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背影》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刻画的写法。

2、通过关键词句的理解、赏析,体会人物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深情。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的《背影》是抒发父爱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父亲

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教学时应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正确整体感知文意,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培养亲情。

2、通过重点片段的研读把握文章主旨,通过重点句子的探究体会父子情深。

教学难点:

1、掌握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方法、效果与作用。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准备:

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背影》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

 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利用百度搜索《父亲》的音乐视频,用音乐视频导入,营造一个感悟亲情世界的氛围,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3、【百度百科】中搜索朱自清的个人简介资料,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一段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视频,课堂放给同学们看,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4、用百度在中教网搜索动画《感恩父母》,再一次感受父母对我们的恩情。

四、教学方法

《背影》这篇散文语言质朴,饱含真情。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设计时,学生只是被动地被教

师的思路牵着走,教学效果平淡。所以这节课的设计,要打破以往的常规性教学思维,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讨论、质疑、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刻地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之情,这样的效果会比较好。

先是由一首《父亲》视频导入,让学生初步进入到一个感悟亲情世界的氛围当中。然后我

设计了初读文章,寻找父爱足迹这一环节,用自主学习法让学生找出四个背影,四次流泪。

接着用讲授法重点分析望父买橘的背影,聚焦父爱画面,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刻画的写法。然后进行语言特色的分析,让学生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最后用百度搜索动画《感恩父母》,再一次感受父母对我们的恩情,让学生学会感恩,记得道谢,在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培养亲情。

所用到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分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教师以音乐视频的方式导入课文,并引导学生注意看屏幕中的歌词:想想您的背

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

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生活的

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

父亲。

【百度搜索】在百度中搜索《父亲》这首歌的视频: 父亲

2)谈话引入:正如歌词中所唱:人间的甘甜有十分,父亲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父亲却吃了十分,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这就是父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影》。

【板书】背影

3)作者与作品介绍(学生谈谈朱自清先生的故事作品等)【百度百科】朱自清简介

(二)【整体感知,寻找父爱足迹】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一:文中共有几处写到背影?分别出现在文章中的哪些地方?

问题二:你觉得哪个背影作者写得最仔细、最感人?

问题三:文中儿子总共流了几次泪,你认为作者是为什么流泪?(生回答,师出示答案。)

(三)【小结归纳】

师对全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出示板书设计

归纳小结

四个背影            四次流泪

回忆背影(思念父亲)感伤之泪(睹家境想祖母)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感动之泪(望父亲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惜别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四)【重点分析,聚焦父爱画面】

1、四个背影中写得最详细的就是望父买橘的背影。师插入讲解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原因,播放视频,重温感人一幕。【百度搜索】在新浪博客中搜索父亲儿子买橘子的视频。望父买橘

2、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望父买橘这段话主要运用哪两种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父亲是一身布衣,而我紫毛大衣)

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攀、缩、微倾,(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2) 请抓住重点字句赏析这个精彩片段,用心体会伟大的父爱。

3、师总结

(五)【难点分析,语言特色】

请从文中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师:父亲的话平淡中饱含真挚的感情,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生:1句:父亲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句:父亲坚持费力去买橘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怕儿子口渴;二是橘子象征大吉大利,父亲希望儿子在外能一切顺利。

句: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句,父亲担心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师:最后,请同学们满怀深情朗读这首诗。

父亲小诗

(六)【课堂总结】

 师:《背影》尽管已经写了差不多有半个多世纪,而文中的两为主人公都已经早已离开人

世,但是这篇散文却依然感动着几个时代的人们,并成为歌颂父爱的经典。时代的变迁只是给予这种爱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不变的。我们要珍惜这份爱,更要珍惜那个为我们无怨无悔付出这种爱的人——我们的爸爸妈妈。下面请欣赏动画《感恩父母》

(七)【课堂延伸】走进我们的内心

1、自我反省:我们打出生那天起,就享受着父母无私的爱。他们供我们吃,供我们穿,还供我们读书,你是否性格暴躁,对父母的呕心沥血视若无睹,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服务,却连一声简单的谢谢都没有?总有一天,我们也要为人父、为人母,试想你的呕心沥血换来的是挑三拣四、颐指气使,你会做何感想?

2、布置作业:寻找我身边的父爱,展示学生作品中多样的父爱

你也一定曾经被别人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

殊的礼物??请模仿课文第六段描写一个令你感动的情景。

板书设计

四个背影                     四次流泪

回忆背影                     悲哀之泪

刻画背影      父子情深       感动之泪

惜别背影                     惜别之泪

怀念背影                     伤心之泪

六、教学反思

《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情感是作品的生命,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情感上。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由于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手法直观,把情、境、意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得到陶冶。

我认为这个教案的设计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1、本课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和重点,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获得顿悟并能从课堂中体验到真切的人间至情。

2、能够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3、在分析课文时,能利用多媒体和视频,让学生能打破文字的想象局限,更好的体现文章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如何解决真正的师生交流和可能出现的放羊式现象之间的矛盾还是一个摸索中的问题。

2.改进的想法是打算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切实有效地行动起来。

 

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学会分析童话中的思想。

2.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3.进一步巩固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收集名人名言,阐述爱情观。

2、复述童话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爱情的本质。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不过,当涉世未深的你想知道什么是爱情时,恐怕很难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苏霍姆林斯基的14岁女儿曾经也有同样的疑惑,当她提出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述了爱情的真谛。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找寻它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认识作者,积累字词

1.走近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教育家。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已有中译本。

2.字词积累

繁衍yǎn忐忑tǎntè一抔黄土póu无与伦比lún怒不可遏è伫立zhù幢zhuàng麦穗suì忐忑:心神不定。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三、师生共同用情读文,整体感知文意

1)师生共同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

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明确:为人类的爱情而震撼;为父亲高超的家教艺术而兴奋;??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此环节视情况可忽略〉

3)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A、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B、“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四、合作交流解读推究

阅读课文第525段:

()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此环节视时间充盈与否而定)

()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

上帝创造世界,??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

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爱情,它高于上帝

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

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五、品味语言,赏析佳句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六、拓展延伸

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大,他其实是在暗示女儿应当如何善待爱情,结合中学生早恋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大胆讨论,发表看法,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点拨:爱情很美,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象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大屏幕展示: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只有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作为基石,才能达到美好圣洁的爱情殿堂。

五、总结

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忠诚

爱情  +    智慧    =  幸福

       心灵的追念

故宫博物院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介绍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文体都是说明文《故宫博物院》如同一篇解说词,按照空间顺序,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由中间到两侧,逐次介绍建筑物。这种顺序安排,既符合一般的游览参观习惯,也符合故宫各建筑物之间的主次关系。作者条理分明的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宏大壮丽的规模和层次井然的布局,重点介绍了三大殿,使我们了解到故宫的位置、地位、总体布局、艺术风格等多方面的知识,也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奢靡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  积累字词,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重点把握“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

2、了解作者采用的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作用。

3、了解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巨大成就,学生能够按照课文顺序复述课文。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能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介绍故宫。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风格,分析作者这样运用的好处。

3、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并加以整合进行创造性地运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故宫博物院集中体现了我国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和独特风格,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习本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能按照这个顺序复述课文。

2、以太和殿为例,把握本文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老师提供或者自己搜索的信息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并能够拓展延伸。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2、网络学习法。3、拓展延伸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给学生提供通过百度搜索的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视频、文本、图片网址,要求学生上网浏览,搜集、筛选、整理信息,以“故宫印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1、        连续剧《故宫》

2、        (百度百科)故宫

3、故宫博物院之时空漫游

4、北京故宫博物院图片

二、导语设计

多媒体播放通过百度搜索的“故宫”全景录像。

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几千年建筑的精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让我们跟着作者去参观故宫,一起感受故宫的宏伟壮丽和无与伦比吧!教师板书文题及作者。

三、检查预习,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1、学生先小组内进行交流,同时按照小组内分工,有选择、有针对性的介绍自己筛选的信

息,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展示。

2、教师或学生进行点评

四、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通过百度搜索的配乐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圈点文中不认识的字词。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把百度搜索的课件加以提炼的课件,提示学生需要掌握的词语。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中表示方位的词标出来。

3、小组内合作,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

4、展示成果。

教师明确: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五、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1、明确空间顺序

1)复习有关说明文说明顺序的知识

2)教师提问:本文采用了那一种说明顺序?

3)我来当导游。教师出示百度搜索的故宫平面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进行介绍。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本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六、精析

5-8段,体会选材上详略得当的特点。

(一)多媒体显示通过百度引擎搜索到的太和殿外景、内景图片。

(二)学生精读

5-8段,思考:

1、作者的立足点有哪些?请找出来。

2、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内容?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七、拓展延伸

根据课前准备提供给你的搜索源,以及你掌握的有关故宫的知识,采用空间顺序之外的说明顺序介绍一下故宫博物院。

八、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建筑繁多,作者紧紧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顺序,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条理清楚的介绍了故宫的方位、布局、特点、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总:地位、布局、风格

故宫博物院      分:前朝: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内廷:后三宫、御花园    选材精当

                总:艺术特点

三峡

一、走近三峡:(大屏幕显示三峡图)

游长江,最美在三峡。三峡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现在,我们一起走近三峡,去领略那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多媒体播放)

二、倾听三峡

1、欣赏了美丽的三峡,我们一起倾听郦道元的《三峡》。(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

2、接下来,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

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现河北涿鹿)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的同时,又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因此他的《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学巨著,更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散文集。

3、朗读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读的好,首先要读准文中的每一个字。下面,我们一起识记字词。(先由学生认读,然后一一指正,最后出示答案)

4、朗读课文,不仅要注意字词,还要注意停顿。本文的节奏划分如下,(大屏幕显示)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学生试读)

5、跟读课文(播放录音)。自由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

三、欣赏三峡

1、找同学翻译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赏析三峡

1)三峡的景色很多,作者重点写了三峡的山和水。三峡的山有哪些特点?(女同学齐读第一段)明确:七百里中,两岸连山,隐天蔽日。突出“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作了铺垫。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江水?明确: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写了江水的变化。

3)夏季江水最盛,故将“夏水”置于首位。文章是如何描写夏季江水的?(男同学齐读第二段)

明确:“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一旦启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这两种情况的对,表现夏日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4)描写春冬之景?(齐读第三段)

明确:文中描写春冬二季景象时,重在“色”“形”“素”、“”是颜色;“怪”、“悬”是形状。然后得出结论:清荣峻茂。

5)春冬之时,重在写景;秋日之景,却重在绘声,找出描写声音的词。(教师范读第三段)

 “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小结:

全篇只二百多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描绘手法也因时而变,因景而异,从画面的色彩以及给人的感受来看,三峡的景致奇特、优美。那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雪白的浪花,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这些,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让人着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美好。现在,我们一起跟录音诵读课文。自由读并试着背诵。然后找同学读或背,对背过的同学予以奖励。

四、今日三峡

三峡的自然景观确实美不胜收,随着科技的发展,三峡也开始造福人类。现在,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多媒体播放)

毛主席曾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是呀,在惊叹科学技术改造自然伟力的同时,我们更坚信,三峡的明天更美好!

五、作业:

1.熟读、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会起作用

板书设计:

先写山:七百里中,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后写水:夏:沿溯阻绝,朝发暮至;冬、春:素湍绿潭,怪柏悬泉;秋:涧肃猿啸,哀转久绝

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想: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下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冬日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文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物的描摹上,而是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意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有序。先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在景物描绘中,不但运用了大量恰当的比喻和拟人句,更在词语选用方面十分讲究,把自然景物描摹得极富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学中,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着重通过分析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而感悟文中描绘冬景的精妙,感悟用语的精当,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欣赏景物描写方法。第二课时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当然,在开课之前,不忘告知学生,一切的答案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学生在解读文本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自信。这样,他们已不仅仅在感悟自然之美、文字之美了。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们敢于积极主动,敢于去自由发挥想像的翅膀,展开合作探究课文,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欣赏文章的能力。

作家介绍,课下注释已有,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解读,不必再去赘述,瞎耽误学生的时间。生词教学也可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解决,不必过于追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一、知、能目标:

1、能有感情的熟练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4、明白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5、培养欣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情、价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说说本地冬天的气候、景象。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学过或知道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词句(柳宗元的《江雪》、《风雪宿芙蓉山主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让大家感受北方的天气,与课文中的冬景形成鲜明对照。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是另一番风味,到底是怎样的别是一般滋味呢?下面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作勾画。2、点评。

三、自读、朗读,整体把握。

1、边朗读(学生模仿范读,大声朗读),边勾画生词,查工具书,准备朗读比赛。

2、帮助老师将课文科学合理的分成四个任务块,并说明你这样分组的理由(为下节课分组研习、讨论做好准备)。(第一自然段为一组,第二自然段为一组,第三四自然段为一组,第五自然段为一组。按照:冬天的特点—山景—雪景—水景层次。)如果程度较好,可以进一步归纳出课文的主要脉络:

                                           小山摇篮图

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雪霁初晴图

                                            空灵水晶图

3、学生推荐重点生词。着落、髻儿、镶上、水藻、贮蓄、澄清

4、小组内交流。

5、集体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师生展开朗读比赛。

2、自选段落,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何选读该段。自己是用何种情感朗读的?如何把握的,你认为自己读到了什么。

3、学生点评。

4、大家公认的优美段落齐声朗读。

五、布置任务:

课下按组分工,搜集资料,准备下节课讨论。

熟练朗读课文。

积累优美文句。

一、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1、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小组内交流。

2、互动、研习该句的妙处(修辞、选词)。

3、小组内形成共识,并推荐出发言的代表。

4、如果任务提前完成,可以帮助其他组解决问题。

5、教师巡视、指导。

二、集体讨论,教师点拨。

第一组:预设

   1、第一自然段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再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整个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北平,没有风声;伦敦,响晴;热带(指新加坡),毒晒;北中国,温晴。对比)

2、“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3、文中的“毒”“响亮”又是什么意思?

这里“毒”是厉害的意思,“响亮”一词,一般用来形容声音的宏大,根据上下文判断,在此处是指“晴朗得刺眼”。

4、想想看,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济南冬天的特别之处呢,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呢?

特点有“没有风声,响晴,温晴。”明确:总特点是“温晴”

第二小组:预设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阳光下的小山——暖和安适的小摇篮

第三小组:预设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3、“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4、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点拨:

    1、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

    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2、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全段的朗读要求: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都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5、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6、总结:薄雪覆盖下的山——穿上花衣服。

           城外的远山;是张小水墨

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

    检查: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进行答题。

    ①全段的层次划分是: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②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③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④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⑤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第四小组:预设

研读第5自然段: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3、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4、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即水面上--空中--半空中—天上。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写水色:提问]

三、总结:

1、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2、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3、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四、比较阅读:《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五、作业设计:

   1、写一段文字描写你家乡的冬天,并能恰当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2、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3、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

六、附件材料: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附板书:

                                       没有风声

总特点:温晴的冬天     响晴

济南的冬天

                                        毒晒

阳光下的山:暖和安适的“小摇篮”

      小雪下的山:穿上花衣服

城外的远山:是张小水墨画

碧绿

水清亮

目标聚焦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

3、领会课文朴实清淅、准确生动的语言。

要领提示

一、本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盼望她的到来;待她降临之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文章结构体现了作者思路。

二、绘春的五幅画面,每幅画集中描绘春天的一景一物。春草图,描绘了春草勃发的景象;春花图,写春花竞放的景象;春风图,描绘了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春雨图,描绘了雨中特有的美景;迎春图,写人勤春早。每幅图中围绕中心景物,又以此种方法扩展开去旁及他物,钩连映衬,借他物的烘托渲染,使画面春色更浓春意更浓。如春草图写儿童嬉戏,春花图中写蜂蝶及联想秋天的果实等等。

三、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写春天景物特征,用语非常准确。比如写春草,用“小”“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绵的”“偷偷的”“钻”等词语,细腻贴切而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春回大地时春草勃发的长势、情态及特征。文中大量运用叠词叠句和对称,排比的短语短句,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此外,文中还运用了许多精彩生动的比喻句、拟人句,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感情。

教学设想

一、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揣摩体会。这是一篇优美散文,适合朗读,读起来朗朗上口,应充分运用朗读教学法。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如“散在草丛里”“应和”等等。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诵读中品味其优美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如推敲“闹”“逼”等字眼为什么用得好,写春景的生动语句如何为课文增色等等。课文练习四要求全文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应达到要求;可让学生当堂背诵一部分。

二、举一反三,抓住重点语段细细品味。初一学生由于年龄小,阅读时比较粗疏,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钻研不深。教师可选重点段落作较细的讲解示范,比如选五幅画中的其中一幅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细笔细绘的地方,突出“细”与“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依着教师的方法,举一反三,自己动脑、动手,积极思考体会,完成其他几幅画面的阅读。也可先让学生自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面自读,互相交流中,老师再作示范。

三、结合课文,说明怎样观察和如何有层次地写景。在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前,应在本课文的讲解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各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并且有层次地组织安排在一篇文章之中的,这样写景的知识与作者的体验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感觉空洞;并且阅读与写作也在这里自然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学写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不拘一格,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春》是一篇老课文,历年流传的资料不少,有很多可以参考的东西。在汲取传统教学中好的东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老课文讲出新特色。很多教学环节都可以在新理念指导下重新思考,比如课文的引入就有多种办法,不少人从写春的古诗引入,于漪老师就让同学们一起回忆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州》,苏舜钦中的《淮中晚泊犊头》中如何描绘春色的。也有的老师让学生朗读搜集到的写春的古诗,另外,有的老师一上来让学生自己用简炼的语句谈春天给人的感受,从学生的直接体验引入;也有的老师就几句优美的引入语后用配乐朗读课文引入。进入课文学习之后方法更是多种多样,有朗读法、讨论法、图画法等等,比如一位老师分三步这样来设计他的教学:1.课前歌曲导入——想春天。听《春风圆舞曲》的录音,让同学们一起欣赏音乐意境,一起想像春天的美好景色。2.课中练习设计——画春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课文3——7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一幅画。这样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都有了,从中选取最好的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画面,从画面上去感受文字。3.课后作文设计——写春天。以《我眼里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作文,然后举后《春在我们的笔下》诗文朗诵会。

实例探究

《春》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残缺“四季”诗(__游芳草地,__赏绿荷池。__饮黄花酒,__吟白雪诗。),让学生补充完整。(答案:春冬)

2.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并简述理由。

【设计说明】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四季之美,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给学生一个展示个性的空间,引入本课内容。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欣赏配乐散文朗读《春》。

2、请学生谈谈文章描述的画面。

【设计说明】环节1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受到“美”的熏陶。环节2检查学生“听”的效果,同时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3、以“老师来了”一句为例,设置不同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引导其领悟《春》的感情基调和相应语气。

(语言环境举例:同学们约我去春游,可时间到了我没有来,正在焦急的等待,这时,我来了。大家高兴的欢呼:“老师来了!”如果我们正在上自习课,你的同桌正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看到我走过来了,你赶忙悄悄提醒他——“老师来了”。)

4、简介朗读知识,并试读例段。

5、引导学生用朗读知识分析第三段,集体进行体会朗读。

6、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试读。

7、请几名愿意给全班同学朗读的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说明】3~7五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8、学生四人一组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互相说说喜欢的理由。

9、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以喜欢的句子进行讲解。(教师可伺机点评,使学生了解相关的修辞及写作知识,并提示他们可以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设计说明】环节8可使学生品味作品语言的准确生动、清新优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环节9可使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使其勇于表现自己,并掌握相关知识。

10、春天这么美,这么好,在这大好春光里,我们是不是只看看草、赏赏花?引导学生赏析第七自然段,并齐读。

【设计说明】突出文章主题,使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延展课文

1、朱自清先生以散文的形式为我们表现了“春”的美,你能不能从其他的文学或艺术形式里找到“春”的影子?

可从文中引用的诗句导入本环节,提问学生文中引用了什么诗句?是谁写的?想不想知道诗中的其他句子?然后出示《绝句》;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可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还可出示教师根据课文自编的对联激发学生兴趣。对联:春风春雨春草依依蝶曼舞,花香花艳花树丛丛鸟争鸣。

2、布置练习:写出含有“春”字或描写“春”的诗、词、歌曲、成语、对联、俗语、谚语至少2-4个。从“春的畅想”“夏雨”“秋风”“冬雨”中选取你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根据课文画一幅描绘春天的画。

3、学生从以上练习中任选其一,练习过程中可以自由结组交流、探讨。

4、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

【设计说明】此环节启发学生找出写“春”的各种艺术形式,使其思想活跃起来。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练习,并运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其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以丰富学生知识,培养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在展合作品过程中,让他们体会成功的欢乐。

(四)布置作业

“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学生为自己制定学期计划。

一、板书设计示例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山(朗润)水(涨)太阳(戏)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味: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美”“力”“新”

桃花源记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

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

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

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并;邀请:要--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

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九.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

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

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思考练习。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  和平安宁  探访   怡然自得   离开   安居乐业   再访  民风淳朴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醉翁亭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体会文言虚词“也”的用法;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抓住文眼,理清思路,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探究文本,难点突破

(一)探究主旨

以小组为单位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1、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化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琅琊→酿泉→醉翁亭。

4)朝暮景色的特点:“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5)春夏秋冬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领略文中的人欢。

本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朗读第三段,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何处?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山肴野蔌;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无拘无束;太守醉,酒不醉人而人自醉。

2)讨论:如何理解太守的醉呢?

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同乐。

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

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

小结: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醉”是表象,“乐”才是实质,从而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分析写作特色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写景上有何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  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四、当堂背诵

梳理文章脉络,抓住关键字记忆背诵。

亭所在:亭之环境→亭的由来

山中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游宴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归→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

五、课堂检测

1 示全是。

2、填空:

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之“乐”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中作者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他的“”

思想,和范仲淹的“,”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六、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相映之美                          山水之乐

朝暮变化之美     景美                 宴酣之乐

四季变幻之美                          禽鸟之乐          情美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岳阳楼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预习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开,放晴。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国: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  国恒亡  国都则有去国怀乡

或: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居: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居住面山而居停了居十日

通: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顺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旷:开朗则有心旷神怡    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古今异义

制备:古义:规律增其旧制古义:详尽前人之述备矣今义:制度今义:准备

景尝:古义:日光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曾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今义:景物今义:品尝

微: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今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

4.虚词。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他,他们其必曰   以因不以物喜其语气词其喜洋洋者矣   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代词:他的必先苦其心志   用来所以动心忍性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

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先后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天天  ↓↓

下下  写景:暗

之之  抒情:悲

忧乐  ↑↑

而而

议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

忧乐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题背景

(一)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初文学家。年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这是一篇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1.易错字2.多音字3.通假字

(一)学生自读,梳理文意

1.重点字词

2.一词多义

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弗之怠:之:指抄书。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3.词类活用4.古今异义5.通假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具体研习

(一)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二)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明确:得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三、深入思考

(一)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如第一段中一开始就运用对比,“嗜学”与“家贫”这对尖锐的矛盾,意在刻画作者能克服困难勤勉好学。第二段写求学的艰苦情况。写家中穷苦、路途险恶等衣、食、住、行,这一切都表现一个“苦”字,目的是与同舍生形成对比,也表现自己外表虽苦,内心却乐。对比中无不是从正面教育勉励马生。

(二)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明确: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

四、延伸拓展:宋濂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海燕

学生准备:1阅读课文,划出生字词。2初步感知课文,记下阅读中发现的疑难问题。3收集有关海燕的资料。(推荐同学们利用百度搜索引擎在百度视频、百度图片、百度百科、百度知道里找有关沙漠奇怪现象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1.使学生能认读和书写“翡”“焰”等生字;记住“预言”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以富有创意的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三、教材分析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写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难点: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

1.播放配乐朗读,凝神、静听、感受用概括性语言说感受。

2.自由诵读。

教师导引:本文是一首抒情散文诗,也是一幅富有流动感的画。用描述性语言说画面。要求展开联想和想像,具体描绘暴风雨孕育图、暴风雨迫近图、暴风雨来临图。

3.教师提出“我为课文配插图”的创意。学生分组给三幅图配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初识文本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疑难字词、过渡句,然后完成下列练习。(课件显示出练习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学生课前预习时发现的生字词,老师给出的练习中没有涉及到的,交流时让学生提出,大家帮助解决)

1.给加点的字注音。(老师给出4个,请同学再自编2~3个):飞窜.()蠢.笨()翡翠..()怒吼.()

2.解释词语,并给解释的词语造句。(老师给出1个,请同学再自编1~2个)预言:(解词)(造句)

网络搜索参考答案:解词和造句均可链接【百度词典】,查找答案。如“预言”解词可链接【百度词典】

预言:(解释):事情尚未发生而预先说出将要发生的状况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 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

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

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

4.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三)研讨文本

课件显示出研讨的问题,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展示。5学习课文象征、烘托、对批等表现手法,阅读理解精要文段。

一、上课时“问题研讨”交流。

(对学生交流发言不作定论,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序地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技巧,在阅读探讨过程中欣赏作品,认识并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

海燕:  海鸥等其它海鸟:  乌云、狂风、闪电、雷声等:大海:暴风雨:

(四)超越文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请参考下面的例子,自选一句把该句的文学语言译成直白的语言。

例:“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译成:在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觉醒,反动势力喧嚣一时。革命先驱在顽强自信的奔走呼号,宣传革命。)

(五)布置作业

自己在本文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疑问呢?请到百度新知上去提问,与大家共同探讨你内心的困惑。(利用网络继续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散步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

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作者与创作背景。莫怀威:笔名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

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

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孝顺,善良的人)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善解人意,爱护小辈)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板书:母亲:慈爱亲切)

关于儿子和妻子:教师: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板书:妻子:温柔贤惠(板书:儿子:聪明乖巧)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板书: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教师:

本文就围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学生回答)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五)、研读赏析

我想老师不用问,也知道同学们的心灵已经被触动了。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

谈亲情责任

1、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明确:摸摸,让我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那你从中能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吗?你能做一次奶奶把奶奶说的这句话读一下吗?注意: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心甘情愿。(对比孙儿和奶奶)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体现亲情之美的句子呢?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明确:现在很多人爱幼满分,但尊老却不及格。而我,在尊老和爱幼之间,我做出的选择是首先服从尊老,为什么呢?因为爱幼,我的机会多得是,而孝顺父母能等吗?不能,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顺父母要及时啊!

3、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明确: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作者的意思是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实际上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

4、从这一家的散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

明确: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5、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六).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

(七)、布置作业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曹刿论战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古今差异。 2、准确而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以正读、点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的多重朗读深化对课文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祖国的政治热忱。

教学重点译读

教学难点品读、理读

教学过程

一:初识庐山——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同学们朗读课文。

2.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④久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5.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横岭侧峰——点读。 (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三:水落石出——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同桌交替一人读课文,一人说译文。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四:点石成金——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

l.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由文章题目入手,通过“题眼”——“论”确认课文的文体。 [明确] 课文标题的题眼是“论”字,即“论述”之意。但我们不能由这个“论”字就认为它是一篇议论文,事实上,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找出记叙的要素并根据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文章划分层次,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层的层义。

3.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

五:聚沙成塔——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习。我们学习《曹刿论战》,重点是

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有)名。

3.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十年春—春华秋实枯木逢春  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三而竭—殚精竭虑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故逐之—逐鹿中原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六:一览众山——背读。(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同学们先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②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第二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3、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用新闻播报复习导入,以导演说戏讨论人物形象,借课本剧演绎深入角色、整理复习,我做编剧的作业为下课时的改写做准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问题,从而获得全面的辨证的理解。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多角度、多侧面,多视点来分析人物,演绎课本剧。

器材准备  “一鼓作气”视频故事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新闻播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鲁国电视台。现在为您播送本台今天的电视节目安排。首先您看到的是新闻播报,敬请关注举世瞩目的长勺之战的战况。之后是我台的跟踪报道——电视剧《曹刿论战》的拍摄过程。下面请看详细内容:

1、播放“一鼓作气”的视频故事。

2、新闻播报(请同学模仿主持人将自己写的“长勺之战”的新闻简讯进行播报,教师随机评价。)

二、导演说戏

(一)、角色定位

1、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曹刿和鲁庄公,你最欣赏谁?为什么?用“我欣赏??,因为??,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说原因。

1)学生小组交流。(2)学生发言。(3)教师评价、总结。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

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形成板书:

曹刿活动    曹刿性格

请求入见    爱国热情

论何以战    政治远见

从战指挥    军事才能

论何以胜    谋略过人

本文标题是“曹刿论战”,曹刿无疑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但文中庄公也是一个重要的形象,课文集中

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这个人物是否真的就一无是处,我们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形象。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幻灯展示:

故事内容            课文内容             人物性格

庄公备战见刿        三问三答          实事求是答问虚心听取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大胆任用人才自己亲自参战

庄公战后问刿       一问一答           不因胜而自喜为真知而求教

综合以往,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2、关于对比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二)剧本剪辑

1、课文剪裁详略得当。请你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2、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三、课本剧演绎

学生表演,教师学生评价。

四、我做编剧

把刚才表演的内容进行修改润色,打好腹稿,准备完成《曹刿论战》的改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3、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重点研讨第一部分。体味作者

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学步骤:一、导语

每个人的童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券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有关童年的记忆。

二、作品吸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写于1926918的回忆性散文,当时鲁迅被反动派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正值暑假,学生还没开学,就写下这篇散文,后来收入到《朝花夕拾》散文集中。“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原名《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它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范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2、正音  3、请学生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四、划分文章层次

讨论后归纳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来不及走到中间去”)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从“出门向东”到完)写三味书屋情形。

五、研读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部分

2、探究质疑

1)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有矛盾呢?

讨论后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来看的,“确凿只有”断是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

“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中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地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定獐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2)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讨论后归纳:

A、从句式上看,用“不心说??也不心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B、从描写的范围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C、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也有动物。

D、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乎乌的臃肿的根。

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E、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像和特殊的感受。

F、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盐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

3)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4)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手下捕鸟?

讨论的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作者抓住了一个“乐”字来写,有乐景、乐闻、乐事。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2、,二1,三。

2、阅读课文第78段,完成(1)解释下列词语

2)第7段详写的捕鸟的时间、、收获、经验等,这样写的作用是

3)第7段的中心是()

A、写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B、写冬天雪地捕鸟的乐趣C、写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的体会

4)请用原文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下雪后在百草园只好来捕鸟的原因。

5)第八段回忆闰土父亲关于捕鸟的答话,对答话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告诉我捕鸟不能性急B、告诉我捕鸟要有耐心,要等鸟雀走到中间去C、闰土父亲的话启迪我遇事要沉着冷静,这也是一种朴素的启蒙教育,所以作者难以忘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一、检查提问

二、研读“三味书屋”部分

1、质疑:“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归纳:不知道,有“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2、质疑:“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归纳:运用了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私塾的反感。

3、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归纳:趣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讨论后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怎样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们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动怒之意的原因。这种教育思想是不可聚拢,它挫伤子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6、“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后明确: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吃、好玩的东西,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而这个园只能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也不能太久。

8、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读书、习字、对课。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作者这样写表达他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9、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讨论归纳;因为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背着先生画画,

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

三、小结

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2、体味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简练生活、准确传神,如在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时使用的大量修饰词、准确、形象。在写捕鸟一节时,使用了很多准确生动的动词等。

四、体验与反思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可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发言人面向全班交流。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3二、2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思考童年生活对鲁迅成长的影响。

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中心。第二部分(26):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7):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学生背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趣味\"\"敬业\"\"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探究活动

()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10.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做资料卡片。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四、小结

1.中心意思: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六段。

2.选用随堂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