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分米、毫米教学反思

来源作者:liuyongai 浏览:89  添加时间:09-06-11 15:49:46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学习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长度和长度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由于长度和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在导入了毫米后,对于毫米的认识,我先是这样进行的: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学习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长度和长度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由于长度和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在导入了毫米后,对于毫米的认识,我先是这样进行的:

实录一:认识毫米。

( 1)  师: 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以外,还有什么?

[小组同学合作、交流,探究。 ]

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刻度线外还有许多小的刻度线,这些小的刻度线把一厘米又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直尺上厘米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毫米。

( 2)出示课件:直尺的放大图:

提问:从 0刻度到 1刻度是几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从 1刻度到 2刻度间是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从 2刻度到 3刻度间呢? ……

1 厘米里有几毫米?

 [小组的同学合作观察,探究、交流。 ]

生:每厘米间都平均分为 10个小格,也就是说: 1厘米 =10毫米老师指出毫米可以用英文字母 mm表示。也可以写成: 1cm=10mm

( 3)  引导学生动手测量 1分钱的硬币的厚度。

量完后学生明确 1分钱的厚度大约是 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 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分硬币,再手右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 1毫米。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约是 1毫米?如学生说出 10张纸的厚度、电话卡的厚度等等。

( 4)请动手测量一下你的铅笔、文具盒、橡皮, 看一看它到底有多长。学生动手测量、然后汇报。

反思:在第一次讲课时,上面这个环节中两次“ 小组的同学合作观察,探究、交流 ” 这个活动都没有,只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结果只有部分学优生发现了规律,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冷清,学生没有激情,只是拿着自己的尺子在那儿看,具体看出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课堂比较失败。因此在第二次讲课中,在观察直尺以及观察直尺发现厘米和毫米之间关系的时候,我都让小组的同学合作观察、探究交流,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学生积极性很高,都参与到课堂中,效果好很多。另外,在学生感受了 1 毫米长后,我又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测量一下铅笔,文具盒,橡皮,可以用毫米表示。

其实,在 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应该成为课堂主要的学习形式,而操作也是学生理解新知的重要手段。第二次讲课中,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自己去发现1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格,自己思考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从而掌握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厘米间小格的长度,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并用手指夹住1分钱硬币,然后抽出后再观察两指的间缝,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且探究出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再一次来测量自己铅笔、铅笔盒的长度和橡皮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巩固这些知识。

但是在课后练习时,又发现了问题, 比如在完成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学生总是闹笑话。比如小朋友高 12( m),课桌高 70( dm ),橡皮厚 5( cm)……从这样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产生没有感受,导致在应用中笑话百出。对 物品的长度一定要让学生与建立起的各个长度的多少的对比,这样添合适的长度单位就减少了许多的错误。

因此在第三次讲课中,在教学的处理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了认识和学习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比如在导入分米时我是这样做的: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是不是就已经够了呢?下面老师就碰到了一道难题,请看:(课件出示)桌子的高是 7(       )。这里要求填上合适的单位,该填什么呢?(学生可能会不加思考地填米、或厘米、或毫米。)

当学生说出这些单位后,老师相应地演示出 7米、 7厘米、 7毫米的长度,学生思考。(这时学生一片哗然)。

师:可见,填米、厘米、毫米都不行,那么这又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

师:课桌的高度不到 1米,用厘米、毫米作长度单位又太小,这还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同学们说一说: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学生讨论、商量、交流想法。

学生能说出 10厘米作一个单位比较好,从而得出 1分米。

通过这样一个导入,学生的学习对已有知识不仅仅是一种“翻新”,而是完全的理解。

 

第二篇:认识分米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课堂中,我力求能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么?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芳法。这节课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新的单位。教材是是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我觉得相对于分米,毫米可能学生接触地更多,因此我从毫米入手,先认识毫米,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

一系列的活动,形成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上课过程中,思绪比较混乱。丢了很多地方,有些次序也颠倒了。课堂组织教学不足,学生在底下做自己的事。教材不够熟悉,教学时间把握不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