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环面积教学反思

圆环面积教学反思

嵩山路小学

圆环面积是在圆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的面积计算

学生接受并不太困难,但圆环却要把握住外圆和内圆这个形成圆环 的本质问题。

根据以前的经验,也总是通过实例 ,也就是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圆环的面积该如何求,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总有疑问,如何改进呢?看似简单的问题,有人却总不明白,主要问题还是不明白圆环的概念,另外教学进度过快,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总是认为这类问题很简单不需要有过多的解释,倒致后来无论如何补进,学生总是不会,学生的第一印象特别深刻,不容易忘记,与其后来的反复强调,不如现在改进,因些,我想这样做,首先是一明确概念,.概念的理解,是呈阶梯状,分层次来理解,首先是初步感知生活的圆环,用课件出示,轮胎,光盘,胶带等,使学生有了初步的印象,第二步画圆环, 通过观察或量一量圆 环,你有什么发现?此时的学生已有了深度的理解,在些基础上,剪圆环,并出示一些同心圆和不是同心圆的图片,来让学生分辨,明白圆环是同心圆,第三步则是认识各部分的名称,既大半径和小半径,环宽,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认识,练习一些找大圆直径或小圆直径的,半径的等练习,经过上面的一系列的缓慢过程,有实际操 作也有课件濱示,还有练习, 非常的形象和直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

趣。 也为下面的从而为下面求环形的面积作铺垫,而后是求圆环的面积,自然而然,学生肯定也明白了怎样求圆环的面积.

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有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有了亲身的体会,学生很容易求出圆环的面积,但是为提高课堂效率,仅此一点往往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接下来我打破常规,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出示练习题目,进行单纯的练习,这样做学生也会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随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知道了圆环的面积如何求,如果给出了两个半径可以很简单的求出圆环的面积,但在实际生活是不是只会给出半径,求环形的面积?如果不是,还可能会出现什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展示出现了各种类型,事实证明让学生尝试计算,分析验证,比较计算学生正确,并应用大半径、小半径、 “环宽”之间的关系练习设计了4道对比练习题,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处理大半径、小半径、“环宽”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各个环节,本节的课容量大,既有基础又有拓展,学生的积极性也极高,全体参与,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二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反思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节课中,我在学生想想、剪剪、拼拼等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观,让他们的手、眼、脑等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有理有据地思维,即达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主动构建。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创造”知识。使他们将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能动参与过程,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节课充分的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教材中隐藏的数学知识,发挥了教材在教学中的主题作用。

2、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街区图。让学生看到各种图形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也体会到了计算它们的面积的用处,这就使学生对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新课程强调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学,获得合作的乐趣,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构成了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

3、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利用数方格填表格的方法,初步了解给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表格中的秘密,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最后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进一步验证

了学生的猜想。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这样才能迸发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增强。

“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才是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与联系”。经过学生动手、动脑、交流,把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探索过程充分展示出来。不仅深化了对公式的理解而且渗透了转化和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 本节课还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在头脑中建构了新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主动的,教师只起了一个组织、引导的作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圆,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质疑:“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通过解疑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

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不足之处

1、为了节省时间,教师的板书只有课题,没有其它内容。我认为教师至少应把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加以突出,为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

2、画圆一部分内容布置学生课前自学了,学生画圆画的怎么样,教师至少应该检查一下,指名在黑板上板演,由于考虑到黑板太光滑,圆规有铁针的脚会滑动,不好画,所以没有画圆的演示过程,可能会导致那些动手能力差的同学没有掌握画圆的技巧。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出新课。

⒈教师出示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猜如果它的另一半与它完全相同,这是什么图形?(松树、衣服、蝴蝶)

⒉小结:两边相等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二)动手实践,剪松树图。

⒈提问:如何做一棵松树图?

⒉小结:折、画、剪。

⒊教师示范。

⒋学生动手做松树图,教师挑选三幅大小不一样的图贴在黑板上。 ⒌提问:观察松树图,虽然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但有什么共同特点? ⒍小结对称轴定义,学生在自己的松树图上画出对称轴。

⒎小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⒏提问:蝴蝶、衣服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三)运用新知,巩固练习。

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⒉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四)分组讨论,再学新知。

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要求:

⑴把图形编号填入相应的表格中,比一比,哪组分得又对又快?

⑵组长分配任务,在轴对称图形中画出所有的对称轴,并把条数填入表中。 不是轴对称图形(写编号)

轴对称图形

⒊全班交流。

(五)欣赏轴对称图形,感受魅力。

⒈让学生欣赏轴对称图片:天安门、虎丘塔等古建筑、剪纸、脸谱、蜻蜓?? 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⒊欣赏“美”字,指出“美”字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⒋小结:轴对称图形是美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图形。

(六)设计轴对称图形。

⒈让学生用彩色纸制作一张最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展示在黑板上。

⒉小结: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作出了自己满意的成果,看到这些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感受?

⒊师:这就是数学中的美,而且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范。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上完后,学生还意犹未尽,纷纷向我索要剪纸材料,还要设计轴对称图形。应该说学生对于“轴对称”这一冰冷图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特性的感受还是十分真切的,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美和数学的美。

对于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展开,而是将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放手给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放飞学生思维的舞台。

数学是一种文化,同时数学也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和美丽,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因此,教学开始,我选择看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图,猜这是什么图形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独特性;探究结束,我让学生欣赏了自然世界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深深地被轴对称图形的美所震憾。尤其是一个“美”字,更使学生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神奇魅力。最后,让学生亲手制作轴对称图形,亲手创造美并展示美,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层层铺染、不断推进,努力使轴对称图形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田。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

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新一代人的创新素质,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需求。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尝试了这种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的异常效果。

案例简介:

《圆 的周长》是人教版第十一册数学的一节内容。它作为学生刚刚认识圆的第一个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之后进行教学的。在学习本 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圆的特点有了认识。基于此,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从创设联系整节课的一个活动为主线,小组分工合作为主体,及时、适时质疑为主点来组织 教学。

案例片段描述:

实践活动:小组分工合作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师: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测量它?

生1:我用绳子缠绕后两绳子的长度。

生2:我将圆形物体放在尺子上滚动一周测其周长。

……

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实物的周长,并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生:相互交流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

师:引导学生测四种不同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看一看有什么关系?(给学生

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测完周长,再测直径,再记录。)

师:观察到学生这样做有困难,提出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

生:我们几个合作会又快又好。

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测周长、直径。

生:讨论交流出:同一圆中: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越长。

师:及时质疑:小的物体可用你们的方法测出来,开头(情境导入)小灰兔和小

白兔比赛跑的跑道还能用你们的方法测吗?怎么办?

生:根据老师的引导,用计算器算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谈论交流出算

得的结果,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规律,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说明:“合 作”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团队精神,会使问题的解决浅而简易。针对于此,在教学时,我故意设计先让学生单独完成测周长、直径并记录的任务,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 独自完成的困难,不如和同桌、伙伴来共同完成效果好。创设出学生们对“合作”的渴望,由学生自己提出“合作”要比老师让学生“合作”效果好得多。在这个活 动实施过程中,我注意了三个方面:(1)讲清楚合作时的要求、规则;(2)合作时间要充足,让学生充分体会、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3)教师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

从活动的效果看还不错,完成了合作的任务。如在测直径、周长及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时,有的组采用每人测一个物体,再相互交流;有的组是由两个人测,一个人准备物体,一个人记载……尽管方法不同,但都是在相互帮助、合作中进行的,深刻体现了“合作”的必要性,意义性。

可能是测量的误差的原因,在测量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测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的是2点多,有的是4点多,对于这样的结果,我指导学生采用了两种方法处理:一种是重新再测再算,一种是遵从大多数物体测出的规律。因此,合作的时间有些过长,在合作时间的把握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

反思:通 过运用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对圆的周长进行教学,让我真实的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力量。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合在一起用短时间来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 “合作”更好地培养了学生查漏补缺,从多角度开发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合作式学习方式”是现代数学课堂中最具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 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在 教学本节课时,我一直遵循着“学生渴望合作,而不是老师让学生合作”的理念,设计、指导学生们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虽较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活动过程,但也存在 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合作基础不太稳固;师生配合生疏,不够默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欠缺等不足。尤其是我在让学生单独测圆的周长、直径并记录时,有一 位学生已经想到,这么多任务一个人完成很困难,需要几个人合作完成,我却没能及时地利用这一学生的建议,还是先让学生单独测,再让学生一起说出需要“合 作”,很大程度上表明教师教育机智的不灵活。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加注意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并努力使“合作式学习方式”成为我的教学课堂上的一个法宝,让“合作”成为我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一种习惯。

体验·感悟·提升——《比的意义》教学案例

片断: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师: 下面,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

出示:依据比的意义,根据提供的条件,你想到了什么?

1. 六(1)班男生17人,女生23人。

2. 一辆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3. 生产一批零件,甲需要4天,乙需要6天。

学生练习后教师点评: 第1题无论是考虑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或是全班人数,这些都是同类量之间的比。第2题是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可以形成新的量,如由100千米与2小时的比可以 得到每小时行的路程,即速度;由2小时与100千米的比可以得到行每1千米所需的时间,这些量都有实际意义。刚才有一位同学从第2题中还想到了这辆车行驶 的时间与速度的比是2比50,大家讨论一下,2比50在题中表示什么意义?

生(若有所思): 没有。

师: 从刚才的讨论交流中,大家明白点什么?

小结:

1. 同类量之间的比可表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几倍。

2. 不同类量之间的比要关注其是否具有实际意义。

[点评与反思]

这一片断的教学过程突破了传统教学程序中就事论事的层面,由同类量之间的比延伸到不同类量之间的比,为学生建构新知模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总评与反思]

本案例截取的三个教学片断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比较好地遵循了新理念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基本结构模型的框架,即: (1) 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景化;(2) 重视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3) 强化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但审视其片断的全过程,还有不可忽视的问题存在,如: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等。当我们不约而同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时候,更 应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探究的过程,以及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时空和机会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全过程。

另外,是否可尝试让学生自主看书来了解和掌握“比”的数学表示形式和“比”的各部分名称呢,值得探讨。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

简要说明: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根据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作为教师的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起 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将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的课 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学片断:

师:我们认识了小数,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乘法。那么它倒底该怎样计算,你会吗?

生:老师,我会,太简单了,它和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一样,就是做完后在积里边点上小数点就是了。

(学生一上来就说出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还有会做的吗?

(不少同学举起了手)

师:你们是怎么获得这个方法的?

生:我提前预习过了。

生:我参加学习班了,那里的老师讲过了。

生:我家长教过我了。

师:这些同学都会做小数乘法了,不会做的同学,你们对他们说的方法或这节内容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按整数乘法来做时,小数点怎么办?也和以前的加、减法一样,小数点对齐吗?

生:算完,点小数点时是和上面的小数点对齐吗?

生:竖式写成小数还是整数?

??

师:刚才,我们的同学敢于提出问题,都是好样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的价值。我们中多数同学对于小数乘法的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但它为什么这样

计算,大家还 不是很清楚,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在研究过程中,把所有的问题解决,你看怎么样?

教后反思:

现在的学生学习方法越来越多了,每天的学习内容对他们而言不一定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有些会有着一定的认知或生活经验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 情况,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去认识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或知识经验呢?是漠视,仍然按照教材提供的材料按部就班,让学生“懂装不懂,明 知故问”?还是尊重学生,对教材进行合理地组织处理?实践证明,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数学经验的全方位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 系,我们的教学便能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拓展一些学生经常中所没有的欠缺的内容,才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也会越来越有兴趣,自主探究 的欲望更加高涨,数学教学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教学《方程的意义》,我反复研读了这节课的内容,并与旧教材的进行了对比,思考着新教材为什么这样设计?

旧教材先利用天平认识等式,然后认识方程。而新教材通过情境,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最后揭示方程的意义。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不仅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还要会判断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的后继学习与思考,注重知识的渗透。如后面学习的等式的性质、用方程解应用题等等。

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几乎提不出表示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都是些求未知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就直接出示要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先找等量关系式,我发现只有极少数孩子能找到等量关系。由于找等量关系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学生不知道从哪入手。学生思考讨论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也没有结果,我就引导着学生进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关系。找到了等量关系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简单多了。课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备课时,高估了学生,如何引导还需要多研究。这也是我下一步训练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我通过天平的演示,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意义,学生很容易根据天平列出算式。然后教师指出,我们刚才列出的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这些等式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两种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一种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判断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后,让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材中没有出现这个内容,但我补充进去了,我觉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清晰,会表述,但也有部分学生表述不清,发言不够积极。看来,课堂教学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还要多想些办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实施?我认为,“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才能实现自主发展。“合作探究”必须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学生则没有自己的主见,交流则会流于形式,没有深度。有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当学生展示交流时,不同的思路与方法就会发生碰撞,教师要尊重学生探求的结果,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果与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促使全体参与,加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梳理概括知识的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百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或体会过程中,不断发现、明晰概念的过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组织和参与讨论,适当点拨。

由于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因而,学习百分数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解上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将百分数的学习溶于感悟之中,让学生在对大量现实事例的分析中感悟与发现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和体验百分数的实际意义。

将感悟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通过分数导入百分数,初步感受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谈论投球水平的同时,他们正在回忆起分率的意义并感受到分率的作用。当数据变得较为难以处理时,百分数的导入就显得自然而有必要。正在此时,学生已在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这是因为它替代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位置,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此时的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

第二个层次为通过对大量生活中的事例的分析,进一步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并进而归纳百分数的意义。这些材料都是学生自己收集来的,通过第一个环节对百分数的初步感悟,学生很想试着用所学的知识去正确解释这些数据,而在互相交流和向大家介绍的过程中,通过学生间的互相帮助和老师的引导,学生正在感受、体会着百分数所表达的意义,学生通过在这些分析中感受、领悟这些百分数的正确含义,归纳百分数的意义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第三个层次为通过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在运用百分数的意义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百分数,尤其是百分数的运用。

感悟不是老师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感受、领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中的共 同探讨者和引导者。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圆的面积”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一、故事激趣,渗透“转化”

本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回忆简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并结合回忆上学期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这一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三、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当学生通过第一个操作活动,得出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与学生谈话:刚才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我们研究出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怎样才能精确的计算出圆的面积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现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想想它与圆有怎样的关系。

这样,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量的加大,对于圆的面积公式还应让学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去推导。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姓名:王艳玲

学校:平罗城关逸夫学校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姓名:王艳玲

学校:平罗城关逸夫学校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姓名:王艳玲

学校:平罗城关逸夫学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反思

姓名:王艳玲

学校:平罗城关逸夫学校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姓名:王艳玲

学校:平罗城关逸夫学校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姓名:王艳玲

学校:平罗城关逸夫学校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姓名:王艳玲

学校:平罗城关逸夫学校

《百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姓名:王艳玲

学校:平罗城关逸夫学校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

姓名:王艳玲

学校:平罗城关逸夫学校

《比的意义》教学案例

姓名:王艳玲

学校:平罗城关逸夫学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