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为话题的教学反思

数学小组合作教学反思

课题组成员冯素君

新课标实施以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最终常常是白白地耗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也看不到合作交流的成果。因此有必要对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作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一、精选内容,提供合作的素材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要精心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作为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当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圆的周长”教学中,组织学生操作实验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由于学生个人测量圆的周长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一组数据也难以发现内在的规律,需要合作交流才容易探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样,合作来自现实的需要,合作的效果自然也就比较明显。
   2.解决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出示这样一题: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270米的水渠,甲队修的米数正好是乙队的45,两队各修多少米?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解决问题的习惯的不同,采用的解决方案也丰富多彩。此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互相验证、启发,会产生一种“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感觉,从而体验合作交流的魅力。
   3.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时最值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设计一道开放题:把一个正方形沿一条直线分成两部分,可得到两个怎样的图形?由于学生直观经验的局限,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分歧,此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深化,能使原有的模糊认识得到澄清,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
   二、把握时机,形成合作的取向
   由于学生个体认识、体验的局限性,对于学习中的难点,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在难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有效地发挥集体的智慧,较快地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学习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时,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往往很难完成,而组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探究,几乎每个小组都能探索出规律来。
   在思维的兴奋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走向深入,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小明今年9岁。过了9个生日,可他爸爸今年三十多岁了,可也只过了9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题目悬念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一下子兴奋起来,学生不由自主地就开始了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
   三、科学调控,体验合作的价值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间信息的整合与补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交往与审美。因此,科学地组织调控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
   首先,教师要组建学习小组,选拔、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过一段时间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角色互换,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形式的角色上而不是实质的思维中。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获取、提炼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教师适时提醒学生要带着问题倾听,边倾听边思考,并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路或方法,从而在交流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
   另外,教师还要合理地应用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及时作出肯定、补充或修正,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注重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结合
   合作交流的前提是个体对新知识的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前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所思、有所悟、有表达的欲望。如教学探索规律题: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是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是怎样的规律。3、5、7……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然后小组内交流,从不同角度探讨,再全班交流讨论。在交流中学生不仅讲解自己探究的结果,而且还相互补相互启发,在别人的基础上实现再创。由于合作前每个学生看为题的方式角度不同,经过独立思考,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思维可能受阻或意见不统一,会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这样,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合作交流,无疑能够促进学术思路的开拓及思维的深入,使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享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课题组成员  关欣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到实际教学,我对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探究性学习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渗透探究性学习。
    第一:巧设质疑,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
    1、导入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3、巧设质疑,创设探究情境。
“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
例如:在练习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时,让学生来猜猜桃树的棵数,这样学生产生矛盾、质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所需的材料(小棒、圆片、纸、笔等),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第二、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自主探索,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得生活体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与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2、合作探究学习,强化探究效果。
合作探究学习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合作能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同时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也培养了学生听说交往和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本节课中安排了这样三次探究活动:例题中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在这三次探究活动中,可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相辉映。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主要体现自主探究,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更加体现了合作探究。
    第三、实践运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运用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最后都要归结到实践运用中去。那在课堂中怎样渗透其运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挖掘教材潜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2、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本节课中,锯木料的问题和沿圆周栽桃数和柳数只是教材中安排的练习题,但我把它们设计成两组的探究性学习环节,这样既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又如:我安排的机动练习中,摆放蓝花和红花的问题。学生设计出了三种摆放方法(两头蓝花、两头红花、头尾不同),甚至还有学生提出沿教学楼摆放一周的情况,可见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应用的能力非常强,更加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
我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要把学习能力、成绩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好。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第二: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第三: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一是在学生学习遇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小组,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二是意见不一或答案多样时也是合作的好时机。

第四:加强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传统的课堂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结果评价为主;新课程下课堂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更要注意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除了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还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等变化。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我想应该从平时的课堂中加以重视和培养,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应该是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情况来定的。

小组合作学习《角》教学反思

课题组成员 李坤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思。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中间那个点对准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另一条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条刻度线上,说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这个角。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条边对着的0是在内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认刻度,内外分清楚。”还真不能小看学生的力量,他们总结的方法很适合大家用。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要好。

此外,近阶段本人教学收获是:在上常态课时,有时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通过观察我发现,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时要关注这些,选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的进步。

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课题组成员陆国明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
    “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习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在不经意中,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同学们的一名合作伙伴,师生分享交流研究的成果,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认识渐趋全面,对知识的理解也渐趋深刻。

 “交往的对象”包含学习上的交往对象和情感上的交往对象。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互助互爱、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对峙的交往,而是一种和谐的交往,教师已经是学生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对学生来说,研究之初,他们需要得到指导。研究之中,他们需要得到帮助,遇到阻碍或困难时,他们需要倾诉和鼓励,获得成功时,他们需要肯定和欣赏。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沟通,已不限于认知领域,早已扩展到情感、态度、技能的范围。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示欣赏,用纸质的小星星、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从评价方式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悄然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不仅出色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课题组成员孙泽锋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次课堂教学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在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一定分工相互合作的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个性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的知识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它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中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交流,注重互助式、互动式和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接受转向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

一、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践

(一) 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环节。

传统的课堂以接受学习为主,基本环节是复习——导入——新授——小结

——作业,这是单线性的传授知识的过程。新的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基本环节是导入——合作学习——交流。1、导入学习任务。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顺利进入学习起点。2、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意见。教师在组间巡视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其达到基本要求。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代表汇报合作结果。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情况,对各小组提出的疑问,请其它小组帮助解决或共同讨论。

(二)小组合作形式代替接受式学习,扩大学生参与面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我把一年级全班37人

分成9个小组,由不同能力、性别、性格和知识基础的学生组成。虽然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有限,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这是基础工作,我把班级授课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以参与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形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合作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学生展示结果,一年级学生虽口语表达很幼稚,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想法,然后由学生自评互评,及时反馈。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思考和互相交流的机会,由接受学习向小组学习转变很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三)课外引进“数学日记”,并在课堂展示交流。

我不知道这个尝试是否成功,还需时间来检验。但我觉得至少可以激发学

生用“数学的眼光”关心身边的数学,培养他们的“数感”进而激发热爱数学、关心数学并研究数学的兴趣。下面是一些一年级学生课外的几篇数学日记,可以看出还很稚嫩,但我觉得孩子已经在用数学了。

    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很多,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数学眼光,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数学语言也是一种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如何培养交流能力呢?我认为数学日记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数学信息的媒介。例如上面提到的,一年级学生虽然书面表达能力很欠缺,但口语表达还可以,让学生与父母合作,由学生说,父母指导写,或不会写的注上拼音,再读给爸妈听并修改。培养学生用数学表达的意识。

  这些学生的“数学日记”虽稚嫩,但不乏有价值的。把它在小组中进行展示,学生相互阅读,互相讨论,甚至质疑争辩,也是很好的小组学习的资源,有思考价值的还要提出到全班讨论。例如有一组学生在小组阅读中对生5的日记有看法,认为树的棵数应是8棵。我扩大了讨论的范围,让全班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下面看看学生是怎样说的。

二、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实践新理念的课堂组织形式,它日益在教学中发挥作

用,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小组合作学习实质的把握,以及对小组学习形式过多运用,出现一些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影响小组实效的发挥。让我们关注课堂中小组学习出现的一些现象,我们对此视而不见,或习以为常,也可能感觉到这些现象的不合理,但也没能想出一些对策。我们把它概括为四种现象,并作粗浅分析,以引起在实践中我们的重视。

  现象之一:小组合作师生缺乏必要的准备。教师没有合作前的提示,学生无法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不理解将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按照教材编排的意图,数十几的数,先要用小棒一根根地数,然后数出十根扎成一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多说,说一说10个一是十,理解为什么把10根扎成一捆。体会数数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对合作之前没有让学生明确“怎样摆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多少!”学生摆出小棒后,小组内没有充分交流,学生花了许多时间但汇报时说自己是一根根数的,2根2根数的,5根5根数的……然后教师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环节。实际上师生还缺乏心理默契,对刚组成的小组来说,不知道是如何开展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逐个轮流说说自己的摆法,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学习中领悟十个扎成一捆就很容易看出十几的数了。学生体会到数数根据十进制计数法,即10个一是十,13是1个十和3个一。

 现象之二:不管问题是否适合小组讨论,先小组讨论再说,这样的“广泛参与”由于不能根据问题的难易,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浪费时间不值得讨论,要么问题太难太复杂最后没有结果。学生对单一的方式逐渐失去新鲜感,感到厌烦。

 现象之三:小组合作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提出中心问题后,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而匆忙进入小组讨论,结果要么盲目听从别人意见,要么不闻不问。对学习小组中出现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自己的意见,更无法听取别人观点中的有效成分,对自己不断完善。这样匆忙的合作非但不能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反而无形中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完全违背小组合作的初衷。例如教学“9加几”的计算教学课,教材的意图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按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自己对9加4的计算方法的认识,学生独立思考后可能全班中有六、七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在尝试解后面的题中逐步体会出凑十法的简便,最后再进行算法优化。但在教学中,教师过多时间用在情境图上,当有几组学生汇报到“9加4我是想先放进一盒凑成10,然后10加3得13时,教师说,“说得对,这种方法好!”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哪种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学生的思维中断了,显然又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无异了。学生不经历进行计算比较的过程,还能分出方法谁优谁劣?

现象之四:优差生在小组中地位悬殊。学优生知识面较宽,动手能力较强,具备一些合作交流的能力,成为小组中的骨干,能充分张扬个性。学困生处于从属地位或被忽略的地位,小组操作只能看轮不到做,小组汇报只能听轮不到说。本来基础薄弱,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欠缺,这样无形中失去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教育公平发展的原则。致使这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中的获益还要少。

三、    我对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运用的几点反思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虽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我们对其有

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在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用我们研究的眼光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实践中加以改进,使小组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 教师有必要学习理论,加深对小组学习本质的认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共同任务,有一定分工相互合作的学习,

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直接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参与意识,领导组织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还特别有利于情感领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也应明确它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有其适用性。课堂教学中我们仍能发现,小组合作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教学,一堂课下来学习方式是新的,教学理念却还脱离不了旧的一套。因此我们实验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 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必要的准备与培养。

小组有必要的组建基础,开展合作前 必须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合作的心向、

合作的兴趣)和必要的训练。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在小组中发言,怎样倾听别人的发言、评价同学的见解。要学会尊重小组各成员,理解对方,要遵守小组纪律,有不同见解等同学说完再说,有困难之处要心平气和地帮助。这些都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此外对合作过程中的要求教师作简要说明,对需要操作的作必要提示,或让学生简要示范,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告诉学生学习什么,怎样学习。通过成员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信息资源共享,解决个体不能完善的学习问题。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此学习内容必须有所了解,有所思考,有一定的认知过程,这是无法由小组学习来替代的。只有学生的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一点即通有所领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有时间与自学、独立思考等学习方式相结合,小组合作出现困难时,教师采用干预的手段,也有必要留给独立思考的空间,以完善学生的思考过程。我把上述内容概括成两方面。

  教师需要的准备:

(1) 合作学习的分组;(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3)合作学习实施;(4)

小组学习课后总结。其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最难也是最为关键,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合作能力有限,开展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不能因此而放弃运用,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整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较少,灵活运用班级授课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1)    学会收集信息;(2)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3)学会讨论问题;

(4)以友好的态度来对待争议;(5)合作中的独立思考。

     (三)、教师作为小组合作者,要处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成为合作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如学生面临问题时能进行分析、帮助;通过新课导入情境的设计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在合作小组之前、之中巧妙地把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到学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要尽量多观察、多倾听、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提出一些疑问,让学生思维产生碰撞。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困难学生关心和鼓励,建立积极的期望,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认同感,互相帮助的意识。对学优生要进行教育,不骄傲不自满,表扬对同学的关心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的关系,具有集体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要通过教师不断的指导,精心组织调控,才能走向成熟。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不断的熏陶,并与其他教师的相互探讨,在实践中反思校正,使小组合作学习丰富多彩、扎实高效。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实践中反思

课题组成员田娜

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教师的工作看似更轻松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这里教师的引导者的角色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要注意营造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比如讨论中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此外,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要合适,不能是做秀而是要符合教学的需要,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还有就是小组学习展开的时机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要让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对于问题的探讨,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交流的机会,形成团结协作的能力。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尽量让学生发表意见;学习过程允许学生有不同想法,让学生自己做决定。在小组学习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当一个人回答不完整或遇到困难时,其他同学及时补充,在主动参与和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起到“合作”作用。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

 学会小组合作,要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形成技巧。

 一、学会倾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求一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有自己的补充和独到见解。一直坚持训练下去,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还养成了尊重别人的好品质。

 二、学会讨论。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独立思考的结果,其他成员认真听,并且形成自己的补充意见。最后,还应该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小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整理归类,准备发言内容。

 三、学会表达。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的,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发言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鼓励学生用礼貌用语。

 四、学会组织。合作成败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进行归纳等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

 五、学会评价。合作小组内的评价,不应该只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自我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的有效合作方式。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就一定能发挥效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焕发活力。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课题组成员汪彦兰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有三层意思: 
    1.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学生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学生的智力活动产生刺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当然,问题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组学习确定位置(一)

课题组成员王娇娜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77页。

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合作在身边找到数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由找朋友而引出的座位纷争却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导入时的找朋友、根据座号找新位置的活动和练习时选取的动物园和游乐场的场景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有效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为学生良好的求知环境,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其中有三名学生的座号是数对形式,有两名同学的数对是不完整的而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最终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由于学生对第几排第几个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第一个教学活动设计了找朋友的环节。学生对谁座在“第2组第5个”位置上产生了纷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中的确定位置是不完全相同的,学生认识到确定位置也是要有一定标准的。当学生明确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之后,教师又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活动——请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座号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在发给学生的座号号中,教师有意安排了几个“数对”形式的座号,还有两个不完整的“数对”,为学生设置了障碍,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揭谜,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了“数对”。在学生认识了“数对”之后,教师马上提出“数对”在写法上可不可以把括号中前、后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又引起了学生的一场小争论,最终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各自的意义。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难点。

3、评价方式的多维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本节课教学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这样的总结方式:请你评价一下你自己这节课的表现,你觉得你能摘到哪颗星,想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结合全课的教学,设置了“守纪星”、“智慧星”、“探究星”、“合作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老师的赞赏和肯定,使课堂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做法,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关怀,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课题组成员 张晓云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与发展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为了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合作。而“合作学习”正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形式。它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其目的,是充分调动教学动态因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集小组成员的思想和智慧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笔者作为我校县级科研课题《小学生合作学习研究》课题主持人,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通过观察和研究(包括听了课改实验区、县的许多优质课)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仍然存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质性了解,仅仅是“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导致课堂看似热闹,其实散乱无序,甚至教学效率低下。要避免这种“形式化”的合作学习,实施真正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要只关注合作结果,更要关注合作的过程和方法

曾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老师上课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开始问讨论好了没有,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了”,教师便草草收场,让学生汇报,汇报时又怕影响教学效果,不敢让困难学生发言,只有个别学习好的学生唱主角,成了简单的教师“导”,学生“演”。当然结果也就成了“导”不明,“演”不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只关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没有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投入情况及合作的方法,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和监控的良机。

教师作为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关注合作的过程和方法,该应更多的关注:

1、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均衡,是否都积极地投入了小组合作。不仅要强调学生人人参与,要求各个小组成员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都必须在组内表达出来,而且教师自身也要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到不同小组的合作中。这既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亲密,也更容易让教师控制课堂的合作、防止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

2、关注学生间的合作是否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正确引导。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合作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我在三年级乙班数学教学中,根据刚学过两步计算的乘、除法应用题的情况,设计了这样一道关于租车的较开放的问题:三乙班51人(实际人数)去竹海春游,可供出租的车有两种:大车可乘8人,租金每辆300元;小车可乘4人,租金每辆200元。要求每小组给出3种以上租车方案,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说出理由,完成租车方案表。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一小组显得无从从下手,我便给予提示:如果单租大车或小车,或者租了大车再租小车,该怎么计算。该小组有几个成员恍然大悟,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中。

二、不要只追求“形式”上的合作,更要关注实质的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围桌而坐,更不是场面越热闹,就更显合作效果越好。在我们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一提到课改,就很自豪地说:“我每节课都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教师在评课时把有没有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是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标准。看起来他们十分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其实,他们重视的也仅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已。曾看到一位三年级教师在上课时,为了体现合作学习,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书本封面,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在钉字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简单的操作。结果几乎每个小组都是一人在做,其余人在看。表面上看,该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也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其实他是把合作学习当成了一种点缀,因为他让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都是完全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没有实质的合作,没有组间的交流。

因此,我们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三、不要只关注合作学习,也要关注独立学习,正确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的生成落到实处。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为走向社会独立工作或与人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份,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之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使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这是高水平合作的基础。这样给不喜爱动脑筋思考或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进步的机会,对防止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养成“搭乘便车”的不良习惯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强调个体独立学习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对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否定。其实,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不是对立,也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我们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应该持科学的态度,而不应厚此薄彼。要知道,滥用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很不利。

四、不要只关注合作,也要关注竞争,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合作与竞争是矛盾的统一,合作能力与竞争能力都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备的能力,我们在强调合作、关注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竞争,渗透对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小组活动中,就融合了合作与竞争这两个因素。在小组内部进行合作,强调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推动小组活动的进程。个人之间的竞争令人退避,实力的悬殊也难以更改,而小组竞争则不同,如果在小组活动中某个小组赢的次数太多,我们可以改变它的组成成员,让竞争趋于更合理和公平,更好地调动各小组内部合作的积极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大家团结合作,才具备更大竞争能力,才能胜利。

关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

课题组成员田向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合作学习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实现了有效学习。通过两年多来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学困生在小组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往往会在小组掩护下逃避责任,合作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何使小组中每个成员都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呢?通过轮换合作小组的小组长,可以改变这种局面。比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你这位组长说得很精彩,这次你能不能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让他们做回组长?”对胆小的学生,教师可以告诉他:“你悄悄地跟老师讲,老师把你的声音放大,你也可以做组长。”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在合作前,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工,并在组内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让他们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合作时,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教师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让每一位小组成员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同学或某一部分同学解决全组问题,要以追求小组的共同目标来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出贡献。

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在汇报交流中,虽然发言的同学有时也会用“我们小组认为”这样的字眼,但他第一个所表达的观点总是他自己的,潜意识中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综合小组成员的观点,根本不是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

学生没有学会倾听,学生往往是表达的欲望胜过一切,总希望亮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很多同学在其他同学发言时,有的是因为没有轮到自己发言而丧失了刚才的那份热情;有的是还在等着发言,在思考着自己的想法;也有的是因为没轮到他而觉得无所事事……很少去关注同学的发言,去吸收与分享,才出现了“老师,我来说” “老师,我还有……”“前面不是说过了吗?”这样的情况。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静下心来,学会“倾听”:在“听”的过程中学会“挑刺”,发现其他小组存在的问题;更要在听的过程中吸收其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规范、清晰地表达,提高“说”的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合作学习的精髓在于塑造人的合作精神。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立意识比较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合作学习不光是为了合作,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让学生懂得: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教师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合作学习区别于个人学习的优越性,从而培养人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情感,培养人的合作精神,并因此形成终身参与合作的品质。

总之,合作学习不仅仅要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也要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更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只有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目标的和谐发展,合作学习才是有血有肉的,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课题组成员白元东

如何搭建“脚手架”?

所谓“脚手架”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必备的相关认知经验,是学生汲取新知识的基础。由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学中一直很注重“脚手架”的搭建。

在传统的教学中,“脚手架”往往是以“复习铺垫”的形式存在,搭建“脚手架“的任务也主要由教师承担。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是先让学生做一些类似24×6、24×10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的题目进行复习铺垫,然后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教师设计的这种“复习铺垫”可能会强化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同时也人为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习的挑战性。久而久之,学生便于工作只会习惯性地沿着教师指定的思路走,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则把搭建“脚手架”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在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以后,先让学生猜结果、说理由,然后鼓励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首先,搭建“脚手架”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取信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需要能处理信息的人。“让学生在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对对解决当前问题有用的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教师不应当是有用信息的提供者,而应当是学生主动提取有用信息的促进者。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我没有进行复习铺垫,而是直接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的问题时,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对,我们以前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面对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和教师真诚的鼓励,学生必定会使出浑身解数,寻求问题的答案,必定会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用信息,从而提高了学生根据目标需要检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其次,搭建“脚手架”要蕴含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知识背后没有方法,知识只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方法背后没有思想,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笨拙的工具”。(钱阳辉)自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以来,数学教学扭转了对“知识目标”的单一追求,增加了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含量。

如果说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了“知识技能脚手架”的搭建,我则更加倾向于引导学生搭建“方法策略的脚手架”。学生从“五花八门”的猜想,到“灵活多样”的验证方法,从对验证方法的优化,到归纳出笔算法则。学生收获最多的不是知识,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再创造”的体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从而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课题组成员 郑晓玉

我在教学中,课堂上有时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很不成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发言的学生总是几个成绩好的,成绩欠佳的学生在一旁看热闹。通过这次学习,思考,我总结出如下几点体会和一个教学片段:

1.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安排不宜过多,合作学习任务的难度要适当。太难时,会出现“冷场”的局面,太简单时,学生就会不屑一顾,随便说几句,甚至会借此机会闲聊,说笑,形式表面上的“假热闹”。

2、小组合作学习要分工,人人都要分配任务,小组内设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成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小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每个成员可以轮流做,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片段: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从教学情境测量麦堆的体积自然引入,启发点拨学生运用数学中转化思想,根据圆柱的体积再去探究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实验的做法;而是让学生自由采用试验材料和容器进行实验。在实验时,注意观察两种容器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做实验,并将实验结果每人填在试验报告单上,为了不让学生的探究受到老师的限制,我没有安排学生看书,只是让学生回家制作不同高和底的圆锥与圆柱,不同的填充材料,不同底和高的圆柱和圆锥,学生任意选择,从学生做完试验后小组汇报情况看,圆锥与圆柱之间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既不等高也不等底;等高等底;四种情况探究他们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这节课中我很自然的创设了学生真实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活动,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圆锥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课题组成员 赵秀丽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三年级难度又有所提高。排列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学设计中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落实《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搭配食物”创设情境,引出搭配问题,并以此理解搭配的数学思想。接着,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整个数学化的过程,来解决“俩件上衣件与三条裤子的搭配问题”,渗透组合思想,发展符号感,并使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有效地提升。在排列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比较有序排列与无序排列,使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

可以说老师能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本节课学生都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本课中,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如何设计一个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图表。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展开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引发思维的碰撞,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从中领悟集合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在早餐搭配环节中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样的道理,握手游戏的安排也不是比赛搭配的重复,而且进行了活动化、游戏化的设置,保持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对素材有步骤、有层次的探究,学生组合的思想、有序的思想、符号化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 “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