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新课改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渐得到更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正在努力地实现着角色的转变。我们教师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新课程可喜变化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二、新课改下教师观念的重新定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以往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而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下产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也能发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三、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关系,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和强化。纵观目前的数学课堂,几乎所有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情

景,其效果怎样呢?现象一:过于频繁,有的老师不管是简单的问题,还是复杂的问题都要小组讨论。现象二: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几个学生就围在一起叽哩呱啦,满教室都是嗡嗡作响的声音,老师还要强调“讨论声音响亮一点”,可谓是异常热闹。如果听听学生的讨论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与课堂教学毫无关联。现象三:主次分明。通常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时,好学生占据着整个小组的发言大权,中差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能是当配角,只有听的份。如何减少这些低效率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呢?就是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关系。

2、处理好数学化和活动化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指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由于一些教师认识上的绝对化,在实际的数学活动中,过分突出“活动化”,而忽视了数学学习的本质——“数学化”(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合理组织的过程),甚至将“活动化”完全取代了“数学化”。

3、处理好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师者”的地位,忽视了学生才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主导,所以就决定了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只能以灌输、接受为主,这也是直接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如出同一模子,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原因之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彻底转变并改变这种局面,新课程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数学课程的独特优势,培养个性鲜明,具有很强探究能力和精神的人才。“探究学习”是我国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模仿科学研究的方式,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和概括出来的一种全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学习方式。但有人认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是相互排斥的,甚至认为没有“探究”就不是数学教学,这种观点显然是偏颇的,不正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请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唯一的方式。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历来有许多主做法。作为学习方法之一的接受式学习也有机械性接受、被动性接受和有意义的接受等几种形式,我们在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同时,不能忽视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式学习。即使是同一节课也应该做到“探究”和“接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找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

四、新课改下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

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

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第二篇: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单位:广西桂平市大洋中学   姓名:覃祖海

提要:在新课改大潮中,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教学理念都受到很大冲击,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探索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一、重视情景创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二、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休学生。四、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在新课改理念下,只有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目标。

关键词:   新课改理念     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和新课程理念在全国各地有计划地推行,数学教学百花齐放,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传统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遭遇到强有力的冲击。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它的应运而生,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这样几点作法。

一、重视情景创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教师应结合具体数学内容,尽量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展开。要创设这种模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下,能有效地启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合理地、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主动构建数学模型,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数学知识。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最终还要回到生活。“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再现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里指出: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联系。比如我在教《打折销售》时,没有给学生出一系列干巴巴的题目,我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调查现在的商家主要有哪些促销手段。学生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商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打折,一种是送礼券。于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问题情景:假如现在有两家鞋店竞争,一家打出了8折的旗号,另一家则推出买100送20的活动,你作为消费者,到那一个店购买东西更合算。学生经过讨论也没有达成一致,结果出来三种意见:前者便宜;后者便宜;一样。这种讨论当然是建立在学生感性的基础上,并没有经过仔细计算。于是我就开始引导学生算这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题目:前者打8折,也就是说花80元就可以买到100元的商品;后者的折扣是100/120≈8.3折,也就是说买100元的商品需要83元,由此可见,买前者的商品更合算。像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获得生活知识,两全其美。

二、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应该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从中探索发现规律,并和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并能够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比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动手实践平台:将学生按每组4人分组,以组为单位按要求动手实践:1、制作等腰三角形纸片,并标上顶角、底角、腰、底边。2、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叠在一起。3、提出问题:你们能发现什么?4、讨论你们的发现,写出结论。此要求提出后,学生有做纸片的、折纸片的、度量的、议论的等等汇集成一片,整个课堂的教学都呈现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热烈气氛。他们纷纷展示各自的成果:1、两个底角相等,2、两腰相等,3、折痕是对称轴,4、折痕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5、折痕把底边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对“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知识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来,亲身获得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数学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 承认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评,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都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第七章复习题第9题解方程组时给出如下的解法:,解: 由①得,……③,由②得……④,③+④得20=60,=3,把=3代入④得:=2,∴,我刚讲完,就有一位学生说,老师,你这样解方程组比较麻烦,我有更简单的方法。我马上让他表达他的解题过程:解:①+②得=3,把=3代入①得,3=6,=2,∴。当时,我没有高高在上的意识,没有权威的意识,而是马上表扬学生:“你太棒了,你的解法确实比老师的解法简单、灵活。”并指出:这种解法突破常规思维,能够根据方程组的特点,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与技巧,有创造性。没想到那位学生因此对数学更加痴迷了,常常与我争论数学问题,课堂上发表自己看法的人也随之越来越多,学生们都说,上数学课比较轻松,氛围比较好,他们都爱上数学。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真正放下架子,抛开种种思想的束缚,尽可能多的表扬学生,对学生要多了解,不同难度的问题要有目的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解决,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看到自身的价值,让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感,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效果就好,教学环境就会变得更加宽松和谐,它就象阳光、雨露,成为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动力。

四、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传授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和专家、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对教材从全局着眼,整体上认识教材,深刻分析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教学目标,了解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使书本知识向生活水平回归,向学生们回归。教师更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补充、重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只有用好教材,活用教材,融入生活,才会对学生的数学观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学习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o”的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一条边形的道路,有一辆汽车绕此道路跑一周,回到起始的位置,则它的方向改变了多少度?”结论:由于只转了一圈,因此它的方向的改变总计是360o,对三角形来说是360o,对百边形、千边形也是360o,这个值是不变的。这样学生对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o的知识理解就更加深刻。再如,教学了方程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之后,我增加了这样的应用题:学校生物研究小组的学生在3名老师带领下,准备到观音山森林公园考察、采集标本。联系了甲、乙两家旅行社,他们的定价都一样,且对师生都有优惠,甲旅行社表示带队老师免费,学生按8折收费;乙旅行社表示老师学生一律按7折收费问(1)若两家旅行社的实际收费正好相同,问该科技小组共有多少名学生?(2)怎样选择旅行社比较合算?还可以增加出租车、电信、水、电等收费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这样教学就能够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知识能给他们带来许多便利与实惠,会成为他们终生的财富。

总之,在教学中注意合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及优势,寓教于乐,使学生产生愉快心情,让学生真正地“快乐学数学,享受数学”激发学习动机,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朱幕菊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4

(2)《新课堂的理念与创新》,教育部人事司组织仿写,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3)《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夏惠贤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张天宝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