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找对称》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找对称》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找对称》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之前,说实话我压力很大,因为去年那次公开教学课,我不仅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没有上好。在课后反思时很多老师的话语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非常感谢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她们的话语也让我记住了一堂课你设计的再好,准备不充分,态度不端正,毫无疑问一定是失败的。有了上一次的教训,在这次公开教学前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请我的指导老师多次修改活动设计,我的指导老师也给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找对称》这个数学活动的重点是初步理解对称的含义,能找出对称的图形。活动的难点是鼓励幼儿运用多种形式感知,理解和表现对称。

这个活动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感知对称——找对称——做对称,活动首先是让幼儿通过帮小蝴蝶找翅膀,激发幼儿主动去观察、发现、感知对称的图案,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对称的事物。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自己给孩子的东西更多的是灌述性的语言,让孩子说的机会太少了,没有用较精炼的语言去正确引导孩子。孩子对于“对称”的概念也不是特别深刻。活动环节二,利用多媒体图片让孩子去找出对称图形,大部分孩子还是都能找出对称图形,那么在让孩子们找对称图形是,我只是肯定或者否定孩子的答案,并没有详细地说明和小结为什么这是对称的图形,或者为什么这不是对称的图形。

师生互动的环节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作为一名新老师,觉得自己与孩子互动时的言语还有待提高。

活动环节最后是让每个孩子自主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操作材料做出一个对称的图形,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我用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来做对称。一是用火柴棍棒摆出对称图形,二是用不同的图形(半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每种图形一组两个,让孩子在白色底纸上自己设计对称图形。三是发给孩子们一把剪刀和一张正方形的纸让孩子动脑筋去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前面两种操作方法都很简单孩子们基本上都已经完成。第三种操作方法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只有少数一两个孩子完成了。活动延伸部分就是把我给孩子拍的操作时的照片逐一播放出来给孩子们欣赏并给予小结。我觉得一个活动中有一个环节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力强的孩子就能体现出来,因为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

整个活动完成之后,我的觉得自己的收获很大,尽管我之前还借班教学了两次,但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都给了我很多不同的惊和喜。这一次的“同课异构”公开教学让我也积累了教学经验,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让我学习到了别的老师身上优点。

 

第二篇:小学数学《 对称现象》教学反思

活动课 测量旗杆高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测量旗杆的高度》选自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26--27页的测量活动课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小学数学活动课,是让学生行经历行使学习权力,享受学习乐趣,利用知识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综合过程。活动课上力求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教师旨在引领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师要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学生知识的包袱,为了实现这种过渡,教师必要把握活动目的,创设出生动、直观、现实、有趣的问题情境。

设计理念:本课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运用”这一活动过程,来实现活动目标。我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年龄特点入手,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活动,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课经验。

教材分析:《测量旗杆的高度》选自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测量活动,测量旗杆高度这一活动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前面所学的比和比例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增强知识灵活性,会用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挑战新鲜事物,他们越来越不喜欢传统的讲授模式,开始热衷于学习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但部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还不协调。为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其自主探究的愿望,本节课采用活动课的教学形式进行学习。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呢?就要通过动手实践,深入开展活动,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会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能根据测量的数据用解比例的方法计算旗杆的高度。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测量、记录、计算、交流等测量旗杆高度的过程。

3.情感与评价: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测量旗杆高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

1.小组合作进行测量、记录数据,相互指导,相互启发,根据测量数据利用解比例的方法就可以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2.要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发现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长度不同的两根竹竿各自的高度和影长的比是相等的这一关系,从而根据这一关系和测得旗杆的影子的长度求出学校旗杆的高度。

六、教学准备

1米、2米长的竹竿各4根、米尺4把 、相关记录表4张;把学生提前分成四组,每组7人。

七、教学过程

1.谈话

师:同学们,学校每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那么同学们知道学校里旗杆的高度吗,请大家猜猜看,老师记录下同学们猜测的高度。

生: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借此激发学生探求旗杆具体高度的冲动欲。

师: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一个亲自测量旗杆高度的机会,你们打算怎样测量? 生:各抒己见 把旗杆放倒 爬上去 利用影子

设计意图:感受学习的趣味性。

师:对同学们给出的测量方法一一点评,对于猜测可利用等比原理测量旗杆高度的同学,要大力表扬。

师:今天,我们就利用有关知识来测量旗杆的高度。

板书:测量旗杆的高度

2.探究实际测量的方法

(1)观察教材26页上的测量图。

讨论:图上的小朋友想通过哪些测量得出旗杆高度?试着说出用这种方法测量旗杆高度所依据的数学原理。

(2)师总结: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在太阳下,不同物体的自身高度和影长的比相等。

3.测量活动开始 (验证等比原理)

(1)各组组长领取需要的竹竿、米尺、和记录用的表格。

(2)开始分头测量。并填写好测量记录表,同时完成计算旗杆高度的要求。 表格如下:

小学数学对称现象教学反思

(3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指导,共同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也让学生体会探索带来的成功体验。

4.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本组分工安排和测量的过程。并就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分歧及如何达成共识的做以详细介绍。

(2)展示数据测量表

(3)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各小组自由发言,教师对每个小组测量和计算的结果都要作出客观的评价。对误差较大的组,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4)教师解惑:

针对出现的答案差异问题,本身我们用这种测量方法测出的数据就是个约数,不是准确数。比如太阳光的移动,影子是否是在竹竿垂直的状况下测量的这些都是影响数据的因素。

5.议一议

师:通过测量活动,你得到哪些启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生:学习、生活中小组合作很重要

生: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测量楼房、电线杆、烟囱,大树等物体的高度

2

生: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看似棘手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学好数学

师:【结束寄语】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好数学就可以让一个人充满生活智慧,做起事情事半功倍。

6.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分组合作测量一下校园内大树的高度,并写一篇数学日记,记录下测量的过程及心理的体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便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另外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一般较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较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造成了知识和应用脱节的困窘,学习过程显得既单调又枯燥。同时,由于教学情境创设不充分,忽视了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同学们感受不到数学学习自身的趣味性、应用性、挑战性,学习的积极性便不能充分调动,学习效果也很低效。这堂活动课,由于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充分给了同学们亲历知识成成的机会,同学们个个都很积极,操作认真,并出色地完成和落实了活动目标,这让我对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刮目相看,同时也更加坚信一句话“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以此活动课为借鉴,坚持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一数学思想,不断尝试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实际学数学,联系生活做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激发同学们对数学这门课程的亲切感,顺理成章地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趣味,感受数学的魅力。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