作文积累间接的写作素材,为个性化作文提供不竭的写作之源。

二、开展个性化生活体验。

一个人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生活的体验也不同,具有个体差异。成功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是要求学生的体验在前,作文在后。建筑在学生真实感觉和独特体验基础上的个性化作文,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有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的作文,才能促进学生作文健康活泼的发展。 例如写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时,让学生在周末试着与父母互换角色,当一天的“父亲”或“母亲”。干父母的活,说父母的话,做父母该做的一切。

三、进行个性化命题。

题好一半文。作个性化生活体验文命题是作文教学中关乎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成败的重要环节。怎样命题,才能让写作这块园地成为学生倾诉烦恼、享受快乐、放飞梦想的精神家园.

(一)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命题时,首先应考虑到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只有碰到自己平时生活中熟悉、关心、喜欢的东西,学生才有话可写,而且容易写好。

(二)作文命题应能触发学生的动情点。所谓“动情点”是指在生活的某一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情思的人、事、物。一篇被众多人传诵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情感。

(三)命题应留给学生“奇思妙想”的空间。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文命题时留给学生“奇思妙想”的空间,这种空间可以有效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展示学生写作的个性和才华。

四、引导个性化表达。

能打动人的,有生命的作品,是浓浓的真情。言语是基于自身体验之后,在表达过程中所取用的适合抒发内在激情和想象的语言,它的个性化色彩理应得到重视和关注。只要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努力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和用自己的语言提炼眼睛发现的东西,他们的语言就呈现出令人欣喜的个性化。

五、进行个性化评价。

所谓个性化评价,就是对学生作文与众不同的方面做出独具特色的评价,避免千人一面、老气横秋的评价语言或评价模式。运用这种方式首要的是要多鼓励,少指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教师在作文个性化评价中的角色就是生学的合作者、引导者、激励者,不要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把学生的作文看得一塌糊涂,毫无是处。

总之,个性化评价,教师给学生的评语作文评语,务必要能一定要有激励性,一定要触动学生的心坎,真正说到学生心里去。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教师在以欣赏的目光关注自己的成长。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作文评语的效用方能见成效,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热情才能焕发出来。

 

第二篇: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高考中要求提高作文分值的呼声也不绝于耳,但在现实教学中,语文作文常常遭遇冷板凳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固然与高考阅卷中学生作文分值不会拉开太大的“功利”现实有关,但更与作文教学的“无效、无法”有关。很多学生见作文就摇头,很多老师(包括本人)也是见作文教学就觉棘手,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方法指导和技巧点拨,它还是一种长期积累下的语感的再现,它是一种很难复制的复杂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是一种综合了各种生活体验的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因而它是一种极具个人化的,或者说是一种比较自我的表达,它需要学生的主体努力和参与程度最高,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要靠学生的天分和后天大量的阅读与思考。我部分认同这一观点,鲁迅、郭沫若等大家以及韩寒这样的小将都可以印证这句话,但是语文教师就真的在作文教学上无所作为、袖手旁观吗?近几年教学中断断续续的尝试和反思,让我有了一点不成熟的体会,与大家共享。

探讨这一话题,我想必须先厘清一个前提,就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只有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作文教学实践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谈及方法论层面的话题。《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对于课程中的“表达与交流”板块提出了以下要求:“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对照语文新课标,我想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首先应当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青年,而是要培养具有基本写作能力和思考力,具有真实而较为丰富的情感的“人”。据此,我将高中作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归为两点:1.使学生具有较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对社会生活有自我的思考和认知;2.训练他们基本的表达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的行为:

1.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连接。

如前所述,作文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作文又是和学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连的一项心灵活动。但是实际情形却是学生写作经常千人一面,无情感、无思想、无个性,假话、套话连篇。虽然我苦口婆心的教导学生要多观察、多体验生活,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在写作时俨然成了一口枯井,感情之水很难流淌。这种情况显然不是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就能改变的,也不是教师口头上要求就能解决的,它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学生情感、脱离学生生活所致。治病要治源,我觉得要想学生作文中有情感、有思想,必须从语文教学的日常活动——阅读教学入手。而随着教改的深入,这一想法越来越有了实施的现实性。纵观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收录的全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文章无论从情感的真挚、思想的丰沛、文辞的华美、作者的品格修为上都堪称楷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语文其“人学”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多的走进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日日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本学期开学两周来,我给学生共布置过三次作业:1任选角度,合作探究《边城》及其沈从文的思想或风格;2.学完《归去来兮辞》后,结合陶渊明的作品,写一篇题为“我心中的陶渊明”或“我看古代的归隐现象”的文章3.专题写作训练: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我认为,高中语文作业不在多而在于有效果。

2.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活动。

学生在写作中的另一困难是缺少丰富的内容。经常是提笔头脑空空,下笔废话连篇,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表现尤为典型。众所周知,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可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虽然课标要求学生高中阶段的课外阅读应不少于150万字,但实际情况则是除了少数学生外,多数高中生不愿或无暇读书。现实就是现实,一味的抱怨学生是于事无补的。既然多数学生阅读不足,既然作文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文教学与训练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我就利用课前活动来做些弥补,力求使阅读和写作训练常态化。上学期,我在每节语文课前为学生读2篇小文章(源自于《小故事中的大智慧》一书),所选文章侧重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启迪,同时兼顾议论文写作时论据之用,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对部分学生而言,这一活动简直成了整节语文课的兴奋点。本学期,我将课前5分钟的活动重点放在了写作实践上。每周选出2-3名同学写同题作文,他们利用课前5分钟朗读自己的文章,然后同学评、老师评,一篇文章至少明确一个优点和一个不足,使全班同学有所得、有所戒。因为要在全班宣读,被选到的学生都会很用心的写。例如纪石峰同学的《说“安”》,论据充实,文气贯通,语言畅达,赢得同学热烈掌声;刘恒同学的《感情亲疏与认知》用文言写就,文意通畅,少有语法错误,引得全班称奇。。。。。。虽然这一活动才刚刚开展,但我认为已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而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吗?

3.作文训练课有的放矢。

既然作文教学还承载着提高学生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使其文章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等任务,那么作文教学就应当有条不紊的按步骤推进,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随意命题和训练。这一点高中新教材已经为我们铺设了框架,教师只需补充材料,使其更易为学生接受则可,在此不再赘述。

除此之外,还有运用“激励法”,重视学生习作讲评等其他的方法。我想,只要我们明确了作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只要清醒的意识到解决作文教学的根本途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语文教师应该会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地方法,在学生的写作中提供一些帮助,留下一些印记,实现其人格塑造和升学的双赢。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半壁河山”。顺应教学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学对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信心,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有必要对之进行一番考察,从而匡正除谬,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走上正轨,并取得最大效果。

   一、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作文观念:抒写情感,见证生命。许多人认为,作文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的一种外化”,有“‘生命倾诉’的特点,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①中学生作文应“以对生存意义的揭示去唤醒人类的灵魂,去洞见遮蔽的生活底蕴”。②因此,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性情,吐露自己真实的心声,或者如一篇谈“新概念作文”的文章题目所言“写那想的,想那新的”③。

   2.教学目的: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平时的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每次都写出一篇优秀作文,可以对全班朗读,也可以拿出去发表。每一次作文,教师又都希望学生能够创新,能够写出一般人不能写或没有写出的内容。

   3.作文备课:既无计划也无教案。多数教师只在写教学计划时点明安排几次作文,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又不写作文教案。不仅没有教案,而且每一次作文在整个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都不甚清楚,也不予考虑。

   4.进行方式:就是“写”。作文课几乎都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去写。不放心的教师会对作文题作一些简单的解释或提示,说明一些要求。作文一般在课堂上进行,安排在课外的多因课文教学时间紧而不得已而为之。

   5.作文题目:话题作文一统天下。随着高考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作文教学无论平时还是考试便一股脑地采用活题作文题目,仿佛不如此就不能赶上时髦跟上高考。话题作文从高中延伸到了初中,甚至连小学也在实行话题作文教学了。

   6.作文批改:选优说劣。优秀作文一般会在全班朗读,教师简单总结其优点所在。对于较差的作文,多是总体评价其不足,具体到一篇较差的作文,则是多鼓励少批评。本来每次作文都有各自的训练目的和要求,但如果学生未按目的要求作文,而是别出心裁地写了一篇可读的文章,教师也会认为这是本次作文中的优秀篇章。这就等于写什么都可以,写歪了,还会被认为是创新呢。

   7.教学效果:效果堪忧,能力不高。有教师指出:“中学生对作文所持的消极态度和低下的写作能力,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学作文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④张志公先生也曾说:“现在,学生最习惯于写抒情散文,别的不会。”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往往是这一次作文写得好,得到老师表扬,但多数时候则写不好。平时作文常受表扬的学生高考作文未必能拿一个好分数。事实上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水平达到何种程度也说不清楚。

   对上述七个方面作一下总结,不难发现这样两个问题:(1)高中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在引导“创作”,引导文学写作。随着新世纪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文学教育比重的加强,作文的文学化倾向更为显著。(2)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过程及形式极其简单:它的备课就是出出题目,上课就是让学生写作,批改就是选优评劣。

   二、作文教学的文学化问题

   高中作文教学的文学化是怎样形成的?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它与社会对写作的认识和评价方式有关。在一般社会人士看来,作家诗人才是写作的高手,只有写诗写散文写小说才是写作,作家诗人那样的“创作”能力才是写作能力。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写专业论文那是专业人士理所当然的事,那只是证明你的专业水平高,并非是写作能力高。

   2.它与教师把作文的内容定位于抒写心灵有关。在许多教师看来,“写作,原本是写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渲泄,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些名家要求作文时要“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写作中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力,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以我手写我心”。这样的“自我”中心论,必然使作文教学重体验、感悟、表现等。这样一来,“写那想的,想那新的”的“新概念”类的创新便弥漫了中学作文教学,独特、怪异、体现个性的作文便成了最受青睐的。而这些正是文学创作的特质。中学作文教学就这样不自觉地钻进了文学的圈内。

   3.它与教师把作文的目的定位于促进人的发展有关。许多教师认为,作文是为了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纯化学生生活,一言以蔽之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于是无论是“作文——生活”论者,还是“作文——做人”论者等等,都把作文当做塑造人的手段,作文于是从一种素质一种能力变成了一种手段——文学的塑造人的手段。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驱导下,作文不是为了去叙写学生人格思想,而是为了去提升学生人格思想;不是为了去再现学生人文情怀,而是为了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不是为了去表述学生生活,而是为了去开拓学生生活。

   4.它还与高考导向及教师对文学的偏爱偏重有关。高考的话题作文倡导学生发挥个性,表现自己所体验的生活,即使是写议论文,也要求写得具有文学味,要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实质上就是在倡导文学创作。由于高考的影响,广大学生无不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文采化文学化。而广大教师无不“竭忠尽智”,作文教学几乎都是围绕文学写作来进行,办“文学社”,“写作兴趣小组”,等等。

   诚然,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文学写作引导,让学生进行文学写作,这是完全必要的。但问题是,文学写作教学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全部,甚至还应该强调的是,文学写作教学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体。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从文章写作的动机来看,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写作的冲动与灵感,二是写作的某种实际需要。前者即是文学创作,而后者却并非文学创作,而是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用型写作。

   2.从社会实际需要来看,“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公民,他们有良好的教养和审美能力当然好,但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诗人、作家”。大多数学生将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可能极少进行文学写作,写的最多的可能还是发言稿、实验报告、法律文书、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等一类文章。

   3.从作文教学的目的来看,其目的不是培养作家、诗人,作文教学也没有必要主动地承担这一任务,任何文学才子都不可能依靠中学作文教学来产生。极少数写诗歌、散文、小说的学生,大概也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结果。当了作家、诗人的人也并不感谢中学作文教学。

   4.从国外中学作文教学的情况来看,像德国、日本、美国等,他们的作文教学大都以社会实用为目的,立足于学生进入社会实际的需要。如日本写作教材中设“书信和日记”、“生活和意见”。“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作文题,实用性的特点显著。

   着眼于实用,着眼于学生未来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的作文教学,才是健全的作文教学。高中作文教学,可以让一些学生尽显文学才华,但不能让一个学生缺失实用写作能力。

   三、作文教学过程的简单化问题

   首先,单一化的“写”及其每次作文都要求写出优秀作文的教学形式,使作文教学缺失了训练过程。这样的作文教学客观上一开始就把学生当作具备写作能力的人,而省去教师科学有序的作文指导,省去学生“创作”出优秀作品之前的较长时间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这样,就必然把多写(也即多创作)等同于训练或达成能力的手段,把结果等同于过程。而“写”的时间和“写”的量又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定,什么时间写仅凭教师的工作缓急或兴趣去决定,写多少就全凭教师的“经验”或“感觉”去决定。中学作文教学就这样变得无比简单和随意。

   其次,“多读多写”的“感悟”“自得”式的传统方法论,严重阻碍了作文教学的科学化进程。直到今天,人们还津津乐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悟得”方法,还沉浸在“功到自然成”的超然境界。作文教学既无学科体系,也无科学的训练体系,除了一味地“写”,也就别无他路了,也就显得无比的茫然和盲目。

   再次,由于文学化倾向的影响,一些人强调写作“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再写”,这使得作文教学研究放弃了对“没有写作冲动也要写”的探索与训练。我们知道,写作并非都是因冲动而生,并非都是有感而发。比如领导要求你写一篇发言稿,或工作总结,或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等等。朱光潜先生曾说:“前人写旧诗,标题常用‘偶成’和‘赋得’的字样,‘偶成’者触兴而发,随时口占;‘赋得’者定题分韵,拈得一字,就用它为韵作诗。”“‘偶成’的作品全凭作者自己高兴,迫他写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现的一个内心冲动,不假外力。‘赋得’的作品大半起于外力催促,或者要满足一种实用的需要,如宣传、应酬、求名谋利、练习技巧之类。”由此可看出,“偶成”当是因“冲动”而生,但“赋得”却不是因“冲动”而生,恰恰是写不出来也要硬写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又如唐人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显然也是“硬写”。中学作文教学在这些方面却一直弃之不顾,因此也就不可能作出有意义的深入的探索。

   可见,中学作文教学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有效的训练。

   四、新的思考

   从以上情况看来,当今中学作文教学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担当起全面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特别是适应未来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的作文能力的任务。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作文教学进行新的思考。

   1.必须把中学作文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待,它是与中学数学、外语等学科相并列的一门基础学科,甚至是应该从语文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它应该有自己的科学有序的内容体系,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用以来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2.必须明确作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能力,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来达成,这就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这种训练体系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能为广大教师所采用。

   3.要有严密的教学计划,必须明确学生在中学各学段及整个中学阶段应达到的写作水平或写作能力。教师的上课及学生的训练应体现出渐进性,并且要考虑每一个作文单元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要考虑每一次训练是为了达成何种能力。

   4.要改革高考只考话题作文的局面,努力探索真正能检测学生作文能力的考试方式。平时的教学,作文最好单独设科教学、设科考试,这样作文就不限于只是一道写作大题,它还应有其他方面的作文学科考试题,以便全面地检测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特别是理科学生,他们几乎只在中学学习写作。可见,中学作文教学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及人生是多么重要!愿广大语文教师及其写作教学专家对当今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新的探索,为作文教学做出崭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金新宇《倾诉与聆听》,《语文教学通讯》2002.6

   ②梁惠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语文波学通讯》2002,3。

   ③李仁甫《写那想的,想那新的》,《语文教学通讯》2000.20。

  

高中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实践初探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学语文老师费时多收效微的难点,老师们谈起作文有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本文试着以学生的一般心理发展特征和高中学生知识的储备与学习规律为依据,从学生主体认知的角度探索高中作文教学训练序列,以期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作文、认知、心理共同发展。

关键词:心理特征   作文   训练序列   阅读 

(一)对高中教材作文训练序列的解读:高、乱、难

“高”指整体目标定位高和专项训练目标定位高两个方面。整个高中阶段共设置了二十四个作文训练单元,除第四册第四单元与第五册第二单元重复外,共二十三个专项练习,涉及“感受、思考、想象、联想、再现、表现、人物的个性、创新、波澜、清楚说明事物、生动形象说明事物、有理有据议论、有条有理议论、诗歌、散文、有点辨证分析、札记、随笔、小小说、寓言故事、科幻小说、综述、自然科学小论文、社会生活评论、立意与选材、思路与结构、文体与文风、本色与文采”共二十九个专题训练,这样的标准如果达到了,我们的学生真可说得上是无所不能了,只可惜有些方面我们老师可能都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指导学生呢?就算老师都认真进行研究,学生未必能全部接受。现实情况是中学什么都教了,学生什么也不会,学生最怕的就是上作文课,甚至进了大学以后连基本叙事议论都写不清楚。专项训练目标要求高,从第一单元开始便是培养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认识。学生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生活阅历的积累都还不够,一个人感受最深的是发生在自己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事,让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写出独到的感受实在是天方夜谭。学生实际情况是,基本叙事议论都还弄不太清楚,老师的感受是高一就要有高三的水平,可到了高三才发现,学生该高一就会的都不会,这样训练三年能清晰写作轻松写作才怪。

“乱”主要表现在各专题之间内容安排混乱,各专题之间要求传授的知识点混乱,学生的能力培养混乱,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很混乱。

教材所安排的二十九个专题内容,无法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训练顺序,老师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找不到一个依托点,不知道要借一个什么东西有序的完成这些训练内容,许多年轻老师就是指哪儿打哪儿,哪儿没打上哪儿挨。第二个方面是各专题之间要求传授的知识点混乱,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这个规律要符合个人心理生理的成长需要,当他还不能实现生命的迸发,便要强给他加上某种东西,强迫接受某种东西,是不会在心理留下任何痕迹的。教材所涉及的而二十多个知识点,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由浅入深,或者一个其他传授序列,让学生能够清晰的接受这些知识。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叙事、描写、议论、说明,所有的写作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着四种能力。教材上也没有一个明晰的训练顺序,老师一会儿讲叙事,一会儿讲议论,学生有可能什么是记叙什么是议论都还搞不清楚,老师到处补,学生到处都是洞。另外,在近年高考作文的影响下,“话题作文”满天飞,似有一统天下的趋势。于是乎,经众多备考专家的探究和倡导,“大散文”(大杂文或大杂烩)的写作形式成了考场上的流行色,议是镇时政、论文化、侃人生、谈生存等,小人物、小事情、小感受很难表达心中的大道理,深思考;自然“假、大、空”作为学生作文的典型现象成了学生作文的一大症结。高中的老师也怕学生不这样写就吃亏,高考满分作文或者优秀作文几乎全是这样的文章。搞不清楚到底要把学生训练成什么样,才算是基本完成任务,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大多数人认同的高考满分作文的样本,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学生达不了这个标准,最该研究的主体却没有多少人在研究!

“难”主要指教师操作难,学生学习难。教师操作难指每一个专题的目的看似明确,实则模糊不清。如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议论要有条有理”,这只是一个面上的要求,议论文的所有知识点都得补上,否则学生弄上来的是什么他自己都不会清楚,我们至少要完成“议论文观点的提炼、材料的选择、材料的剪裁、论证的方法、文章的结构”几个方面的有序训练,才能让学生写出有条有理的议论文来。如果照教材操作,学生接受困难,完成训练目标便无从谈起。

(二)我的思考:简化内容,确定合理的训练序列

设想方向:高中三年以年级为顺序确定有序的合理的训练顺序,实现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完成训练任务,实现训练目标的有序性、知识传授的有序性、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有序性、教师讲授的有序性。

(三)确定训练序列的依据

高中学生知识储备与学习规律依据:高中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对各方面的的知识都有一定的储备量,但往往知识点识记模糊不清,线索不明,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理解力与理解的程度也不同。因此我们只有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生能够理解接受运用的训练序列指导学生,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按照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顺序实践。

高中学生心理特征依据:高中阶段上与少年后期相接,下与青年中期相连,因此,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作为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的开始的高中阶段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不平衡性。

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也就是说,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

2.动荡性。

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他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磋跌的时候。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人说,青年既不是一切显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以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

3、自主性

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温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

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承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

4、前瞻性

正如马赫列尔所说:“青年是在把过去——现在——本来联结起来的连续轨道上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有着最广阔的未来前景和最佳的前景距离,他们对发展与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发展与未来是高中生最向往也是最广阔的领域。青年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中介环节,是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过渡阶段

接过去与将来的中介环节,是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过渡阶段,年轻的一代,他们并不谈到过去。对于过去,他们何必考虑。他们的灵魂漫游到未来的边际。生活在他们前面而不在后面,匈牙利诗人曾在《冬天的晚上》一诗中这样描述青年占有未来的优势:这种面对未来的前瞻性使得高中生特别地富于理想,它引发高中生迫切地追求自我实现,这种对未来的占有优势,使得人们总是把青年同社会的未来相联系,指出“谁赢得青年谁将赢得未来”。

5、进取性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以心理上的迅速发展,使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富于进取,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如果说成老年人容易满足于已得到的利益,趋于保持现状,不思进取,青年则事事正在有待解决之中,常常是满怀希望,乐于开拓。对此梁启超有一段极妙的对比:“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未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放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推保守也放永旧,推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之皆其所以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 6、闭锁性

高中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他们非常希望有单独的住宿房间,有个人的抽屉,并喜欢把抽屉锁起来,好像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其实里面并无什么要紧的东西。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不大爱对长辈讲话了,在长辈面前显得寡言。高中生爱写日记,也是这种闭锁性的表现。记日记既可倾吐心声,又可保守秘密。他们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找“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

7、社会性。

虽然心理内容的社会性早在儿童时期就已开始出现了,但是更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化,则是在青年期完成的。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就好像在人生的旅途中,豁然开朗地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说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主要是接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那么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心理的发展就愈来愈多地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对知心朋友,他们能坦率地说出内心秘密。高中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探听新鲜事,很想象大人一样对周围的问题做出褒贬的评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日益活跃。如模拟角色活动“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班主任”,对自治、自理、自立、自行结社、创办协会、刊物等的要求,充分表明他们思考问题已远远超出学校的范围,做集体、国家主人翁的思想开始萌发并日益强烈。他们在考虑未来的志愿及抉择时,比小学生和初中生更具现实性和严肃性。尤其对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成为他们意识中的重要问题。而这种对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

训练序列:三级目标训练

高一:

一级目标训练序列   记叙类文章写作

二级目标训练序列:课堂完成

高一上:一、叙事类记叙文训练     二、记人类记叙文训练    三、故事新编类      四、小小说写作训练    六、给材料作文的记叙文写作     七、话题作文记叙文写作     八、标题作文记叙文写作

高一下:一、叙事散文写作     二、写景抒情散文写作     三、哲理散文写作    四、诗歌写作     五、给材料作文的散文写作     六、话题作文散文写作   七、标题作文散文写作

三级目标训练序列:

二级训练以后,针对学生情况用小作文专项训练(分课内和课外完成两种形式)

高一上:事件的详略、事件的波澜、细节描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正侧描写)、新编故事的哲理意味、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话题作文的观点提炼、标题作文的审题与思维发散

高一下:散文的开头、散文的精彩语段、散文的结构、散文的哲理思考、材料作文在散文中的主题表达、话题作文在材料中的主题表达

高二:

一级目标训练序列    议论类文章写作训练序列   

二级目标训练序列:课堂完成

高二上:一、根据材料提炼议论文的观点    二、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剪裁   三、议论文的论证     四、关系型的话题作文   五、议论文的结构

高二下:一、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写作   二、话题作文的议论文写作    三、标题作文的议论文写作   四、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   五、自由文体写作训练

三级目标训练序列:

二级训练以后,针对学生情况用小作文专项训练(分课内和课外完成两种形式)

高二上:提供材料让学生提炼观点、事实论据剪裁方法(想象、扩充、概述)、论证方法(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构思)

高二下:人物研究、人物评论、思想评论、社会生活评论、文艺评论、有点哲理分析、札记、随笔

高三:

一级训练目标     各类文体的综合复习训练

二级训练目标:课堂完成

高三上:记叙文写作复习与高考记叙文训练、议论文写作复习与高考议论文训练、散文写作复习与高考散文训练、其他文体写作复习与高考训练

高三下:锤炼文章的开头、锤炼精彩语段、锤炼文章的思路与结构、锤炼文章的结尾

三级训练目标:整体复习以后,根据学生的情况个体处理。

(五)、对学生瓶颈项的解决方法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优良传统。时至今日,到了信息交互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阅读不但成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而且成了人们昭雪精神,提高认识的最好方法。观点的平庸往往来源于思想的平庸,思想的平庸往往来源于阅读的狭隘,因此现代人仍应牢记这句古训。 “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潜心读书的时代。” 那么,就让书香熏染我,熏染你,熏染每个学生,熏染每个现代人的生命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些内容学生会感觉很难,光依靠老师的讲解是达不到训练目的的,我的想法是通过来“读”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审视阅读,通过阅读为学生打开一个足够辽阔的文化空间,进而达到精神空间的扩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命需求,通过广泛的阅读促进学生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发育。“读”分四类进行:推荐阅读本年级同学的优秀语段或文章;读老师的相关下水作文并对症指导;推荐相关的优秀作文;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争取在“写、读、改”这样的训练模式下,使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升写作能力,实现精神空间的拓展。另外在阅读教学中灵活运用所读材料,在思想与写作方面加以补充与提升

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及其对策

一年一度的高考早已结束了,当媒体和众多的教育界人士还在对今年的16道高考作文题品头论足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我们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为之深深地感到担忧:长此以往,作文教学该走向何方呢?

反思一:作文教学受高考制约,缺乏良性生存发展的环境

这句话看上去有点危言耸听,但的确是事实。

一是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高中作文教学失去了正常有序的教学环境。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几个阶段。尽管众多媒体和专家都认为话题作文是最好的考场作文形式,但实际上我们无权去找理由说谁是谁非,它们本应该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空间。学生读高中肯定是想考一个理想的大学的,于是老师就带领学生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你考材料作文我们就训练材料作文,你考话题作文我们就训练话题作文,不做“无用功”,一切向高考看齐!现在除了广大的高中生在训练话题作文外,初中也完全是话题作文训练了,甚至小学也“不甘示弱”“后来居上”了!实际上作文教学能不能如此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话题作文发展到今天不是已经有许多学生不会写有明确文体特征的文章,只会生搬硬套或是胡编乱造了吗?尤其是议论文,由于在小学和初中都没有系统地“训练”过,实在是无逻辑无顺序无意义的泛泛而谈之作!高考指挥棒已经造成作文教学的许多硬伤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还真不是我们这些“教书匠”能回答的,但我们真的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二是高中教学的功利性制约了作文教学的良性发展。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是慢工细活,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数理化相对而言“见效”要快一些,于是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自动地疏远甚至是放弃作文阅读或训练,将时间用到那些对自己“有用”的能“见效”的科目上去。语文老师尽管心里很是着急,担心学生学不好语文,写不好作文对今后的人生和工作有影响,但在升学率至上的今天也只好干瞪眼了。

还有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是生活的外延和内引,学生整天呆在学校里,连看电视看课外书的时间都没有,生活体验有多少是可想而知的了。这样老师进行作文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也难怪有许多教师只是硬塞给学生一些所谓的“得分秘笈”了!

反思二:作文教学没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

制订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按道理应该不成什么问题。但大多教师没有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无序化无系统性。这样,上作文课也没有具体的教案,只是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去写,然后批改然后讲评,至于效果如何则另当别论。试想一想,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不是循序渐进,而是随心所欲,一学期下来,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长处与缺点,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从而激起自己写作的动力。

以往的语文教材大多按文章的体裁来划分,没有明确的作文教学体系。现在新编的教材基本上改正了过去那种模式。例如上海高中语文教材(试验本)的“写作”部分,着眼于“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能力,拟定了高中三年六个学期的写作训练系统,它由简而繁,从易至难,有较为完整合理的写作教学体系,是一部好的作文教材。如果教师能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作文教学计划,一定会使学生作文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程度。但事实上,许多学校和教师图省事,只“教”“课文”,不“教”“写作部分”,更谈不上什么写作教学的计划和系统性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成了“驴肝肺”。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不好的工作作风,在对学生负责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反思三:作文教学受教师能力的影响,缺乏激情的引导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经验都表明,教师以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样,一个激情满怀、充满文学气质的教师影响下的学生,怎么可能不热爱作文呢?作为语文老师,要适时适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以最轻松最快乐的情绪来引领学生步入写作殿堂。想让孩子们爱说话,说好话,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生动形象、风趣严密的语言能力;想让孩子们热爱作文,教师自己要真正热爱作文。魏巍在《我的老师》中举了7个很平常的生活例子来证明他受蔡芸芝老师的文学影响是终身的。许多成功的文学家,在谈到自己如何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时,共同的影响是来自他们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饱含激情的声音,善意而智慧的掩饰,巧妙的引导和鼓励,都可能是引领学生走上文学道路的“魔咒”。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知道不露痕迹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们走向成功,获得他们的尊敬和崇拜的。但说实话,有太多的语文教师自己就没有生活的激情,更没有思考和创作的激情。我们在要求学生写作的时候自己只是一个袖手旁观者,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实施的是“拿来主义”。如果要给别人一杯水,那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们做语文教师的是不是也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点燃自己的创作激情呢?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综合以上的反思,如何才能使中学作文教学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空间呢?笔者和同学校的老师在“黑暗”中摸索,得出如下体会,敬请同仁批评。

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文学的爱好者和一个作文教学的研究者。

我们学校正在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书香的校园。学校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每年必须订阅一些与语文学习、研究相关的报刊,学校在经费上适当给予补助;鼓励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撰写读书笔记、文学作品和教育教学论文并给予较高的奖励等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文教师的成长。仅仅是从2004年到现在,笔者就在省级以上的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和文学作品30余篇,这样不仅个人能力得到提高,物质上获得奖励,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威信。我经常将个人的作品带到班级与学生交流,交流写作的得失,交流写作的技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年来我任教的班级学生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50余篇(首);在刚刚结束的2005年高考中语文成绩名列本地区前茅,我想作文一定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申请了一个市级课题《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结合日常作文教学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一条“阅读积累·咀嚼消化·感悟创新”的作文教学思路,并在全校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近三年的江苏省作文大赛中我校选手获一、二、三等奖人次居全省前列,学生发表作文300余篇,学校校刊《风帆》在兄弟学校享有盛誉。因此,要想教好学生作文,教师就应该投身于作文教学的研究中去。只有对学生有所研究,对写作的规律有所研究,有一定的实践和指导经验,才有可能授人以“渔”,而不仅仅只是授人以“鱼”!积极和有方法的引导往往是激起学生写作欲望的良策。

其次,作文教学可以是校本研究的课题。

在上面的内容中,笔者谈到我们将作文教学的研究与作文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就是一个实例。《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这个课题的提出与学校开展校本研究不无关系。在全校上下积极申报校本研究课题的氛围中,我们语文组的教师就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来一个“一箭双雕”,在完成校本研究任务的同时让校本研究和作文教学研究相结合,让作文教学走出长期以来的无目的化、无序化、无纲化的窘境。目前,我们的课题已经结题,一本有关作文教学的校本教材《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即将由出版社出版,校本课程也进入了实施阶段。这样,我校的作文教学就有纲可循、有本可依了,相信在这本教材的帮助下,我校的作文教学成绩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为作文教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才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实货色。”但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让学生从阅读中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认识生活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实也证明,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往往能从阅读过程逐步提高。因为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或其它读物时,总是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是何等的平淡与枯燥也能从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获得经验。因此,在学生无法与生活建立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认识和感悟生活,积累作文的素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开具阅读书目,让学生阅读有目标

我们首先为学生高中三年开具了一个阅读书目,这些书目中有世界名著和名家经典散文等,并且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身心的成长,与高中三年各个学期的教材配套。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学习任务重,重点是经典散文和时文的阅读,教师每星期有计划地将阅读材料下发给学生,既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又可以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寒暑假和国庆元旦长假,我们都会让学生利用长假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学生在名著的陪伴下一定会过一个充实的假期。此外,每学年订阅报刊杂志时期,要求学生在老师开具的若干目录中选择订阅。这些目录包括《作文与考试》《中学生阅读》《杂文选刊》《读者》《意林》《语文报》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不会存在胡乱选择的现象,在写作时有效仿的对象,作文成绩自然会相应提高。

2.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阅读有经验

每个人的阅读品质阅读习惯都不一样,学校就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经验交流体会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阅读经验交流大会无疑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些网上交流平台,如“阅读BBS”等。

“阅读BBS”是学生最喜欢的沟通平台。这个平台其实在校园局域网上开设一个专区进行阅读作文等方面的交流。此平台分成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小平台,每个小平台下又有班级交流平台。学校安排语文教师做好各个平台(论坛)的版主,每天实时为学生解决一些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并做好平台的维护和管理工作。鼓励各班语文教师随时(尤其是假期)参与与学生的交流。

3.开放阅览室,让学生阅读有地方

阅览室有两种:常见的图书馆阅览室和网络阅览室。我校图书馆藏书30万册,订阅期刊100余种,三个大型阅览室可供300位学生同时阅读;网上阅览室就是学校与一些著名的网站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实行资源共享。学生只要打开网络,进入学校网上图书管理系统,输入个人信息,就可以搜索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文学作品,如果有必要你还可以下载保存。当然,一些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都经过了过滤!学校每周都有专门的阅读课,这就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有时间有地方阅读,又有东西可读。

4.推荐佳作,让学生阅读有收获

有阅读就会有思考与感悟,学生将所思考的东西写成文字后,教师将优秀的习作推荐给报刊。每发表一篇文章都会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这样让学生感觉到了阅读是有收获的。同时也为其他的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也会更加努力的。

总之,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定会为作文教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作文教学才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编辑短评:文章先指弊端,再说对策,最后在重要对策上详作解说,逻辑性强,条理清晰。中学作文教学历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作者与同校老师一起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对大家应有启发。作文教学的路数应是无限多的,本文所呈现的也只是举例性的,各位教师读者应该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作文教学成功之路。(刘真福)

作文评讲中的心理学原理及其运用

作文是一种思维活动,写作心理学对于思维的品质,包括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记忆能力、再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已经研究得很多,成果丰富,得到了教学界的广泛认同。这里试图从另一个角度,透过作文训练的行为层面,着重于作文评讲中师生双边的心理机制,探讨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一、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的定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①通常意义上说,中学生的写作指的就是作文。作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作文能力,就是综合调度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语文技能,融合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从而写成文章的一种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可以看出,作文是个复杂的心理能力和心理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③这里所说的三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作文训练。

从构词方式看,“训练”是并列式合成词。从词义逻辑关系看,训在前,练在后;训的主导是教师,练的主体是学生;训是条件,练是目的──当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达”,即能够由表及里地观察事物,发挥想像力和理解力,结合个人生活感悟,写成像样的文章。古人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兼有熟练的表达技巧,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训练过程。

二、作文评讲离不开心理学原则

作文训练,从行为层面上看,一般不外乎作文布置、作文写作、作文批改和作文评讲几个环节。从心理层面看,第一个环节以教师为主导,直接命题,或者在教师主导下,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确定作文命题或方向,使师生心理活动得以最终指向和定位。第二环节是学生以自我为主体,为中心,在第一环节心理指向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相对自由而又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思想内容的过程。第三环节,教师通过阅读学生作文,揣摩、理解、感受学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捉他们在这次写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并对其写作结果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价。

评讲是作文训练最后一环,最为重要,不仅是写作训练的把关和验收,更是师生情感心理的汇合交融,是对此次写作活动的再认识与提高的平台,也是下次活动欲望的起点和心理动因的力量源泉。它与心理学原则关系最为紧密。

三、评讲中把握学生的心理期待

作文训练与学生平常的日记、书信之类的文字活动差别较大。以日记和书信为例,多是学生自愿、主动的活动。有自觉的写作目的:日记可以倾吐心绪,书信可以跟人交流;有明确的写作对象:日记可以自我宣泄,书信可以向对方坦诚;有较确切的写作期待:日记释放自己的心情,书信期待对方的回应。所以,有些学生的日记或书信写得很勤,也有质量,但作文训练并不一定就很积极。有时即使写起来,文字、语句、篇章结构和思想主题也不一定尽如人意。与其日记、书信比起来,有时简直判若两人。有人把这两种状态的写作,分别称作“虚假写作”和“真实写作”④,有一定的道理。在实质上它们就涉及到学生写作心理期待的差异。

如果有些学生对某次作文对象不予认同,认为训练价值不大,他们可能会说:“这次作文我真懒得写,还不如我随便写点什么练练笔好呢!”或者离个体生活距离过大,搜集不到足够的素材,对写好作文信心不足;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而不感兴趣。那么,勉强交上来的作文,可想而知质量如何。教师通过卷面、字句、结构和思想等方面,一眼就可以看出这类学生的心理状态,似乎可以猜测他们在心里说:“反正我完成任务了,愿杀愿剐随你老师的便。”有些学生语文客观基础比较薄弱,但对作文一丝不苟,倾尽全力。有些学生语文素质较好,能得心应手顺利成文,显得酣畅淋漓信心百倍。这种种不同的心理状态,都能从作文中透视,甚至凸现出来。

这三种情况只是大概而言,但教师必须把握,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让学生能大致对照区域入座,有所触动和收获。对于第一类情况,教师着重在“纠偏”,不仅纠写作能力技巧的偏,更在纠作文态度的偏。对第二类情况的作文,要重视与该生以前作文纵向比较,尽量发现优点,肯定其进步之处,给予前进中的鼓励和“引导”。第三类学生,他们大都信心十足地等待老师的表扬,教师要根据实际,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给予有力的“促进”。

当然,由于生活体验和个性品质千差万别,学生作文心理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涉及到师生价值判断标准的不一致。教师评讲时应该慎重,不能曲解,更不能武断地压服学生,否则可能造成学生心理抵触。有个学生在作文《我最后悔的事》⑤中写了这样一件事:曾经在上学路上捡到200块钱,交给了学校,可是学校给予的奖品却是几本小本子,和他根本不感兴趣的一个小玩具,而他想得到的是几本好看的课外书,因此后悔拾金不昧。学生表达的是真情实感。新课标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⑥拾物归还是优良传统,现代法律规定物主要按一定比例给付报酬,何况学生想得到的是自己喜欢的书。首先应当肯定他的写作心理是真实的,态度是端正的,思想观点要一分为二地具体对待。评讲中不能随便扣上思想欠健康,或者境界欠高尚的帽子。可以从学生、失主、学校多方面来分析,剖析学生这种真实想法的不足之处,让他心悦诚服,既让学生受到了教育,又保护了学生纯真率直的个性。

四、评讲中端正教师的心理导向

作文评讲以教师为主导,着重在指出该次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或出现的偏向,主要批评“不该怎样写”,指导今后应当注意哪些问题,以期学生得益与进步。因此,教师的心理态度导引和调控着学生的听评、参评心理。

1.评讲前的准备工作。作文评讲针对的是全班作文中的共性问题,带有比较广泛的普遍性。但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要想发现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在评改过程中就要认真负责,做好细致的记录。评讲前,对记录的问题要精心分类整理,对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还要做出理性分析,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深度。作文评讲课不能没有教案准备,至少得有丰满的备课笔记。教师态度端正了,严肃了,思路与步骤清晰了,克服了随想随说的松弛现象,就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老师肯定认真地看过我们的作文,这堂评讲课我一定会有所收获!

2.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这里所讲的作文评讲的原则性,是指每次评讲应有评讲中心,并围绕它展开,使评讲活动有较稳定的重心,避免面面俱到。不然,课堂可能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松散,使学生对该领会和该记住的东西不甚了了。“一般讲,该次作文训练的预定要求,是确定评讲中心的依据。评讲时,必须同作前指导和作中指导相贯通,把培养作文能力这一目标贯彻始终。例如命题时确定‘以动作和表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的作文要求,那么指导审题、批改、评讲,都不能脱离这个中心,在这前提下,总结作文训练中的收获与缺点,从‘再指导’的角度来确定具体的评讲内容和可行的评讲方法。”⑦当然,有了这样原则性的“中心”,还要兼顾作文其他方面的问题。拿上例来说,除了着重评讲“以动作和表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外,对人物描写的其他方法的得失,以及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的基本功,甚至卷面书写态度等等,只要存在问题都可以讲,只是要注意分清主次,有所侧重而已。同时,评讲中还要注意,由于作文能力层次的差异,所导致的学生的心理差异的客观存在,切忌拿同一把尺子去度量所有的学生。对本来基础薄弱,而态度认真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和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这类学生对作文评讲的心理期待值往往很大。教师要有一颗火热的关爱之心,给他们递一根拐杖,牵他们一把,切不可对其丧失信心,冷嘲热讽,甚至一棒打死。作文评讲的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益,让下一篇作文写得更好。训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潜能,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3.发扬课堂民主。作文评讲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同时又主要讲存在的问题,学生心理容易进入抑制状态,情绪容易趋向低沉。如果再加上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可以想像评讲的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很好。因次,发扬评讲民主,发挥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评讲活动中来,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重要。可以让本次作文优秀者介绍写作过程和经验;让写得不理想的学生谈作文的心里疑惑和困难之处;也可以由教师提供例文(当然是本班学生习作),展开集体讨论。这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和主导者,要打消被作为例文的文章作者的思想顾虑,也要对全班学生强调,讨论例文是“对文不对人”,不能有任何偏见。这里,“教师要善于把严肃的理性问题讲得轻松一些,把尖锐的问题讲得诙谐一些,寓教于乐”,⑧以营造宽松的评讲氛围,力求师生互动。幽默是人生的智慧,是沟通的桥梁,教育者的幽默机智可以春风化雨,事半功倍。作文评讲当然也是如此。

注释:

①③⑥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266页;

②⑦徐越化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211页、227页;

④叶黎明《“真实写作”是中学写作教学的出路吗?》,《语文学习》2005年第11期;

⑤刘德菊《真话值多少分?》,《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9期;

⑧王鹏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72页。

编辑短评:有关作文评讲的文章不计其数,但运用心理学原理透视作文评讲活动的文章仅此一篇,本文的吸引力大概正在于此。不过作者选取了一个高难度的题目来写,很难写得既有可读性,又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刘x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