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反思5篇

新课程教学反思

                      ——过度开放的课堂教学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数学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课后,我们和这位老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主要是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节课,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

2、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

3、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4、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该重视。

新课程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以及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学习,我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如下几点体会:

首先,在教学这要做到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一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单位“1”是()。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每份分别是这个圆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每份分别是这条线段的()、(),单位“1”是()。


     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清单位“1”和自然数“1”的不同之处:分数中的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品,也可表示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堆沙子、一个班集体、一件工程等,被分的那个整体被看作单位“1”。再通过“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较,强调“平均分”的意义。通过以上操作、练习、讲解,使学生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这一定义有较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其次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

我们一定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出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新课程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通过参加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培训,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深入学习和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渗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后自觉进行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四年级的学习内容,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下面是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1、《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在安排时也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计算要求。

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

2、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

3、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总之,只有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才能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新课程教学反思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

思维具有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特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4+4+4+4+4+3,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4+4+4+4+4+3=4×6-1=4×5+3=……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2、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新课程教学反思

____如何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于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我认为应该做得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说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2、 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 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3、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  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反思

宣化一中:袁永

一、课程改革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进一步落实、深化素质教育,革新传统教学观念,促成主动、开放、高效的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社会和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发挥物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养成个性。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科学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养成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造;通过知识的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树立理想和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人生观。

课程改革任务

1、转变教育观念:

2、调整教学行为:

3、改进教学方法:

二、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感受

1、教材编写较之以前简单、抽象:

2、课时太少、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3 、教材上习题太易,而教辅资料习题太难:

4、学生学习效率过低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太大。

表现在:

①平时教学时教师讲解学生听得懂,在教师指导下习题能做,而在课后独立练习时就不知从何下手,或题目稍做变化就不会解答。

②学业水平考格合格率不高,特别是优秀率偏低。

③高考物理分数偏低。

④物理实验动手能力不强,效果不佳。

原因分析:

①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比较普遍,满堂讲、填鸭式教学比较严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改变未能得到较大突破和落实,因此学生被动学习,机械训练仍很突出。

②学生的学习兴趣设有充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厌学情绪较大。

③教师不放心:

一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持怀疑态度,所以总喜欢包办代替。

二是对教材上的内容不能大胆取舍,总是喜欢补充和加深,实际上就是对课程标准没有很好把握。

④教学设施滞后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过少。

5、教育观念有转变,但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不切底。慨括起来就是在教学中对爱(即爱护,热爱,关爱),趣(即兴趣,趣味,乐趣),放(即放手,放心,放开),创(即创造,创新,开创),赞(即赞扬,赞美,赞赏)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三、凸现新课改理念的考点:

在现在的考试和平时的练习中有这样的一些习题

例如:在208年北京奥运会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是一位公认的世界飞人,在男子100m和200m决赛中分别以9.69s和19.30s的成绩突破两项世界记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0m决赛中的位移是100m决赛的两倍

B、2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6m/s

C、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m/s

D、100m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64m/s

不少的学生认为A、B也对,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注意到在田径场内200m赛道不是直道而是弯曲的。

1、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与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对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来说,观察力尤其重要,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培养观察的兴趣和养成观察的习惯。

例1:图1 为一个内、外半径分别为Rl和R2的圆环状均匀带电平面,其单位面积带电量为 .取环面中心O为原点,以垂直于环面的轴线为x 轴.设轴上任意点P到O点的的距离为x,P点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下面给出E的四个表达式(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其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此处的场强E,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根据你的判断,E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B)

感受:本题若通过计算求解来选择答案对高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命题者是希望“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这里的分析判断就是要我们运用已学过的一些物理思想方法,例如:(l)特殊值法——从表达式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2)极限法——从某些物理量的变化趋势情况来分析结果;(3)对称法——根据对称性原理分析结果;(4)近似法——在特殊条件下取得近似的结果进行分析;(5)排除法——通过排除错误的得到结果;(6)量纲分析法——从表达式等式两边的单位来分析结果,等等.

2、着眼于物理方法的应用:

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重过程、重方法的理念落实在高考中,要求考生必须根据已有知识、物理事实和条件,运用恰当的物理方法,进行逻辑推理与论证,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2:为了节能和环保,一些公共场所使用光控开关控制照明系统,光控开关可采用光敏电阻来控制,光敏电阻是阻值随着光的照度而发生变化的元件(照度可以反映光的强弱,光越强照度越大,照度单位为lx).某光敏电阻Rp在不同照度下的阻值如下表:

新课程教学反思

① 根据表中数据,请在图2 给定的坐标系中描绘出阻值随照度变化的曲线,并说明阻值随照度变化的特点。

②如图3所示,当1、2两端所加电压上升至2V时,控制开关自动启动照明系统,请利用下列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电路.给l、2两端提供电压,要求当天色渐暗照度降低至l.0(lx)时启动照明系统,在虚线框内完成电路原理图.(不考虑控制开关对所设计电路的影响)

提供的器材如下:

光敏电阻,(符号 阻值见上表),直流电源E(电动势3V,内阻不计);定值电阻:R1=10k ,R2=20k ,R3=40k (限选其中之一并在图中标出);开关S及导线若干。

感受:本题是一个传感器供电电路的设计问题,这是教材中没有的实验.该实验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可以说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题从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三个环节入手

3、体现探究的思想

重视科学探究是新课改的核心.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实验探究,也有理论探究,在高考中体现探究思想的题目越来越多.例如,在实验考题中,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实验方法.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征、数据分析与处理等,考查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能力;在有些选择题中提供的四个答案就可以视为四种假说,要求学生来分析与论证,评估其合理性.,考查答题者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例3:20xx年10月1日的国庆阅兵式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导弹装备部队全部为首次亮相的新型号主战武器,共计l08枚与此前两次国庆阅兵相比,身材小了,威力强了,精度高了.其中新型中程地地导弹,打击效能多样,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拳头”.如图6 所示,从地面上A点发射一枚中程地地导弹,在引力作用下沿ACB 椭圆轨道飞行击中地面目标B, C为轨道的远地点,距地面高度为h.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不计空气阻力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导弹在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B.导弹在C点的加速度等于

C.地球球心为导弹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D.导弹离开A点时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BC)

感受:关注民生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体现在高考题中就是用物理知识、思想方法解决社会、生活、科技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采矿安全、救援贩灾、交通问题、节能环保、体育竟赛等.

4、关注生活、社会与技术

近年高考卷上出现了许多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科技前沿的好题,如:神舟飞船、航天科技、磁悬浮列车,磁流体发电、高能加速器、超导、夸克等,这些试题以社会热点和最新科技成果立意命题,比较真实和全面的模拟现实,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注重基础、提高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例4:在某种电场中沿X方向上,电势 与x的关系如图所示,假想在该电场中有一个电子仅受电场力作用而发生移动,则下列关于电场和电子能量说法正确的是

A.x3到x4区域内,沿x方向存在匀强电场

B. x6到x7区域内,沿x方向场强为零

C.若电子从电势为2V的x1位置向右到电势为2V的x7位置,因为电子电势能不变,电场力不做功,则子初动能大于零即可满足要求

D.若电子从电势为2V的x1位置向右到电势为2V的x7位置,为了通过x4处电势3V的位置,电电子至少具有初动能1eV (AB)

感受:这是一道图象信息题,题中借助图象直观地描述了电场中电子仅受电场力作用而发生移动时电势 与x的关系.有关图象及其运用为背景的试题,成为历届高考考查的热点,它要求考生能做到三会:(l)识图:从图象中获取信息;(2)作图:从提供的物理情境

画出相对应的图象且能对图象变形或转换;(3)用图:根据图象展现的物理情境进行物理分析与计算.

5、重视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其思想、方法和知识始终渗透、贯穿于整个物理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为物理概念、定律的表述提供简洁、精确的数学语言,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提供有效的方法,为物理学中的数量分析和计算提供有力的五具.高考物理试题的解答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借助物理知识考查数学方法应用能力是高考命题的永恒主题.

例5:在如图9甲所示的正方形平面Oabc内存在着垂直于该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已知正方形边长为L.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不计重力)在t=0时刻平行于OC边从O点射入磁场中.

(1)若带电粒子从a 点射出磁场,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及初速度大小.

(2)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按如图9 乙所示的规律变化,规定磁场向外的方向为正方向,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0,假使带电粒子能从oa边界射出磁场,磁感应强度B变化周期T的最小值.

(3)若所加磁场与第(2)问中的相同,要使带电粒子从b点沿着ab方向射出磁场,满足这一条件的磁感应强度变化的周期T及粒子射入滋场时的速度v0.

感受:本题考查的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应该说是考生熟悉的经典问题.但问题情景比较新颖,磁场是有界的周期性变化磁场,随着磁场的方向变化,带电粒子所受洛伦兹力的力向反向,其做圆周运动的轨迹发生了变化,但曲率半径没变,解题中还是应用圆周运动、临界条件等知识,分析方法又与熟悉的带电粒子在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中运动情况相似

6、关注经典问题

高考中有相当多试题不过分追求新颖,甚至是一些经典的物理问题再现,但设问的角度有所创新,比较注重对新物理情景中的经典问题模型进行考查,了解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体现了新课程的基础性要求.

六、新课改下教学的几点想法:

高考最终的目的是选拔人才,选拔的是对社会生产生活有用的人,新课程的理念是培养人才,是具有物理素养,高能力的人才,是对生产、生活和社会有用的人。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四种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分析原因能力、归纳演绎能力和探究能力。其中提高探究能力是新课程和高考融合的很好的体现。从以上来看,高考和新课程理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1、紧抓课标,抓紧45分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抓课标,紧扣大纲,紧贴课本。以“标”为纲,“纲”举目张,以“本”为本,标本兼治。抓课标学习,吃透课标精神;抓课标研究,明确目标;抓课标梳理,构建教学内容;抓课标反思,重建教学方式。

教学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效果的效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成败。教学管理的

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把必修模块的教学更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做到“三抓”,即抓新教材研究、抓新教法研究、抓实效性研究。向45分钟要效率,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无效信息。

有效教学的关键不是老师教多少,而是学生学多少;不是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都教

了,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了。

衡量一节课好不好的核心标准只有两条:

教学目标落实得怎么样?

学生如何学习?

教学是师生共演的一出戏,要既叫好又叫座,必须所有参与者皆用心投入。对教学者而言,必是情愿教;对学习者而言,则是甘愿学。

“虎头”—教学导入设计。讲究先声夺人,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在学生心中荡

起层层涟旖,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撩人心弦的情境中或悬念于怀,或激情四溢,或徘徊在新旧知识的交织矛盾中,自然而然进入了学习状态,如设疑导入,故事导入,讨论导入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导课形式。

“驼峰“—教学高潮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重点和难点,教师应精心设计突破

重点和难点的策略,使师生的双边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更要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如巧布疑阵的悬念式、紧张激烈的辩证式、似是非是的讨论式等都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情境,从而使学生学习活动达到高潮。

“凤尾”—教学结课的设计。好的结尾如品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俗话说: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点点睛,教学结课应力求首尾呼应,蕴藉隽永要给学生“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之感,我们的教学才能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结课的设计可有多种方式,如总结升华式,余犹未尽式等。

? “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对主要矛盾,“教”引导“学”,又服务于“学”,

“学”源于“教”,又受制于“教”。

? 学的过程:受到刺激→积极学习→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 教的过程:创设情境→激励学习→引导反馈

? 中学物理有许多教学方式,如启发讲授式、探究式、体验式、讨论式、

研究性学习等,教师的工作就是创设课堂探究情境,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

与到教学中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1、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形象地比喻说,注意是学习的

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学生上课不但要认真听老师讲课,更要用心听同学们的发言,要学会倾听。

3、当堂掌握,弄清思路。知识的掌握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弄清

思路,就是把老师上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方式和过程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任何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即使

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或学生有良好的天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习惯的培养是经过师生长期的努力而形成的,良好的听课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

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大考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

在课堂中应用容易出错的题进行教学,有里于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