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小班艺术活动教案<<大雨和小雨>>

打击乐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打击乐就和适合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活动中,幼儿手、眼、脑、心并用,使大脑建立起复杂的神经联系,让头脑变得灵活聪慧。我觉得小班打击乐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和良好的听节奏的习惯。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乐器的种类较少、破损较多)主观的自身原因(自身的惰性,对打击乐教学理论的缺乏、幼儿没有基础,教学活动中幼儿比较浮躁)导致老师不太愿意上打击乐教学活动,因此,长此以往也就成为了约定的“习惯”------基本不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

最近,随着“奥尔夫”音乐的兴起,通过对老师的培训和传达学习似乎又唤起了老师对打击乐的热情,使老师又有了一种使命感。我想,只要从小班就开始逐步渗透打击乐的内容,我相信对培养幼儿的音乐和非音乐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就本节活动“大雨和小雨”做一下初浅的反思。

一、从“听”入手,培养“听节奏”的习惯。

我觉得培养幼儿“听”的节奏感不单单指靠一个一个教学活动的积累,也可以通过平时的日常环节中来有意培养。如,在开展此活动的前几天我利用上午“欢乐一刻钟”的时间跟他们玩一些有关节奏的游戏。用积木敲敲打打、用身体动作来进行节奏的感受。

二、感受与表现音乐节奏感的强弱。

幼儿对声音大小的感觉有许多生活经历,其中下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雨声有大有小,不同的变化形成了强弱的节奏。我在电脑上下载了大雨“哗啦哗啦”的声音和小雨“滴滴答答”的声音,让幼儿的听觉有一个明显的分辨。再通过“响响的拍手”和“轻轻的拍手”让幼儿探索匹配雨声。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出示图谱,幼儿就能较快的领悟图谱的意思了。然后,再在幼儿理解图谱的基础上我出示两种乐器:串铃和沙球亲子班的漂亮鲜艳的乐器使幼儿产生了强烈的演奏欲望。串铃大大的响声和大雨哗啦哗啦的响声、沙球轻轻的的响声和小雨滴滴答答响声浑为一体这样层层推进,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幼儿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很快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演奏方法和演奏角色。

三、规则培养,抓住首次行为。

打击乐活动中除了培养他们的兴趣之外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尤其重要,也使我想起了邹红传达的有关“秩序感”的理念。这节活动中有两个规则意识:

1、取放乐器的规则。我运用了简短的儿歌来帮助幼儿掌握。“小乐器,轻轻拿,敲敲打打真有趣;唱完歌,轻轻把他送回家。

2、初步学习看指挥演奏,而不是随意打击。在这一环节中重点让幼儿学习看指挥演奏,我运用夸张的的动作来演示,两组乐器由两位老师分角色指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鲜艳漂亮的乐器+老师经验的准备+过程环节的由浅入深的层层推进使活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要上好一节活动,教师往往在活动前都会思考许多因素,包括在活动中幼儿会有哪些不同的反应;然而在活动后教师会根据整堂活动的流程以及师生互动情况作一些课后反思,下面我就针对《大雨和小雨》这节音乐活动,谈谈活动前后的思考。

一、 目标的把握

前: 本次活动是作为音乐活动《大雨和小雨》的第二课时,在幼儿掌握歌曲旋

律的基础上,根据乐曲两段式的特性,鼓励幼儿尝试使用乐器(沙罐)来分别表现大雨和小雨的强弱节奏,由于每名幼儿是手拿两个不同材质的沙罐,所以采用的是集体的演奏形式,而其重点应该是乐器的使用及节奏的把握。 后: 但是从活动内容来看,由于大雨和小雨的沙罐材料是有明显区别的(黄豆

和米),且每一小结的节奏都是相同的,所以幼儿在运用沙罐演奏时表现出的并不是其强弱节奏,而是一种音乐形象,所以在目标上可以适当调整。 二、 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前: 根据歌曲特性,选择了与雨声比较相仿的乐器——沙罐,歌曲内容共分为

大雨和小雨两种,预先想让幼儿使用同种材料运用不同的力度来演奏歌曲(大雨——力度大,小雨——力度小),但由于是小班幼儿,小肌肉发展得还不是很健全,很难通过手臂力量去表现大雨和小雨,所以这一方法是不可行的。在这基础上,我在材料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在沙罐中放置不同的材料来分别表现大雨和小雨,由于轮奏的形式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注意力下降,所以鼓励每名幼儿分别拿两个沙罐进行集体演奏,下大雨时使用大雨沙罐,下小雨时使用小雨沙罐,在演奏时能够正确地选用沙罐并把握演奏的时机。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区分两种沙罐,所以为沙罐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大

雨沙罐是红衣服,小雨沙罐是黄衣服,在衣服外面用记号笔做了大雨和小雨的标记,并且在放置沙罐的篮框中同时贴上相对应的标记,便于幼儿取放。 后: 我对于活动前材料的思考较多,但是没有很好的考虑沙罐数与人数的匹配,

导致最后教师没有了演奏乐器,虽然在这情况下,我及时进行了调整,鼓励一名幼儿与我一起演奏,也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说明教师考虑得还不全面。

三、 情景的创设

前: 我把整个环节进行情景性的创编,小动物们(小鸭子)去找春姑娘的一个

过程,以围绕这根主线展开,教师的角色是鸭妈妈,幼儿就是小鸭子。 后: 但从整个活动而言,我虽然创设了情景,但是其角色意识不明确,起初幼

儿是小动物后来直接转化为了小鸭子,使得情景不能始终贯穿于活动内容中,比较割裂。

从一次观摩活动《猫和老鼠》中,我发现同样是一节音乐活动,但是其

情景始终融入于整个活动中,非常流畅,在有趣的情景中幼儿充分感知了音乐节奏的快慢与强弱,而本次活动最大的特色除了情景贯穿以外,就是活动前的准备较少,幼儿无须掌握很多前期经验,纯粹作为一节新授活动即随堂课,这两点都是与《大雨和小雨》活动的本质区别,是对于以后的活动我们需要借鉴与深思的方面。

四、 每一环节的定位

前: 活动中的每一环节都应该是为目标服务的,本次活动的第三环节是整个活

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师隐性地出示乐器后,鼓励幼儿能够自由探索,通过摇一摇、听一听的形式自主地来选择相应的沙罐。在演奏活动时,我引导幼儿一手拿大雨沙罐,另一手拿小雨沙罐进行有序的演奏,在演奏前能够把沙罐放在膝盖上休息,不要随意地玩弄发出声响,正确把握演奏的时机,养成收放乐器的好习惯。

本次活动我新增添了一项节奏图谱,运用可爱的大小雨滴制成两张下雨

图,鼓励幼儿在演奏歌曲时要学会看图谱,掌握演奏的方法。

后: 在活动时我发现在演奏过程中幼儿的兴趣都比较浓厚,但还是没有养成观

看节奏图谱演奏的习惯。

在感知特殊音效雷声时,由于只有抽象的声音,所以幼儿很难分辨声音

的内容,幼儿起初的回答都达不到教师预设的内容,如果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打雷画面再配上声音,可能效果会好些。

在演奏过程中,我没有指出正确使用沙罐的方法,所以导致有个别幼儿

演奏时会把沙罐胖胖的身体放在下面;另外我还可以在材料上进行调整,换成更小一号的瓶子,这样更便于幼儿拿取及演奏。

通过本次活动,我受益非浅,知道无论是在活动前还是活动后都要有深刻的思考,预设活动中会出现的每一情况,反思不足之处如何去弥补。此外,应该把每次观摩活动中的特色之处有效地运用于自己的活动中,取长补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出适合自己班级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活动内容。

反思过后话反思

《会响的小路》,打开3年前的教案和反思一看,当初第一次执教这个活动时我采用的是先完整欣赏故事,后看图分析、讲述故事,即传统的总分总的形式展开的从反思中可以发现,整个活动的重点当时我没有把握住,小刺猬、小白兔、小蚱蜢这3个小动物走过金黄色的树叶小路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和后面的比喻句,幼儿经过一次活动下来没有完全分清,原因在于欣赏故事老师讲得快了点,故事又不像儿歌那么短,幼儿不易记住,而后来的看图分析过程中,老师也没有设计小动物的模仿动作,故活动显得有点单调、枯燥。

3年过后再来执教这个活动,我给它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首先在活动流程上我采用:看图分析理解 ——完整欣赏——联想迁移 ——延伸活动的游戏体验。

第一个环节:看图分析理解故事。我采用了图片和模仿动作的策略,架起视觉和知觉行动思维桥梁,故事中三只小动物走过小路发出不同声音运用三个不同的象声词,对于幼儿来说这些词语是抽象的,不宜记住的,于是我加入了不同小动物走路的动作如:小刺猬的滚、小兔的跳,在幼儿模仿动作的过程中渗透进这些象声词和后面的比喻句,活动的情景化和动作的形象化帮助幼儿初步理解走路与声音的内在联系,幼儿大胆积极的表现活动气氛一下活跃了,活动的难点在幼儿动静交替的模仿情景中解决了,为后面的幼儿完整欣赏故事,梳理

故事内容降低了难度。

第三个环节:联想迁移。“会响的小路上小刺猬走过了发出“窸窣窸窣”、小兔走过了发出“踢踏踢踏”、小蚱蜢走过了发出“吱嘎吱嘎”,猜猜,小路上还会有谁走过呢?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引导幼儿想、猜,让后再请幼儿模仿小动物走路,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边学并边说 “xx走过小路,发出xxxx的声音”的句式。幼儿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刻得到锻炼,而在这一环节我之所以只请能力强的幼儿说是因为小班上学期的幼儿能力有限,要发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正如纲要中所说的:关注幼儿语言发展的个别差异,关注语言学习环境,强调幼儿语言运用,重视早期阅读教育,注重让幼儿在活动中发展语言,关注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最后一个环节:延伸活动的游戏体验。由于下雨,原定的我带幼儿走一下幼儿园的树叶路,让幼儿亲身体验一回树叶路发出的声音,幼儿无法体验,建议在下次的晨间游戏中穿插进这一活动,并伴随故事,从而让幼儿对这一活动内容起到巩固的作用。

整体而言,作为一个执教者我觉得今天的活动是成功的,通过活动,幼儿不仅理解了不同动物走过小路发出不同的声音,还体验到了故事把他们带到了一个精彩的童话世界,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

帮帮小兔子

活动反思:

在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活动中我始终以一个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语言交往氛围,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

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活动中教师以集体、小组、个别动静交替的形式,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大胆地表述,使每个孩子都开动脑筋,想出不同的办法来帮助小白兔,培养了他们发散性思维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反思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的气氛非常踊跃,但倾听习惯不太好,我没有运用灵活的教育机智来引导他们。活动中我在启发幼儿时,指令性语言不够明确,提问还有待于进一步推敲。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深入贯彻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不断以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

评析:儿歌的不断重复,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印画技能。活动中生生互动,使部分人的经验变成大家的经验,帮助幼儿较好地掌握对材料的方法使用,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三、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我的小鱼会吹泡泡,你们的小鱼会吹泡泡吗?好,现在请你找到一条小鱼,我们一起来变一变吧!

1、提出操作要求:沾色时要用力亲一亲,变的时候也要重一点,不要移动,小手脏了用抹布擦擦。

2、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制作,对有念儿歌的幼儿及时表扬。

(这个念儿歌的宝宝吹的泡泡真漂亮!)

评析: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幼儿通过各种大小的瓶盖,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着美术创作活,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美术技能。

四、教师讲评

*集体欣赏幼儿作品,

*张贴个别作品:比比谁的小鱼泡泡多,泡泡的分布情况。

评析:面向全体幼儿,通过孩子们的集体欣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最后的个别评价应发觉孩子画中的与众不同:可以是泡泡多、大小不一、重叠等等,让孩子感受作品的美。

活动后反思:

孩子天生爱尝试、爱体验,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活动中孩子边做游戏边学本领,比较专注和投入,特别是当老师念完儿歌变出泡泡的一刹那,孩子们都开心地拍手。在操作活动中发现个别孩子们的作品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泡泡的重叠和大泡泡包住小泡泡,以及幼儿熟练的技能,足以体现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这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情感、美感等经验正在悄然地增长着。

活动中也留下了几许遗憾:

*由于我环节过度太快,个别孩子在操作中只会用一样大小的瓶盖作画,使画面缺乏生动性。

*评价是时应多角度欣赏,发现每个孩子作品的闪光点。

文章录入:要塞中心

小松树反思

教学目标:

1.能用对角折的技能折成三角形,再粘贴成小松树。

2.能按大小由下向上排列三角形。

重难点:把折好的三角形按大小排列

课后反思:由于课前很匆忙,在带领孩子们观察小松树时,没有仔细观察,而是远远往去,远远往去看不

到树的下半部分,因此在我开始部分提问时,孩子们只能说出松树上面尖尖的,上面小,下面大。没有说

出树干是怎么样的等等。看来课前准备非常重要,以后紧记在心。在基本部分中,我出示范例让幼儿再一

次观察老师用彩纸做成的小松树,小松树有几个三角形组成?它们是怎么排的?孩子们都能说出三个三角形,上面的三角形最小,下面的最大,于是我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谁想想办法把这张正方形纸折成三角形?”想不到,我没有示范正方形对角折的情况下,孩子们也能把正方形纸折成三角形,看来这几天孩子们拿着纸折来折去,已有了折纸的一定经验了,正方形折成三角形不成问题,今天的重难点:把折好的三角形按大小排列,为了攻破重难点,我把三个三角形从小到大排列,边讲解边粘贴最后添上树干,在幼儿操作前讲解了规则,愿以为规则讲解很到位,但是当看到有几个孩子在正方形折成三角形时,把彩色纸折在反面,白色纸的折在正面,才发觉我在讲解时没有提醒彩色纸的正反面,能力强的幼儿在能按三角形按大小排列,但能力差的幼儿不会排,我想如果我在准备三张大小不同的绿色正方形蜡光纸时,大小应该再明显一点,那能力差的孩子也许也能分清楚。

总之,一堂课下来,总有许多遗憾,有待我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小松树的反思

教学目标:

1.能用对角折的技能折成三角形,再粘贴成小松树。

2.能按大小由下向上排列三角形。

重难点:把折好的三角形按大小排列

课后反思:由于课前很匆忙,在带领孩子们观察小松树时,没有仔细观察,而是远远往去,远远往去看不到树的下半部分,因此在我开始部分提问时,孩子们只能说出松树上面尖尖的,上面小,下面大。没有说出树干是怎么样的等等。看来课前准备非常重要,以后紧记在心。在基本部分中,我出示范例让幼儿再一次观察老师用彩纸做成的小松树,小松树有几个三角形组成?它们是怎么排的?孩子们都能说出三个三角形,上面的三角形最小,下面的最大,于是我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谁想想办法把这张正方形纸折成三角形?”想不到,我没有示范正方形对角折的情况下,孩子们也能把正方形纸折成三角形,看来这几天孩子们拿着纸折来折去,已有了折纸的一定经验了,正方形折成三角形不成问题,今天的重难点:把折好的三角形按大小排列,为了攻破重难点,我把三个三角形从小到大排列,边讲解边粘贴最后添上树干,在幼儿操作前讲解了规则,愿以为规则讲.

小班数学《大的的小的》反思。本次活动有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出示两只熊让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说出哪只大,哪只小,然后过渡到让幼儿给两只熊送礼物,最后是游戏找朋友。本次活动难点是区别大小并进行分类,会用语言表达“大的XX给大熊,小的XX给小熊” 。

在活动开始时,我首先准备了一大一小两只熊,请小朋

友观察比较,哪只熊大,哪只熊小,这一环节结束后,让幼儿把两只熊送到事先准备好的两间房子里,并强调大熊喜欢

住大房子,小熊喜欢住小房子,幼儿很快地比较出了房子的

大小并把两只熊分别送到他们住的房子里。到了给两只

熊送礼物的环节,我说今天是大熊和小熊的生日,我们给他们送些礼物好不好,记住了大熊喜欢用大的东西,小熊喜欢用小的东西,我们送礼物的时候一定要说“大的XX给大熊,小的XX”给小熊,大多数幼儿的礼物都送对了。可是由于幼儿刚入园不久,语言表达能力还很弱。许多幼儿不会把这句话连贯地表达出来。第三个环节是今天大熊和小熊收到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想到草地上去玩了,他们邀请小动物们一起玩,大熊和大的动物玩,小熊和小的动物玩,幼儿拿出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小动物送到草地上,这一环节和第二个环节差不多,幼儿的操作很快地完成了而且兴趣浓厚。

通过上课、反思,我意识到本次活动有不足之处。在整

个活动中,一个环节向下一个环节过渡时,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幼儿操作,老师过多的去牵着幼儿走,应该让他们独立完成,这样才能看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掌握的差异,以对个别没掌握的幼儿进行巩固辅导。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耽误了一些时间,使得整个活动的时

间有所延长。在本次活动中,我的语言组织还不够精炼、生

动有趣,导致一小部分幼儿注意力分散,与此同时更要

对幼儿的常规教育做进一步的强化,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不能忽略地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