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题的反思

记得20xx年央视的《对话》节目,邀请了中美两国的顶尖高中生,作了一次价值取向的考察。主持人给出智慧、权力、真理、金钱、美这五个选项,美国学生一致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解释说:“如果拥有智慧、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一个人选择美以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

我对这个结果,印象很深。假如中国大量人才的生活取向和价值观,都建立在金钱和物质上,建立在外在的发展上,从来也不注重内心的建设,那他们的未来令人担忧。现在的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盲目地追求金钱,很多人没有感到满足,总是觉得压力很大。他们的心灵很迷惑,一味地跟着潮流跑,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曾经他们在学校里,就只重视分数,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至于很容易就被浮躁的现实同化了。

现在教育基本上都只盯着分数看,除此之外,对个人素质、道德修养并不关心。过去孔子强调的孝顺、仁义,如今提都不提,这实在是当前教育最大的缺憾。假如不提倡道德的话,一个人分数再高,又有什么用呢?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定义“教育”——“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可见,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累积,更需要心灵的教育、爱的教育。如果没有这个,教育就丧失了它的灵魂。即使外面的高楼大厦修得一年比一年高,也不会让人们感到满足,反而内在的欲望、攀

1

比、嫉妒、痛苦会越来越大,道德水准越来越下滑,最终离快乐越来越远。

所以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心灵的成长。我们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理解生活的真正涵义,促进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形成人文精神,养成关心别人的情怀,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有了充沛的心灵,他对世界的理解与看法都会有所成熟,在应试尤其是写作的时候就行云流水,非常顺畅地能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应对的今年作文。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好坏直接关乎一套试卷的优劣。新课标卷依然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就审题来看,一句“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展现了这道作文题目具有多向思维,只要不脱离原材料均可视作切题作文。作文有这样的一些潜在倾向:

暗含现实。“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比赛项目,说明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规则,所以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探讨“规则”的问题,联系当下的现实,法律本身就是一个规则,腐败者想尽办法逾越规则,反腐正是在强调规则的重要性。所以说这道作文题现实精神很强

多向思维。站在传统的角度,这道作文可以写“坚守规则”,从“互相抱住,转身换位”的角度,这道作文可以写“合作双赢”,也可以写“创新思维”,从“引发人们的争论”来看,可以写改革必须要用于面对别人的非议等等。

2

辩证思考,写出深刻。材料本身暗含思辨性。就规则而言,要不要突破?好的规则值得提倡,错误的违反规则将会带来无穷的危害,所以说有些规则要突破,有些规则不能突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这样几个角度看来,如果学生是心灵充沛的,具有思辨精神的,那就可以多角度思考。相反,平时只是局限在应试的狭窄空间中的学生,肯定反复就事论事,难以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来。

其次,我们语文课包括高考总复习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

汤因比跟池田大作之间,曾就人类社会和当代世界的问题,有过一场著名的对话,后被人编录为《展望21世纪》,并译成中文、日文等多国文字。书中记录,汤因比博士认为: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统治全世界,依靠的不是军事扩张,而是以大乘佛教和儒教思想,引导人类实现精神方面的大同。每个人若能有一分爱的选择,加在一起将会是整个世界的选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汤因比博士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具有远见地指出:中国必须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如果全盘西化,则势必给世界带来灾难! 不过,令人痛惜的是,汤因比根本没料到,在他去世后没几年,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慢慢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如果中国人没有精神的归宿,只是拼命地追求外在物质,到了最后,将会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所以目前的高考改革就体现了这样的趋势,

3

传统文化加力度,分值加大更灵活。各省市的试卷中都有对文言文以及古典诗歌的考察,北京卷的考察范围更广。除了考察俗语在语境内应用和对联下句选择外,还涉及到了对联文学常识、语言日常表达应用等。文学常识还考了《红楼梦》中“冷月葬花魂”一句的作者。文言文阅读文段断句出现在大阅读原文中,名句默写出现了 “语境默写”的形式,颠覆了原有死记硬背的方式。北京作文考察的“老规矩”也是对传统文化重视的一种导向。

总体而论,20xx年新课标卷保持了近年来命题的基本形式,在稳定大局中寻求变化,打破了以往年年相似,岁岁相同的状况,让课标卷的语文滋生了活力。整套试卷趋向平易、平和,但平和背后孕育着改革的潜流,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20xx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一卷完全沿袭了近几年新课标区的试卷结构和试题设置,即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名句默写,小说阅读,传记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以及作文等部分。全卷分第Ⅰ、Ⅱ两卷,六道大题,18道小题,总分150分。总体来说,试题呈现出平稳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基本应试能力。

4

一、20xx年高考语文课标一卷的基本特征。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材料选自王旭晓的《美的奥秘》,属社科类文章,虽然有一定的学术性, 且涉及学生较为陌生的“美学”,会给部分同学带来阅读障碍,但整体上要比去年关于“老子”的材料简单些。

三道客观选择题,均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这种设题方式和往年一样。最大的不同是第1题,往年试卷本题都以考查概念为主,且每个选择项都是对文本信息的转述,但今年虽然仍然是考查核心概念“悲剧”,但选择项中的 “梁祝”、“致远舰”、“狼牙山五壮士”和“骆驼祥子”在原文中都没有出现。这道题考查的实质是:准确理解文章的概念, 并联系现实进行判断; 也就是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 就是文本关于悲剧的定义,“材料” 就是四个选择项所举的事例。这种变化呈现出理论在文内,选项在文外的特征,更强调整体阅读意识,也就是“读懂”的意识。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取材于《旧唐书?于休烈传》,文章在字词上基本不存在难度,和平时训练所选取的文章差别不大,相对平稳。但第4题考查的实词,由以往的单音节实词变成了双

5

音节实词,其中“属文”和“践祚”相对简单,“励精”和“荡覆”对部分学生来说较为生疏,但完全可以根据语境推断。

第5题是文言文板块变化最大的一道题,自从出现新课标卷以来,这道题一直考查分析综合和信息筛选能力,主要围绕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为人处事。而今年改成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这是一种考查文言文理解的很好的命题形式,这种题型并不鲜见, 在其他省份多有出现。这种变化,回归了文言文阅读的原始能力 (习其句读),也更体现了文言文本色阅读的特点。

第6、7题命题形式没有出现变化,其中第7题的翻译围绕实词(兴、规、推毂),虚词(焉、虽、曾),古今异义词(大庆、后进),词类活用(罪、贤、下),句式(曾无??)作为得分点来命制。

●诗歌鉴赏题。诗歌鉴赏取材于宋代无名氏(一说秦观)的《阮郎归》,这是继20xx年后连续三年以宋词作为命题材料。这是一首闺怨词,诗歌内容在理解上比较简单,没有太难懂的意象。

第8题是从写景的作用角度命题,是典型的篇章结构题,虽然关涉“情感”,但本质还是对上阕内容的理解,这也遵循了“理

6

解是鉴赏的基础”的鉴赏规律。第9题是一道考查情感和手法的综合题,就手法而言,实质上考了一个动作描写,难度不大,属常规命题形式。

●名篇名句默写。这道题在20xx年试卷中变化较大,侧重了考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目给出语境,要求考生结合平日对诗词的理解来填充语句,难度增大。其实这种形式的命题考生一点也不陌生,因为中考的默写题目都是理解性默写。所考查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应该说在书写上难度不大。从默写内容看,与近几年的“高2初1”相同,且都在《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64篇的范围内。

●选做题部分。

小说阅读,选择了30年代的革命文学作家叶紫的一篇《古渡头》。题者在设题时,把重心放在了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上,即放在对小说主人公“老渡夫”的形象特点的分析和对小说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上, 这也是阅读本小说最关键的两个问题。 第(1)题“五选二”,重点考查小说主题和主要情节;第

(2)题考查“渡夫的性格特点”,关于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 是课标卷的考查重点,命题形式极其稳定;第(3)题考查小说

7

的艺术特色,包括“叙事角度”“故事话题”“对话形式”“情景结合”等四个方面;第(4)题探究题,探究小说结尾的特点,需要从“艺术结构”“情感表现”“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作答。

实用类阅读,依然考查对人物传记的阅读,传主是玻尔,选材的视野较为开阔。在选文外,命题者还加了关于人物的两条相关链接,帮助考生准确把握人物。第(1)题“五选二”,重点考查考生对文本细节的把握。第(2)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一二两个自然段,以筛选信息为主,难度不大。第(3)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三四两个自然段,仍以筛选信息为主。第(4)题为探究题,但探究的意味并不浓, 实质上是筛选信息和概括内容要点相结合,难度不大。

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为选做题,平时训练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传记题。 而选做题 “不等值” 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今年也是如此。 整体看,传记题目以筛选信息为主, 难度要小于小说阅读。从这个角度讲,选择传记题更易得分。

●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运用题, 从来就是高考的一块试验田,许多新题都在这里得到展现,今年考卷的13、17题就颇有新意。

8

这么多年来, 全国卷的第13题——成语题一直是从四个加点成语中选择一个正确项,但今年命题的形式改为近义成语的辨析填空。虽然形式发生变化,但考查内容和实质并没有变化。所考查的“当仁不让、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难度不大,可以说从20xx年到20xx年间,这是最简单的一道成语题。

第14、15题为病句题和连贯题,题型没有变化。 第16题属于补写,较之仿写,更有灵活性与思想性。 这与20xx年考题相似。

第17题属于图文转换题,与去年考点相同 (20xx年所给图形为“中国环境标志”),今年是图示的“构思框架”,既考查观察、想象与思考能力, 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且内容关涉学生活动,这是考卷中最时尚、最智慧的一道题。

二、20xx年高考语文备考思考与建议

语文试题的命制是动态的,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坚持以考纲为本,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把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品质上,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9

1、识记知识,落实基础。20xx年的名句名篇默写的语境考查旨在告诉我们,学生的名句背诵并不是简单地写字训练游戏,而是建立在理解文本含义基础上的识记,这种变化,有利于将中华文化的传统诗词素养落到实处,让诗词文化的崇高精神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2、全面备考,不漏盲点。20xx年的文言断句题为我们已经敲响了警钟。一个时期以来,高中师生为了应对高考,采取了“考什么讲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策略,对于考纲中列出的文言断句等不够重视,甚至于在备考过程中直接略去不讲,导致考生知识残缺,这一变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3、注重理解,突破模式。语文是没有公式的学科,通过语文学习重在培养自我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传统语文学习中,许多老师针对诗歌鉴赏和语言运用总结出了所谓的“意境分析型”、“手法鉴赏型”等基本题型特征,进而构造出答题的模式。回顾2012到2014的考题,在设问方式上更加侧重考生的情感体验,旨在让考生真正走入文本。特别是20xx年试卷的第1题,这种理论在题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重在引导考生要学会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

4、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

10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思考人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历年来的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几乎无一例外,都要拿当年的社会热点说事:要么直击社会热点(如20xx年汶川地震、20xx年大国崛起),要么暗扣社会热点(如20xx年的油漆工补船暗扣当年的小悦悦事件;20xx年的玉石切割既需要经验,更需要勇气暗扣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换届,如何应对中国业已进入改革开放深水区的诸多难题等等)。

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临场指导学生高考作文时,一定要有社会热点意识。即使命题与社会热点无关,教育学生在行文过程中使用论据时,也应该有使用社会热点等鲜活素材的意识。只有这样,高考考场作文才能尽可能迎合命题人的意图,合乎改卷老师的胃口,进而为自己的考场作文赢得高分。这是因为,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即将进入大学深造的高考考生,应该具备这样一种敏锐的眼光,独到的思维,使自己的作文既具有扎实的基础功底,又具有鲜明的发展特色,做到既深刻,又丰富,既有文采,又有创新!

需要整体来看,今年的试卷难度在绝对难度上延续了有所降低的趋势,但灵活性伴随着题型改革和命题思路改革而进一步加

11

强,语文基础扎实、语文应用意识强的考生会比较占优,针对旧思路和旧题型的“答题公式”并不占据优势。首先我就各模块中体现出的语文改革方向,也会同时加以剖析。

本次文言文阅读29分,诗歌鉴赏11分,再加上语文基础知识中涉及的诗词和对联等文学常识,传统文化整体在试卷中所占的直接考察分值超过50分,堪称是历次北京语文试卷中的新高。

现代文阅读:差别赋分待考察,简答题型最常规

社科文阅读部分的最大变化是未出主观简答题,只考了三道选择。这三道选择题从表现上来看有可能涉及到“差别赋分”这一命题改革方式,但是具体分值分配可能要看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才能确定。散文阅读板块则是本张试卷中最为“淡定”的部分,从选篇、题型和考察知识点的角度均无太大变化,基本维持了前几年高考中的固定形态。或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散文最后一道主观题有点像北京新课改之前的“观点阐述题”,作为阅读延伸题的早期形式,这个题目也更倾向于考生本人态度和观点的表达而非对文章的理解,可以视作是一个“小阅读延伸”。可以看出,本次高考试卷中要求考生本人谈感想、谈观点的题目比重有明显

12

增加,这或许也是高考改革方案中“强化个性表达和思考”这一理念在作文题之外的体现形式。

作文:微写作三题选一,大作文思考传统

今年是“微写作”面世第一年,针对“双作文”考查形式,此前考生们得到的临场解题锻炼机会不算多,可能出现在作文板块耗时多于往年的情况。但是今年从题目本身来说,降低了因为改革而带来考生成绩波动的危险,同时充分关注了不同考生写作难度的公平性。

微写作部分延续各大区二模风格,共有三个不同材料,分别涉及分享感受、阐述观点和抒发情感,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比起让应届考生在短暂的几个月内练熟所有文体的写作套路,这样的任选设置毫无疑问是人性化的,是降低考验难度的。

而从微写作所给的背景材料来看,均以生活场景或者社会热点时事为选材对象,三段材料内容分别是“语文老师让你给学弟学妹分享语文学习的感受与经验”、“谈谈对高考家长送考问题的看法”、“以抒情的文字或诗歌纪念自己的十八岁”,这样的内容选择充分地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现实,保证大家有话可说,既保留

13

了一定的考查区分度,也能让孩子自由地抒发真情实感。同时,题目也保留了尖锐的现实关注,“高考家长送考”问题,还是值得让孩子们思考并表达的。

今年大作文题目中同样也预留了结合生活、联系实际的空间。“老规矩”这个材料话题,与之前央视的“家风”节目一脉相承,说穿了也就是高考改革方案中一直在强调的“传统”,这个题目同时勾连了“传统”与“现实”,本质上还是一个“传统观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应该如何被对待”的老话题,远有湖北卷的“旧书”“书信”,近有北京卷的“细雨湿衣看不见”“手机”,其实这个话题已经不算新鲜了,只要考生关注生活中存在的具体事件、思潮与现象,并且思考它与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那么这篇作文一定能得到高分。

结语:新高考来了,你还在用旧思路学习吗?

20xx年北京语文试卷若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新”。以往每年中,或许会有一两道题突破《考试说明》的样题,给考生突然袭击之感,但绝不会像今年这样力度空前。在2014版《考试说明》样题本身已经大刀阔斧地对命题形式进行改革后,2014北京语文真题又在原有基础上走出了更加突破性的一步,特别是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命题形式在此前样题中并未体现出如今的程

14

度。这样的大变化,考验的已经不是考生们知识点的记忆牢固程度,而是大家的临场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而在持续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知道,这样的变化还仅仅是开始,未来两三年内,至少北京语文高考题还会在目前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或许是更多靠灵活应用不靠答题模板的新题型,或许是考题难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提升。今年的应届考生作为应届改革的第一年,要求以“平稳过渡”的心态进行,但是在这套题目中体现出的动向,必须引起未来几届考生的严肃重视。请各位迅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路,抛弃所谓“答题公式”“必备素材”“作文模板”,真正站在日常应用的角度学语文、站在培养能力的角度学语文,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不论改革的号角如何吹响,均可立于不败之地。

——20xx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试题分析及20xx年备考建议

光山二高语文组 陈勇

20xx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一卷完全沿袭了近几年新课标区的试卷

15

结构和试题设置,即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名句默写,小说阅读,传记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以及作文等部分。全卷分第Ⅰ、Ⅱ两卷,六道大题,18道小题,总分150分。总体来说,试题呈现出平稳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基本应试能力。

一、20xx年高考语文课标一卷的基本特征。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材料选自王旭晓的《美的奥秘》,属社科类文章,虽然有一定的学术性, 且涉及学生较为陌生的“美学”,会给部分同学带来阅读障碍,但整体上要比去年关于“老子”的材料简单些。

三道客观选择题,均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这种设题方式和往年一样。最大的不同是第1题,往年试卷本题都以考查概念为主,且每个选择项都是对文本信息的转述,但今年虽然仍然是考查核心概念“悲剧”,但选择项中的 “梁祝”、“致远舰”、“狼牙山五壮士”和“骆驼祥子”在原文中都没有出现。这道题考查的实质是:准确理解文章的概念, 并联系现实进行判断; 也就是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 就是文本关于悲剧的定义,“材料” 就是四个选择项所举的事例。这种变化呈现出理论在文内,选项在文外的特征,更强调整体阅读意识,也就是“读懂”的意识。

16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取材于《旧唐书?于休烈传》,文章在字词上基本不存在难度,和平时训练所选取的文章差别不大,相对平稳。但第4题考查的实词,由以往的单音节实词变成了双音节实词,其中“属文”和“践祚”相对简单,“励精”和“荡覆”对部分学生来说较为生疏,但完全可以根据语境推断。

第5题是文言文板块变化最大的一道题,自从出现新课标卷以来,这道题一直考查分析综合和信息筛选能力,主要围绕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为人处事。而今年改成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这是一种考查文言文理解的很好的命题形式,这种题型并不鲜见, 在其他省份多有出现。这种变化,回归了文言文阅读的原始能力 (习其句读),也更体现了文言文本色阅读的特点。

第6、7题命题形式没有出现变化,其中第7题的翻译围绕实词(兴、规、推毂),虚词(焉、虽、曾),古今异义词(大庆、后进),词类活用(罪、贤、下),句式(曾无??)作为得分点来命制。

●诗歌鉴赏题。诗歌鉴赏取材于宋代无名氏(一说秦观)的《阮郎归》,这是继20xx年后连续三年以宋词作为命题材料。这是一

17

首闺怨词,诗歌内容在理解上比较简单,没有太难懂的意象。

第8题是从写景的作用角度命题,是典型的篇章结构题,虽然关涉“情感”,但本质还是对上阕内容的理解,这也遵循了“理解是鉴赏的基础”的鉴赏规律。第9题是一道考查情感和手法的综合题,就手法而言,实质上考了一个动作描写,难度不大,属常规命题形式。

●名篇名句默写。这道题在20xx年试卷中变化较大,侧重了考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目给出语境,要求考生结合平日对诗词的理解来填充语句,难度增大。其实这种形式的命题考生一点也不陌生,因为中考的默写题目都是理解性默写。所考查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应该说在书写上难度不大。从默写内容看,与近几年的“高2初1”相同,且都在《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64篇的范围内。

●选做题部分。

小说阅读,选择了30年代的革命文学作家叶紫的一篇《古渡头》。题者在设题时,把重心放在了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上,即放在对小说主人公“老渡夫”的形象特点的分析和对小说主要的艺术表

18

现手法的分析上, 这也是阅读本小说最关键的两个问题。 第(1)题“五选二”,重点考查小说主题和主要情节;第(2)题考查“渡夫的性格特点”,关于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 是课标卷的考查重点,命题形式极其稳定;第(3)题考查小说的艺术特色,包括“叙事角度”“故事话题”“对话形式”“情景结合”等四个方面;第(4)题探究题,探究小说结尾的特点,需要从“艺术结构”“情感表现”“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作答。

实用类阅读,依然考查对人物传记的阅读,传主是玻尔,选材的视野较为开阔。在选文外,命题者还加了关于人物的两条相关链接,帮助考生准确把握人物。第(1)题“五选二”,重点考查考生对文本细节的把握。第(2)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一二两个自然段,以筛选信息为主,难度不大。第(3)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三四两个自然段,仍以筛选信息为主。第(4)题为探究题,但探究的意味并不浓, 实质上是筛选信息和概括内容要点相结合,难度不大。

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为选做题,平时训练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传记题。 而选做题 “不等值” 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今年也是如此。 整体看,传记题目以筛选信息为主, 难度要小于小说阅读。从这个角度讲,选择传记题更易得分。

19

●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运用题, 从来就是高考的一块试验田,许多新题都在这里得到展现,今年考卷的13、17题就颇有新意。

这么多年来, 全国卷的第13题——成语题一直是从四个加点成语中选择一个正确项,但今年命题的形式改为近义成语的辨析填空。虽然形式发生变化,但考查内容和实质并没有变化。所考查的“当仁不让、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难度不大,可以说从20xx年到20xx年间,这是最简单的一道成语题。

第14、15题为病句题和连贯题,题型没有变化。 第16题属于补写,较之仿写,更有灵活性与思想性。 这与20xx年考题相似。

第17题属于图文转换题,与去年考点相同 (20xx年所给图形为“中国环境标志”),今年是图示的“构思框架”,既考查观察、想象与思考能力, 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且内容关涉学生活动,这是考卷中最时尚、最智慧的一道题。

●作文。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好坏直接关乎一套试卷的优劣。今年的作文,依然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就审题来看,一句“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展现了这道作文题目具有多向思维,只要不脱离原材料均可视作切题作文。总体上有

20

以下特点:

暗含时政,巧妙构思。“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比赛项目,说明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规则,所以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探讨“规则”的问题,联系当下的“反腐”大潮,法律本身就是一个规则,而腐败者想尽办法逾越规则。所以说这道作文题时政性鲜明。

多向思维,全面立意。站在传统思维的角度,这道作文可以写“坚守规则”,从“互相抱住,转身换位”的角度思考,这道作文可以写“合作双赢”,也可以写“创新思维”,从“引发人们的争论”来看,人物的身份不一样,所站的立场、角度不一样,看问题的视角和争论的焦点当然也不一样!还会出现更多的立意。

辩证思考,写出深刻。材料本身暗含思辨性。就规则而言,要不要突破?当然,好的思维值得提倡,错误的违反规则将会带来无穷的危害,所以说有些规则要突破,有些规则不能突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相对而言,20xx年的课标卷作文还是比较容易的,最少不会出现审题偏差的问题。

总体而论,20xx年新课标卷保持了近年来命题的基本形式,在稳定大局中寻求变化,打破了以往年年相似,岁岁相同的状况,

21

让课标卷的语文滋生了活力。整套试卷趋向平易、平和,但平和背后孕育着改革的潜流,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二、20xx年高考语文备考思考与建议

语文试题的命制是动态的,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坚持以考纲为本,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把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品质上,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识记知识,落实基础。20xx年的名句名篇默写的语境考查旨在告诉我们,学生的名句背诵并不是简单地写字训练游戏,而是建立在理解文本含义基础上的识记,这种变化,有利于将中华文化的传统诗词素养落到实处,让诗词文化的崇高精神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2、全面备考,不漏盲点。20xx年的文言断句题为我们已经敲响了警钟。一个时期以来,高中师生为了应对高考,采取了“考什么讲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策略,对于考纲中列出的文言断句等不够重视,甚至于在备考过程中直接略去不讲,导致考生知识残缺,这一变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3、注重理解,突破模式。语文是没有公式的学科,通过语文学

22

习重在培养自我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传统语文学习中,许多老师针对诗歌鉴赏和语言运用总结出了所谓的“意境分析型”、“手法鉴赏型”等基本题型特征,进而构造出答题的模式。回顾2012到2014的考题,在设问方式上更加侧重考生的情感体验,旨在让考生真正走入文本。特别是20xx年试卷的第1题,这种理论在题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重在引导考生要学会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

4、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思考人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历年来的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几乎无一例外,都要拿当年的社会热点说事:要么直击社会热点(如20xx年汶川地震、20xx年大国崛起),要么暗扣社会热点(如20xx年的油漆工补船暗扣当年的小悦悦事件;20xx年的玉石切割既需要经验,更需要勇气暗扣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换届,如何应对中国业已进入改革开放深水区的诸多难题等等)。

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临场指导学生高考作文时,一定要有社会热点意识。即使命题与社会热点无关,教育学生在行文过程中使用论据时,也应该有使用社会热点等鲜活素材的意识。只有这样,高考考场作文才能尽可能迎合命题人的意图,合乎改卷老师

23

的胃口,进而为自己的考场作文赢得高分。这是因为,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即将进入大学深造的高考考生,应该具备这样一种敏锐的眼光,独到的思维,使自己的作文既具有扎实的基础功底,又具有鲜明的发展特色,做到既深刻,又丰富,既有文采,又有创新!

如果用两个字来涵盖今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卷的特点,那就是“平实”。尽管题型有较大变化,但由于考前已将改变方向及各种样题向考生传达,所以考生并不感到意外。

第一大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题目的数量由20xx年的5道小题拓展为7道小题,实际是10道小题(第6题含两小题,第7题含3小题),内容涉及字形和字音的辨析、词语(包括俗语)的选用、积极修辞中的对偶和互文、消极修辞中的得体以及文学作品的基本常识等。内容取材于最常见的春联的常识、请柬用语、宴会席间对话,就连文学常识的考查也是出自众所周知的《红楼梦》。第一大题的考查,简单平易,内容凸显了传统文化色彩。

24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语段取自欧阳修的《堰虹堤记》,记述了岳州知州滕子京修建惠民工程堰虹堤的事迹,抒发了欧阳修“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的为官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实词的辨析、语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三道选择题都不难答,文言断句如果掌握了重章叠句的规律,找到“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的语言标志,就能断对一半以上。今年的阅读延伸题落在了文言文阅读上,考生若抓住“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先天下之忧而又,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等关键语句,再踏上选择题的台阶,选准感悟的角度,也是有话可说的。

古典诗歌鉴赏的难度受制于考生对此诗歌的熟知的程度,因此选择诗歌的一般规律是,有名的诗人的不太有名的作品,或者是不太有名的诗人的代表作。杜甫诗作《奉陪郑驸马韦曲》,这首诗用“反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通过对题干的解读,借助前面的选择题,考生是能够理解并答出简答题的要点的。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材料选取的是一篇科普文章“光伏发电”。“光伏发电”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光伏企业”也是政府大力扶植的新兴产业。无论是太阳能发电还是电影《变形金刚》里的“能

25

量块儿”,都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阅读起来难度不大。“链接材料”的引入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为学生搭建了选择的“台阶”。三道选择题使用“找硬伤”法和排除法能较容易地找出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给出的文章是叶廷芳的散文“废墟之美”,从西方人对废墟的态度说起,谈保护“废墟文化”,最后让学生谈谈对重修圆明园的看法。应该说,考生对思古的幽情,对残缺之美并不陌生,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就收在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第18、19、20题着重考查了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题目类型与去年也基本一致。其中第19题要求学生根据文意概括文章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的审美感悟。“三个节点”是对文章梳理文意、厘清结构的基本要求,“15世纪文艺复兴”、“18—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1820年发现断臂的维纳斯”一段一个“节点”。“审美感悟”要求考生从文段中做出高度的概括,应该是“发生——发展——升华”的过程,分别是“产生审美意识”、“寄托审美理想”和“深化审美认知”。

今年北京试卷平易近人,没有偏题、怪题,没有无从下手的题。考生得高分难,得低分也难,区分度可能较差。也许,这正是母语考试的特点。(作者系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26

切近“改革方案”

■赵长河

20xx年北京高考语文卷,是一份切近“改革方案”而非趋步考试说明的语文卷。

文本选择和考点设置中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近”

《2014-20xx年北京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强调:“在了解世界多元文明的基础上”,“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这样的强调,在试卷选料中得到了切近的体现。

文言文选料,超越既往清官志士传等选料的思维定向,选择的是堪称《岳阳楼记》姊妹篇的《偃虹堤记》,更加突出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致力民生的政治情怀。语文基础题,以富于民族传统的有关春节的文本为命题选料,以有关中国古诗词中的常见“月”意象读解为命题选料。俗语、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也如《考试说明》之约,设置为考查点。北京“老规矩”这个作

27

文命题,是引导学生叙写思考地域的也是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考查点与生活应用性联系的“切近”

“方案”强调命题要“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形成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语基题选料和考点,有生活中的春联,有生活中表达的得体。小阅读选料是有关“光伏发电”的,这是当下引发中美贸易战的热点话题。大作文题,使人想起当下热点话题“家风和家训”。微写作,有关语文学习经验的介绍,有关家长送考的感悟,有关青春的感悟抒情,都切近考生学习和家庭生活。文言文选料,使人想起当今习李新政中民生关怀和群众路线。这样的选料,启示语文读写要接地气,能应用。

语境中整合考查语文基本能力的“切近”

“方案”强调命题“要采用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和语言”。在一个共同的背景性语境材料中,整合考查基本能力点,突出体现在语基题和文言阅读的考查上。也如《考试说明》之约,三个分别有关春联、月意象和表达得体的共同背景材料,分别设置了

28

4个、3个和2个能力点的语基题。文言文阅读,把常常单独再选料的句读题、默写题与实词、句意和文意题整合到一起考查。各题相通,整体呼应。避免了以往命题零碎孤立的缺点。

考题开放性设置中突出个性思考表达的“切近”

“方案”强调命题“要注重考查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这一点,除了一如既往地用北京命题特有的阅读延伸题体现外,突出的还体现在微写作和大现代文阅读上。微写作,设置了3道选做题,体现了对考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关怀。大现代文选料和设题,遵循“在了解世界多元文明的基础上,感悟中华文明魅力”的“方案”精神。20题要求概括文章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不同的审美感悟。在“三个节点”梳理分析能力考查的基础上,“审美感悟”的概括既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审美能力。21题“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的设题,在对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中充分关顾了考生独立的个性化思考。

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