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教学反思

《在家里》教学反思

朱枫

《在家里》一课是一年级上册识字(一)部分的3课。本课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他是孩子们在学完拼音后的一个识字课,从这一课起,孩子们开始学习词语、句子以及偏旁笔画,可以说是知识点比较全面的一课。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知识水平,要让他们充分借助刚学完的拼音来学习识字、读词读句。所以在教学生字环节中,无论是学词还是识字都有一个环节就是带拼音让学生认读。课上的效果证明这种辅助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课的内容非常浅显,重难点就是识字写字。考虑到学生们刚刚学完拼音,有的学生还处学拼音课型状态,对于这种识字课还比较生疏,所以,要想让孩子们高质量识十几个字,就必须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将课本中的识字任务变成孩子们喜欢的形式--------游戏!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了几个识字游戏:第一个是看电视节目,电视是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在课件中呈现一台电视,本课所有生字都在这台大电视品屏幕上逐一出现,孩子们快速将出现的生字读出来,情绪很高涨,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第二个游戏是生字连词,将本课生字分别放在茶杯和杯盖上,让孩子们给杯盖找相应的茶杯,这样将生硬的连线练习变成找朋友的游戏,非常吸引学生主动动脑学习的积极性!第三个游戏是接气球,将所有生字放在气球上,老师渲染说,谁读对了气球上的字气球就归谁,孩子们都愿意得到老师的气球,所以都很乐意读。这三个游戏,将原本生硬的教生字变为学生主动学生字,一堂课就这样在游戏中快快乐乐

结束了。

可见,一年级的教材虽然简单,但要是上好就必须在把握好重难点的基础上,充分开发教师的智慧,要用不同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备课时一定要成分“备好学生”,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设计最适合学生的教法。

 

第二篇:5-3、在家里教案及教学反思

3、在家里

杨静

教学目的

1、认识14个字和4个偏旁。

2、培养认字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认字。

教学难点

识记8 个带新偏旁的生字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熟悉并认识家里客厅中的陈设、用品。

2、画一画家里的客厅或在父母的帮助下拍一张客厅的照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都有一个个幸福的家,能让大家认识一下你的家吗?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画或照片介绍自己的家)

( 出示放大的课文中的情境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红同学的家,她家的客厅里都有些什么?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一)”的第三课《在家里》

二、学习词语中的生字。

1、认准字音。

(1)、自读词语,画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尝试认读。(其余小朋友认真听,你能听出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你当小老师帮他指出来。)

(3)、同桌互练。(一个认我会读的字,另一个对照拼音听读准否,听完后帮一帮。交换角色练习。)

(4)、教师用卡片练习,比比哪组读得既准又快。

2、学习词语,练习说话。

(1)、女生读第一行词。小朋友,对这四种物品(沙发、茶几、报纸、书架),你有哪些了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随机出示图词对照卡片,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交流:如:沙发:沙发是用什么做的?你见过哪些沙发?茶几上经常放些什么?你知道有哪些报纸?你有书架吗?放在哪儿?架上放着哪些书?

(2)、男生读第二行词。这四种物品(台灯、挂钟、电视、电话),你知道些什么?(交流说话)

2、认记生字。

(1)、认读8 个生字:沙、发、报、纸、台、灯、电、视

(2)、找一找,生字中哪些字的半边你见过?(用熟字换一换、部件拼一拼认识生字)(3)、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些字?(介绍好办法,增强识字的自信心)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偏旁、部件,让学生将能组成字的两部分合起来,在认读。(把各偏旁、部件分发给各个小组,小组中合作拼、读)

2、游戏:看图选词卡。

3、猜一猜,连一连。

四、课外延伸 。

1、说出自己认识的带“三点水、走之儿”的字。

2、你家里还有哪些物品是书上所没有的?请你在父母的帮助下写成词卡,自己注上拼音,举办一次“家庭用品识字展览”,评出“识字大王”。

第 二 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读词语,读短文

三、学习短文中的生字

四、朗读短文

五、学写“上、下、土、个”

六、开展写字比赛

教学反思:

以上采用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初步掌握汉字的科学方法。如“你们再来猜猜看,这些字是按照什么东西的样子画下来的呢?”“你们看了这些图不像图字不像字的“字”有什么感觉?”、“请小朋友比较一下,古时候的字和现在的字,你能发现什么?”这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猜字、自己去比较。学生通过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独特的理解。通过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形成一个探究“场”。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形成在“动态生成”中挺进,使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与创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