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磨课课例

幼儿“诗歌教学游戏化”的实践与研究

——中班诗歌《捉迷藏》课例研究

乐清市机关幼儿园

一、研究背景与主题

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解决教师教学困惑的重要途径,也为一线教师共同分享、共同合作、相互学习和相互提高创设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课例研究主要是教师共同体围绕一个课例一起设计方案,一起参与观课,一起分析反思,一起改进提升,一起分享成果的研课过程。而本学年,在全市大力推进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的大背景下,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也成为目前学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结合本学年全市幼儿教师语言学科素养提升方案,使每一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改进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教学智慧,促进了专业成长。

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语言课堂才是高效的语言课堂?教师的提问怎样体现有效性?故事、诗歌教学中,如何让幼儿感受情境,体验情感?教师如何积极地回应幼儿的回答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而捉迷藏一直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每当孩子们玩到“捉迷藏”的游戏时,他们总是那么的兴奋、开心。诗歌《捉迷藏》正符合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诗歌里作者将黑夜、太阳和各种颜色都赋予了生命,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描述了太阳被黑夜蒙住眼睛和各种颜色玩捉迷藏游戏的全过程。其结构简单,而且游戏性、趣味性强,非常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了“游戏”是本次活动的关键,整个活动过程既是“游戏”的过程,也是“理解诗歌”的过程,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通过“自主游戏——欣赏诗歌——创编活动——生活拓展”四大环节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乐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集中体现“解放、游戏、体验、轻结果”四大特点。现拟用“捉迷藏”为题,紧扣教材,把设计、实录、研讨、反思等一系列过程予以呈现,旨在与同行们交流与探讨。

二、我们的实践

团队教师通过“找线索——定目标——找重、难点——定策略——写教案”的思路,对文本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解读。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认识颜色与相应事物之间的关系。(重点)

2、引导幼儿细心倾听,体验诗歌所蕴涵的游戏意味。

3、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习用“xx躲在xx里”的句式进行仿编。(难点)

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环节:通过玩捉迷藏引入主题,知道捉迷藏的游戏规则。

第二环节: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游戏活动,进一步了解捉迷藏可以躲藏在和自己颜色一样的地方。

第三环节:引导幼儿进行句式仿编,教师进行简笔画记录,,让幼儿在创作中形成句式仿编。

[第一次课堂的实录]

第一环节:我们来玩捉迷藏。

1、    师:你们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吗?怎么玩?

幼1:一个当找的人,另一个人躲藏起来。

   幼2:找的人要蒙上眼睛数数。

2、    师:许多人藏,一个人找;找的人需要蒙住眼睛数数。

(玩捉迷藏游戏一次)

3、师:为什么你会被发现?

   幼1:因为露出了脚。

   幼2:老师站得高,看得远。

   幼3:因为发出声音来了。

4、师:怎样才不会被发现?

   幼:要不发出声音,把自己藏得好好的。

   (引导幼儿学说:静悄悄)

第二环节:颜色宝宝捉迷藏

片断一:

1、师:这里有许多的颜色宝宝,看看都是谁?

   幼(集):红色、白色、绿色、蓝色和黄色。

2、师:颜色宝宝要和太阳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请你带着它们找个地方躲一躲。(幼儿带着色卡游戏)

3、师:说说为什么要躲在这里?

幼1:因为这里高,太阳看不见。

幼2:因为这里可以藏得很好。

幼3:因为藏在这里太阳会看不见。

幼4:因为白色和白云是一种颜色,太阳会找不出来。

幼5:因为绿色藏在小草里,太阳会看不清楚。

......

教师小结:原来除了可以躲在隐蔽的地方,躲在和自己颜色一样的地方让别人看不见。

片断二:(教师结合FLASH朗诵)

1、师:是谁把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

   幼1:是黑云。

   幼2:是乌云。

2、师:绿色躲在哪儿?为什么?

幼1:绿色躲在小草里。

幼2:绿色躲在树叶里,因为它们都是绿色的,不容易被找到。

3、师:其它的颜色都躲在哪儿呢?谁能用诗歌里的话回答我。

   幼1:红色躲在玫瑰里。

   幼2:黄色躲在菊花里。

   幼3:白色躲在云朵里。

   幼4:蓝色躲在天空里。

3、    师:为什么太阳一睁开眼睛就能把它们一下子全都找出来了呢?

幼1:太阳眼睛亮。

幼2:太阳站得高。

幼3:太阳有光。

幼儿互换胸牌,边游戏边朗诵

第三环节:再来藏一藏。(创编诗歌,教师用简笔画记录)

1、师:绿色还可以藏在哪里?

   幼1:森林里。

   幼2:草丛里。

幼3:花枝里。

幼4:绿纸里。

2、师:黄色还可以藏在哪里?

   幼1:黄花里。

   幼2:黄颜色里。

   幼3:阳光里。

   幼4:南瓜里。

3、师:白色还可以藏在哪里?

   幼1:衣服里。

   幼2:棉花里。

   幼3:汽车里。

4、师:蓝色还可以藏在哪里?

幼1:蓝花里。

幼2:蓝莓里。

幼3:蜡笔盒里。

5、师:红色还可以藏在哪里?谁能用完整的话来说。

   幼1:红色躲在苹果里。

   幼2:红色躲在被子里。

幼3:红色躲在屋顶里。

幼4:红色躲在草莓里。

幼儿全体朗诵仿编诗歌

【第一次课后研讨】

执教教师:本次教学活动本意是希望幼儿通过几次游戏,在轻松地氛围下理解诗歌内容了解颜色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创编。虽然活动最后目标基本能达成,但整个流程感觉不顺畅,并且语言也不够精炼。第二次游戏时很多孩子只藏在天空、白云和大树下,因为这两个背景贴在桌子上,其他的都贴在小椅子上,桌子后面相对椅子后面要藏得深些,在教具摆放教具还要重新斟酌的寄出上,其实老师的引导也很重要,可以先和孩子们商量,颜色可能会躲在哪儿,为什么。

师1:教师的问题太繁琐了,这就需要改进提问的策略。要把问题重新梳理一下,注意扩散性提问的运用。最后的创编环节刚开始孩子们的思维都不是很活跃,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孩子去大胆创编。

师2:捉迷藏的游戏一共玩了三次,这点比较费时,并且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游戏内容差不多,可以把一、二两次游戏合并成一次。

【第一次试教后策略改进】

问题一:

目标是先导,活动过程中目标基本能达成,但整个流程感觉不顺畅。

策略改进:调整环节,去掉第一次游戏,只做简单的游戏经验回顾。

问题二:

进行游戏时背景教具摆放不合理,而教师对背景又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

策略改进:

背景图摆放在同一高度,并在游戏开始前进行背景介绍,

问题三:

在幼儿根据诗歌进行游戏时,个别孩子还是随便躲,而教师也没有指出其颜色上的错误。

策略改进:

游戏中应指出个别颜色的错误并让其他幼儿帮助纠正。

问题四:

创编环节中孩子们的思维都不是很活跃,

策略改进:

教师的引导语应做有效的改进,语言组织要清昕明确,鼓励孩子多方位的思考,而不是限制在活动室范围内。

问题五:

在完整欣赏诗歌后提问较简略,没有将诗歌内容落实好,以至于孩子们不够熟悉诗歌。

策略改进:

增加诗歌欣赏的次数,由第一次欣赏完课件——教师操作课件让幼儿回答诗歌里的内容——完整欣赏诗歌——幼儿学说——边玩边学。

【第二次课堂实录】

第一环节:我们来玩捉迷藏

片断一:

1、师:你们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吗?怎么玩?

幼1:一个当找的人,另一个人躲藏起来。

   幼2:找的人要蒙上眼睛数数。

2、师:你们有哪些捉迷藏的秘诀呢?

   幼1:要把自己藏得很好。

   幼2:要把自己藏在不被别人容易看到的地方。

   幼3:不能发出声音来。

教师进行小结:许多人藏,一个人找;找的人需要蒙住眼睛数数,躲的时候要静悄悄的。(引导幼儿学说:静悄悄)

片断二:

1、师:颜色宝宝要和太阳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请你看看花园里都有什么?

  幼1:花园里有玫瑰花。

  幼2:花园里有小草和树。

  幼3:花园里有天空和白云。

  幼4:花园里有菊花。

教师请幼儿带着颜色宝宝去花园里捉迷藏一次,要求藏在颜色宝宝喜欢的地方。

2、师:说说你为什么躲在这里

幼1:天空很大能把我藏好。

  幼2:大树能挡住我。

  幼3:我的绿色宝宝和小草的颜色一样。

……

第二环节:颜色宝宝捉迷藏。

(教师结合FLASH朗诵)

1、师:是谁把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

   幼1:是黑云。

   幼2:是乌云。

2、师:绿色躲在哪儿?为什么?

幼1:绿色躲在树叶里。

幼2:绿色躲在小草里,因为绿色宝宝很聪明,颜色一样就不容易被找到。

3、师:黄色躲在哪里。

   幼集体:黄色躲在菊花里。

   师:为什么要躲在菊花里呀?

   幼集体:因为它们的颜色一样。

4、    师:蓝色躲在……

幼集体:蓝色躲在天空里。

5、    师:白色躲在……

幼集体:白色躲在云朵里。

6、    师:红色躲在……

幼集体:红色躲在玫瑰里。

7、    师:为什么太阳一睁开眼睛就能把它们一下子全都找出来了呢?

幼1:太阳站得高。

幼2:太阳有光很亮,照出了颜色宝宝。

教师小结:有了阳光,我们就能看见世界上各种各样的颜色。

跟着教师完整朗诵诗歌一遍后,幼儿互换胸牌,边游戏边朗诵

第三环节:再来藏一藏。(要求用“xx躲在xx里”进行创编教师用简笔画记录)

1、师:绿色还可以躲在哪里?请用完整的句

   幼1:绿色躲在颜料里。

   幼2:绿色躲在青苹果里。

2、师:黄色还可以躲在哪里?

   幼1:黄色躲在月亮里。

   幼2:黄色躲在香蕉里

   幼3:黄色躲在太阳花里  

3、蓝色还躲在哪里?

幼1:蓝色躲在大海里。

幼2:蓝色躲在椅子里。

4、师:白色躲在哪里?

   幼1:白色躲在棉花里。

   幼2:白色躲在汽车里。

5、师:红色躲在哪里?  

幼1:红色躲在苹果里。

幼2:红色躲在梅花里。

幼3:红色躲在草莓里。

幼儿全体朗诵仿编诗歌

教师小结:原来捉迷藏不但可以躲在隐蔽的地方,还可以躲在颜色相同的地方。

第四环节:你来藏,我来找

师:叔叔阿姨今天也想和我们捉迷藏,你能把他们都找出来吗?(播放课件)

幼1:叔叔躲在墙壁里。

幼2:阿姨躲在水果蔬菜里。

幼3:叔叔躲在轮胎旁边。

教师小结:原来捉迷藏还可以和环境相融合。

【第二次课后研讨】

执教教师:通过第一次的试教,反思,结合个人与集体的想法与智慧,这次的感觉好多了,环节上没有问题,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在组织活动时,不再是一味的背教案、走教案,而是融入了对幼儿充分尊重、信任和引导;不再是“牵”着幼儿的鼻子走,而是引发幼儿的好奇、兴趣、自主探究,教学效果还不错。

师1:在活动中,提问“是谁把太阳的眼睛蒙上?”孩子们还是回答:乌云。我看这还是课件的设计有问题,能不能把动画进行改进,而且我觉得应该让孩子更清楚明白黑夜的特征——看不见东西,

师2:创编的环节还是看到了实际的创编效果,孩子们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好像真的成了诗人了!环节四的加入,虽然很受孩子们的喜爱,但是不是有偏离主题的因素,是不是再贴近主题一些。

【第二次试教后策略改进】

改进一:根据诗歌内容重新设计课件,明确展示黑夜的特征及其颜色宝宝的隐藏,加入音乐增添诗歌的意境。

改进二:孩子们在互换颜色胸牌时出现争议,浪费了一些不必要的时间,这一环节省略掉。

改进三:环节一进行了调整,在音乐声中,以游花园的形式引入活动。

改进四:仿编时教师的提示语言应清楚、规范,将提问“颜色宝宝还可以藏在哪里?”改为“颜色宝宝除了躲在这些地方,还躲在什么里面?”;教师不要刻意点明颜色,可以简单的说“白色躲在汽车里,红色躲在颜料里”等等。

改进五:最后一个环节只能作为课后延伸活动进行。

【第三次课堂实录】

第一环节(片断):我带颜色捉迷藏。

(听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去郊游)

师:今天天气可真好,老师带你们去游一个美丽的花园,看看有什么?

幼集体:有小草、树叶、菊花、蓝天、云朵、玫瑰花。

第二环节:颜色宝宝捉迷藏。

(观看课件,欣赏诗歌)

片断一:

1、师:是谁把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

   幼:是黑夜。

2、师:黑夜来了,是什么时候?我们还能看得见东西吗?

   幼1:黑夜来了,是晚上。

   幼2:黑夜里很黑,我们什么都看不清楚。

3、师:黑夜用什么把太阳的眼睛蒙上?

   幼集体:用手帕。

   师:是什么样的手帕呀?

   幼集体:长长的手帕把太阳的眼睛蒙上?

   教师带幼儿学说第一句。

4、师:数到几的时候,颜色宝宝们要躲在自己喜爱的地方。

教师带幼儿学说第二句。

片断二:

1、师:绿色躲在哪儿?绿色宝宝快快躲好。(请绿色宝宝去躲在小草和树叶前)

幼集体:绿色躲在树叶里;绿色躲在小草里。

师:为什么?绿色要躲在这些地方?

幼集体:因为绿色和小草和树叶的颜色一样,就不容易被找到。

2、师:黄色躲在哪里。(请黄色宝宝躲菊花前)

      幼集体:黄色躲在菊花里。

      师:为什么要躲在菊花里呀?

      幼集体:因为它们的颜色一样。

3、  师:蓝色躲在……(请蓝色宝宝躲在天空前)

幼集体:蓝色躲在天空里。

4、师:白色躲在……(请白色宝宝躲在云朵前)

幼集体:白色躲在云朵里。

5、师:红色躲在……(请红色宝宝躲在玫瑰前)

幼集体:红色躲在玫瑰里。

6、  师:为什么太阳一睁开眼睛就能把它们一下子全都找出来了呢?

幼1:太阳站得高。

幼2:太阳有光芒就照出了颜色宝宝。

教师小结:因为天亮了,有了阳光,我们就能看见世界上各种各样的颜色。

师:玩捉迷藏真开心!我们用开心的语气来边玩边朗诵这首诗歌吧。(要求:开

始数数时再躲,躲在背景的前面,要边朗诵边游戏。

第三环节(片断):我请颜色捉迷藏(观看课件)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的颜色藏在各个地方,请你用诗歌句式说说。

幼1:粉红躲藏在毛衣里。

幼2:桔黄躲在桔子里。

幼3:紫色躲在茄子里。

幼4:褐色躲在巧克力里。

……

通过第一第二次磨课,我们边改边学,不断成长,我们的第三次试教可以说是焕然一新,梁老师对幼儿的提问抓得很细,思路比较清晰,衔接自然,教学方式多样,课堂设计也比较新颖,都能落实到知识点上,孩子们的回应很积极,这次的活动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都表现得很棒,活动氛围活跃,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经过这三次试教,我们真觉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三、我们的认识

通过对这首中班诗歌《捉迷藏》的课例研究,教师对于歌诗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诗歌意境的创设、教师的提问、师幼互动以及幼儿的游戏、对话、创编等等教学策略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对教学实施的策略有效性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优秀诗歌作品。

诗歌的特点是语言精练、内容生动、想象丰富,有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易懂易记,且适合幼儿朗诵。幼儿园各年龄段的诗歌,情感洋溢,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并集中体现了艺术语言的形式美特征,给幼儿以强烈的美的刺激,形成情感的共鸣。在我们以往的教材及各类儿童杂志中拥有数目繁多的幼儿诗歌作品,如何在这么多的诗歌作品中甄选出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作品,同时又丰富我们的主题建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拥有一双识别美的智慧的眼睛,拥有一颗辨别美的敏感的心灵。

有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它所蕴藏的魅力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的。如我们这次在中班年龄段安排的诗歌《捉迷藏》,这是一首比较老的诗歌了,但它的语词、意境的优美以及游戏性、趣味性的比喻让幼儿有种浓浓的亲切感。当然,如何让这么一首好的诗歌作品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则需要我们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领。而欣赏这样一篇幼儿喜欢的、所能感受、理解的诗歌作品,其作用不是一般的词汇丰富、简单的谈话引导等所能比拟的。

其次、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具展示诗歌的游戏性。

我们都知道,幼儿阶段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事物的理解、学习依赖于对具体形象的感知,操作、体验。

诗歌的内容不同,意境也不同,教学方式也不同。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依据诗歌中的内容,创设美的意境,让幼儿在视觉上有美的整体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孩子的眼睛是锐利的,美的意境能使他们动情,使他们感到快乐。如诗歌《捉迷藏》,我们先是创设一个优美的环境—(花园),让孩子们在美丽的花园中做游戏,这样不仅让孩子愉快地融入诗歌中,而且,还会伴随一种渴望交流与产生表达感受的冲动。若孩子能运用类似诗歌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是一种学习的提升。

第三、以教师对诗歌准确深刻的感悟影响、带动幼儿的生活经验。

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丰富、更加具有语义上的确定性和可辨认性,经常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作用于幼儿的情感世界,让幼儿将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到活动中去,从而轻松愉快地去理解作品带来的快乐。

在诗歌的引导方面,一首既成的诗歌作品,需要教师借助提问以及小结一步一步让幼儿融入其中,让他们有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着诗歌的美,并能用美的语言和动作与教师产生互动。如诗歌《捉迷藏》,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呈现的问题,即:是谁把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黑夜来了,是什么时候?我们还能看得见东西吗?为什么?绿色要躲在这些地方?带着想象去思考是一种美的探究活动,而诗歌中出现的颜色宝宝捉迷藏是一个想象的起点。绿色躲在苹果里,绿色躲在森林里,绿色躲在颜料里,颜色和相应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这里对于诗句的理解、创编就是诗歌学习的重点了。在诗歌理解中更是加入了让幼儿游戏的成分,这既是对幼儿学习所得的一种检验,也是给幼儿创设了一个玩中学的机会。每个孩子在游戏中都很投入,而且创编的内容都非常到位。

我们在进行一个诗歌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所指向,层层深入,鼓励幼儿充分想象、表述,在美的体验与感受中学习诗化的语言,并逐渐内化为初步的文学素养。老师根据诗歌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展开想象,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也是为以后仿编诗歌作铺垫。

第四、调动多种感官,引导幼儿多通道地感受儿童诗的艺术美。

诗歌是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美的形象隐含在诗歌的语言中。在教学中,我们应为孩子提供多种艺术想象的空间,使诗歌中的形象在孩子的大脑中丰满,鲜活,细腻,达到形象美的体现。

比如,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辅之以幼儿的游戏活动、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尤其是近年来音乐领域出现的大自然音乐等。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可以经常创编一些与内容相符的游戏活动,将幼儿的心体会诗歌的内涵和游戏化的意味,将教师的体验通过“玩“的形式化为幼儿自身的体验,孩子们在自然而然的感受中都会无意识地加以模仿,内化为自身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感受,再辅助于其他的教学设计,使整个诗歌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全方位的享受。

第五、为幼儿的生活体验提供想象和创编的机会

仿编诗歌是一种融思维、语言发展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幼儿的学习从模仿开始,仿编诗歌很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创编活动,给孩子一个自由想象的支架,让他们在一个可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创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庞凤兰著 ,《幼儿教师语言的魅力》[ J],宁夏教育,2009

3、陈瑾著 ,《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与语言策略》[ 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   

4、袁梦著,《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5

5、陈大伟著,《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