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的教学反思

优秀教师的教学反思

——反思我评价学生的视角

前几日,年级组内进行教研活动,去听了我组刘老师的一节课。那天她执教的是《大瀑布的葬礼》,她的环节设臵挺好,可她课如其人——慢条斯理,甚至在激情澎湃处,她也是如平常一样的淡然,倒是她的学生,个个也好,演讲也好,全都身心投入,大方自然,惟恐落后。

听完课,我们都在慨叹:“你看你们班的学生,多给你撑台呀!”“你们的学生比你有激情一些!”“这么好的福气!我们班的学生怎么就懒于发言,即使就是上台来也是忸忸捏捏的。”

最后一句话是我说的,也满含遗憾和妒羡,她不多辩,只是温厚地笑笑:“是的,我们班的学生就是活跃,不过,平常我一般很少打击他们。哪怕他站起来读书读得结结巴巴,我也很少批评他们。”

打击?批评?这两个词语如引线,拉开了我平常教学的帷幕:我自认为是个严厉的老师,我喜欢雷厉风行。这个班是我一直带上来的,一、二年级时,觉得他们还小,即使犯了错,也觉着他们的可爱,因此绝少批评他们。记得那时上课,总能见他们小手如林地高高举起,口中还高喊:“老师,我!我!”进入三四年级后,我常挂在嘴边的老话是:“长大了,我要严格的要求你们!”于是,就有了检查读书时,听到读得结结巴巴的便嚷嚷:“你上四年级了,怎么还读成这样!”当学生交来的作文只有短短几行时,我大笔一挥:“写这么短!重做!”当屡教未改的学生又犯错时,给予他的,往往是一双瞪大的怒目:“怎么搞的?老师提醒你

少回了!”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班上的学生举手的少了,很多甚至知道答案也不举手,尽管我一再强调:“说错了,不要紧的!”可学生依然没了昔日的热情。

今天,听了刘老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许是我挑剔的眼光,让他们没了自信;我呵斥的嘴巴,使他们丧失了激情。在一个一味追求完美,一味挑刺的老师面前,孩子们那颗敏感的心变得诚惶诚恐。以至那天合唱比赛结束时,我们班长讨好的过来问:“老师,我们没演砸吧?”那份紧张与担心,本是他们这个年

龄所不该有的!

而我,有什么资格去妒忌人家班上学生的活跃与大方呢?刘老师性格温和,我很少看见她把学生带进办公室河东狮吼,而我,“大吵”三六九,“小吵”天

天有。这,就说明我严格要求学生吗?

不,不是!我是在挑刺儿!学生们毕竟都只是十来岁的孩子,好动,不容易管住自己,容易出错儿,我为什么不能宽容一点?我为什么老盯住他们的缺点,甚至拿放大镜放大他们的缺点呢?我为什么不能转变视角,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呢?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他们应该兴高采烈的、其乐融融的,在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应该成为他们的美好回忆而不是梦魇的过去。

关注他们,就要学会赏识他们。“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放大孩子的优点,让其对自己充满信心。一个被人欣赏的孩子,当他因为别人的欣赏而感动时,他就会主动发现自己的缺点,努力使别人更欣赏他。生活因为欣赏而美好,生命因为欣赏而感动,孩子因为欣赏而更优秀!

当然,并不是说推进新课程就一味的赏识学生而不要批评了,然而即使批评,我也可以婉转、幽默一些,如同鲁迅先生在批评许广平的论文大量摘抄罗素的话而少有自己的见解那样:“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而不像以前,发现学生有抄袭的嫌疑

便一再的拷问:“是你写的吗?”如果我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寓批评于幽默,我想效果会胜于耳提面命、疾言厉色。

我反思,我改进!

学反思 优秀教师的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课堂教

……

“请同学们把眼睛闭起来,静静的,静静的体验两分钟,眼前是什么样的?”“哎,别睁眼,就闭着眼睛告诉我!”

“老师,真黑呀!”

“我什么都看不见!”

我得意于自己的氛围营造,接近目标。“好,别睁眼,继续体验,如果眼睛看不见会怎样?注意要求,打开书包,找到自己的品德与生活课本,在封皮上写上自己的班级、姓名。”

随后卟卟咚咚的声音响起来,有虚眯着眼的,狡黠的取巧,偷着乐的;有干脆睁着眼的,可能出于本能反应,忘了这是个特殊的任务;也有摸摸索索小心在做的,不一会儿,嚷嚷声就开始了,“老师,我写好了,你看!”……

“你们觉得自己的字和平时写的比比怎么样?”

“我闭着眼睛也写得好!” “还行呀,老师,” “哈哈哈,怎么这么丑?”……

调皮的孩子嘻嘻哈哈地说着、闹着,简直不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该说没有眼睛用,多麻烦,多困难哪!”偏偏他们觉得这就是个游戏,真有趣,瞧我多棒,哎,老师的良苦用心算白费了。

……

课后一脸失败地与教研员交换意见,抽丝剥茧始觉心头一亮。宁要真实的缺憾,不要预设的完美,课堂是谁的课堂?孩子是陪衬教师的吗?答案显然不是,孩子就是孩子,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课堂就是要让儿童过好属于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学生睁眼也好,虚眯眼也好,看似没听要求但却正是儿童的正常反应,这正是他感到了没有眼睛用不方便,教师不必感到受挫,只消追问一句,这个问题就能水到渠成。

继续反思,还有没有更有效的活动方式呢?再问一问什么是有效的?对儿童而言,开放了他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了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就是有效的。为了让学生体验眼睛的宝贵作用,是否还可以这样设计活动,播放动画片精彩片段(5分钟),让一半的学生蒙眼只听,允许另一半的学生眼看耳听口里还可以议

论、喝彩,试想,这五分钟,看不见屏幕的学生有多受“折磨”,内心的体验该有多强烈,遮眼布一摘,他该有多么轻松、幸福的感觉(为了体验的全面性,两半学生一轮完毕再交换体验),这时老师再引申总结激发思考,“同学门仅仅沉浸在黑暗中几分钟,就着急难受地感到不自在,可有一种人却要一辈子生活在黑暗中,看不见蓝天白云,鲜花绿地,看不见明媚的阳光,缤纷的世界,更不能向我们一样看电视、做游戏,他们是谁?他们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怎样帮助到他们?”……这样层层的体验、探究、感悟,以密切联系儿童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思考,一定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不是吗?

课上完了,好象才悟出点什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是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的,低幼儿童适于学习体验性的知识和生活性的知识,以获得经验,形成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开活动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让我们的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模仿中学、体验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的学习呢?学得兴致勃勃,学得乐于探究,这样的课程才会变得对儿童有意义。

优秀教师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不可能时时成功,处处成功,难免有失败的存在。毫无疑问,既成事实的失败,需要教师去发现、去反思,再采取补救措施,即“亡羊”之后肯定要“补牢”。如何“补牢”则大有文章。

就拿我上“小数点的位臵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来说吧,凭经验,我知道这一节内容上学生走得总是不顺当,需要经过几次的“回炉处理”才能帮助他们过坎。因此,再次教学

这节内容时,为改变以往状况,我参阅了一些相关资料,按新课标的要求,在教法和学法上较以前作了一些改进。

1、课始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一组学生熟悉的商品标价(有小数点错误),解决为什么学的困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指、画、找、议等方式,去充分感知小数点的位臵不同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3、用比赛、游戏来完成练习,增加趣味性。

4、教参上安排用一课时完成,而我用两节课来完成。

因我是有备而来,所以课堂上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让我感到在“享受更深层次的享受”,但当我带着愉悦的心情批改学生的作业时,那“享受”竟消去大半----班级中仍有不少学生的作业有错误,并且错误之处都是将小数大小的变化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弄反了。我真的迷糊了: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状况不一致?是我对重、难点的突破不够到位,导致教学没有产生实效,还是其它原因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不知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但又必须认真地去寻找。在与同学们的交谈中我发现,有的对“左”和“右”分不清;有的单独分左、右还行。可在既分“移的先后”又要找“移的方向”时记糊了。没想到四年级的学生居然对方位“左”、“右”还很含糊,看来现行新版本的一年级数学教材上安排“认识左右”的教学内容是很合理的。

寻找了错因,这次我可不像往日那样,要么把例题再翻版一次,要么就作业中的错误来讲题,而是采用了以下做法:

首先,做个游戏分清左右;

其次,在黑板上把小数点的移动变化的动态过程用文字符号

标出来,如: 0.5 .4.3

后 先

左← 右

这样表示出来,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小数点的位臵向哪边移动,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抽象逻辑思维不如具体形象思维来得容易、来得快,尤其是小学生总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

式。我认为这样的板书格式可以让其变化过程定格下来,使学生有形可依了。有效的板书往往比直观教具更实在。

再次,我没有让学生去背教材上的两段结语,而是让学生只记住“左小右大”四个字。因为在我看来,即使背熟了那两段结语,最终也不能解决多大问题。而我只让学生记住“左小右大”四个字的做法,既能帮助学生准确而快速地辨别移动方向,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检查的方法,如果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弄错,数是变大了不是变小了总可以一眼看得出来。不必要的记忆免去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事实证明,这样补救以后,学生的作业几乎没有差错了。 “亡羊”之后需要“补牢”已被大家肯定,从分析教材中出现的“亡羊”的原因入手去进行“补牢”才能产生实效也不容臵疑。结合这次教学实践,我认识到:

1、课堂教学,不能单纯追求表面上的“动”和“活”,一定得有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内容。要想使课堂教学真正地“实”起来,收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效果,作为教师就必须吃透新理念,在教学中用好新理念。

2、失败已存在,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失败,努力地去实现由失败到成功的转化,千万不能靠简单的“回炉处理”、机械的打题海战,不计其数地评讲习题等方式去弥补新授课中的不足,而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分析失败的原因,在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症下药。

3、教师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边教边学、边教边思、边教边补的过程,科学的“补牢”,往往就能成为一名教师新的发展起点。

优秀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执教六年级数学,由于六年级使用的是课改后的过渡教材,内容更贴近于生活,探讨性也就增强了许多,为一道题而争论不休也就成了课堂上常有的事。

过去,我常常习惯于用“标准”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于是,课堂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通过对一道习题的争论,使我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态度。

那道题是这样的:小红一共买了10瓶汽水,如果3个空瓶可换1瓶汽水,小红最多可喝到多少瓶汽水?

这道题的常规思维是:因为有10瓶汽水,喝完后就有10个空瓶,这时可换3瓶汽水,剩一个空瓶,3瓶汽水喝完后就是3个空瓶,又可换1瓶汽水,最后剩2个空瓶,换不了一瓶汽水,所以此题列式为:10+3+1=14(瓶)。

课堂上,当有学生说出这个答案时,我没有多想,给予肯定后,正准备进行下一道题时,令我感到意外的是马上就有同学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学生1说:我认为最后还剩2个空瓶,可以先向商店借1瓶汽水,(又能多喝1瓶汽水),喝完后就有3个空瓶,可换1瓶汽水,再还给商店,所以是15瓶。(此时,这个学生的发言引起了教室里一片骚动,我的心也随之一振,我顺势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给自己一个调整思维的时间)

学生2反驳道:现在都是超市,不可能借1瓶汽水,所以还是14瓶。

学生3补充说:借不到汽水,向邻居或好朋友借一个空瓶也可以,这样就有了3个空瓶,可换1瓶汽水,喝完后再把空瓶还给他,最后答案是15瓶。

学生4不服气地说:如果没有借到呢?我认为还是14瓶。 (这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是呀,如果没有借到呢?我期待着学生更精彩的回答)

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慢条斯理地说:没借到是14瓶,借到了就是15瓶,题目问的是最多可喝到多少瓶,所以我认为是15瓶更准确一些。(多么严密的分析呀,师生全部折服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教学反思:

对于这道题,我的初衷只是宣布一下答案“14”,就连这个答案,也是因为我的一丝懈怠而产生的错误答案,我原本没想到学生会有这么多的想法,但此时面对学生精彩的分析,我觉得“14瓶还是15瓶”这个问题本身已不那么重要,同学们善于思考,敢于表达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道题的对错已远远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了,从学生的发言中,我感到无比欣慰和惊喜,同时也感到一丝惭愧,我差一点儿错过了“精彩”。面对学生的挑战,我反思

1、教师应学会倾听,不应随意否定学生的回答

因为老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不能时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到常规思维定势中,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常规思维,出现意想不到的想法,学生的许多奇特想法的背后,往往孕育着可喜的创新因素,教师要多给学生讲理的机会,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保护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合理的创新因素。

2、重过程比重结果更重要

同一个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与理解,便会看到不同的解法,甚至是不同的答案,因此过于注重结果而轻过程是很片面的,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注重过程教学,注重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

3、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见解是创新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解题时有独特的见解,用不同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并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灵感。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出学生的思维过程,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二篇:我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我与好教师的差距

新年伊始,即元月15日,周校长为我们进行了一次专题业务讲座:《做个好老师——关于教师的自我修养》。听后深受教育和启发。周校长的讲座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她却用干练的语言、优雅的谈吐、并茂的生情从我们教师身边的教学案例、教学理念、教学感触谈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从当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入手,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培养合格的、优秀的教师为目标,讲解了追求做个好教师和如何做个好教师内容。讲解层次分明,有理有据。通过学习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是呀,从教36年来,自己把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获得的荣誉从总局级到学校级大小无数个,自己认为自己就很“优秀”了。但是通过学习,才发现,自己与“好教师”是有一定的距离和差距的,特别是在离退休越来越近的今天,更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一是表现在思想上。虽然自己从教多年,对党的教育事业可谓忠诚,但是,由于年龄距离退休越来越近,产生了不

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意识,缺少了创新的意识,进取的激情。

二是表现在理念上。教学理念需要更新,只有先进的理念作支撑,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在知识储备上有欠缺。好的教师在知识储备上较为丰富,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将前后所学的知识以各种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达到融会贯通,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是教学方法上,好的教师在课堂上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课题的学习氛围。由于自己年龄偏大,信息技术水平明显偏低,今后应继续努力学习,让教学方法信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灵活应用。

五是在教研上。教师要能研究,研究新课程与老课程的不同,并能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这方面自己还需努力。

通过学习反思,自己深深地明白,周校长的讲座的苦心所在,那就是知耻而后勇,通过找出差距,也就是找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使我们做的更好,不负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