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 王振会《称赞》教学实录

称赞

版本:人教课标版第三册第18课

执教者: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 王振会

整理者:四川 蕾蕾

上课时间:20xx年10月19日14:00—14:40(下午第一节)

(课前谈话)

师: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学习?谁先说?呀,我看到这位小朋友坐的直直的,举起手来多有精神啊!老师请你。

生1:我最擅长下围棋。

师:我也喜欢下围围棋,有机会咋俩下一盘?你呢?

生2:我觉得孙畅读课文读得很流畅。

师:谁叫孙畅?(生指孙畅)

师:孙畅,在哪里坐?请起立好吗?哦,是这个小伙子!那我想他听到你的称赞,看看他的表情,虽然他绷着脸,没有笑,可他心里在偷着乐呢!你能不能当面夸夸他呀?

生2:额??

生3:你就大胆的说出来吧!(学生们一片笑声)

师:你看,要是我发现同学的优点啊,我就这样夸奖他。来,孙畅,看着我!孙畅,你课文读得真棒,我要向你学习!你来夸夸他。

生2:孙畅,你课文读得真棒,我要向你学习!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没有,他学得特别快,但是他没有注意到我的演示,我还做了一个动作,什么动作?你看这个同学竖起大拇指了,把我的动作表现出来了。来,竖起大拇指。

生:孙畅,你课文读得很流畅,我们以后要向你学习!

孙畅:谢谢你的称赞!

师:看,表现的多好啊!得到称赞的人心里可高兴了!请坐,孙畅!还有谁想给我介绍介绍。你来。

生:我们班张丹树每次上课坐的特别端正。

师:好,非常好,夸夸他!

生:张丹树,你坐的真好!

师:好,你该说什么?

张丹树:谢谢!

师:好,每个同学都坐的特别好!还有吗?你来!

生:我的特长是弹弦。

师:你会弹弦?你会谈什么弦?

生:钢弦。

师:是吗?小音乐家——孙思涵。你呢?

生:我的特长是下五子棋。

师:是吗?张星海,会下五子棋的张星海,王老师记住了!你来。

生:我的特长是弹古筝。

师:你呢?

生:我的特长是画画。

师:你呢?

生:我的特长是英语。

生:我的特长也是画画。

师:真的吗?你呢?

生:我的特长也是谈古筝。

师:哦,那你们两个可以来一个四手联弹。呀,海迪班的同学有这么多的优点,那我相信你们在上课的时候肯定是一个比一个会发言,一个比一个会倾听,同学们说,王老师说的对不对?

生:对!

师: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开始上课吧!

(铃声响起,正式上课)

师:好,上课!

生:起立!

全体学生:老师,您好!

师:海迪班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呀,王老师给海迪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美丽的小故事。我看看谁最会听,最会看。

(音乐响起,老师讲述故事: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在小路边,它看见一只小欢在学做木工。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的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的很认真。小刺猬走到小欢身边,拿起小板凳,仔细的看了看,它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真的吗?”小獾高兴极了。傍晚,小刺猬背着几个红红的大苹果往家里走。小獾见小刺猬来了,高兴的迎上去,他送给小刺猬一把——椅子。小刺猬不好意思的说:“我怎么能要你的椅子呢?我可没干什么呀!”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收下吧!”小刺猬连忙从背上取下两个大苹果,对小獾说:“留下吧,这也是我的一点心意。”小獾接过苹果,闻了又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小刺猬也高兴极了,说:“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师: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生:喜欢!

师:它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十八课《称赞》,来,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一起书写课题)

师:称,左边是禾字旁,右边是尔,咱们在曹冲《称象》一课见过“称”字。赞,上面有两个先,第一就得蜷起腿来给第二个让让地方,懂得礼让,就会受到称赞。来,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看谁听清楚了,在故事里是谁称赞了谁了?来,请你。

生:是小刺猬称赞了小獾。

师:哦,还有吗?

生:还有小獾称赞了小刺猬。

师:用上也,把两句话合起来说说。

生:小刺猬称赞了小獾,小獾也称赞了小刺猬。

师:真棒!这就叫做互相称赞。来,快看,谁来了?

生:小刺猬。

师:他是谁?

生:小獾。

师:其实,他们俩的名字呀也特别想和我们海迪班的小朋友见面,可是,你看,争先恐后的都跑乱了。哪个小朋友会上台来摆一摆,贴一贴?快,请你来,嘉城,其他同学咱们看着,他摆的对不对?

(生上台摆放名字卡片)

师:来,往上推,放在它的下面。同学们,他摆对了吗?

生:对了!

师:那嘉诚,你能不能领着大家读一读?

嘉城:小刺猬,

生齐读:小刺猬。

嘉城:小獾。

生齐读:小獾

师:嘉城啊,不仅摆的对,还注意了“猬”这个字的本音是四声,(师领读“猬”,生跟读)当它和刺连在一起的时候,就要读成轻声。

师:来,我们和这两位好朋友打打招呼吧!你好,小刺猬!

生齐:你好,小刺猬!

师:欢迎你,小獾!

生齐:欢迎你,小獾!

师:现在呀,小獾和小刺猬在课文里等着我们呢!大家在说之前,请你先看看老师的两点提示:第一,小树叶上生字的注音;第二,一边读一边想,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

师:轻轻的打开课文85页,开始读书。(生默读课文)

师提示:出声朗读!(生齐读)同学们,自己读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朗读速度来读。(生自读课文)

师:很多同学读完之后,就用自己的坐姿告诉老师,多好的学习习惯啊!

师:快看,生字苹果树!我们做了预习,又读了课文,仔细看一看,哪些字是你已经认识的呢?你能读对哪个,就可以帮助小刺猬摘下那个苹果。谁想来摘苹果?来,请你来。

生:我认识板凳的“板”。

师:这样吧,我把话筒交给你,你把你会读的字读出来,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来帮助你操作。

生:我认识“板”,一个木字旁加一个反就是板凳的板。

师:读得真好!还有没有认识的生字?

生:我还认识“但”,一个单立人,一个元旦的旦。我还认识椅子的“椅”,一个木字旁,一个奇。我还认识“傍”,一个单立人,一个旁。

师:没有了?

生:没有了。

师:读得真棒!刚才这位小朋友呢已经认识了四个生字,请你把话筒传给后面的同学。

生:我认识粗糙的“糙”,一个米,一个走之底加一个告。

师:你说的真好!还有吗?

生:我认识“瞧”,是一个目,一个单立人,然后一个主加一横,下面四点底。 师:好!那个来,你把话筒递给那个小女孩!

生:我认识“凳”,登下面已经几就是凳。

师:没有啦?没关系!你看这两个小苹果留在树上不肯下来,谁来读一读,帮助小刺猬摘下它?来,请你。

(抽生说)

师:刺猬。你看,同学们,你认识几个,我认识几个,互相教一教就能读出来,那现在我们一起帮助小刺猬摘摘苹果,你说好吗?(生齐读生字)

师:这两个苹果不肯掉下来,为什么啊?请你读。(抽生领读)

师:来我们一起读一遍。这个字读?(齐读)这个字读?(齐读)

师:有现在不认识的字,非常正常,待会儿我们到课文里边去和这些课文多见几面,你就都认识了!再来,你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吗?谁有?请你说 生:粗糙,

师:还有吗?你来

生:但是

师:你能用但是说一句话吗?

生:但是就是可是的意思

生:我不理解“傍晚”是什么意思?

师:傍晚?你知道吗?同学们,能够在读书的时候提出问题,这说明你在读书的时候非常会思考,那想解决问题呢,就得用心的把课文再来读一读。首先,请同学们认真的来读一读一到四自然段吧!(生自读课文第一到四自然段)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不能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谁会读一读?来

生开火车读:粗糙。

师:大家一起读。(齐读)

师:这个字读“糙”。那请同学们仔细的看看图,想一想,做的很粗糙的小板凳会是什么样的呢?(生看图

生:做的不好看。

师:不好看。

生:而且还不光滑。

师:还有吗?

生:还有一些裂缝。

师:裂缝。

生:裂缝。

师:对,像这种又不光滑,又不好看的,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就是~~ 生:粗糙。

师:现在这个词语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那好,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吧!板凳做的很粗糙~预备,起~(生齐读这句话) 师:小獾正在学做木工呢,虽然做的很粗糙,但是你看他多认真啊,让我们来代表小刺猬称赞称赞它吧!谁先来?请你

生:小獾,你做的板凳真好!

师:你能用文章中的语言来称赞吗?

生: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

师:这句话的后面是什么号?

生:感叹号。

师:对呀,感叹号说明你多热情啊,该怎么读呢?请你(抽生读)

师:给王老师一个机会,让王老师也来夸奖夸奖它好不好?

生:好。(师示范读)

师:谁能像王老师这样读一读?请你(生读)

师:我还竖起大拇指了呢!你要是能竖起大拇指,小獾就更高兴了!(抽生读) 师:小獾听到你的称赞一定高兴坏了!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学学她的样子读一读,你真能干,预备起~(齐读)

师:真的吗?现在你们来做小獾,我来做小刺猬,我来称赞称赞你们!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

生齐问:真的吗?

师:当然啦!小獾的板凳就是做的一个比一个好!我发现海迪班的同学们听课一个比一个认真!来,给王老师笑一个!你们的笑脸是一张比一张漂亮!一什么比一什么怎么样,我知道你也会说。一时没有想起来的同学可以看看咱们的会场,寻找一下灵感,谁想起来了?(抽生说)

生:一个比一个大。

师:什么一个比一个大?

生:凳子一个比一个大。

生:树一棵比一棵壮。

生:屏幕一个比一个大。

师:哦,你看到了我们的屏幕一个比一个大。你真会观察!

生:射灯一个比一个亮。

师:你真棒!会从我们的会场里寻找资源。

生:小猪一个比一个胖。

师:胖了才好吃。

生:你写的字一个比一个好。

师:谢谢你们的夸奖!小獾的板凳一个比一个好,同学们的发言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自从有了小刺猬的称赞之后,小獾干的更起劲了。一晃,太阳快要下山了,这个时间就叫做(生齐说“傍晚”)

师:再读一遍。(傍晚)这个字读(傍)。

师:傍晚的时候,小獾都会做椅子啦!他要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椅子,送给小刺猬。那小刺猬是怎么说的呢?谁来读?(抽生读)

师:小刺猬是怎么说的?

生齐答:不好意思的。

师:不好意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表情呢?都看着王老师(师范读,生自己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请你(抽生读)

师:你还可以加上动作读,多难为情啊,老师再给你一个机会,你一定能读得更加流利,对不对?(生读小刺猬说的话)

师:活脱脱的一个不好意思的小刺猬!那小獾是怎么回答的呢?他在说话的时候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大家读一读这段话,然后通过你的朗读,你的动作,你的表情来表达出来,开始吧!(生自读课文中小獾回答的话)、

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请你(抽生读小獾说的话)

师:这里有两个儿化,有点儿泄气的时候,一点儿心意,你再读一读。(师带生读)

师:我也想来读一读,让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齐:好。(师读句子,生仿照老师读的语气读句子,师抽生读)

师:多诚恳的话语啊!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一边读,还一边做着动作,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大家掌声鼓励) 师:还有谁想来读一读?来,我请这边的同学(抽生读句子)

师:我听出来了,这只小獾还特别的自豪,都会做椅子了。来,我们跟他学读这句话,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齐读)还有谁想读给大家听。来,请这个小伙子读一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对小刺猬呀充满了感激,请坐。那现在我请同桌两个人,一个扮演小獾,一个扮演小刺猬,合作读一读它俩的话吧,如果你能适当的再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同桌两位小朋友分角色朗读)

师:哪一组同桌愿意给大家展示?非常踊跃!我首先请这排的两个同学(抽生分角色朗读)

师:你们俩读得非常有感情。那同学们哪一个小组愿意加上动作向他们挑战?我们能比他们读得还要好,还要加上动作,来你们来(抽生再读)你对谁说话?对他说话,看着他。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我看看拉着手了吗?

师:自信!

生:自信!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呀把自己当成小刺猬,当成小獾,然后体会着他们的心情,就可以帮助我们读好他们俩的对话,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利用这种办法,结合着插图,自己来读读8、9、10这最后3段吧!(生自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哇,这么多同学!那这样吧,我请咱们班的女同学来扮演小刺猬,男同学来扮演小獾,王老师来读旁白。我们不用看书,看着大屏幕,一起来读。(师生一起读8,、9、10自然段)老师看见这边一个女同学和老师一起做着动作,真会学习!再来??我没有听见女同学的热情,再来??

师:原来称赞呀有这么大的力量,它可以消除小刺猬一天的疲劳,还能让泄气的小獾拥有了自信。而同学们,你们朗读的声音和样子也让王老师感到了无比的幸福!好,生字小朋友也要和你们来见见面啦!你看,它躲在了这首儿歌里,想考考我们海迪班的小朋友是不是还认识他们,认识吗?

生:认识。

师:自己读一读(生自读儿歌)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请你吧!(抽生读儿歌)

师:不仅读得正确,还非常有节奏,掌声送给他。(大家送掌声)

师:同学们那我们拍着小手一起读一遍,好不好?来跟着老师的节奏(全班跟着老师的节奏拍手掌读儿歌)

师:这当中有四个生字是要求我们今天学会写的,来一起读一读。(生齐读四个生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他们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上面两个都有单立人,下面两个都有木字旁。

师:真会观察!还有吗?你说

生:还有形声字。

师:你知道的真多。

生:还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师:对,都是左右结构。那同学们再看一看,生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都要?窄一点,右边写的都要?(宽一点)那如果请你来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准备提醒大家哪个字,注意什么才能写漂亮呢?来,你来说

生:但是的“但”,要把右边的元旦的“旦“稍微写的宽一点。

师:左窄右宽。来,你来说

生:木字旁出头要长一点,大最后一笔是点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大的最后一笔是点,而且这个大要写的小小的。还有吗?来,请你当小老师。

生:就是板凳的“板“,是左边高右边低。

师:你连这点都看到了,真棒!

生:椅子的“椅“,木字旁那一捺要变成点。

师:对。木字旁的捺都要变成点,不然就把右边的字给踢走了。好,同学们看看这当中哪一个字比较难,需要老师在黑板上教写,一起说吧!(傍)

师:好,我们就一起写“傍”,伸出小手,看黑板。注意,跟老师一起说:先写单人旁,右半边中间是凸宝盖,写的时候这里要停一停,你看看这一横和这一横有多远,然后再写方的那一横距离要保持相等。告诉我,“方”是先写横折钩还是先写一撇?(横折钩)对,而且横折钩的横摇向下倾斜一点,最后一笔才写撇,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再看看两个木字旁的字还要老师教写的吗?一起说(板)

首先来看板,木字旁先写横,写竖的时候不要从中间交叉,要从三分之二的地方开始写竖,撇,点。撇,这一撇要写平点,下一笔立以点。捺要注意往右,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椅子的“椅”,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数笔画。好,预备起——横,竖,撇??同学们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好,那我们现在就在田字格里写这四个字了,写字之前不要着急,首先把笔拿正确,想好我们做的时候要做到三个一,然后再在你的田字格里描一个写一个,好,请开始。

(师放音乐,生动手书写)

师:好,请停笔,我请赵薇同学到前面来,拿着你的书。来,同学们,我们来看看她写的字,你最欣赏她写的哪一个?

生:傍。

师:你对她说什么?

生:你真棒!

师:哦,你写的字真漂亮,老师奖她一个漂亮的喜羊羊。好,请回,掌声鼓励她! 师:好了,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咱们海迪班的同学们一起识了字,读了课文,那我相信下节课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将这个故事演一演好不好?(好)非常高兴与孩子们一起度过了这四十分钟,下课!

生齐:老师再见!

 

第二篇: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第一会场

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第一会场 .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93432&extra=page%3D1&page=1

「教学设计」

读童话,比赛悟童味;怀童心,合作享童趣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

《比 本 领》

■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双华小学 万 力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童话故事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特有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比本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童话讲述了一只梅花鹿和一只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通过摘果子比赛,他们懂得了只有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本单元的主题是合作,让学生懂得学习中、生活中的有些事情靠自己努力,或者靠自己的现有的本领是不能做,也做不好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依据新课标精神,本文教学拟运用自主识字、语境识字、情感朗读、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读童话,比赛悟童味;怀童心,合作享童趣。通过情境创设,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孩子在朗读中熟悉文本,在朗读中感悟内涵,在朗读中享受文学的魅力,在朗读中体验童话人物的情感世界,让情感得以升华!引领孩子全身心地浸润在童话故事里,得情、得意、得理、得言。猜读评演入文境,情理自得享童真。 教学目标:

1.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领”、“象”等8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了”的两种不同读音。

2.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得意扬扬”、“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尝试运用。

3. 借助图画进行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模演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合作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练字本、新华字典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感受四川

课件出示四川人文景观、川剧变脸视频等音像资料,学生欣赏感受四川文化特色,由川剧变脸了解表演者独特的技能。小朋友,你有什么特长?请生交流谈话。

二、导入新课,走进童话

今天咱们一起来读童话故事《比本领》,板书课题,教写“领”字,生读课题,引发期待。

三、整体感知,体悟童心

1. 自读识字:注意哦,文中有许多生字,你会读吗?注意读准音。(生读文时,师简笔画梅花鹿、金丝猴。)

2. 信息反馈:梅花鹿与金丝猴要考考大家(手指板书简笔画),读了课文,认识了哪些生字?生汇报交流,小结识字方法。

3. 游戏“小猴帮你摘果子”:生认读果子上的词语。重点指导多音字“了”及词语“他们俩”的读音。

四、品读学文,享受童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情景引入:(出示课件森林图)瞧,梅花鹿在森林里跑来跑去;金丝猴在树上跳来跳去。本领真大,夸夸他!生回答。

师指导读句子:他们俩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

2. 梅花鹿与金丝猴比本领,大象伯伯来当裁判。课件出示“象”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师强调重要笔画。

大象伯伯出了个巧妙的考题(引读)—— 大象伯伯说:“我来考考你们俩。河对岸有棵果树,树上结满了果子。你们谁先摘到果子就算谁的本领大。”

3.指导读句子:

梅花鹿想:“我跑得快,我一定能先摘到果子。”

金丝猴想:“我会爬树,我一定能先摘到果子。”

从这儿我们知道了,梅的本领是——跑得快,金丝猴的本领是——会爬树。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语:摘果子比赛马上开始了(出示课件),梅花鹿和金丝猴使劲儿向前跑去,它们俩是怎么表现的?自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可以学着默读。

1. 场景感知:课件展示树高河宽,引导学生感受要想摘到果子不容易。

2. 生自主交流:现在,大家来交流一下他们俩在比赛中的表现吧?生交流汇报,师课件逐句出示描写梅花鹿表现的句子。

梅花鹿飞快地向前跑去,轻轻一跳,就过了小河。他一口气跑到果树下,得意扬扬地想:“还是我的本领大。”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梅花鹿的本领大?(飞快、轻轻、一口气。)她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句子中找个词来形容。(展示词卡:得意扬扬)。

指导读句子:“还是我的本领大。”(读中感悟“得意扬扬”的意思。)

3. 它摘到果子了吗?引读——可是果树太高,他跳了又跳,怎么也摘不到果子,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现在还“得意扬扬”吗?又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她的心情呢?现在它垂头丧气,出示词卡,生读。指导学生看图体会,生做垂头丧气样,带着动作感受读读这句话。

4. 对比朗读:

对比感受前后两个不同的梅花鹿:

梅花鹿得意扬扬地想:“还是我的本领大。”

梅花鹿垂头丧气地想:“ 。”

这两个词不仅是成语而且意思正好相反,它们是一对——反义词。在我们说话写话时,恰当地用上这样的成语,会让我们的语言更生动、形象。再读读,记到心里。

对比读词:“得意扬扬”,“垂头丧气”。

5. 别垂头丧气了,我们来看看金丝猴吧!他怎么样?——课件出示句子:(引读) 这时,金丝猴还在河这边,他过不了河,正急得团团转呢。

急得团团转是什么样?师指导看图理解:从图中哪里看出它很着急?脸红,挠头,抓耳挠腮。请生做动作读句子,切身体验金丝猴的着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这一切被大象伯伯看在眼里,大象伯伯说:(教师扮大象对梅花鹿和金丝猴

说) ——“你们想想办法,就能摘到果子。”

2. 听了大象伯伯的话,他们一下子明白了。①他们一下了明白了什么?合作,为什么要合作?(课件出示)生交流讨论,师小结:梅花鹿虽然“跑得快”,但是“不会爬树”;金丝猴虽然“会爬树”,但是“过不了河”。——跑得快,会爬树是它们的长处,但它们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

3. 它们怎样摘到果子?用笔勾出摘果子的句子。生汇报,师出示句子:梅花鹿驮起金丝猴,过了小河。金丝猴很快就爬上树摘到了果子。 生读句子。指导看图理解“驮起”。

生汇报读句子,师课件出示句子,生读句子师随机把相应动词标红。(驮、过、爬、摘。)

4. 它们各自都有本领,在这个比赛中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本领,一起合作才能成功。他们一下子明白了——梅花鹿驮起金丝猴,过了小河。金丝猴很快就爬上树摘到了果子。

5. 最后——引读:他们一起把果子送给大象伯伯。大象伯伯问:“你们谁的本领大呀?”梅花鹿和金丝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指导看图,它们怎么笑的?你做一做笑的样子,生自由笑。如果你就是故事里的梅花鹿或金丝猴,你会笑着对大象伯伯说什么? 梅花鹿笑着说:“大象伯伯, 。”

金丝猴笑着说:“大象伯伯, 。”

五、合作游戏,体现童味

1. 合作游戏,巩固识字。

2. 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比 本 领

梅花鹿 金丝猴

跑得快 会爬树

合 作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本课8个生字。重点指导“考”、“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朗读。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请生认读。

2.“反应快”游戏:出示生字卡片,请生快速认读,比比谁的反应最快。

3. 请生轮读课文。

二、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1. 小组练习,分角色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2. 生戴上头饰,班级汇报表演。引导学生模仿故事中梅花鹿和金丝猴的神态动作,表演时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评选出最佳演员。

3. 交流:如果让你和你的同桌合作做一件事,你们会合作做什么/同桌合作讨论。 生交流,师总结,课件出示格言——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4、实践:梅花鹿和金丝猴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本领,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合作,最后摘到了果子。我们也来一次合作的尝试吧!游戏“合作闯关”。

三、巩固识字:

1. 课件逐个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生开火车认读。

2. 换语境识字:课件出示包含本课生字的儿歌,生读。

3. 找出儿歌中本课要求学写的生字,生字呈现在田字格里。生认真看,仔细想:你觉得还有哪个字最难写?它的哪一笔最容易写错?你想提醒大家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重点指导:“考”“急”。

4. 生选择自己觉得难写的生字写一写。

5. 作业展示,师生评价。

课 文:

比 本 领

森林里住着一只梅花鹿和一只金丝猴。他们俩都觉得自己本领大。大象伯伯说:“我来考考你们俩。河对岸有棵果树,树上结满了果子。你们谁先摘到果子,就算谁的本领大。”梅花鹿想:“我跑科快,我一定能先摘到果子。”金丝猴想:“我会爬树,我一定能先摘到果子。” 比赛开始了。梅花鹿飞快地向前跑去,轻轻一跳,就过了小河。他一口气跑到果树下,得意扬扬地想:“还是我的本领大。”可是果树太高,他跳了又跳,怎么也摘不到果子,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这时,金丝猴还在河这边,他过不了河,正急得团团转呢。 大象伯伯走过来说:“你们想想办法,就能摘到果子。”

他们一下子明白了。梅花鹿驮起金丝猴,过了小河。金丝猴很快就爬上树摘到了果子。他们一起把果子送到大象伯伯。大象伯伯问:“你们谁的本领大呀?”梅花鹿和金丝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福建郑玮瑜老师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

《跨越百年的美丽》录音下载(暂时)

「教师简介」

郑玮瑜,男,19xx年2月生,福建省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我渴望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我的课堂,没有幽默就学习幽默,没有趣味就创造趣味,让孩子在下课铃响的一刹那才恍然——这么快就下课啦?!于是,他们开始喜欢学习,喜欢语文。

实践中,我也得到了更多教学生活的灵感。参加福州市“中华颂”经典诵读大赛获一等奖;福州市阅读教学录像课评比一等奖;福州市第九届阅读教学比赛第一名;福建省第九届小学阅读教学比赛第一名。一次次的历练,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更加自信地走进课堂,更期待思维的碰撞,快乐的交流,生命的愉悦,让每一次的课堂谱写生命的乐章。

「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18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

■ 福建省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郑玮瑜

[教材分析]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作出了阐述。《跨越百年的美丽》节选自梁衡的同名散文,文章以“美丽”为主线,通过具体事例赞美了居里夫人对科学、对社会、对人

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和精神。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尤其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充分体现单元的学习重点,加强学生阅读实践,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已有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居里夫人为科学的献身精神,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能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初步感知“美丽”的内涵。

3.阅读中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预习要求]

按大赛组委会统一要求,学生准备如下:

1.借助本组“导语”和课后思考题预习课文。

2.针对自习提出问题。

3.读课文,自主查找资料。

教师教学准备:

设计教学预案、制作 CAI课件。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多媒体要清晰,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解题,触摸“美丽”

(一)读题生疑,启发学生思维。

(二)提出目标,激发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伊始,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后提出学习目标,抓住“美丽”这条主线入课,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美丽”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注意生字读音,思考: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并用横线画出表现美丽的句子。

(二)初读检查,反馈效果。

1.读表现“美丽”的句子,相机指导易错字的读音及难读句子。

2.初步感知: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初读,看似简单,实质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六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及预习能力,课堂上,着重抓易错字的读音及难读句子的指导,既扫清阅读障碍,又提高了初读效果。通过捕捉表现“美丽”的语句, 对“美丽”有一种初步的整体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为下一个环节再深入的研读做扎实的铺垫。】

三、精读,品味“美丽”。

(一)默读课文,思考体会。

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居里夫人的美丽?

(二)交流分享,品味领悟。

1.交流反馈: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居里夫人的美丽?

2.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的意思,并领会作者是如何表现“美丽”的。

3.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 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本段时,着力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并从整体上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一是抓住居里夫人肖像描写的词句,从正面体会她的仪表风采;二是抓住主要事件及会场上的强烈反响,从侧面感受她超凡脱俗的形象,体现“写什么”与“怎么写”的和谐共生。再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实现“文意兼得”的效果。】

四、自读,表现 “美丽”。

(一)自读课文,自主感悟。

浏览课文3—4自然段,思考:课文表现了居里夫人什么样的“美丽”?又是如何表现这份“美丽”的?

(二)汇报交流,表现“美丽”。

(三)朗读分享,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力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感知语言表达的内涵,体会人物可贵的科学精神。同时,习得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五、指导书写

(一)指导读帖

关注字的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

(二)指导运笔

示范关键笔画的运笔,让学生书空模仿。

(三)练习书写

提供生字卡。

(四)互评自改

充分肯定,提出修改建议。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1-3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并强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为了落实新课标的写字要求,教师在板书、范写时,力求规范工整,自觉作学生的楷模。要求学生下笔前先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及关键笔画,在范写时对关键笔画做重点的指导,并给学生练字的时间,写后再让学生互评自改,在互评中学会观察,学会审美,在互评之后,再发现、再改进,在改中达到再完善、再提高,扎扎实实地进行写字教学。】

六、拓展延伸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二)推荐阅读《居里夫人传》。

(三)摘抄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形象

居里夫人 精神

人格

第二课时 (附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美丽”

1.听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

2.明确本课研读目标和基本学习途径(方法)。

3.学生展示朗读或背诵。

(二)研读,体味“美丽”

1.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说句子的含义。

2. 揣摩表达顺序,学习思维表达。

3.研读文本,提出问题。

(三)背诵,积累“美丽”

(四)拓展,丰富“美丽”

1.阅读“阅读链接”,结合课文谈体会。

2.简单写下个人的阅读体会。

课 文:

跨越百年的美丽

19xx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了天然放射性。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的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

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教学实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第一会场

辽宁省大连市桃源小学的干琳老师执教《杨氏之子》

「教师简介」

干琳,女,19xx年出生,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桃源小学。她虚心、好学、善思、创新,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形成了“平实自然、扎实有效”的教学风格。她曾多次执教省、市、区的教学研讨课,获辽宁省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大连市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被评为市区骨干教师、课程改革优秀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0课

《杨氏之子》

■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桃源小学 干 琳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组元的文章。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本文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走进这个故事时,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文言文读准、读顺、读懂、读好,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难点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我主要采用心理补白的方式,想象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心理活动,进而感受语言的精妙。

二、教学目标

组元训练点:

阅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目标:

1、能初步感知文言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3、能借助注释、插图,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4、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教师准备:学习课标,通览教材、教参,细读文本,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预设教学活动。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引导学生交流积累过的古代名句,让学生对文言和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

一、谈话导入

古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古文,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杨氏之子 课题是什么意思?我是姓干人家的女儿,那我就是干氏之女,你能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介绍自己吗?

二、初读感知

(一)检测预习情况:

1、屏幕出示:梁国、聪惠、诣、乃、曰、禽

学生指读,齐读。

2、练习记忆生字,听写。

3、反馈。根据学情有针对地提醒易错的地方,强化重点字的书写。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朗读:

(1)根据学情强调多音字在本文中的正确读法:

为wèi设果 儿应yìng声答曰yuē

(2)根据学情引导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生练读。

5、指读、齐读,评价。

三、精读品味

(一)回顾学法

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诗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看插图??

(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读读古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在同桌间、小组内研讨,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探讨。

2、小组学习。

3、大组汇报。

(1)汇报通过合作学习仍未解决的问题。

预设:

a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个九岁的儿子,特别聪明。

b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

c为设果,果有杨梅。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谁为谁摆上水果。 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e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引导学生分清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指孔君平家,“禽”指鸟,而现在的“家禽”是一个词,指鸡鸭鹅等家里养的禽类。

(2)学生串讲故事。

(三)心理补白,体会语言精妙

1、话说这孔君平去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谁知他父亲不在,于是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这水果里有杨梅,孔君平看着这杨梅,他会怎样想呢?听完孔君平的“此是君家果”,杨氏子又会怎样想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二人的心理活动。

出示:孔君平看着果盘里鲜红的杨梅,心想:“① ”,于是他笑眯眯地对杨氏子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氏子听了孔君平的话,顿时明白了他话中的意思,他想:“② 。”于是他马上回答道:“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引导学生读懂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氏和杨梅的“杨”字做文章,杨氏子是用同样的方法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的“孔”字做文章,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杨氏子的聪惠表现。

3、为何杨氏子不直接反驳“孔雀是夫子家禽。”而要加上“未闻”二字?

比较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

从“未闻”中感受杨氏子的委婉、礼貌和聪惠。

4、若来者是李君平、黄君平呢?杨氏子又会怎样应声答?谁来替他回答?

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

黄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

5、感情朗读人物对话。

四、熟读成诵

五、读中学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注释: 1 内集:召集家里人。 2 文义:做文章。 3 俄而:一会儿。4 欣然:高兴。 5 差:勉强。 6 拟:比喻。 7 未若:不如。

六、布置作业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其中还有很多生动活泼的小故事,推荐学生阅读。 板书:

杨氏之子

杨氏子 孔君平

杨 梅 孔 雀

文:

10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 范永强《晏子使楚》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晏子使楚》

■ 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 范永强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以高段年段目标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准,生成教学;以感情朗读为手段,突破教学难点;以课程性质为重点,从读学说;以文本表达特点为主线,串联教学。 教学目标:

1. 会认8个汉字;美观书写由11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构成的 “盘点词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积累“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拓展成语。

2.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明晰课文是由开头、中间、结尾这三个部分组成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人物对话中问句的不同语气。

3. 从故事二中感受晏子语言委婉含蓄的表达特色,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 根据提供的情境,尝试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化解矛盾或摆脱困境。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有感情地读对话部分,体会晏子的委婉表达。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

1.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驾驭语言的高手——齐读课题

2. (出示晏子肖像图)

晏子,身高不满五尺,比划一下不足一米五、形貌丑陋,但却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杰

出的外交家。

他的言行被编辑成《晏子春秋》一书。课件

3、他本名“晏婴”, 为什么不叫宴婴,而称其“子”呢 ?

(在古代称老师或者有道德、有贡献、有学问的男性为“子”,

4、这样的人史学家司马迁称他是---读

课件:“不辱使命,雄辩四方”

下面让我们来走进课文去感受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表达顺序。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请大家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同时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开始吧。

2. 认读词句的检查。

①认读其他的词语。

男、女生轮读生词

②指读敝国——解释:(对自己国家的一种谦虚的称呼)

过渡:还剩下的的三个词语集中出现在第二段中,出示第三张生字课件。

③(出示第二自然段)指读

指大夫,正音,(医生口语俗称大夫,大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结合第一句话, 课题中的“使”,怎么讲?(出使或去访问)。

④指侮辱,三声连读时,注意第一个读音的变调——范读,学生齐读侮辱。

板书:侮辱

齐读第二段。在侮辱带入句中读一读,把楚王的看不起读到字里行间去。

3. 楚王想侮辱晏子,这就是故事的开头,那么谁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重点)

1、板书“应对”或应答或对答或雄辩、反击、反驳。

根据学生说的词板书,不可强用教师的词语。

师: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就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重点学习二次交锋,多轮对话,以读演突破难点。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中间部分,想一想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

指名回答 三次

2.第二次侮辱,语言的交锋更为精彩,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边读边琢磨体会,看看晏子的哪些话说的太妙了,为什么?

3. 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教师巡视

4. 谁来说一说?(2—3人汇报)生开放性汇报

5. 抓住重点语言体会语言表达的委婉有力。

学生汇报,

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表达不直接说的词语,引导到没有直接说的是什么话?

例如:你们说晏子没有直接说(或话里藏话或暗地说),那晏子没有明说的是什么话? ( 齐国有很多人;楚国是下等国家)

6. 我们演一演。师生演绎,朗读对话: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厉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楚王,你不能讽刺我无能,更不能侮辱齐国没有人才!”

读后加上,这时候,楚王大怒,拍着桌子说:“推出去斩了!”

7.这样说行吗?(不行!!!)那我们来演一演他的原话。学生分角色朗读

读后说:这两种应答的效果不言而喻,那么晏子的话妙在哪儿?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

8.请同学们结合资料袋中的历史背景,再说一说晏子的话妙在哪儿?

9. 教师指导朗读:

①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晏子的话,注意既要读出反驳的语气又不能激怒楚王。

指名读

课件:出示这段话 强调学生看书读

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② 指名读 教师读后评价

这真是一个不卑不亢的晏子,

这真是一个有礼有节的晏子,

这真是一个能言善辩、能说会道、机智应对的晏子。

10.成语的拓展积累。

①原文中这段描述是这样的:

师读古文: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lǘ),张袂(mè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zhǒnɡ)而在,何为无人?”

②比照课文,师:看看这三个成语分别是课文中的哪句话?

(课件变色:张袂(mè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

③找出与课文对应的句子,丰富的词汇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为精彩

让我们把这三个成语积累下来,写在书上。

11. 第二次语言交锋

①师生对读楚王和晏子的对话

师读旁白和楚王的话,生读晏子的话,教师随机点学生读

②教师:齐国的人多到张袂(mè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

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③师:哎呀,原来晏子说了这么多的话,就是想说自己最不中用,所以被派到这来了,他用这句话直接回答楚王的问话不就行了吗?

课件出示: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拱了拱手,说:“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④行不行?为什么?

教师引导提示学生结合书上的语言来谈,这样说才能有理有据。这些理由在我看来有些“夸大其词”,更别说什么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这样的规矩?我还是有些不服气。更让我不理解的是:在这种场合中,哪有自己贬低自己的?

启发学生回答:他这样说是为了说明楚国是个下等国家,贬低楚国,

师:晏子贬低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贬低楚国,从而维护齐国的尊严。

⑤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12. 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课件:我认为,晏子是一位 的人。

小结:晏子机智、巧妙的语言化干戈为玉帛,转败为胜,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板书:语言的魅力

课件再次出示:不辱使命,雄辩四方

师:难怪,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晏子是“不辱使命,雄辩四方”的旷世奇才。

四、口语交际——委婉表达的练习。

1. 师:让我们也来施展语言的魅力,来试着化解矛盾、摆脱困境。

2. 放视频:

3. 请你们帮帮古丽吧,告诉古丽该怎么说?大家商量一下吧

学生自由谈

4. 同桌续演,

5. 听听我说的吧:

预设一:现在外面阳光灿烂,我可不希望过会儿看见老师“电闪雷鸣”

预设二:精彩的比赛中,最烦人的就是插播的广告。

6. 师小结:有理有礼,不失面子,校园就会更和谐。

五、书写盘点词语。

1.本课左右结构的字居多,注意观察,写左右结构的汉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课件出示:侮、谎、矩、敝

课件出示:侮、谎、矩、敝 (变色)

师总结出:(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宽窄和高低,写紧凑)

课件出示:侮、谎、矩、敝 (标注左右两部分宽窄、高低之间的位置关系)

2.举例来范写:敝(讲清如何做到笔画穿插和紧凑)

敝:字书写时要注意左半部分要瘦一些,向中间走的这两撇要收一些,捺要舒展。 谎:左小右大,右半部中间亡窄小,撇竖弯钩写舒展

矩:有半部分巨的笔画少写得略大些,注意巨字中间的空间分布要匀称。

嘻:三口变化要注意,最口略上,上宽下窄,右上口扁小,右下口扁稍宽。

淮:三点水紧凑,单人旁最长,最后一笔横起笔高于单人旁的竖的底线,与三点数保持一致 即可。

柑:左高右中,甘呈梯形状。

橘:笔画多要写紧凑,矛略小,下半部略大。

枳:左高右中,只的撇捺起笔在口的下方笔画交叉点处。

贼:左中右高,斜勾要写长。

赔:左中右高。立的末笔横略长。口呈梯形状。

3.提笔即是练字时,开始写字。

作业纸放在大屏上

4.小结: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六、总结全文

司马迁独服晏婴,曾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就算是给他拿着马鞭赶车,也是高兴钦慕的。

七、布置作业

找几个小伙伴演一演这个故事。

八、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9283.png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010.png 侮辱 应对 尊重

语言的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美观书写由10个生字及“侮辱、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13个词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人物对话中问句的不同语气,体会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3.从故事三中感受晏子语言逻辑推理的表达特色,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语言逻辑推理的严谨、高超的艺术风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敝国”7个词语。

二、指导学习生字。

1.教师了解学情,从书写美观的角度,说说哪些生字把握起来难度大,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和词语。

3.师生评议。

4.教师小结。

三、品读故事三,再探晏子语言的精妙。

1.默读课文中的故事三,勾画出最让自己拍手叫绝的语句,可做眉批。

2.指导学生边读边琢磨体会,讨论交流晏子的哪些话说得让我们拍手叫绝,为什么?

3. 抓住重点语言体会晏子语言逻辑推理的严谨、高超。

4.教师小结(略)

四、回顾课文内容,品味晏子的爱国情怀。

1.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合历史背景,谈谈晏子的品格。

2.欣赏《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讨论体会。

3. 教师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晏子春秋》

六、总结

七、板书设计

课文:

11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已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

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贵阳中天北京小学赵飞老师执教《刷子李》

《刷子李》录音下载(暂时) http://url.cn/8TSOjP

「教师简介」

赵飞,男,小学语文高级教师。19xx年12月26日出生,19xx年参加工作,长于中高段教学,教学特色大气、风趣、语文味浓,现任职于贵阳中天北京小学,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教学主任。课堂教学《学步》获得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园丁奖”,执教《水》获得贵州省贵阳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获得贵州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数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获得国家级奖励或发表。目前着力于“文道语文教育”研究。 「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3课(略读课)

《刷子李》

■ 贵阳中天北京小学 赵飞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情况:

《刷子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第二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文章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借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形象时,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对能突出主人公特点的细节进行描写。如第五自然段,直接描写“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和效果;文中“刷子李”的徒弟曹小三面对“黑衣白点”一波三折的心理活动描写则侧面烘托出刷子李技艺高超。作者通过抓住这些细节描写,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深深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本文编排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学生在经过本组精读课文的学习后,通过略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学习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二)目标设定:

本课设定了以“学法运用与写法领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学法运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学习“利用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进行‘半独立阅读’”。其次是作者的表达方法,本组写人的文章重点学习的就是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本课的学习重在继续巩固以前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尤其是细节描写值得学生学习,同时对“侧面烘托”的表达方法有所了解。

如果按照单元序列教学,先学习前面的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学生就会在脑海中留下“严监生临死的两根指头”、“王熙凤的辣椒般的话语”、“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这些细节,很自然的领悟到直接的细节描写方法,同时学会如何去阅读描写人物的文章,然后再学习略读课文《刷子李》,学生就能进行学法的迁移,写法的类比与进一步探究。但是,将《刷子李》单独教学,其迁移性、类比性则消失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定位在了感知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教学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进行‘半独立阅读’”。

(三)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可见,略读课的本质是“精读课”与“自由阅读课”的“桥梁”, 其定位在于尝试运用阅读方法基本达到“会学”的目标,重在指导学生半独立阅读。基于这样的定位,本课有了如下了设想:一是“教略学丰”,减略教师的教,增加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中有自学课前提示;有根据已有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活动,有深层研究作者写作方法的安排,有一篇带多篇的迁移式学习??二是“整体求略,部分求精”,根据课标“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整体感悟求略,初读文章后说说刷子李和一般粉刷匠有何不同就行了,没有让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对“刷子李”的动作这类直接描写其技艺高超处,文字优美、画面生动值得品味,当然不可略过;可是对于通过曹小三心理变化来烘托“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写法,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讲只需有所感知,无需深入探究,所以处理上也略,这样做到详略结合。三是“学法迁移”,课中有和学生梳理已有的学习方法;也有现学现用“一篇带多篇”。四是“自读自悟”,整个教学通过三次读文实现人物形象的逐渐丰富、写作方法的递进领悟、学习方法的熟练,第一次初读(出声朗读),二读(默读加朗读),三读(浏览)。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独立预习与随文学习认读“浆、股、傅、袱、馅、诈”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 学会利用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进行半独立阅读。在老师的简略指导下能够运用勾画、批注、交流等方法阅读。

3. 通过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刷子李”高超的技艺。

4. 通过重点阅读文中描写最精彩的语句丰富“刷子李”的形象,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三、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阅读文中描写最精彩的句子丰富“刷子李”的形象,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四、教学难点

学会利用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进行半独立阅读。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学习单。

2. 学生搜集《俗世奇人》相关资料并整理(100字以内)。

3.学生自读课文5次,自学生字新词。

4. 学生准备直尺、铅笔、钢笔。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初读知形象。

1.看图片,了解粉刷工这一职业。

2. 初读课文,思考刷子李与图片中人物有何不一样?读生词,并交流,发现这不一样都因为刷子李技艺高超。

3. 教师补充名字的不一样,再读题目表敬意。

【设计意图 :课标中提到“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以“刷子李” 与图片中人物有何不一样,来粗知文章大意,这样与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进行区别,体现整体求略的思想。】

(二)再读明写法。

1.弄清要求,梳理学法。

(1)阅读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弄清学习要求。

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第一会场

3. 全班汇报。(学习作者人物描写的方法、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设计意图 :引出略读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利用略读课文前面的自学提示进行阅读”,梳理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在略读课中进行迁移。这一环节初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仅仅到动作、外貌??这一层面即可。】

(三)三读见效果。

1.大作家写文章究竟与我们有何不同,三读课文,看有何发现。

2. 交流。

(1)动作描写:抓细节,一个动作: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印象深刻)

(2)外貌描写:抓细节,黑衣白点:借助曹小三,侧面烘托。(人物鲜活)

??

【设计意图:写作方法的领悟并非一步到位,再一次通过与我们平时习作的对比,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发现同样是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却独具匠心,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学法小结:一读知形象,二读明写法,三读见效果。

(四)一篇带多篇——形成能力。【此环节为机动,根据课堂时间而定】

读冯骥才作品《泥人张》。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应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对学生进行阅读有效指导,尤其是及时地在具体的语境中强化训练。这个环节的设计,好比数学课堂中的练习巩固。及时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才有助于迁移运用。对于方法的运用,也应该算是“语用”。】

(五)布置作业,打开语用之门。

1. 了解《俗世奇人》并布置阅读。

2. 作业:完成学习单上的第二板块,积累描写精彩的语句。

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第一会场

接的,导读起来也更轻松有效。略读课因为课时安排的原因,积累语言的任务留待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23﹡刷子李 技艺高超

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9672.png 名 字

效 果

抓细节 衣 着

动 作

规 矩

??

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第一会场

课 文:

刷子李

刷子李专干粉刷这一行。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jiāng)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

(pì)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fù)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姓李的人家新造的楼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楼房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fú)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自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

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二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xiàn)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zhà),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niē)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甘密老师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师简介」

甘密,女,19xx年7月出生,小学语文一级教师,任教于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从教以来,工作踏实、认真,勤奋学习,痴迷于教科研工作,在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坚定并执着地前行,在课堂教学的沃土中艰辛并快乐地成长。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朴实而又激情、扎实而又灵动”的教学特色。曾荣获江西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省首届“赣教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江西省选拔赛活动一等奖,南昌市小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

「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

■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甘 密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20xx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 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六、板书设计

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8860.png游 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 程 外 洞

见 闻 孔 隙 : 窄 小

感 受 内 洞

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教学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

执教者: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甘 密

整理者:湖南大学子弟小学 余珊庆

上课时间:20xx年11月14日下午

师:这是——

生齐答:金华的双龙洞。

师: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过这,还写下一篇游记。(板书课题)

师:记金华的双龙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有的同学甚至还读了第二遍。好,读好的同学,我们先看看这个词。谁来读一读?请你来。

生1:蜿蜒。

师:全班一块儿读。

生齐读:蜿蜒。

师:其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长城这课中见过,请你读。

生2:美丽的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蜿蜒,再读过一遍。恩,好的,你们看,这就是蜿蜒的长城,那蜿蜒是什么意思呢? 生:蜿蜒以前是比作蛇的,现在比作弯弯曲曲的路。

师:你说得不错,蜿蜒就是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

生默读课文。

生: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师:从哪知道的呢?读读文章中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师: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

生齐答:双龙洞。

师: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开始吧。

生自主学习。

师: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讨论讨论。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好,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俩合作完成的游程,看看老师黑板上的题目。第一个是——

生:第一次金华城—罗店—入山—小桥。

师:看清楚,这是哪儿啊?

生:洞口。

师:对了,这是双龙洞口。第五个是?

生:外洞—孔隙—内洞。

师:第八个是?

生:外洞。

师:第八个是哪?看看。

生:出洞。

师:对了,一个都不落,全说对了,真不错,老师建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连起来说就更清楚了,来,对照课文内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说。

师:好,谁来试试?请你。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到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真棒,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师:你们瞧,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

生齐答:途中。

师: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

生齐答:游览。

师:最后,原路——

生齐说:返回。

师:返回出了洞,通过游程图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你们看,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

生:游洞。

师:最后写了?

生:返回。

师: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同学们,游记除了交代流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那么,在游双龙洞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

生:孔隙。

师:大点声,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一块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孔隙。

师:孔是什么?想想,你说。

生:很小的洞。

师:小洞,窟窿,是的,那隙呢?你告诉大家。

生:隙是指很小的、很窄的。

师:很小很窄的。

生:洞。

师:是指洞吗?

生:缝隙。

师:缝隙、裂缝,说得不错,那把他们俩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很小的裂缝。

师:没错,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用你的话筒告诉我。

生:在很窄小的。

师:它的特点是—

生:很窄小。

师:说得好。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谁来读你划的句子。好,老师看到你想举手又不想举,我把这个机会给你,好吗?来。

生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你找打的是这个句子,对吗?看看,是这个句子吗?老师希望你能再大声的、勇敢的再读一遍。

生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

生:讲小船很小。

师:是的,请坐。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稍稍改动一点,有什么不一样?后面那位男同学,请你说。

生:第一句写得显得小一点,第二句显示不出来。

师:是啊,下面这个句子也是可以的啊,可为什么还要多加两个小呢?就像你说的,突出了——

生:突出了小船的小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短短两句话,竟然用了两个小字,作者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 生齐答:小。

师:那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请你说。

生:并排仰卧,刚合适。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并排仰卧就是两个人仰卧在小船上,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你平时乘过小船吗?小船,你走进去是怎么样的?应该是?

生:能乘坐几百个人的。

师:你说的是啊,咱们厦门的轮渡船就能容几百个人,对不对?可这只小船呢? 生: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的。

师:你从仰卧和没法容感受到了小船的小,对吗?

生:对。

师:请坐。同学们,那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

生:还有~~

师:仅仅是在写小船的下吗?看看这句,有点紧张,不怕,请坐。

生2:还写出了洞、孔隙的小。

师:写出了孔隙的窄小。你真会读书,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来到孔隙处,看到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齐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

生齐说:孔隙的窄小。

师: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

生:好,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请你读。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好的,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同学们,你看这是本课的生字,一块儿读一读。 生齐读:臀。

师:臀是月字旁的字,这呀,还有几个字偏旁相同,这些偏旁的字说明和~~,一块告诉我。 生齐说:身体有关。

师:那你知道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生:指的是屁股。

师: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有哪些呢?从

生齐说:后脑。

师:摸摸你的后脑,到~

生齐说:肩背。

师:到~~

生齐:臀部。

师:到~~

生齐:脚跟。

师:没有一处不~

生齐:贴着船底的。

师: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

生齐:窄小。

师:就请你读读这句话,就读出作者的感情吧!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你过孔隙的好奇和小心,还划了哪句呢?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正音:(sì)似乎。

生: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好的,你找的是这句。这儿有两个生字,刚才你读得很准,全班同学一块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稍微 额角。

师:同学们,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说。

生: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

师: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

生:稍微 一点儿 准会。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能抬起来吗?

生:不能。

师:一点儿都~~

师生一起:一点儿都不能抬起来,你是从这些词语里边体会到的。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好,请这位男同学,就用你桌上的话筒。

生:我有感觉要是把头~~

师:眼前,读完整。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这两句话写的都是作者的?

生齐:感觉。

师:作者正是用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你是怎么躺的?

生1: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师:游客们,你们都躺好了吗?

生齐:躺好了。

师:那你们是怎么躺的呢?从——

生齐读: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师:行了,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是啊,此刻眼前昏暗了,可是我们还是能感觉~

生3: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你能不能动?

生3:不能。

师:你会不会动?

生3:不会动。

师: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

生齐:不敢动。

师:因为,我又感觉~~

生齐: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准会?

生1: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听不清)擦伤肩背。

师: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

生2: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擦破裤子,擦伤膝盖。

师: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

生3: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

师:终于,过了孔隙啦!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从孔隙出来了,你的感觉是? 生1:我感觉那个上帝保佑我。因为我终于出来了,很让人激动,没受伤。

师:你的感觉呢?

生2:我的感觉是终于出来了,不用再胆颤心惊呢!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见闻。

师: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感受。

师: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师: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 ?请你说

生1:仿佛坐着小船进了孔隙,划出来了。

师:是仿佛看着作者进去吗?

生1:恩。

师:仿佛?你说。

生2:仿佛自己身临其境。

师:是呀,仿佛就像自己就到了那里似的,用上了一个成语,你说得很好,这就叫? 师生同说:身临其境。

师:其实在我们福建省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 生齐:一线天。

师:谁去过?举举手,好,把手放下。那呀,有迷人的景色,看看,从一线天这个经典名称中你知道他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跟双龙洞的孔隙一样,很小。

师:非常的小,而且还很?

师生同说:窄。

师:狭窄,窄小。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音乐起,生练写,师巡视

师:好,这样,把你想写的说给大家听。你已经想好了是吗?来。

生1:我走在一线天里,抬头只看得见一丝天空,我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两边高耸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心里紧张得都快喘不过气来。

师:哦,写得多好啊!(场上响起了掌声)大家都禁不住把掌声送给你了,你用自己在一线天里看到的一条丝线似的的天空,还有自己被挤压的感觉写出了一线天窄小的特点,真好。还有谁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好,请你来。

生2:顺着山石,我来到了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得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在稍微胖一点,准会被卡住,过不去。(场上鼓掌) 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他仿造了课文中的语句,还用上了自己积累到的,把一线天里看到的和感觉的到了写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师:同学们,学过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一线天,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下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师:来,向台下的老师再见。

师齐: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教师简介」

余晓娟,出生于19xx年12月,现任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语文教师,沙坪坝区骨干教师。曾获得第三届全国小学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中国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西南片区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重庆市第七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沙坪坝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沙坪坝团区委组织的“青春献给党”演讲比赛一等奖,区“优秀团员教师”。多篇论文分别获得国家级、市级、区级奖项。

「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8课

《雷 雨》

■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 余晓娟

一、教材分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所在的单元主题是走进大自然。《雷雨》就是一篇描写自然现象的文章。课文按雷雨前、中、后的顺序,用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本文中要求认识的生字比较少,只有四个,学生自主掌握其音、形比较容易。要求写的字有12个,规律性很强,其中有8个字是左右结构,三个是半包围结构,利于这些已掌握部分合体字书写方法的学生梳理写字规律,并进一步运用巩固。课后题的“读读想想”版块第一次明确在教材中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而在“读读抄抄”版块中,编者利用学习小伙伴的泡泡话,提出带点词用得好的说法,引导学生开始关注语言中用词的准确性。

二、学习目标

1. 运用已有经验自主识记4个生字。借助课文图画,在运用中随文了解生词的意思,初步感受用词的准确。

2. 正确、端正书写本课左右结构的字,梳理写这一类字的规律,并能自主运用在书写中。

3. 在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运用文中的句式表达雷雨前中后景象的变化,初步感受这种自然现象的神奇多变。

三、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本课需要按平时班级的习惯作好预习,能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需要制作本课的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收集雷雨中的声响资料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准备好电脑及展示台。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记生字,初读文本,了解大意

(一)我会读正确。

1. 同桌互相抽读,不会认的字,互相教读。

2. 开火车读生字、生词,读正确字音。

3. 自己练习读课文。在请学生分段朗读中引导读正确句段。

(二)出示雷雨前中后的三幅图,请学生根据初步了解到的课文内容按顺序摆一摆。

二、了解词义,再读文本,感受变化

(一)我会用正确。

1. 图词结合,初会生词义。

2. 运用生字,了解生词义。

3. 随文感受课文用词准确。

(二)我会说清楚。

1. 一说雷雨前:

(1)读1—4自然段。

(2)看图练习运用“ 越 越 ”说雷雨前的变化。

(3)练习运用“ 越 越 , 越 越 ??”的句式连续说变化。

2. 二说雷雨中:

(1)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又有什么变化呢。默读4-8段,边读边想。

(2)四人小组里说雷雨中的变化,边听边记,就能多说几个。

(3)交流展示。

3. 三说雷雨后:

(1)独立练习说变化。

(2)交流展示。

(三)配乐读课文,初步感受雷雨这种自然现象的神奇多变。

三、梳理规律,运用方法,自主写字。

(一)我会写端正

1. 梳理规律,共同写字。

(1)认读要写的字。挑战左右结构这一类字。

(2)自主提示,引导梳理写一类字的规律。

(3)结合规律师生合作范写、自主书写,评价。

2. 运用规律,独立写字。

(1)运用规律,独立书写剩下的左右结构的字。

(2)结合规律自主评。

(四)总结。

【板书设计】

18. 雷雨

前 中 后

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6806.png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复习巩固生字词;能自主运用已有的写字方法,正确、规范书写剩下4个生字,并能写好词、句。能默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课文用词的准确。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象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一、复习巩固,巧妙引入

1. 引读全文,回顾内容。

2. 听写自评,复习生字,回顾写左右结构字的规律,强调写词要注意字与字的搭配。

3. 利用生词做连线游戏,主要是(谁 怎么样),回顾“垂”等动词的用得好。

二、再读雷雨后的段落,完成课后题。

1. 引出课后题的两个句子。

2. 默读段落,想句中的“坐”给我们展现的画面。做做“挂”的动作,感受这些词也用得好。

3. 带着对词语的感受再读句。

4. 读好了句,再读描写雷雨后的段,配乐读这段,想象画面。

三、探寻规律,写字、写词、抄写句。

1. 回顾写好独体字的方法。在关注笔画的搭配中引导学生记忆“垂”的字形。

2. 发现写半包围结构的规律,范写“压”,举一反三写“逃”、“越”字。

3. 用生字组词,选一个词写一写。强调注意写词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搭配。

4. 写好了词,我们来抄好句。请学生由写词注意点想想写句注意点。

5. 抄写句子,自我评价。

四、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 读抄写的句子。

2. 由后两句总结这篇课文注意抓住了各种景物的变化来记录了雷雨这种自然现象。配乐通读全文。

3. 作业:课后留心观察不同天气时景物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

课文:

雷 雨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哗,哗,哗,雨下起来。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

「教师简介」

陈易安 女 1978.2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联系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9号

论文和课堂教学获奖情况:

2006 上海市徐汇区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新苗奖

2008、20xx年上海获得长宁区、普陀区语文教学评比一等奖

2010.11撰写的《充分关注表达理念在低年级语言训练中的实施策略》和《团体心理活动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获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全国二等奖。

2011 上海市语文教学评比一等奖

2011担任上海市青年课题《基于心理咨询的倾听技巧的小学生沟通能力的应用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教学特色和教研特长:

第一,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 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第三, 善于营造温馨氛围,运用亲切活泼的语言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二年级第一学期

《“从现在开始??”》

■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陈易安

第一课时

【正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有趣而又令人回味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的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它做万兽之王。猫头鹰、袋鼠都命令动物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弄得动物苦不堪言。小猴子却让动物们按照各自习惯的方式生活,因此得到了大家的拥戴。这篇课文不仅蕴含着尊重他人之道,而且也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当代人文理念。

1、情境化教学,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维、表达。我将运用多媒体等设备创设了大森林的情境,然而,创设情境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让学生能融入课文,并为了教与学服务的一种手段,在学生的体验中完善思维与表达。

2、多样化识字,各有侧重

虽然二年级的孩子对于识字已经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但是在字音、字形辨析,以及词语的理解上,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先对本课生字进行了梳理,而后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法,有侧重地进行教学。将识字与词意理解融于朗读与说话之中,自然而然,化难点于无痕。

3、关注语言特色,训练学生表达。

(1)挖掘语言特色,丰富体验

课文中三个小动物宣布的命令引来了森林里的动物们不同的反应。而这样不同的反应从何而来?我在教学时,始终以文本作为学生体悟语言的蓝本,让学生体会三个人物不同的语言表达及语言背后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标点等的运用,使得能感悟到要成为万兽之王需要心里装着别人,也渗透了尊重、宽容的人文价值。

(2)落实语言训练,多元表达

语文阅读教学中内容上的“空白”设置,是教师“藏而不露,引而不发”的。动物们听了三位新首领的话后的反应各不相同。我让学生想象,把自己当作了森林中的一员;学生角色扮演运用规范的句式说话,同时我适时做点评,帮助学生进行畅所欲言地表达;让学生走进了文本,学生们能从多侧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他们能在语文课上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爱说。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始、替、宣、纷、之、惯”等8个生字, 学习“车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重点描摹并记忆“宣、轮”。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宣布、议论纷纷”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并能读好课文中的感叹句和问句。根据情境读出不同动物说话时的语气。

3、从课题出发,引出文章的主线,逐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要尊重别人的习惯,多为别人着想的道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的音、形,理解词语的含义。

2、感悟文本语言,落实表达训练,懂得要尊重别人,多为别人着想道理。

三、教学准备

学习准备:

1、读熟课文,对于部分难理解或不理解的词,先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以及查字典等方式进行初步理解。

2、课前了解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我将运用多媒体等设备创设了大森林的情境,为了教与学服务,在学生的体验中完善思维与表达。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屏幕上出现森林媒体动画】展示动物幸福生活画面

(二)听万兽之王狮子宣布决定,想听到了什么?

(三)多种方法识字。

1. 正音:宣 三拼音 始 翘舌音

2.字形:始 轮(学习车字旁)

3.初步理解什么是轮流

4.认真书写 宣 轮

(四)读好狮子大王宣布的决定。

(五)揭示课题

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3015.png 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1987.png

1.引导发现课题的特别之处

2.【媒体出示狮子大王宣布的命令】引读

3.【媒体圈划词语:一个星期,最好,新首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整体进入,初读课文,思考:到底过了几个星期诞生了新首领,他是谁呢?

(二)学生轻声读最后一节,尝试质疑。

三.研读课文,练习表达

(一)自己不出声,默默地读读课文2.3小节,思考:前两个星期,轮到哪两个动物下命令?他们分别下达了什么命令?用直线划出句子。

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114.png

1.出示:猫头鹰图 【出示猫头鹰命令的句子】指导读句

生做神气的动作,师指导带着神气的神情读好句子。

2. 袋鼠图 【出示袋鼠命令的句子】 学生尝试自己读出袋鼠激动的情绪来。

3. 同桌互相,读出语气。

(二)小动物们的反应又是怎样?

1.[出示句子]

2.指导找到这两段话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引导体会动物们的无可奈何

(三)理解词语:议论纷纷

1. 从字形出发,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议论纷纷的意思。

2. 小组学习,深入理解议论纷纷的含义。

思考:小动物们,你们听了这样的命令,会说些什么呢?

3. 想象说话:有的说??有的说??

(四)面对袋鼠跳着走路的要求,小动物们有的想??有的想??

(五)媒体激趣,猜想小猴子会宣布的命令,练习转述

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1393.png

1.【出示猴子的话】指导朗读,体会标点运用的准确。

2. 表演并体会动物们的激动、快乐。

3. 这样的首领你喜欢吗?为什么呀?板书:尊重

五.总结课文

(一)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行文线索。

(二)指导朗读——解疑

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0596.png

六.作业布置,巩固复习

复习巩固生字词并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21. “从现在开始??”

14日第五节:音频

14日第六节:

14日第七节:

15日上午第二节课

《姥姥的剪纸》录音下载(暂时)

http://url.cn/9FmJCi

「教师简介」

刘广祥 19xx年8月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就职于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江苏省“十佳少先队辅导员”,淮安市“小学语文特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执教的《姥姥的剪纸》获得江苏省青年教师优课评比特等奖,《友谊的航程》、《黄河的主人》、《黄河魂》获得市级优课评比一等奖,其中《黄河的主人》一课被市电教馆录进“三百工程”课堂教学系列资源。多次承担省、市公开教学任务。30余篇论文在省、市级评比中发表、获奖。

「教学设计」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2课

《姥姥的剪纸》

■ 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刘广祥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纸》一文主要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从题目看,似乎课文主要就是写剪纸,实际上作者是通过剪纸写姥姥,写姥姥对“我”的爱和“我”对姥姥的思念。剪纸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祖孙情感的载体,扣住姥姥的剪纸这条线索,就可以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我”的内心情感世界,发现剪纸传导出来的浓郁的情感信息。整篇课文文气贯通,情感饱满,特别是乡土味很浓的生活化语言的运用与剪纸这一民间艺术以及姥姥这一有着剪纸绝活的农村老奶奶的形象高度融合,呈现出独特、质朴、和谐的乡土美感。所以,从人文性方面看,本篇课文所蕴含的最大的教育价值是感受和感恩亲情;从工具性方面看,是感悟并学习乡土语言的趣味,体悟表现人物特点和抒发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学经验,完全有能力在预习和自学的过程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获得一定的感知和体验。所以,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教学起点定为学生通过预习,已能够正确、较流利地朗读全文。对于个别字词理解、写字训练,采用了随文教学的方式进行。在内容理解方面,高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知道文章所描述的人物特点,但对于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来描述人物特点,抒发内心情感等则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提升。特别是文中民俗语言的运用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体悟;而祖孙情感这条线索,相对而言,姥姥对“我”的爱更明晰一些,而“我”对姥姥的思念隐蔽一些,教者通过把剪纸还原成生活,用剪纸链接到生活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帮助。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体会祖孙情深。

3.初步感受文章民俗语言的特点;领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体会祖孙情深。

四、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对姥姥、故乡的深厚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剪纸。

(一)揭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题。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小结预习情况。

二、研读课文,体会技艺之“神”。

(一)提出自读要求:

圈画1~6自然段中能体现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简短地写下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二)学生默读静思,圈画批注。

(三)交流收获,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主要从以下几句话着力(教学时随机安排先后顺序):

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1)引导学生抓住“普普通通”、“无所不能”等关 键 词语理解句子,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

(2)指导朗读。

2.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1)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迁移仿写,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3.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1)学生谈理解,说体会。

(2)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标点,体会作者情感。

(3)指导朗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体会和感受。

(四)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进行比较对照,提炼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五)欣赏剪纸作品。

(六)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出示句子:

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2)学生说体会。

(3)引读句段,体悟“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品读课本,体味祖孙情深。

(一)品读“拴”字,体会剪纸的神奇力量。

1.出示句子: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2.联系上下文理解“拴”字。

(二)品读“缠”字,体会姥姥和“我”的深厚感情。

1.情景再现“缠”的生活画面。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会祖孙情深。

(三) 练习写话,深化情感。

1.出示剪纸画面和文字内容: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2.学生写话:两地书,祖孙情。

提出书写要求:开头空两格,行款整齐,要有一定的速度。

3.交流写话内容,相机评价书写情况。

4.感受文章最后两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出示句子,教师范读:

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2)学生说体会。

(3)指导朗读。

5.引读最后一自然段,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我”对姥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四、课外延伸,总结下课。

本节课我们研读了姥姥的剪纸技艺之“神”,体会了祖孙的情意之深,下节课将练习背诵精彩段落,探究姥姥的剪纸在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文章乡土语言的独特魅力。 板书设计:

姥姥的剪纸 神 拴

课文:

姥姥的剪纸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反映了姥姥剪纸技艺的深入人心。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刷刷几下,就剪出一幅图样。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我不解地问:“牛干啥驮着兔子?”

姥姥笑了:“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

唔!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嚷着还要。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 草地上啃食青草。姥姥问:“看明白了吗?”

我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是说我和姥姥在一个锅里吃饭呐!”

姥姥把我搂在怀里夸道:“机灵鬼!”

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15日上午第三节课

《将心比心》录音下载(暂时)

http://url.cn/6vDtAw

「教师简介」

王文艳,女,小教高级,1980.07 拉萨广西友谊小学

校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教学特长:严而不死,活而不松。 论文发表:20xx年10月在《拉萨教育》上发表论文《低年级学生如何看图写话》;20xx年3月在《拉萨教育》上发表论文《浅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尝试德育教育》;20xx年1月在《拉萨教育》发表论文 《我的班主任工作的一点体会》。

课堂教学获奖情况:20xx年5月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西藏选拔赛中获特等奖;20xx年11月获市级小学语文赛课一等奖;自参加工作以来,多次在学校举办的赛课中获奖。

「教学设计」

《将心比心》教案

■ 拉萨广西友谊小学 王文艳

教材简析

《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第八课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一位妇女为我母亲开门和我母亲鼓励护士为自己扎针的两件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整篇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小小的两件事启示人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将心比心,尊重老人,关爱孩子,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本文旨在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同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3.通过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语言文字揭示的道理,联系课外阅读材料和生活实际,深刻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涵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涵义。

2.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1. 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教师提醒学生书写要点,注意“将”的多音字读法。

2. 围绕文题谈话,学生交流对文题的理解。

3. 检查字词,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注意“重”,“扎”的读音。

沉重 道谢 鼓励 尊重

关爱 理解 扎针 温暖

3. 读通句子。

请同学们自选课文中的一个自然段或文中的几句话来读一读,要求字音准确、语句流畅。然后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二、再读课文,探究学习。

1.自学第一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温暖?阿姨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进行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温暖?在书上做些批注。

(1)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

(出示句子)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1)请你谈谈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请你阅读这两个故事后,谈谈感受。

(一)发生在我身上将心比心的小故事

去年“十一”的一天,妈妈带我到南宫水世界去玩儿。我们换好游衣进入游乐区后,突然看见离水滑梯不远处有一个摔倒的小女孩儿。妈妈看到了,飞快地跑过去,把她扶了起来。可能是摔的太疼了,小女孩儿一直大声哭叫着:“妈妈,妈妈”。

过了好一会儿,女孩儿的妈妈才闻声赶过来。在这段时间,妈妈一直陪在女孩儿的身边,并不时帮她揉着摔伤的头部,安慰着她。女孩儿的妈妈赶过来时挺不友好的没理妈妈,拉着自己的孩子问怎么回事儿,后来女孩儿说自己不小心摔了,女孩儿妈妈才向妈妈连连道谢,妈妈只是笑着说不用客气。

事后,我问妈妈,您怎么这么爱管闲事儿,万一人家误会是咱们把她摔伤的怎么办?妈妈听后,看着我心平气和地说:“如果摔倒的孩子是你,妈妈不在身边,也没有人管你,你会不会很伤心难过?妈妈也会很心疼的。将心比心,妈妈希望所有的孩子遇到困难时都有人在身边帮助你们。你想想看,如果别人在你困难时帮助了你,你看到别人有困难能不帮忙吗? 听完妈妈的话,我沉默了很久。是啊,如果每一个人都懂得将心比心,就会对他人多生出一份关爱,一份尊重,那么世界就会越来越美好的!

(二)改变一生的闪念

那是一个老师告诉我的故事,至今都珍藏在我的心里。

多年前的一天,这位老师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你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边人的呵斥声。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女儿,心里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就胡编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了这里。 她当时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但自己是老师,说不定他就是自己的学生呢?通过电话,她隐约可以设想出,那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一定非常害怕,也许正面临着人生最尴尬的境地。

犹豫了片刻,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的赶了过去。正如她预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位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大声斥责着她。她一下子冲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

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28元的罚款,领着小女孩走出了书店,并看清了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 她笑了起来,将小女孩领到了家中,帮她好好清洗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就让小女孩回家了,临走时,还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这里有好多书呢。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的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的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多年以后,她早已忘了这件事,依旧住在哪里,过着平稳的日子。

有一天中午,门外响起来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个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的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的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大女孩却激动的说出了一大堆的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陌生女孩的叙述中听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女孩眼里泛着泪花,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当时为什么愿意充当我的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也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的问:“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 老师的心中猛地一颤。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 教师引导:同样是表达将心比心这一主题的,这两篇文章各是通过什么事情来表达的?(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从这两篇文章你还能感悟到“将心比心”还是什么?

3. 小练笔: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将心比心”的事。(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第三自然段。

2、收集身边将心比心的小事回家绘声绘色地讲给爸爸妈妈听。

附:板书设计:

将心比心

尊重 关爱

宽容 理解

温暖 幸福

课 文:

将心比心

奶奶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听了这件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 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zhā)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处鼓起青包。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那位护士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她连声说:“阿姨,真对不起。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

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15日上午第四节课

「教师简介」

隋红军,男,19xx年8月出生,毕业于吉林师范学校,现工作于吉林市教育学院,小学高级教师,吉林省骨干教师。

从教17年来,隋老师在教学上始终追求一种“本真”的课堂,并逐渐形成了自己“沉稳、睿智、开放”的教学风格。特别是近两年,作为教研员开展教研工作的经历,更使隋老师对语文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

多年躬耕于教学一线使隋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执教《看不见的爱》一课在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上获课堂教学一等奖,此外,还多次参与省、市各类教学竞赛或做教学观摩;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随笔等百万余字。

「教学设计」

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22课

《不留余地的狼》

■ 吉林市教育学院 隋红军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不留余地的狼》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八板块“不同的思考”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由一个小故事和由此而引发的各界人士的思考两部分组成:1至5自然段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了一只“不留余地”的狼追捕羊、兔、松鼠失败,最终落入虎口的经历;6至12自然段则语言凝练深刻,借不同人士之口表达了对人生、环境等多方面的看法。课文条理清楚、结构简单,易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加之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与探究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适宜引导学生运用默读、浏览、讨论交流等方式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切实经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最终“得言”、“得意”,也“得法”。另外,各界人士的说法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认知世界距离较远,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也不必深陷于繁琐的分析,只要帮助学生疏通字面的意思即可,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领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思考”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谬、衡”,会写词语“窟窿、平衡”,灵活运用联系语境、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式理解不懂的词、句。

2. 运用“读、思、议”等多种方式读懂文本,领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思考”的道理,提高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 体会文本写法特点,通过“拓展读写”,在语言实践中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认知与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切实经历语言文字的实践过程。

四、教学准备

1.学生:人手一本《汉语词典》;有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

2.教师:教学课件;助推学生学习的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 初次交流相互了解。

探究的主要问题:这是个怎样的老师。

【设计意图:与学生进行初次交流,了解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基本情况,拉近师生关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整学生学习状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预习课文关注起点。

进行的主要学习活动:学生自主预习。

【设计意图: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在预习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

一、检测预习,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进而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文本内容,在对文本内容的概括中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力争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一) 检测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进行的主要学习活动:练习概括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从文体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概括寓言故事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并通过拓展进行概括训练,既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又使他们掌握了整体把握内容的方法。】

(二)检测识字,落实识字写字任务。

进行的主要学习活动:写会写好生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笔画比较多的字在结构上的特点,并通过默写、修正,检测学生识字写字的预习效果,帮助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二、质疑解疑,领悟寓言思想内涵。

【设计意图:从“说理”部分的整体入手,通过质疑,引导并帮助学生疏通对各界人士说法的理解;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课文得到的启示,并练习用简洁的语言记录自己的思考。】

(一)质疑解疑,疏通理解。

进行的主要学习活动:围绕各界人士的说法质疑解疑。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解疑,帮助学生疏通对各界人士说法的理解,在交流中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句的能力。】

(二)讨论交流,领悟含义。

进行的主要学习活动:讨论交流自己得到的启示,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记录整理等环节,引导学生反思文本内容,丰富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思考,进而形成独特见解,用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记录,以使阅读、思考、语言运用三者有机结合,达到“得言、得意、得法”的目的。同时,也再一次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落实了“写”的任务。】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拓展读写。

【设计意图:再次从整体入手审视文本,体会文本在写法上的特点,进而认识到寓言故事的一般写法,并通过拓展读写的方式在语言的运用中进一步体会这种写法,真正实现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

(一)浏览课文,体会写法。

探究的主要问题: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浏览的方式再次回归课文整体,通过探究文本写法特点,实现由关注内容向关注形式的转变,并最终使学生形成对寓言故事一般写法的认识。】

(二)拓展读写,练习表达。

进行的主要学习活动:拓展读写,练习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阅读资料的引入,引发学生新的思考,使学生在读写训练中丰富对“不同的思考”及寓言写法特点的体验,以达到“得言、得意、得法”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促进课内课外衔接。

【设计意图:通过与父母共同完成“拓展与运用”,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再次体验“不同的思考”,现实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同时,通过查阅自己喜欢的寓言,有效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语言体验的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生字,积累课后词语和古诗。

2.交流“拓展与运用”,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交流阅读查阅的寓言,围绕课文及所读寓言写一篇日记。

二、教学重、难点

巩固基础,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并完成日记。

三、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

2. 教师: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交流“拓展与运用”。

2、浏览课文,分组练习复述故事。

3、落实基础,听写词语背诵古诗。

4、交换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5、完成日记,促进形成学习反思。

板书:

不留余地的 故事

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5438.png

角度不同思考不同 寓意

课文:

不留余地的狼

陈 仓

有一天,狼发现山脚下有个大洞,各种动物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各种猎物。于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来送死。

第一天,来了一只羊。狼追上前去,羊拼命地逃。突然,羊找到一个可以逃生的小偏洞,仓皇逃窜。狼气急败坏地堵上那个小洞,心想,再也不会功败垂成了吧?

第二天,来了一只兔子。狼奋力追捕,结果,兔子从洞侧面的更小一点的洞口逃生。于是,狼把类似大小的洞全堵上。狼心想,这下万无一失,别说羊、兔子,就连鸡、鸭等小动物也都跑不了。

第三天,来了一只小松鼠。狼飞奔过去,追得松鼠上蹿下跳。最终,松鼠从洞顶上的一个口儿跑掉了。狼非常气愤,于是,它堵塞了山洞里所有的窟窿,把整个山洞堵得水泄不通。狼自己非常得意。

第四天,来了一只老虎。狼吓坏了,拔腿就跑。老虎穷追不舍。狼在山洞里跑来跑去,由于没有出口,无法逃脱,最终,被老虎吃掉了。

对于这个故事,各界人士说法不一。

哲学家说:绝对化意味着谬误。

宗教学家说:堵塞别人的生路意味着断自己的退路。

环境学家说:破坏原生态及其平衡者必自食其果。

经济学家说:预算和计划都要留有余地。

军事家说:除非你是百兽之王,否则,别想占有整个森林。

农民说:不留种子就是绝种绝收。

15日下午第一节课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录音下载(暂时) http://url.cn/5CnqRT

「教师简介」

陈文,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南大学。云南省昆明市先锋小学语文教师。昆明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昆明市五华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昆明市首席高级、特级教师陈洁工作室核心成员。

全国苏教版录像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多次参加省、市、区课堂教学竞赛均获一等奖第一名。 从教9年来以清新、幽默的课堂教学风格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学校、同行、家长的一致好评。潜心钻研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案)

■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先锋小学 陈 文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记叙文。本单元以“八一壮歌”为主题,分别安排了《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三篇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的是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本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的描写,来反映彭德怀的内心矛盾,及表现了他作为将军果敢,坚定的一面,也表现了他作为将军侠骨柔情的一面,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彭德怀神情、动作、语言等细节的句子,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

3. 挖掘文中空白点,联系课文想象,练习描写此时彭德怀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重点词句段体会彭德怀爱骡子之情。

2. 通过三道命令体会彭德怀爱骡子但更爱战士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既怀有深厚感情又不得不忍痛割爱矛盾复杂的心情,感受其饱满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PPT课件

2. 学生准备:

(1)自读课文2~3遍,把课文读通读顺,自学生字新词。

(2)借助课后思考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查阅资料,了解彭德怀和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参赛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文章大意。

3、抓住文中描写彭德怀神情、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感知形象,了解学情

(一)猜名引出人物简介——彭德怀(相机学习生字“彭”)

(二)揭示课题,初识“骡子”

(三)检查预习,了解学情,感知课文。(根据学情,相机板书关 键 词或存疑)

二 顺学而导,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同学们,要深入了解人物必须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神,想其思。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潜心读书,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去细细地品味,把那些让你心中一动的词句勾画下来,并简要写出你的体会。(相机板书画线词),

预设一:品读“爱骡”之情

1. 引导学生抓住“悄悄??看着它吃完”“深情”“背过脸去”“摘下军帽”“吃不下,端开”等词句和表示时间的词句,深入体会彭德怀这位将军的侠骨柔情。

2. 配乐引读,感悟“深情”。

预设二:品读“爱兵”之情

1. 抓住“饥寒交迫”“燃眉之急”结合图片和诗句,感受红军过草地的艰辛。并在感情朗读中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不得不杀”的艰难抉择。

2. 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并朗读“三道命令”体会彭德怀这位将军的果决与坚定。 预设三:品读“同甘共苦”及“兵之爱”(机动)

1. 课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彭德怀和大家的对话,透过这些对话,我们除了能感受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对战士的深爱,还能品味出什么呢?请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用心体会。

2.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三 运用语言,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1. 小结: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

2. 师生分角色朗读经过提炼的对话。

3. 运用语言,拓展想象:看着眼前缓缓倒下去的大黑骡子,彭德怀仿佛又看

,面对缓缓倒下去的大黑骡子,彭德怀摘下帽子

他心里默默地对大黑骡子说:

4. 回环引读最后一段(机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

2、学习从课文中提取信息,开展辩论,从而进一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深入感悟课文内涵,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

3、学习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并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句,回顾课文,学习概括。

二、再读文本,开展辩论,深入感悟

1. 大黑骡子非杀不可吗?请从课文中提取信息,展开辩论。

2. 融进北上滚滚铁流和宣传鼓动员竹板声里的只有大黑骡子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潜心阅读对话,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 迁移运用,学习表达

1.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回忆并描写生活中给你留下过深刻印象的一个人。

2. 交流评议

四 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附:板书设计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语言

彭德怀 同甘共苦 战士 动作 细节

爱骡子,更爱 神态

战士 彭德怀

课 文: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红军指挥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

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他把饲养员喊了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六头。”老饲养员回答道。

“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出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老饲养员流者眼泪对彭德怀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大家在请求。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六头牲口集中到了一起。老饲养员拍者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彭德怀背过脸去。

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十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六头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了什么,集体嘶叫了几声,又都默默地低下了头。

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把六头牲口向远处牵了牵,枪口对准了它们,大家都闭上了眼睛。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漫漫征程,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声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教学实录」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执教:云南省昆明市先锋小学 陈 文

整理:江西省南昌市豫章小学 周红梅

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大家好!

生:老师好!

师:估计是睡午觉的时间,大家没精神,再来一遍。同学们,大家好!

生:老师好!

师:好极了,同学们随便猜猜,老师到厦门,能用一个字说说厦门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吗? 生齐:美!

师:异口同声,英雄所见略同,如果用两个字来介绍厦门,你知道是哪两个字吗? 生1:真美!

生2:好美!

师:那三个字呢?

生:超级美!

师:那四个字呢?

生1:非常的美!

生2:十分的美。

师:昨天,老师去了鼓浪屿,看到碧海蓝天,我们都会说碧海蓝天,对不对,如果我叫你用四个字来说说眼前的这位老师,你会用哪四个字来形容我?

生1:精神抖擞。

生2:和蔼可亲。

生3:英俊潇洒。

师:你也是可爱潇洒!同学们,我们玩个游戏好不好,来缓解一下大家这么紧张的情绪。我们玩一个老师给提示,大家猜人物的游戏,请看提示:他是个男人,他姓陈,教语文,来厦门。你猜?

生:是你。

师:他来自彩云之南的春城——昆明,他叫——

生:陈文。

师:同学们可以怎么称呼我?

生:陈老师。

师:看是不是正确答案。确实!同学们,老师叫他出来和你们打招呼,你信吗?拿出你们的热情,伸出你们的双手,快要出来了哦,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了!

生:老师辛苦了。

师:为人民服务!咱们接着猜,好吗?他是个男人,他还是个男人,伦敦奥运会获得四枚奖牌,接着看提示,男子400米自由泳,男子1500米自由泳他都得了金牌,其中400米自由泳打破了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来,小伙子,你猜?

生:孙扬。

师:看看是不是?确实。孙扬让外国人也尝到了落后的滋味,我就想,什么时候中国足球也让别人尝尝被踢的滋味,那就好了。刚才,我们加入了人物的一些特点,就能猜出这个人,我们也来玩玩这个游戏好吗?现在,谁来出一个提示,我们全班和在座的老师一起来猜,你们可以猜明星,也可以猜班上的同学,谁来出。

生1:(师小声地引导)卡通动物、凶猛的食肉的动物、非常怕老婆。

生2:灰太狼。

师:对哦,我不知道平底锅的滋味,只有他才知道呀!就像他这样,谁能再来提示?你来,给大家猜一个。

生:伦敦奥运上一直弹电子琴的那个,只弹一个音的那个。

师:再说清楚一点,说慢一点。

生:伦敦奥运会上弹电子琴,而且只弹一个音。

生2:憨豆。

师:对,大家送给他掌声,他是第一个举手的,你叫什么名字?

生:高向阳。

师:拥抱,他是老师认识的第一个男朋友——小高同学。谁再给大家猜一下?

生:他是男生,非常肥。

生2:?睿。

师:站起来给大家看看。你不肥,只是壮,你是老师认识了第二个男朋友,握个手。老师给大家再猜个难的好不好?

生齐:好。

师:看清楚了,他还是男人,听(放刘谦录音: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候)

生齐:刘谦。

师:我们看是不是正确答案,一句话,让我们记住了他,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谦做为魔术师的自信,看他那自信的眼神和这个手势好像在说,接下来就是——

生齐:见证奇迹的时刻。

师:不对,接下来,就是准备上课的时刻。

(生笑)

师:好,咱们静习一下,好吗?伏在桌子上,静习一下。

[第一课时]

(上课铃声响)

师:好,坐正,同学们下午好!

生:老师,下午好!

师:请坐,同学们,咱们接着玩游戏,好吗?请看提示,军人。

生:彭德怀。

师:再看提示,十大元帅之一。

生:彭德怀。

师:对哦,毛主席曾为他题诗,咱们读读这首诗,山高路远,齐——

生齐读: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师: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这是驰奔,不是奔驰。今天我们就学习和彭德怀有关的一篇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师:这个彭字是今天要学写的一个生字,举起手和老师一齐写写这个字。彭,左边和鼓的左边是一样的,所以,彭字在古时候和鼓声有关系,右边三撇,现在,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记这个字,再用手指在桌子上写写。好,接下来写德,有个温馨提示,心字上面有一横,这一横是衡量道德的一把尺子,要放在心上,不要忘记了哦。

(生练写)

师:这个骡字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生字,左边是一个什么旁?

生:马字旁。

师:右边是一个。

生:累。

师:这是个多音字,累。你能根据这个字形,猜猜骡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你。 生:它跟马很像。

师:对,骡子,其实是马和驴的后代。你说。

生:它是马和驴的杂交种。

师:对,它具有马的高大,来,坐下,你再猜猜。

生:它经常驮东西。

师:你从哪里看出?

生:它右边有个累。

师:它能吃苦耐劳,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地打开课文,快速地浏览一下,文章当中的哪一句话最能体现骡子的这个特点?好,开始。

(生读文)

师:谁找到了,请你。

生: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

师:老师纠正一个读音,小山似(shi)的。

生:小山似(shi)的。

师:好极了,同学们都找到了这句话吗?

生:找到了。

师: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感受骡子的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生齐读句子)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感受到这头骡子正驮着重物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彭德怀和这吃苦耐劳的骡子之间的故事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呢?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课文对不对,请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练习单,老师听写句子,拿好笔,听老师连读两遍句子,记住再写。第一遍,身无御寒衣,肚内饥。第二遍,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注意写字的姿势,三个一不能忘记了。

(生写句)

师:写好了吗?写好的同学请打开课文,找到这句话,校对校对,老师给个提示,这个“御”字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如果写错的同学在课后的描红处再描描这一个字,它的笔顺特别地多,写对的同学想一想,通过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思考)

师:好了吗?谁来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请你。

生: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

师:你从这句话当中的哪里能看出这份艰辛?

生:身无御寒衣,还有饥字。

师:对,同学们知道“御”字什么意思吗?来,你来说。

生:防。

师:对,防御,身上没有——请你说。

生:身上没有防寒的衣服。

师:肚子——

生:很饥饿。

师:对,那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文章当中的哪一自然段写了红军长征时过草地遇到了这样困难,谁找到了?请这个小男生,第几自然段。

生:第三自然段。

师:请你读一读。

生: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

师:同学们看,这里有个词叫什么?

生:燃眉之急。

师:谁知道什么叫燃眉之急呀?你说。

生:最重要的时候。

师:是最重要的时候吗?燃是什么意思?

生齐:燃烧。

师:火烧到哪儿了?

生齐:眉毛。

师:形容怎么样?情况怎么样?

生:很紧急。

师:好,坐下,同学们看,哪一段就写了这样紧急的情况。

生:第一段写了红军长征时艰难的状况。

师:对,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把这种艰难表现出来,谁来读一读。老师发现这组的同学很不喜欢举手,告诉大家一句话,在老师的心里,给每个同学留着位置,来,我请这个小女生,如果她读得好,我们给她送上掌声好吗?来,请你

女生读: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红军指挥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

师:掌声(掌声起)请坐,告诉大家一句话,自信留给自己,自信的你是最美的,谁再自信地读读这段话,用你的朗读把过草地的艰辛读出来。来,小女生,请你。

(女生读)

师:是呀,连野菜也找不到,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自然段,来感受过草地的艰辛。 (生齐读这段)

师:看,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红军指战员又在怎样的情况下向北挺进?红军饿了,只有把自己的皮带皮鞋拿来煮了充饥,更可怕的是,茫茫草地遍布沼泽,只要陷下去,便再也爬不起来了,所以有人就说,读——

生齐:三十里草地,二十里水,荒无人迹鸟不飞,如有行人误入内,十有九个去难归

师:很多红军战士没有战死在战场,却在草地上倒下了,同学们,在这艰苦的岁月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都发生过什么事呢?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谁来说一说,他们之间发现了什么事?请你

生:都断粮了,所以彭德怀决定杀骡子解决燃眉之急。

师:好的,你知道了这样一件事,谁再来补充一下?请你

生:有时,彭德怀——

师: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生: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就把自己的干粮塞到它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师:从这里看出他怎么样?

生:喜欢大黑骡子。

师:最后他却——

生:把他杀了。

师:好的,同学们,通过预习,大家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彭德怀非常地—— 生齐:喜欢大黑骡子。

师:但是最后却——

生齐:杀了它。

师:为什么要杀了它?来,请你。

生:因为要解决红军不再饥饿。

师:对,我们这样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清楚了,来,我们再说一遍好吗?过草地时,彭德怀非常-

生齐:喜欢大黑骡子。

师:但是为了解决——

生:红军的饥饿。

师:最后把大黑骡子——

生:杀了。

师:同学们,学习语文,我们不光要走近文章的内容,还要关注课后题,老师想请大家读读课后的第四小题的第一问,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爱他的大黑骡子?

师:好的,请坐,其实课文的课后题也指引我们学习的灯塔,要细细品味人物的形象,我们要听其言,观其形,查其神,通过这些细节去感悟、品味人物形象,下面请大家拿起笔,用心地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体现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开始。

(师巡视引导)

师:找好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你找到的句子。请你。

生1: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师:好极了,从你的气息当中,老师感受到了红军过草地的饥饿,来,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

师:好的,同学们,从这句话当中哪些细节你看出他爱骡子,小伙子,请你。

生:抚摸。

师:对,抚摸这是一个动作,还有吗?请你。

生: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

师:同学们,在红军过草地如此饥饿的情况下,彭德怀还要把干粮塞到它的嘴里,甚至每到宿营地,读——

生齐:彭德怀总要牵着大黑骡子遛一遛,给它刷毛,驱虫,多少个日日夜夜,在这荒无人烟的草地上,战士们总能看见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相依相伴的身影。

师:这就是这一份爱,你还能找到其他地方吗?请你。

生: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爱骡子。

生:我从他不忍心吃下他的大黑骡子。

师:对,发火,不忍心,还有从哪里找到他爱骡子的句子?请你。

生:彭德怀背过脸去。

师:同学们都看到这句话了吗?从这句话中哪个字可以看出彭德怀爱骡子?

生齐:背。

师:他为什么背

生七嘴八舌

师:对,因为正是劳苦功高的大黑骡子从江西出发时,读——

生齐: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

师:怎么忍心看呀,所以彭德怀——

生:背过脸去。

师:你还找到哪些地方?来,请你。

生: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师:你从哪里看出?

生:从他摘下军帽。

师:这是一个——

生:动作。

师:好,一份动作感受一份爱,还有其他地方的感受吗?

生: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深情。

师: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彭德怀,当你下令杀骡子时,你会饱含着对大黑骡子怎样的深情?你说。

生:不舍,忍痛割爱。

师:不舍之情,还有吗?小伙子,请你说。

生:忍痛割爱。

师:好的,忍痛割爱之情,请坐,还有其他地方你们找到的吗?大家看,这就是我们刚才交流彭德怀对骡子爱的句子,现在,带着你的体会,关注这些细节,自由地读读这些句子。开始。

(生齐读)

师:(配乐引读)茫茫草地,我们会看到,读——

生齐: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师:此时此刻,大黑骡子在彭德怀的眼里,不是一只普通和牲口,而是亲人,是战友,甚至是孩子,读——

生齐: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

师:这深情饱含着彭德怀多少深沉和爱呀——

生齐读: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师:这是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最崇高的敬意,这个晚上,草地上的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只见—— 生齐读: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师:心在疼呀,怎么吃得下呀!同学们,我们通过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走进了彭德怀爱骡子。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彭德怀和大家的对话,老师把这引起对话提炼了出来,现在请大家拿出对话单,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对话,关注提示语,看看从对话当中你又能品味出怎样的情感呢?好,开始。

(师巡视引导)

师:好的,同学们,我看到大家都读了两遍了,通过这些对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彭德怀很喜爱自己的军人

师:喜欢自己的战士,你从哪里体会到

生:我从最后一段体会到

师:你读读好吗?

生:“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

师:她从这里体会到,彭德怀爱骡子,但是更爱他的战士,好,其他还体会到什么? 生:多体会到彭德怀愿意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你们能走我也能走。

师:同学们找到这句话了吗?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从这里能体会到彭德怀愿意和战士——

生:同甘共苦。

师:还有吗?来,这个小男生,请你。

生:大家和彭德怀一样也很喜欢爱骡子。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

生:几个警卫员听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师:他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不单彭德怀爱骡子,战士们也怎么样呀?

生:很爱骡子。

师:还有吗?请你。

生:我感受到了战士们爱彭德怀。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

生:“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

师:说明战士们也特别爱——

生:彭德怀。

师:同学们看,我们通过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了解到彭德怀爱——

生:骡子

师:更爱——

生:战士

师:战士们爱——

生:骡子

师:更爱——

生:彭德怀

师:他们之间愿意——

生:同甘共苦

师:从这些细节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份爱,这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的特点,现在老师选选咱们班读书读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读彭德怀的话,你愿意吗?好的,那请你推荐一位饲养员,你推荐哪一位?

生:高向阳。

师:好的,他推荐你,我们一起来读大家的话,好吗?

生:好。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我们来体会这一份情感,准备。

(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看到斜倒下的大黑骡子,彭德怀仿佛看到什么?面对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彭德怀缓缓地摘下军帽,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请同学拿起手中的笔,打开练习单,展开想象,写下来,开始。注意字字的姿势,随时提醒自己提笔即练字,随时提醒自己三个一不能忘记。

(生练笔)

师:好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心中的这份感动,看到斜倒下的大黑骡子,彭德怀仿佛又看到——

生: 以前和大黑骡子相处的美好的快乐的日子。

师:看到斜倒下的大黑骡子,彭德怀仿佛又看到——

生:自己与大黑骡子的同甘共苦。

师:彭德怀仿佛又看到——

生:骡子又再次倒下去。

师:彭德怀仿佛又看到——

生:以前和大黑骡子的美好时光。

师:面对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彭德怀缓缓地摘下军帽——

生:对大黑骡子说:“对不起,我的朋友,我也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做的。”

师:彭德怀缓缓地摘下军帽——

生:他心里十分地痛苦,十分地伤心。

师:彭德怀缓缓地摘下军帽——

生:嘴时小声地念叨:“大黑骡子,大黑骡子。”他把军帽放在腰前,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师:在彭德怀的眼里,在战士们的眼里,大黑骡子并没有死,同学们,听,漫漫征途(音乐起)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员的竹板声里:——

生齐:“声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师: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彭德怀的心里——

生齐:“声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师: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在座的每位老师,每位同学和每位战士的心里——

师生齐:“声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师:漫漫征途融进北上滚滚铁流的仅仅是大黑骡子的身影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5日下午第二节课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录音下载(暂时) http://url.cn/7tl5ZC

「教师简介」

王彧钊,男,19xx年9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现任浙江宁波北仑小港实验学校副校长。曾获全国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浙江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浙江省“春蚕奖”等。

联系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红联 小港实验学校

「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 浙江宁波北仑小港实验学校 王彧钊

一、教材分析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了解不同地域民族风情”单元的补充课文。文章选材独特。作者冯骥才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材料表达“音乐是维也纳人灵魂之所在”这一主旨;同时用极富想象、富有画面、情趣盎然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维也纳人的生活时时、处处都洋溢着音乐的气息。

结合略读教学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朗读、批注等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读文字联想和想象,理解、欣赏课文语言;并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展现学习过程,培养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文字,指导以批注的形式正确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通过理解“维也纳生活与音乐的关系”,欣赏作者选材特点和语言特色。

3.在阅读中,感受“音乐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感受作者对维也纳生活的喜爱。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课题,梳理课文内容

1.读课题,质疑。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维也纳”、“圆舞曲”,大家有了解吗?来,说一说。

2.学生自主交流。

教师随机介绍:

维也纳,奥地利首都,被称为音乐之都。

圆舞曲,一种音乐形式,起源于奥地利。它采用3/4拍,节奏明显,旋律轻快,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3.带问题读课文。

师:圆舞曲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4.学生自主交流。

5.带问题读课文。

师:圆舞曲到底跟生活有什么关系?快速读课文,读完后先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6.学生读课文,自主交流。

学生根据交流内容,自主梳理课文内容。

教师随机板书:鸟叫、花儿、街道、酒馆

(二)研读“鸟叫”版块,感受选材特点。

1.过渡:这些常见的生活场景,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却散发着浓郁的音乐气息。它们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板书:生活——音乐)默读课文1——4节,想想鸟叫和音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

3.聚焦重点,提示方法,深入理解。

(1)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有一种鸟的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它怎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

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有人磕牙,时断时续,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叹息,声音沙哑又苍老;还有一种鸟叫声很像猫叫。

(2)发现描写上的共同点。

师: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作者描写时有什么特点?

(3)通过朗读、联想,感受作者描写鸟叫声时选材之独特。

(4)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描写之独特,形成认知冲突

师:像这样描写鸟叫声的写法,相信很多同学在自己作文中也会经常写到。可是后面这些鸟叫声的描写,你们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

(5)用批注的形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

师:作者这样的描写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Ppt出示批注,请学生读。

批注一:文中各种鸟的叫声,丰富而不重复,让我联想到了一场清新、悦耳的交响乐。 批注二:“时断时续,嗒嗒作响”的鸟叫声,让我联想到了音乐会上节奏轻快,旋律优美的小鼓声。

(6)小结:作者选取的这些鸟叫声,别具匠心,而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则让阅读变得更有趣味,更有收获。接下来,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读读后面几部分内容,你可以选择其中一段,读读,圈圈,划划,然后像老师一样把阅读体会写在旁边。(板书:联想 想象)

(三)运用联想和想象,赏读课文语言。

1.学生在“花儿、街道、酒馆”中任选一段,运用联想和想象,尝试用批注的形式赏读课文。

2.学生认真读文、划句、圈词,写批注,教师随机指导怎样写批注。

3.选择部分学生交流、点评。

按“花儿、街道、酒馆”的顺序,选择部分学生读批注,教师在交流中随机指导:强调怎样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文字背后的情感与内涵。

4.再次赏读课文第8自然。

(1)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2)配乐引读。《维也纳华尔兹》

作者坐在乡村的当年酒家里,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维也纳音乐。你看,作者闻到了——芳香四溢的葡萄酒,尝到了——刚刚出炉、烫嘴、喷香而流油的烤猪排,听到了——欢快的华尔兹舞曲,看到了——满脸通红的老汉,看到了——他满是硬胡茬的下巴,看到了——他拉着一把又小又旧的提琴,还看到了——一条短尾巴的大黑狗起劲地跳起舞来??

5.联系全文,提升理解。

师:小酒馆的人们被音乐所陶醉。在维也纳,鸟叫,花儿,街道,这一切都让人陶醉!

ppt出示

音乐,在维也纳 ;

音乐,与人们的生活 ;

音乐, ;

音乐,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ppt上补充句子,随后串读学生批注。

(四)拓展课外资料,再赏选材之妙。

1.师:刚才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到了维也纳时时、处处都有音乐的存在。其实在维也纳和音乐有关的东西还有很多:闻名世界的金色大厅,闻名遐迩的音乐家等等(配乐欣赏相关图片)

在配乐欣赏时之后——

师:刚才欣赏到的这些似乎更能说明维也纳是举世闻名的音乐之都,可是作者却只写鸟叫、花儿、小路、酒馆,你觉得作者这样写高明在哪里?

2.学生交流。

3.总结:是呀,作者真是选材独到,用生活中人人可见、可听,可感的事物,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维也纳的人们离不开音乐,走进维也纳就是走进音乐的世界。所以说这是一首美妙、动听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齐读课题)

4.课外作业。

师:同学们,厦门有很多旅游胜地。美丽的鼓浪屿更是被称作“钢琴之岛”、“音乐之乡”。如果请你写一篇文章,要表达鼓浪屿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假设题目是《鼓浪屿之歌》,你又会选择哪些材料来写呢?课后去想一想,写一写,下课!

课文: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清早醒来,不睁开眼,尽量用耳朵来辨认天天叫醒我的这些家伙们,单凭听力,我能准确地知道这些家伙所处的位置,是在窗前那株高大的七片叶树里边,还是远远地在房脊和烟突上。当然我不知道这些家伙的名字。我的家乡决没有这么多种奇奇怪怪又美妙的叫声。我的城市里只有麻雀。

有一种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它怎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调?后来我在十四区博物馆听鸟儿们的录音时,才知道这家伙名叫AMSEL。它长得并不美。我在闭目倾听它的鸣唱时,把它想象得美若彩凤。

其实它全身乌黑的羽毛,一个长长的黄嘴。好似一只小乌鸦叼着一支竹笛子。

我发现,闭上眼睛时,声音会变得特别清晰和富于形象。有一种叫声像是有人磕牙,另一种叫声好似老人叹息,声音沙哑又苍老,但它们总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还有一种鸟叫得很像是猫叫。一天,它一边叫,一边从我的窗前飞过。我幻觉中出现一只“飞的猫”。

一位奥国朋友称这种清晨时鸟儿们的合唱为“免费的音乐会”。参加这音乐会的还有远远近近教堂的钟声。我闭目时也能听出这些钟声来自哪座教堂。从远方传来的卡尔大教堂的钟声沉雄而又持久;来自后街上克罗利茨小教堂的钟声却清脆而透彻。小教堂钟声的加人,常常使这“免费音乐会”达到高潮。然而,每每在这个时候,从窗子会溜进来一股什么花香钻进我的鼻孔。

五月里的维也纳是“花天下”。

家家户户挂在窗外的长方型的花盆全都鲜花盛开,绚烂的颜色好像是这些家庭喷发出来的。许多商店用彩色的花缠绕在门框上,穿过这门就如同走进花的巢穴。按照惯例,城市公园年年都用鲜花装置起一座大表,表针走得很准时,花儿组成的表盘年年都是全新的图案。今年,

园艺家们别出心裁,还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琴。于是,维也纳的灵魂:音乐与花,全叫它表达出来。

古城依旧的维也纳,也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路。开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两边的景物全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雅的房舍,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或是一个雕像??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跑着跑着,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这个音乐之都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的音乐会,到处的音乐家雕像与故居,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无声地感受到音乐的存在。所以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有人说,真正的维也纳的音乐并不在金色大厅或歌剧院,而是在城郊的小酒馆里。当然,卡伦堡山下的那些知名的小酒店的乐手们过于迎合浅薄的旅游者的口味了。他们的音乐多少有点商业化。如果躲开这些旅游者跑到更远的一些乡村的“当年酒家”里坐一坐,便能够体会到真正的维也纳音乐。坐在长条的粗木凳上,一边饮着芳香四溢的当年酿造的葡萄酒——那种透明的发粘的纯紫色的葡萄酒更像是葡萄汁,一边咬着刚刚出炉、烫嘴、喷香而流油的烤猪排——那是一种差不多有二尺长很嫩的猪肋;忽然欢快的华尔兹在你耳边响起。扭头一看,一个满脸通红的老汉,满是硬胡茬的下巴夹着一把又小又老的提琴,在你身后起劲地拉着。他朝你挤着眼,希望你兴奋起来,尽快融入音乐。一条短尾巴的大黑狗已经围着他的双腿起劲地左转右转,整个酒店的目光都快活地抛向他。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这才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15日下午第三节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录音下载(暂时) http://url.cn/54PSIp

「教师简介」

甘泉,女,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语文教师,中共党员,市级学科带头人,曾被天津市和平区评为“学习型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从教以来,热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对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全国第二届小学校长大会上做教学研究课《长城》。在20xx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天津小学语文专家评课会上做观摩课《白鹅》。在天津市第七届“双优课”评选中获市级一等奖。参与并主持多项国家级、市区级课题研究。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国家级和市级奖项,并在刊物上发表。

联系地址: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西宁道13号),邮编:300052

「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5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 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 甘 泉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以书信的形式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了转折句式,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的强烈情感。

根据中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本册阅读教学的目标,结合本课的特点将“初步感知书信格式,通过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现实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因此,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及热爱和平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有了一些阅读积累,但本文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他们没有因战争失去亲人的经历和感受,因此在把握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上可能有一定难度。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借助图片再现情景、加配音乐、列举生活实例、联系课文具体事例、各种形式的读、教师声情并茂的叙述等形式,缩小学生对本篇课文理解的情感差、时间差,以使学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这个写信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学习课文。

二、教学目标

⒈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写“牺牲”两个生字,初步感知书信格式。

⒉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两处关键语句和重点词语的意思。 ⒊ 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热爱和平的感情,以及语意转折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相关音乐。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明意理序

⒈环节预设内容

⑴了解书信基本格式,练习生字书写。

⑵了解一个中国孩子向全世界发出呼吁的内容和发出呼吁的原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⒉环节预设方式

教师指导活动

⑴引领学生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

⑵点拨学生学写“牺牲”两个生字。

⑶引领学生了解呼吁的内容和呼吁的原因。

⑷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学生学习活动

⑴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

⑵练习书写“牺牲”两个生字。

⑶认真读课文,了解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了什么呼吁,理解发出呼吁的原因,画出相关句子。 ⑷练习归纳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师生交互活动

⑴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

⑵针对学生学写“牺牲”两个生字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加以评价,相互交流。 ⑶通过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呼吁的内容和呼吁的原因。

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用简练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教师予以点拨指导。

⒊环节难点预设

⑴书写“牺牲”一词,学生可能把握不好生字右半部分的位置和宽窄。

⑵课文主要内容可能一下子难以全面把握。

⒋突破难点策略

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字的特点,适时予以点拨,并且互动评价。

⑵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归纳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书信格式,落实课标对中年级学段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要求。】

(二)品读重点,学习表达

⒈环节预设内容

⑴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⑵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的含义。

⒉环节预设方式

教师指导活动

⑴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体会两个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⑵提出默读要求:画出其他语意转折的句子。

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并示范朗读。

⑷点拨学生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学生学习活动

⑴默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⑵动笔画出语意转折的句子,同桌或小组合作朗读后全班交流阅读理解,读出体会。 ⑶对别人的朗读进行评价。

⑷联系现实和课文内容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师生交互活动

⑴结合上下文,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两个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读书感悟,教师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⑵教师提出默读要求:画出其他语意转折的句子。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流。

⑶学生动笔画出语意转折的句子,同桌或小组合作朗读后全班交流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并示范朗读。穿插引导学生对别人的朗读进行评价。

⑷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和课文内容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⒊环节难点预设

⑴学生朗读语意转折的句子有困难,可能把握不好轻重缓急,表达不出句子特有的情感。 ⑵学生可能对“和平之花”,娇嫩的“和平之花”理解有偏差。

⒋突破难点策略

⑴通过看图片、听音乐以及师生合作读的形式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⑵联系现实和课文内容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中体会关 键 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这一要求,提高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体验的尊重。】

(三)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⒈环节预设内容

⑴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的含义。

⑵背诵积累语言。

⒉环节预设方式

教师指导活动

⑴引读“呼吁”。

⑵点拨学生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并指导背诵。

学生学习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并背诵。

师生交互活动

⑴教师引读“呼吁”,学生跟读“呼吁”内容。

⑵教师帮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并指导背诵。 ⒊环节难点预设

⑴学生可能对句中“为战争敲响丧钟”“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的含义不太理解。

⑵短时间内积累语言可能有难度。

⒋突破难点策略

⑴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⑵提示有效的背诵方法。

【设计意图:完成书后练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积累词句,落实课标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爸爸维和牺牲 ↘

要和平不要战争! 语意转折

世界并不太平 ↗

课文: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敬爱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

您好!

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我和妈妈却接到过您的问候。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zhí)行维护和平行动中壮烈牺牲,您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zhu?)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对此,我和妈妈向您表示深深的谢意。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kuī)’。”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kǎi)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jiù)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wàn)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shu?)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zhù)人间。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mí)漫着战争的硝(xiāo)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xié)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我们一定要像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

敬爱的加利先生,在此,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yù﹞:“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

(qī)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祝加利先生身体健康。

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 19xx年11月8日

16日上午第一节课

「教师简介」

易志军,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勇于探索和实践,执教的阅读课《杨氏之子》在广东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第一名,阅读指导课《我和儿童诗有个约定》获全国二等奖,阅读课《三克镭》获全国二等奖,在广东省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中获第一名。主持省级课题研究,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撰写的多篇论文、案例发表于《小学语文》《小学教学设计》《福建教育》等杂志。 「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 易志军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 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接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 人 为 我,我 为 人 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德国街头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是五年级第下册第八组“异域风 情”中的第一篇课文,根据年段目标、单元训练目标及本文写作特点,本课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德国民族风 情特点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民族风 情特点的,同时积累优美语言。并在学习过程当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能运用学法阅读其他文章。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德国民族风 情特点,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民族风 情特点的,总结阅读方法,并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感受德国民族风 情特点。

难点: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风 情特点的。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1.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我们的祖国名山秀、大川奇,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 情。当我们走出国门的时候,眼睛和心灵还会发现异域的美、他乡的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请齐读课题。

2. 导读引路,明确任务。

(1)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先来看看单元导读,我们该完成哪些任务呢?

PPT: 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 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 情特点的。

(2)学生默读导读提示,自由汇报。

(3)教师小结:咱们不仅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 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这种特点的。(板书:抓内容、识风 情、品语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做这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小结学法。

1. 学习生词,正确书写。

(1)相信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先来检查一下文中的生词。

课件出示生词:脊梁 真切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2)指名读生词,教师相机强调生字的读音。(预设:提示轻声“梁”,多音字“莞”、“应”。)

(3)学生书写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书写。

2. 逐段轮读,明确段意。

学生轮读四个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预设:指导读好长句“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 道上,应接不暇。”)

3. 把握大意,小结方法。

(1)学生借助每一段的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结用“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浏览课文,粗知风 情,小结学法。

1. 学生浏览课文,圈画出能说明德国风 情特点的关 键 词。

2.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归纳板书:奇丽,奇特。

3. 指导朗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 小结抓关 键 词体会的方法。

(四)默读圈画,直奔重点,再悟风 情

1. 课文中的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德国的这种风 情特点呢?请看学习提示:

PPT:默读二、三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奇丽”、“奇特”的语句,并结合关 键 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借助提示自学,同桌交流。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 情。

学生在充分自学,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自由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德国民族风 情特点的,体会相关词句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积累语言。预设如下:

预设A:抓关 键 词,品养花方式之“奇”。

PPT: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 学生抓住关 键 词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2. 品“脊梁”,感受风 情之独特。

(1)还有哪里写出了德国独特的风俗习惯?(板书:花的脊梁)

(2)指导“脊”字的写法。

(3)学生对照图片描述“花的脊梁”。

(4)对比句子,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茎微微向外弯曲,叶子挡住了整个花瓣。

3. 指导朗读,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预设B:想象画面,品街头景色之“奇”。

PPT: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 道上,应接不暇。

1. 想象练笔,体会词句表达效果。

(1)生自由读文段,并说说从哪些词感受到德国风景之奇丽。

(2)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表达效果:两个写花的词语连用,是否显得有些重复?

(3)小练笔:读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2. 想象引读,感受“花的海洋”。

3. 想象朗读,积累优美语言。

教师范读、指名读、背诵。

4. 小结想象画面品味语言的学习方法。

(六)升华风 情,回顾学法,拓展阅读

1. 归纳板书,升华风 情

在德国,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我们走进德国大街时就总看能“花的海洋”。

2. 回顾学习方法。

3. 根据学习提示,拓展阅读《只砍有记号的树》。

PPT:默读《只砍有记号的树》,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想德国这个民族的特点,并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特点的。

(1)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2)小组分享学习收获。

(3)汇报交流,点评。

4.总结。

板书设计:

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9396.png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特 花的脊梁

奇丽 花的海洋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一、听写生词,巩固基础

二、知人论世,感受境界

1.简介作者,初步了解其留 学经历。

2.拓展阅读季羡林《留德十年》《我的人生感悟》《重返哥廷根》片段。

3.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体会“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4.结合作者的留 学经历理解“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的含义。

三、摘抄句段,积累语言

四、小结学法,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季羡林的书籍。

2.搜集反映德国风俗民情的资料。

附:学生拓展阅读材料《只砍有记号的树》

学习提示:

默读《只砍有记号的树》,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想德国这个民族的特点,并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特点的。

只砍有记号的树

19xx年冬,由于战乱,整个德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气氛里,经济崩溃,物资奇缺,老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对普通贫民来说,食品短缺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根本无法熬过漫长的冬天。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能允许老百姓上山砍树。林业部门先在森林里找到老弱病残的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如果砍伐没有做记号的树,将要受到处罚。

当时的德国,几乎将所有的政府公务人员都抽调到战争前线,到处看不到警察,更见不到法官,根本没人来执行处罚。但是,面临国家崩溃的德国人,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们并没有去哄抢树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也没有发生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件。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人在如此糟糕的情况下,还能都忠实地执行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答案只有两个字:认真。正因为德国民众认真地执行政府的每一个规定,德意志民族在经历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之后,又奇迹般地迅速崛起。

课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作者:季羡林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6日上午第二节课

「教师简介」

窦明琦,男,19xx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10余年来,形成了朴素简约的教学风格。执教的《杨氏之子》《凡卡》等课先后获濮阳市和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10余篇教学论文在《河南教育》《辅导员》《基础教育课程》等专业刊物发表或在省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先后荣获河南省“优质课教师”和濮阳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联系地址:河南省濮阳市垂柳街30号濮阳市实验小学。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9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 窦明琦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文短情长。前半部分对童年往事的叙述生动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摹栩栩如生。后半部分写成长过程中对父母两种不同评价的感悟,抒情议论深刻隽永,内涵丰富。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世界,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教学中,牢牢抓住叙事性作品的特点,着眼于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利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教与学的策略予以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誊写、出版、慈祥、歧途、谨慎”等词语。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表达顺序。

(三)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查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有关资料。教师研读并拓展文本,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书写用信笺。

四、教学过程

(一)依题入文,把握内容

1.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写的一个小故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谁愿意在黑板上写课题?师生评价书写情况。

2. 读一读这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反义词、引号、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3. 通过题目,你能不能猜一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体验,理清顺序

1. 课文是怎么给我们讲述这个有趣的故事的呢?请同桌之间合作,分段朗读课文,如果读得正确、流利,就在题目前面画一个笑脸。如果读得还不太熟练,就在题目的后面画一个哭脸。(板书笑脸和哭脸)

2. 抽查指导朗读。

(1)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语气语调和多音字指导)

(2)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生字指导)

(3)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标点指导)

3. 理清文章层次。

(1)同学们再来看我们刚才读的句子,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段的起始句;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板书:七八岁、几年后、现在)

(2)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为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文章的表达顺序,用“||”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三)精品细读,感悟表达

1. 品读巴迪情感变化。

(1)在这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巴迪对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认识一样吗?快速默读1——14自然段,用方框标出表示巴迪心情的词语。

(2)学生交流并在黑板上板书部分词语。(得意扬扬、迫不及待、立刻、自豪感、满怀信心、终于、紧张极了、湿润、沉重、失声痛哭等)

(3)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读懂此时此刻巴迪的心情,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巴迪对两种不同声音的认识。(矛盾、不解、疑惑、困惑、不知所措)

2. 感悟作者表达方法。

(1)父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声音,让幼小的巴迪迷惑不解。快速浏览1——14自然段,看看巴迪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请你用直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他们的话,你会怎么选择?

(2)课件出示并指导朗读爸爸妈妈的话。

(3)除了精彩的对话,对爸爸妈妈的动作描写也很传神,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3. 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1)巴迪面对母亲雨点般的赞扬声和热烈的拥抱,他多么渴望也能得到父亲的赞扬,我们来看这样的细节描写——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你读懂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2)比较阅读: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快到七点钟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走近饭厅,等待父亲回来。七点,父亲没有回来,我猜测着,父亲一定匆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站在饭厅的时钟前,看着秒针在缓慢地转动。七点一刻,父亲还没有回来,好几次我都走到家门口,眼巴巴地望着父亲下班回家的那条小路。七点半,父亲仍然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同学们喜欢那一种表达方法,说说自己的体会。(原文语言简洁且内涵丰富,给读者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加突出了巴迪当时急切、无奈的心情。)

4. 体会巴迪认识升华。

(1)默读第15自然段,想一想,几年后的巴迪理解父母的评价了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交流展示。

理解“不得不承认”(由不解到理解)。

体会修改小说(接纳父亲的评价和建议)。

(3)指名和范读16、17自然段,思考:巴迪成年后,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爱的?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可以在句子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4)体验交流。

①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感激的过程。

②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对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都有了正确的认识,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提醒。)

(5)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四)读写结合,实践运用

1. 指导读写结合。

在巴迪成长的三个阶段,对于父母的爱,他从不解到理解再到感激,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心路历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向我们生动展示这一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巴迪一定有很多话想说给爸爸或者妈妈听。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阶段和其中的一个人,替巴迪向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开头可以这样写:亲爱的爸爸(妈妈),您知道吗?在我(七八岁、不满十二岁、长大成人)的时候——

2. 练写巴迪说给父(母)的话,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写字姿势。

3. 交流展示和评价学生作品。

主要从语言的规范程度,真情实感,借鉴吸纳课文中的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兴趣和效果。

附: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9595.png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0378.png

七八岁 几年后 现在

不解 理解 感激

(学生板书词语)

课 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着我,不住地赞扬。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道。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摸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誊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画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不满12岁。

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详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肃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