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乐园主题活动反思

《动物乐园》主题活动反思与评价

在主题活动开始前家长能积极地配合老师和孩子一起从多种渠道收集《动物乐园》的资料。活动中,我们会为幼儿介绍一些常见的动物,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增进对动物的亲近之情,学会关心和珍爱小动物;同时让幼儿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由此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动物的热情。整个主题活动还融入了各个学习领域的诸多教育元素,能使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全面的认识动物。

作为小班的年龄特点老师只能选择性的开展适合此年龄孩子的活动,在美工区材料的投放过程中,进行了针对小朋友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活动区里孩子们通过玩色游戏,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态度非常认真,并乐在其中,完成的画小鸡对班级环境也是一种很好的装饰,也可以说是我班的一个景观,上面留有每个孩子的印迹。他们感到非常可亲,同时有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喜欢。

活动中幼儿学习了歌曲《小鸭小鸡》《蚂蚁搬豆》《我爱我的动物》,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有比较强烈的表现的欲望,总是试图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现模仿小动物的动态特征,非常的棒。

通过体育游戏他们能进一步释放对动物的热爱,不同的动态表现的是不同的动物,男孩子们更是情绪高涨。通过《动物乐园》的系列活动我感觉孩子们从能说出动物的名称作为一个路径在其延伸过程中逐步的分支,让老师能了解他们对动物不同维度的兴趣点和程度。

作为老师感觉这个主题。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主题活动之一,因为人类有亲自然性,特别是儿童他们很多时候会认为动物和自己是同类,难道不是吗?,成人可能会觉得动物很脏有怪味,但孩子不会。小朋友对他们比较熟悉的动物或通过图片展示的动物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这一探索活动使孩子们进一步的的深化对动物习性和生活方式等的了解。

总之《动物乐园》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在这个春天有了很多的体验,相信也给大家留下了更多的回忆。

不足:感觉孩子们和动物直接接触的机会还是太少,他们更多的是从书本,图片或电视上认识了解动物。这可以从他们看到活生生的动物时的兴奋、大叫或惊讶表情充分的体现。

 

第二篇:《动物乐园》教学反思

《动物乐园》教学反思

《动物乐园》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数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号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以“动物乐园”为情境的主题图引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主题图中选比较的对象进行比较,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运用了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又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教学中要注意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表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更没有符号意识。因此这节课中利用各种形式,把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很快掌握比较方法以及建立数学符号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就必须先树立符号意识,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在一年级“认数”单元,教材十分注意加强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在认识了1—5以后,教学几和第几的认识,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也可以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教材还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数的大小概念,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在教学“=”“>”“<”

的认识时,例题提供了童话场景“动物乐园”,从不同动物只数的比较中,抽象出数的大小关系。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与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数形结合。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只数,以此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抽象出“4=4”,认识并理解“=”的含义,使学生知道,当两个物体个数“同样多”时,可以用“=”来表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运动会上松鼠和小熊的只数,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使学生明确松鼠只数比小熊多,小熊只数比松鼠少,从而建立“多”“少”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还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抽象出“5>3”和“3<5”,认识理解“>”“<”的含义,学会用“>”“<”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符号意识的培养需要坚实的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习符号化的多种途径,允许个性化地表示符号;逐步体会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感受符号在理解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