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篇:《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堂设计与反思

八一小学 郝春丽

教学内容:角(书64~66页)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并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角的大小变化过程,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探索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角的概念,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扇子、剪刀、钟表、三角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看到过许多物体的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如:黑板的面是长方形、这块钟表的面是……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它的面是……这个药瓶盖的面是………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都是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平面图形——角(板书课题)

1

二.学习新知识

(一)角的认识

1 找角、指角

师:其实呀,生活中角无处不在

现在就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周围,找找看哪些物体上有角?

(请你说:……)

师:老师手中的三角板上也有角,谁来给大家指一指(请一名学生上台指)

师:哦,孩子,我们应该这样指.请大家用左手举起你的三角板,

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来指。准备好了吗?(领着学生一起来

指)

师:先找到尖尖的这一点,再从这点起沿着三角板的边移动我们

的手指.好,还是从这点起,再来移动,最后从这到这画一条

弧线,这才是一个角.

会指了吗?

那剩下的2个角,请同桌合作,各指一个 但要注意:一人指时,另一人要看他指的方法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帮助他纠正;指对以后呢,再互相换,听明白了吗?开始!

2 抽象,回归

师:同学指的都非常好!其实呀,生活中的角非常淘气,它们总是

藏在一些物体之中,比如……现在,我们把它移下来,这样

的图形都是角,是什么?对!这一点是角的顶点。这一点是什

么?谁再说一遍!对!这两条直线叫做角的边。叫什么?

对!那这个角的顶点在那里,你能指一指吗?请你来,对

吗?边呢?你和他指的一样吗?那这个角呢?谁来指?

现在你能告诉老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真棒!谁再来说一次! 同桌互相说一遍。

这两条边有什么特点?对!谁在来说。

师:对!角有一顶点和两条边。所以,我们可以先画一个点作

为角的顶点,再从这一点起用直尺沿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 2

的线,最后从这到这画一条弧线。这才是一个角。请注意:

以后指角时,我们可以只指角内的这条弧线就可以了。

现在,请你用这样的方法,指指身边物体的角。

大家都会指了吗?

3.做角、练习

师:下面,请你先用小棒搭出一个角,再指出他的顶点和两条边,

谁愿意上台来搭?其余同学,我们在桌面上完成。开始!最

后和小组伙伴比一比,说说谁创造的角大一些?谁创照的角

小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指给你们

的同桌看。

师:现在,请把小棒推到一边,打开书看65页最下面,第一题,读题。

到底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呢?谁来说说。

是角。 你是怎样判断的!

大家同意吗?那我们给他画上弧线。

这个呢?为什么?

师:接下来,翻到66页,看最上面第2 题

读题

这些图形中到底有几个角呢?请你先认真观察数一数,然后

再把结果填在书上,明白吗?开始

师:谁来说你是怎样填的?(师生一起订正)

师:很好!刚才我们看到:三角形有三个角,五边形有五个角。

想想看长方形、正方形有几个角?对!虽然角也是平面图形,但它有时也会藏在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这些图形之中,明白了吗?

(二)角的大小

1 观察、比较

师:请看老师这里: 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一个夹角,请你仔细

观察:这个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转动钟表)你是怎

3

样看出来的?

(继续转动)那现在呢?你又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师: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那这里钟面上的3个角哪个最大,哪

个最小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说理)

2 做角、变角

师:下面,请你拿出准备好的2根小棒和一枚图针。我们一起来

做个角。首先把2根硬纸条重合在一起,然后用图钉固定一端,为了安全我们在图钉后面扎一块小橡皮,扎好了吗?最后把这2根硬纸条叉开一些,这样就做成了一个角。

师:现在,请你看着我们做好的这个角,动脑筋想一想: 如果

让你把这个角变大一些或者变小一些,你能吗?自己先试着变一变,然后再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巡视,交流)

师:谁来说:怎样把我们做的角变的更大? 怎样再把它变小一些呢?

那角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谁来说你的想法?

师:对!也就是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叉开程度有关。两条边叉

开的越大,这个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的越小,这个角就越小;

3 练习,总结

第一、第二组中的两个角都能一眼看出谁大谁小,后两组

则不然。引导学生进行重合比较,并且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和验证。(原来,只要让2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就看另一条边,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就说明这两个角相等,可现在呢?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看来重合真是一个好办法,它能帮我们快速的准确的比出结果.)

师:看来一个角是大还是小,跟它两条边是长还是短没有关系,而

是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 拓展、延伸

4

师:利用这一点,人们发明了纸扇。(出示) 当我们一点点地打

开纸扇,扇面上的角也一点点变大,为我们炎炎的夏日带来

一阵阵的凉爽. 再来看,这把剪刀. (出示)我们把剪刀

张开,剪刀上的角就变大;把剪刀合拢,这个角就变小,剪刀

一张一合.角忽大忽小。而这时许许多多精美的手工作品也

就逐一诞生了!(电脑出示)瞧!漂亮么?

的确,这些手工作品个个都精致漂亮,令人赏心悦目,它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美化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由衷的感到:原来数学是可以创造美丽的!

三.、畅谈收获

课后反思:

这次讲课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将这节课上完!总体上感觉流

程还比较顺畅,在角的认识这一环节中,教师指导的比较具体、也比较细致;在角的大小这一环节中,也是环环相扣,很有层次,但却总是觉得有一些地方不是很理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这节课我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一步步进行下来,却没有以往那种一气呵成、深入孩子们中间的那种源于对知识本质的交流、认同和共同的探究,感觉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贴在一起的两张纸……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是不是应该把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放开一些,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呢?不行,重叠——这一方法的具体操作,他们一定是会出问题的。刚刚想到的办法马上便被我自己有否定了,再说了教材这样编排一定自有他的道理在里边,还是不要大改,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来设计绝对没有问题,可能是自己的设问有问题吧,于是,我再次考虑自己的设问,想凭借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达成目标。然而事实却让我知道:原来我错了!我错误地认为教师必须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错误地理解了课标中动手操作的本质作用;错误地低估 5

了学生的潜力……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自己找不到感觉的原因所在。听了专家的评析,使我恍然大悟:

原来自己是可以对教材进行创造和二次开发的;原来课标中

所提倡的动手实践正是要让孩子们真正地去体会知识产生的必要性、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形式上的动动手而已。所以完全可以把“认识角”这一环节中的搭角、和“角的大小”这一环节中的做角,以及比较角的大小,合二为一,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学具来创造角,并同桌合作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样给孩子们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此外,在练习中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多方位的角,进行一些

变式练习,进一步强化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在板书课题时,由于孩子们已从身边找

过了角,所以这里的课题——角可以是出示各种各样方向不同、位置不同的角的图形,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不是硬邦邦的汉字!

总之,这次讲课,使我深深地感到;教学一定要吃透课标,

一定要了解学生,以课标核心理念的不变来应百变的学生和百变的教材。此外教师还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大胆放手,相信:孩子们的潜力无限,就看我们老师把他们放在了多大的自由空间里!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