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孟津双语实验学校九年级化学学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三  氧气(第一课时)学案

主备人: 姚海红         审核人:---------            时间:2010.8

副备人;-----------       班级: ---------     

1、教材分析

课题三  氧气(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本课题是在学习本单元课题二《氧气》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课时)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出催化剂概念、催化作用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及工业氧气的制取等,第二部分(第二课时)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及反应的原理、装置、检验、验满方法等等。

                   (2)初步理解分解反应,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参加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新物质的方法;通过认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初步认识分类是化学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催化剂的认识激发学生客观认识物质间关系的正确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制取氧气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制取氧气探究材料10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火柴)、氯酸钾、高锰酸钾。

 二、教学过程

备注:本案例内容涉及的是第一种物质的制取原理。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回顾,引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内容,很自然。对实验室制取氧气过程各步的细节、注意点、原因等都作了详细的设问、分析、分组实验对比和演示示范,引导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后进行理性思考,引出分解反应、催化作用、催化剂等的概念,并与已学的分解反应、氧化反应作对比,最后对工业上用空气制氧气作了介绍和分析。本案例内容的编排突出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对氧气制备实验的方法与过程有具体的感受,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操作方法有切身体验,在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本质,规范实验各步骤的要求上作了安排,这此对以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理解反应的本质很有启发。

教学反思:

1、反思教材,《制取氧气》这一课题在教材中的任务越来越重。在这一课题里除了突破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还要讲清讲透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装置,实在不太容易,但回避不是办法,只有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及媒体辅助教学,才能在此突破催化剂概念,同时又强调一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又能给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埋下伏笔。

  2、反思实验,实验的成功、失败常有一定的偶然性。对于无法看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敢干反思的精神,因此在教学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无法得出正确实验现象时,想到了如何来面对这个问题,在直接揭示答案,还是引导学生去阅读资料发现这对矛盾中,教者选择了后者;在教学二氧化锰作为双氧水分解或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如何验证二氧化锰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时,为了避免浪费时间而影响教学进程,采用了添加实验和将实验延长到课外的方法,这样做实验不受课本约束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实验而是为了探究实验结果,避免了灌输式教学而形成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反思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的确带来了教者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给学生探究活动,本课题中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孟津双语实验学校九年级化学学案

课题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

主备人: 姚海红         审核人:---------            时间:2010.5

副备人;-----------       班级: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通过讲述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讲解指导

  1.建议在讲过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后,可介绍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方法。

  2.可给学生归纳出,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以下知识:

  (1)定义式

  (2)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式

  (3)溶液的质量与体积的换算式

  (4)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5)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分数计算,需用到质量守恒定律

关于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在详细介绍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通过例题教会学生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把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起到使教材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作用。

在了解溶液组成时,应该教育学生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水溶液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的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通过计算不断巩固和发展化学概念,为此,可以做如下的课堂练习,并由老师指明学生练习的正误,随时对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

  (1)100千克水里加入20千克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2)在20℃时溶解度为21克,则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1%,对不对,为什么?

  (3)100克10%的NaCl溶液和50克20%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150克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对不对?为什么?

关于如何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建议

  例如: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组成怎样变化?等等。这些判断并不困难,然而是否有意识地进行过这些训练,会在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题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4)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教材中例题1、例题2分别属前两个问题的计算类型,学生只要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清楚,直接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第(3)类计算,实质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的类型,只是溶质、溶剂的数据,要通过溶解度的概念,从题在所给的数据中导出来。因此,只要学生了解应把溶解度和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虑,处理这类问题就不会很困难。

  教材中的例题4这类稀释溶液和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有关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何种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犹如稠粥加水时米量是不改变的一样,因此计算时以溶质质量不变为依据建立等式关系。

  例如  设某溶液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 g,则有:A´a%=B´b%。又若用两种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a%、b%)A、B克,配制中间质量分数C%的溶液,则有:A´a%+B´b%=(A+B)´C%

关于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

  初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很容易跟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相混淆,教学中有必在通过组织讨论分析使之对二者加以区别,下表提供的内容供教师参考。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课程结束指导

  列表对比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

-

孟津双语实验学校九年级化学学案

课题一:几种常见的金属(第一课时)

主备人: 姚海红         审核人:---------            时间:2010.4

副备人;-----------       班级: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常识性介绍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2.常识性介绍几种常见的金属及合金的应用。

3.了解生铁和钢的成分和机械性能的主要差别。

4.掌握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能力目标
  在生铁的种类及特性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生铁的共性,不同种类生铁的个性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我国古代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

  通过几种金属的介绍和实物展示,使学生认识到金属单质色彩丰富。由于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所以金属材料的造型众多,应用广泛,从而向学生渗透物质美,物质用途美。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化学计算技能。

本节教材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到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分类,生铁和钢的成分、性质、种类以及冶炼,铝、铜、锌、钛等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等知识。但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他们很熟悉司空见惯了的钢、铁、铜,也知道一些钢和铁不相同的事实,假若进一步追问其中的道理,他们就可能讲不清楚了。因此,对这一节教材如果教师处理得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可以分成生铁和钢以及几种常见的金属两部分,其中包含了含有一定量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关于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还有一部分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有关不纯物的计算。这段教材可以单独处理。

  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在第四章已所学习过的纯物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当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意义缺乏深刻理解时,处理这一类型的计算一定会感到困难。困难的集中点就在于不能很好地把含杂质或不含杂质跟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联系起来考虑。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类的困难,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1)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都是纯净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相互关系;各化学式所规定的化学量,反映的是纯净物之间的数量关系。(2)在现实生活中绝对纯净或理想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或多或少都含杂质。当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时候,所含的杂质并不遵守该化学方程式所遵循的规律。因此当参与反应的物质含有杂质时,先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再用纯物质的质量进行计算。
教材第二节中给出了一个例题。在分析例题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两个不必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依据的算术应用题。例如:赤铁矿能用于炼铁的主要成分是,其余都是杂质,某地产赤铁矿含杂质35%,问5000吨矿石中含杂质多少吨?能用于炼铁的成分占多少吨?

  这样的问题,初三学生能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

  该赤铁矿含为5000吨×65% = 3250吨

  含杂质为5000吨×35% = 1750吨

又例如,今有含氯化钠95%的食盐250克,问其中纯氯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当学生有了这些概念,也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关心这类问题的时候,再分析课本上给出的例题,实际上就不会再有什么困难了。

关于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教学建议
  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教学应以学生学过的纯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基础。教师首先带着学生真正弄懂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教师搭的小阶梯,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可以把教材的例题分解成简单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纯量计算题和不用依据化学方程式就能计算的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题,让学生在自己做题的基础上,学会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关于几种重要的金属的教学建议
  从铁的物理性质受杂质的影响引入本课,然后简单介绍合金的含义。从铁碳合金含碳量的区别导入生铁和钢在机械性能上的差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表比较,自己得出结论。对于几种常见金属的教学,由于内容简单,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采取先指导学生阅读,然后由教师小结的方法。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学生学过的纯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基础。教师先带着学生真正弄懂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教师搭的小阶梯,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学会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关于炼钢和炼铁反应原理的教学建议
  学生往往认为炼钢和炼铁的反应原理是相同的原因是:它们都是在高温下利用氧化一还原反应。这时有必要教师对它们的主要原理分析:炼钢的主要反应原理是在高温下,使用氧化剂(如氧气或铁的氧化物)将生铁中所含过量的碳及其杂质变成气体或炉渣除去,而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是在高温下用还原剂(如一氧化碳)将铁从它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所以炼钢和炼铁的反应原理不同。

孟津双语实验学校九年级化学学案

第二课题:铁的性质(第一课时)

主备人: 姚海红         审核人:---------            时间:2010.3

副备人;-----------       班级: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铁广泛的用途,认识铁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关系紧密; 了解纯铁的物理性质,知道铁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铁的性质;

 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能理解金属活动性的差异,并能应用于对置换反应做简单的判断;

 了解锈蚀的条件及防止生锈的简单方法,认识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归纳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炼铁史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通过性质决定用途,激发学生活用知识为社会造福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课前探究:

  1.  查阅资料开展“铁的发现、存在和冶炼简史”、“铁的用途”的课题研究。并思考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用途。

  2.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关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的课题研究。

  3.通过一组铁生锈的家庭实验:分析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及防止钢铁生锈的措施。(可以把书上的演示实验改进,如加热试管可改为在密闭容器中加入造量干燥剂。也可只做一个生锈的实验,并让学生思考“一个有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在以前研究灭火原理的基础上,运用相似的思维方法,总结分析出铁生锈的原理及防锈的方法。

  4.通过观察、做社会调查等形式总结出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用于防锈的方法。

课上教学:

  汇报、展示课题1的结果。

  并思考: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用途?为什么我们用的菜刀、锤子等是用铁制的,而不是用铝制的?看下面的图,讨论。

  (菜刀、锤子都应是由硬度大的物质做成,从表中可见,铁的硬度远远大于铝,所以,铁用有以上用途是因其硬度较大。学生也可能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用铬呢?这里要讲解,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性质不是唯一决定因素,还需考虑价格、资源、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及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同理,铁的其它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铁的性质决定。
那么铁到底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

  板书:一、 铁的物理性质

  铁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它具有一些多数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比如:能导电,导热,常温下是固体等。此外,铁还有其自己的特性。

  生活中见到的铁多不是纯铁,展示纯铁图片:

  纯铁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质软,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密度是7.86克/厘米3,熔点是1535℃,沸点2750℃。铁是电和热的导体。

  铁的用途不仅与物理性质有关,还和化学性质有关。比如铁为什么会生锈?为什么铁制的器皿不能盛装酸溶液?

  板书:二、 铁的化学性质

  观看录象:(铁生锈:1分29秒)

  讨论课前铁生锈的实验:

  展示: 一周前开始做的三个铁生锈对比实验结果。

  分析思考:

  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如何防止铁生锈?

  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铁生锈是由于铁和氧气、还有水等物质作用发生的复杂的化学反应。

  如果铁锈不除去,大家还会看到铁生锈的速度加快。这是因为铁锈很疏松,易吸水而加快生锈。

  如何防锈?总结常见防锈方法。(视频)

  启发: 铁锈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是氧化铁()。在氧气的化学性质学习中我们知道铁在氧气中点燃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产物是四氧化三铁。在这两种产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不同的,三氧化二铁中显+3,四氧化三铁中铁显+2、+3价。为什么同一元素在不同的物质中会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即有这种变价现象呢?

  在排外电子排布知识学习中,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关系密切。我们来看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铁是26号元素:

        最外层有两个电子,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它易与氧化剂作用失去电子,当与弱氧化剂作用时,它只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显+2;当与强氧化剂作用时,它还要失去次外层的1个电子,显+3。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如何去理解?

  板书:1.铁与氧气的反应

  由氧气的性质知,氧气可以与金属反应。如与镁、与铁。这两种金属与氧气反应有什么不同呢?仔细观察反应的现象,描述其反应现象。(观看镁在空气中燃烧、铁在氧气中燃烧的视频)

  小结:镁与氧气更容易反应。

  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金属除了可以和氧气反应外,还可与什么物质反应?(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

  2.铁与酸反应

  做铁与酸反应的实验,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生成物颜色、状态)并据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在氢气的制法中,我们知道某些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我们来做一组对比实验。

  金属与酸的反应的实验:锌、镁、铁、铜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操作注意:加酸顺序从铜-铁-锌-镁)

  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反应进行情况及放氢气的速度。

  小结:镁与酸反应很快就有大量氢气泡放出,锌次之,铁更次之,而铜与酸不反应。由此,由上,镁的化学性质在以上四者中最活泼。铜最不活泼。

  提问:以上几个反应,是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一个?(置换反应)什么样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3.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

  观察现象:

  提问:铜为什么不能置换铁?

  小结:铁置换出了铜,因为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泼。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只能是化学性质活泼的单质置换出不活泼的单质。

  通过以上铁与氧气、铁与酸、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表现出金属的性质。我们知道铁的化学活泼性比镁、锌弱,比铜活泼。金属活动性有顺序。看动画演示:

  了解了铁的性质,我们就可以用于来指导实际的生活和生产。充分发挥有利的一面,而又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利的一面。

孟津双语实验学校九年级化学学案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第一课时)

主备人: 姚海红         审核人:---------            时间:2010.10

副备人;-----------       班级: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  反应原理

  1.试剂  石灰石或大理石  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  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反思】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孟津双语实验学校九年级化学学案

化学方程式(第一课时)

主备人: 姚海红         审核人:---------            时间:2010.9

副备人;-----------       班级: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涵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通过练习、讨论,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教学建议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过程

 1.依据实验事实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设问:这个文字表达式能表示物质的变化及变化的条件,能体现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吗?

  导入:化学反应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应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有,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另一种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

  板书:

  第二节  化学方程式        

  讲述: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它有哪些涵义?怎样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本节课要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提问:

           碳+氧气—→二氧化碳

            C + O2  —→ CO2

  讨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此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回答:(因上式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没变,数目相等)用已有的知识认识新问题

  引导:既然此式可体现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特点,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我们可以用“=”

C+O2===CO2

  讲述:化学上就是用这样一种既可表示反应物,又可表示生成物还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式子来表示化学反应的,这样的式子,化学上称为——化学方程式    

  提问:这个式子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不同?   

  (1) 化学式代替名称

  (2)“→” 变为“=”

  启发学生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化学方程式与文字表达式的区别

  根据学生回答给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并板书,重点词做标记

  板书: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二.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提问:根据C+O2点燃CO2化学方程式(1)你能说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吗? 

  讨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一定存在着质量关系,各物质间存在什么质量关系呢?(根据化学式可计算式量)计算各物质的式量是多少?                       

         C  +  O2 ===  CO2                                                                                                    0         12    16×2    12+16×2              

     12     32      44

  再现式量计算使学生理解通过式量可以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讲解:通过式量可以找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提问:这正是一个化学方程式所能表示的含义,你能总结出化学方程式有哪些涵义吗?(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  2、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学生归纳总结)

     (1)能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2)可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提问:如何读出这个化学方程式          

  讲解:“+” ,“=” 在化学方程式中的意义与数学上的含义区别开          

  练习1:[投影] : 化学反应:S+O2点燃SO2中

  1、反应物是_______生成物是________,反应条件是_____ 。

  2、反应中,每_____份质量的硫与_____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______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设问: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否只要写出化学式就可以了?

  练习:请写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分析学生写的各种可能的式子

  可能写出的情况有

  (1)P+O2——P2O5

  (2)P+O2——PO2

  (3)P2+O5——P2O5

  (4)4P+5O2——2 P2O5

  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1)符合实验事实但不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2)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而违背了客观事实,凭空臆造成生成物PO2   

  (3)为使左右两边各原子数目相等而改动化学式(纯净物组成是固定的。各元素原子个数固定,不能任意改动)

  (4)符合事实又可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引导:分析从两方面考虑    

         (1)是否符合实验事实       

         (2)是否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课文:P71     

 

  练习2:[投影]  

  1.Al+O2——Al2O3

  2.H2+O2——H2O      

  设问:如何有步骤的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呢?       

  指导阅读:课本第71——72页

  总结:      

         1、写化学式    

         2、配平       

         3、注反应条件及箭号“↑”“↓”

  模仿练习:请按步骤写出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要求:
  (1)3个步骤

KClO3——KCl+O2

2KClO3——2KCl+3O2

2KClO3===2KCl+3O2↑

  (2)练习过程中总结每步的记忆要点

  讲解:结合实例讲明“↑”和“↓”两符号的意义及使用注意事项      

 

板书设计

化学方程式

         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化学物质的变化

         C+O2 点燃CO2             反应质量的守恒

         12  32      44     

一、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二、含义:(依据客观事实)

  “质”:1表示出反应物、生成物

  “量”:2表示出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三、书写化学方程式原则:

  1、依据实验事实

  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四、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

  1、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依据客观事实)

  2、配平步骤(遵循质量守恒)

  3、注明反应条件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姚海红       2010.9

1、反思教材,《制取氧气》这一课题在教材中的任务越来越重。在这一课题里除了突破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还要讲清讲透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装置,实在不太容易,但回避不是办法,只有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及媒体辅助教学,才能在此突破催化剂概念,同时又强调一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又能给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埋下伏笔。

  2、反思实验,实验的成功、失败常有一定的偶然性。对于无法看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敢干反思的精神,因此在教学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无法得出正确实验现象时,想到了如何来面对这个问题,在直接揭示答案,还是引导学生去阅读资料发现这对矛盾中,教者选择了后者;在教学二氧化锰作为双氧水分解或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如何验证二氧化锰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时,为了避免浪费时间而影响教学进程,采用了添加实验和将实验延长到课外的方法,这样做实验不受课本约束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实验而是为了探究实验结果,避免了灌输式教学而形成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反思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的确带来了教者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给学生探究活动,本课题中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教学反思﹝二﹞       2010.3

 

  一、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争创会考好成绩。

    期末复习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会考的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我们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会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为提高会考的合格率,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学生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回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

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会考成绩而不断地进取。

教学反思﹝三﹞      2010.10

 《水的净化》这节课,  从总体上看,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课时延长了 10 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仍是笔者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使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化学教学反思﹝四﹞   2010.4

 “自主互助学习型”高效课堂模式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轻负担高质量”的模式,通过本次活动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本节授课有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首先、对化学教材把握到位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其次、要处理好讲练结合

1、以学生为主。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切忌喧宾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以课本为主。复习时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点。因此,我们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以练为主。在复习阶段,教师要多设计变式练习,通过题型或问题情景变化,促进学生获得熟练解决问题技能。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章节练习抓基础,单元练习抓重点,全面练习抓综合。多练能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考场上临阵不乱,沉着应战,克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不应有失分。

   复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温故而知新的教学过程。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系统掌握,全面提高,综合运用。可以弥补教师平时教学的不足,还可以弥补学生平时学习中的漏缺环节。总之,通过总复习,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化学教学反思﹝五﹞     2010.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教育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中我对化学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真和理解。现就我的几点体会和反思,总结如下: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 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教学反思﹝六﹞    2010.6

每届学生在学到分子、原子、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都普遍感到难学,其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识记的内容又较多,故学起来均感到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新教材上的插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了元素的定义及元素与分子、原子的区别后,我让学生翻到教材72页看插图,并提问“桌上放了几个瓶子?里面各装有什么?”学生回答:“铜、锌、钙”,紧接着,我又问“这个人为什么不认识?”学生都笑着抢答“他是外国佬,不认识中文”,于是我趁热打铁地又问道: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外国人也知道瓶内装的是铜、锌、钙?从而引出元素符号,在介绍完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后,我又让学生阅读教材P73页的图4-7,从而讲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归纳出有三种含义的元素符号,然后让学生参照图4-7做有关元素符号意义的口头练习,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迅速高涨,连平行班中一些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也纷纷举手争着抢答,并埋怨老师未叫他回答。班上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学得非常起劲,下课铃声响起时,有部分学生甚至脱口而出“怎么就下课了?”

  与平时相比,本节课学生主动参与的次数较多,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布置的作业第二天批改时,完成的情况及质量都较好,较高,缺点是课时时间有限,元素符号又较多,学生一时难以全记住。

  

20##20##学年学期

教学工作总结

姚海红

孟津双语实验学校

转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本学期我担任了九年级1班2.班8班的化学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政治方面:本人热爱党,拥护社会主义,能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也能准时参加,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热爱学生,从不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教育教学方面:

九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找到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多部分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也比较差,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还抄袭作业,上课有时不能专心听课,学校施行的阶段性考试,多学生被归为三类。针对这种问题,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这类的学生我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这样,学生对我也就慢慢的喜欢和尊重,也开始喜欢学习化学,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1、认真备好每节课。不但备教法、备教材更应备学生。本届学生,两个班级的学生没有以前那么整齐,所以我尽量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课的类型,备课前尽量做到自己先完成每节课的作业以及课外练习,从中选取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题目。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节课都"有备而来"。每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后认真作好总结,及时从课堂教法和学生的反映情况总结出每节课的得与失,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虚心请教其他教师。在教学上,能和其他老师团结协作,有问题及时向他们请教。在每个章节知识的处理上,通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的优点以弥补自己教法上存在的不足。

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也有针对性。为此,我常常到网上搜资料,对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次作业都能起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每次作业都能作到认真批改,通过作业及时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上及讲解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分析原因并总结,进行透彻的评析,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4、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现在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化学的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本学期在学校的工作中,我经常去听学校各科组的公开课,虚心向教师们学习更新的教学方法,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三、成绩与反思

三个班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欠积极,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虽然也掌握了一些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但是,有个别同学上课不正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与班主任有很大关系。还有些同学考试不认真,成绩很差也没有羞耻感。由此,导致部分同学学习成绩很差。所以也是我最觉得头痛的地方。

一学期来,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自学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由于环境与条件的制约,缺乏大环境的熏陶,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

总之,这个学期的工作已告一段落,希望明年有丰收。

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中如何转化

学困生的几点思考

                                                                

作者:姚海红

孟津双语实验学校    

2010.3

孟津双语实验学校

化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的几点思考

                                                                 姚海红   2010.3

一、减少化学学困生,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1、面向全班学生,采取分层教学

 学生理解掌握同一知识的能力是有一定差别的。教学中如果对学生提出同一要求,就会出现“尖子吃不饱,慢生不消化”的现象。学生在一起上课,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实际,采用分层教学法。即简单地把全班学生分为上、中、下三层,授课时采用低起点(适合少数下层学生)、中坡度(适合大多数中层学生),统一进度,分层要求和指导,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处于“不跳够不到,跳一跳能摘到”的状态,其效果是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得到最佳发展。

 2、教好“知识分化点”

  新编初中化学教材的知识分化点主要有:分子原子离子、化学式书写和计算、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化合物分类、酸碱盐之间反应规律等。实践证明,每一个学困生的产生,都可以追溯到是从某一个知识转化点,尤其是知识分化点开始的。一个分化点未解决,又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分化点,这些知识分化点的累积,就造成化学学习成绩差。尤其第一个知识分化点是一个最可怕的开端,它不仅影响到有内在联系的后继知识点的学习,更严重的是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化学的兴趣。由于初三化学的知识分化点教学有比较陡的坡度,因此,在分化点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状态,要善于为他们的爬坡增设阶梯;另一方面,教师对分化点的教学必须认真对待、精心安排,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都要比教其他部分下更大的功夫,如采用直观演示、形象比喻、分散难点、放慢速度、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又会灵活应用。

3、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便学生接受化学知识的能力并不弱,但如果一开始没有对化学产生兴趣,就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缺乏目标和进取心。激发学生兴趣应从开头就做起。比如,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标语,上面写着:学好化学。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快的气氛。老师问:“氢气球为什么能向上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向上飞呢?”。对于这些疑问,老师可不作答,既而还可以再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钢铁是如何炼成的?铁为什么会生锈?煤气为什么会使人死亡?瓦斯爆炸如何预防?人胃里的胃酸过多可以用什么药治疗?森林火灾如何预防?等等。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永不满足。

4、对学生掌握情况应及时抓反馈

  有些学困生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对他们稍微放松,学习就会掉队。因此,每节课下课前要留时间进行反馈练习,错题严格要求订正,一遍不对二遍,甚至三遍,直到正确掌握,磨炼其意志,反复抓、抓反复,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

5、为人师表,增加感情投入

  众所周知,只有一个优秀的将军才能带出一群优秀的士兵。教师本人是否热爱化学、对化学教学是否投入、是否有创新精神、是否能从化学知识及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美等,这些优秀素质对学生学好化学课程,是有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的。当学生认为他的老师敬业爱岗,且教学有水平,学生就会尊敬他佩服他,以他为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学困生由于成绩差,在同学面前总是抬不起头来,有自卑感;对老师敬而远之,认为老师的期望可望而不可及。要转化学困生,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爱,用爱”点燃他们心中自尊和进取的火种,引导他们一步步上进。教育心理学发现,高中生、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多来自于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个人前途规划等现实问题,但十四五岁的初中生则不同,他们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情绪易波动,很多人是凭借一种“盲目的热情”学习的。也就是说,他如果认为某个老师好,比如他讲的内容特别有趣又很容易懂,他在学生中特别有号召力感染力,他对自己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这个学生就会对这位老师很崇拜、信任、爱戴、拥护,从而很喜欢这位老师所教学科,无论多困,上到他的课总会打起精神专心听;无论作业多少,他的作业总被优先做完,他的要求总能不折不扣地被完成,“因为这个老师有本事又对我好,我学不好他的学科就太对不起他了!”。若每个老师能让自己的所有学生都产生上述感觉,还愁教学效果不好吗?总之,学生亲其师,就会信其道,就可能向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6、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如果“学困生”是家庭因素造成的,要充分利用家长会这种学校联系家长的重要形式,让家长充分理解、支持、配合学校对其子女的教育。对教育有方的家长,可让其介绍经验供其他家长学习。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明确教育孩子不光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也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要尽量为子女提供健康、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鼓励家长主动找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反映子女情况及要求。另外,当学困生有“情况”时,如思想波动大、表现不好或学习有进步等,教师应及时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家庭与学校同步教育,更能形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面对化学学困生的存在与转化,在实践中我作了许多的思考与努力。许多学困生都不是智力原因造成的,是暂时的现象。我对不同类型学困生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认为,只要老师在思想上重视学困生的存在和转化工作,在教学中对学困生倾注更多的爱和热情,在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减少学困生、转化学困生会取得更大的成效,整体教学质量会有明显提高。

教学论文

谈生物教学中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作者:姚海红

孟津双语实验学校

2009.9

谈生物教学中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摘要:生物教学内容主要反映生物现象和自然规律,其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教学中在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了解自然规律的同时,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现象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适应意识、整体意识、创新意识等现代意识的培养,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现代意识

一、启蒙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竞争能力。

优胜劣汰,是生物界发展和进化的客观规则,更是当今社会一种较为流行的现代观念。在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物现象和知识屡见不鲜,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情境。

1、让学生在对自然规律的考察中感受竞争现象。

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感受竞争意识的情境和契机。如同一片森林里的各种树木,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彼此争夺着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食性相同的动物,彼此争夺着食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捕食和反捕食等等,这些一系列的生物现象,实质就是竞争现象。在学习中,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物质、能量、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彼此进行着争夺,这就是一种竞争,也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人类也不例外,只是竞争的内容、方式、时间、空间不同而已。这样,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竞争思想和竞争意识的熏陶。

2、在对生命现象的分析中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将一些竞争的知识和理论,通过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分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例如,让学生讨论分析某草原上生活的狼、羊、牧草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复杂关系时,引导学生了解狼与羊、羊与草之间的捕食关系,了解狼与狼、羊与羊之间为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启发学生理解狼捕羊,但狼又不能捕光了羊;羊吃草,但羊又不能吃光了牧草,即生物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还要看到狼与狼、羊与羊之间,还有群居、互助、互利、互爱的一面。通过对生物之间既竞争又依存的关系分析,使学生对竞争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的竞争意识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我们因势利导向学生设问:人类应如何把握和运用竞争法则来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竞争关系呢?教育学生以平等竞争的思想,去面对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新环境,去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征途,使学生产生健康的竞争意识。

二、培养学生适应意识,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适者生存是自然规律。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因我们既要注意把适应意识的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又要注意抓住教学情境中的点滴积累,抓住典型实例画龙点睛地把生物学适应知识上升到适应思想的高度,激发学生的适应意识。

1、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启发学生的适应意识。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学生适应意识的培养。例如我们在讲授植物知识时,要强调现存的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虫媒花的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应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应于风力传粉;借风传播的种子,如蒲公英、柳树等,果实上都生有毛绒绒的白色纤维,随风飞扬;靠动物传播的果实种子,如苍耳等,其果实的表面都有刺和粘液,容易附着在动物的身体上随动物的运动而携带到其他地方去……等等。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这一系列生物现象及其特征,紧密地与适应思想教育相结合,来启发学生的适应意识。

2、在对典型实例分析中强化学生的适应思想。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但生物的生存环境却是多变的,因此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对的、不完全的,不少生物常常在其生存环境突变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不能生存甚至灭绝。恐龙的灭绝和当今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濒临灭绝,充分证明了生物适应的相对性。在学习这些知识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以适应观点去认识社会,认识到社会的发展的规律性和复杂多变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使学生的适应意识得到强化。

三、启发学生整体意识,培养学生整体观念。

生物学科中有很多体现整体思想的科学实例,在教学中利用这些实例来启发和培养学生以整体观念去面对生活、认识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利用生物学实例启发学生的整体意识。

生物界是由一个个看似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个体构成的有机的整体,例如:一个细胞可以看做一个整体,细胞有细胞整体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又有各组成部分及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一种组织由一些功能相似的细胞构成,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器官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有各种组织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各个功能不同的器官构成了不同的系统,各个不同的系统构成了动物体;每一个大小不同的整体都是有个体构成的,他们彼此之间相对独立,但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有生命的动物体。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我们可以引入到生活当中,就如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乃至社会之间的关系,各个个体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启发学生在强调自我的同时,一定要有整体观念,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植物生长发育动态过程中的整体性,又启蒙了学生的整体思想,使学生受到了整体观念或系统观念的教育。

2、以典型的科学实例深化学生的整体观念。

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典型实例的分析,深化学生的整体观念。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平衡及人类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环境之间,由能量的流通、物质的循环和信息的交换,如何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然后引入到日常生活中人类的衣、食、住、行、各种生产、生活消费所需物质的原料必须从大自然生态系统中去索取,而生产、生活的废物又要排放到生态系统中去。因此人类的任何行为都要放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中去考察。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不能去破坏自然,而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而然使学生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深化了整体观念。又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仔细考察一下人类共存的世界,便知它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我们要紧紧抓住每一个创新情境,渗透创新意识的教育,不断去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把。 例如,我们在讲授《植物的细胞》时,我们启发设问学生:人们能不能用植物的细胞、组织、叶片及花粉花药等,在一定条件下去培养它们生长发育为一株株新的植株?有的学生说,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高新技术,我国的生物学家们已用花药等培养了许多优质高产的烟草、小麦新品种,并居世界领先地位,同时通过提出一些现代科学技术还不能解释和解决的疑难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通过介绍人类科学取得的高科技成果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生物学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认识自然,更要教会学生从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感悟人生哲理的能力,让学生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强的竞争意识和整体意识,从而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论文

九年级化学学习评价的实践研究

作者:姚海红

孟津双语实验学校

2010.9

九年级化学学习评价的实践研究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化学课程如何转变呢?特别是对学生学习化学的评价如何转变,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现结合我们在关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树立全新的化学学习评价理意

实施化学课程,要求我们改变以往那种评价理念,即只关注选拔、只关注结果。只关注少数、只关注智育的倾向,树立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是与教学活动共生共存,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教育、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努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从而逐步树立了发展性的全新的评价理念。

(一)认识评价目的,注意从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投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以往的学习评价在于甄别与选择,通过评价给学生分等,借用分数给学生排队,用以挑选出“适合教育的学生”,这就严重违背了教育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化学教师正逐步树立评价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理念,按照新课程评价改革的要求,淡化其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发挥教育、改进与激励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成功,通过评价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最终使我们的化学教育适合学生,让他们得到越来越好的教育和发展。

(二)明确评价内容,从单纯重视知识的评价向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转变

以往的评价只注重学生对化学初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忽视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这是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格格不久的。因此在实践中,化学教师通过学习,逐步明确评价的内容应该与课程目标一致,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半年来,化学教师以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评价内容,初步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情况,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发现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三)改进评价方式,从单纯重视笔试向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转变

在以往的评价中,注重笔试和量化,强调相对评价,评价方式单一。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在实践中化学教师能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如采用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项目调查、活动观察、实践操作、情景测验等方式,同时将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评价的有效性。

(四)改变评价主体,将学生由被动评价的客体向积极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

在以往的评价中,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新的化学课程评价要求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在实践中化学教师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将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建立了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加强了化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自觉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二、确定全新的化学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

由于化学学习的评价与学生化学学习过程是共存共生的,而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因此其评价的目标与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受到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育人目标(教育方针、政策)、学科的学业目标(课程标准)以及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特征这三个因素的制约,也要受到教学进度、学情和情境的制约。

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依据国家对中学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国家对初中化学教育的期待,把学生个体的和谐进步放在首位,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初中化学学习总体评价目标可以表述为: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健康地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已有水平L获得长足的进步;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能够文明地交际,有良好的团队素质。

第二个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具有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包括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物质的微观构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认识身边的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地去探索新的化学知识,能识别和收集、筛选相关的化学信息。

能根据实验课题选择化学药品和常用仪器装置,会使用它们进行基本实验,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包括设计表格记录、使用化学术语和简单图示来描述,能写简单的报告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认真参与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化学现象,能提出问题和猜想,拟订简单的实验方案,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式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和讨论,清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结果有一定的评估能力,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与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亲近感和探究欲,乐于探究化学问题,乐于参加化学探究活动,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绿色化学观念;具有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第三层次。这一层次与教学活动密切关联,所以它是具体的、动态的。这一层次的每一个目标的确立,都取决于具体的学情,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非完全的形而上的预设。但正是这个建构的过程,才使得化学教学目标—一实现,学生个体的心智得以健康的发展,因此,这一层次的评价目标也是具体的、动态的,同时也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

三个层次的目标把人的塑造凸显在十分显著的位置,是理想的现实化。而人是具体的、有差异的,因此在对目标达成度的认同上,也有个差异性问题。只有承认目标达成度的认同存在差异,个性发展才有可盲区。

三、运用积极的化学学习评价策略

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因此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的多种策略要从是否能起到催化智慧、净化心灵、发展个性、提升品质、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作用来选取。在化学学习评价的实践中,我们实施积极评价的策略大致有如下几条。

(一)注重过程评价

由于化学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与学,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要注意加强过程评价。通过过程中的改进和不断改进的行为过程来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发展个性。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全程式。通过改进的学生学习记录本,师生一天一交流来进行。2.专题

式。每个单元的学习结束时,结合新编教材的要求,让学生就自己的“见、闻、思、惑、悟、得、苦、乐”,自主立意,选题表现,也可结合单元探究实践作业来进行。3.集体小组式。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对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课外调查或访问和科学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针对小组集体进行及时评价,学生个体只是小组的代表。

(二)建立激励机制

1.挖掘闪光点。初中学生是一个有着多种需要、有多种文化背景影响其需求的特殊群体。由于个体心理素质和智能的差异,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认知状态。有的学生可能学习基础不太好,有的可能其他学科成绩差,但在化学课特别是实验课中的表现尚佳。例如,积极学习化学,、对某一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在某一次实验中大胆创新、有明显的进步;或某次实践调查中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等。这些都是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挖掘井加以表彰的。

2.设置创新奖。这里的“创新”是指自己同过去比较,有新的发现和进步即为创新,并不要求其原创性。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与学生都只是意义建构者之一,教师是与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化学学习活动的建构之中,共同走进化学课程的。由于评价强调过程性,平时的化学学习探究活动与日常的作业即纳入了评价的范畴。课堂教学中采取探究讨论教学:安排大量的开放性练习作业,给学生提供展示创见的机会。在实践中,只要学生的意见与大多数人不同非巨是正确的;学生的看法与书L的不同并且是正确的;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教师的不同并且是正确的;学生的调查有独到之处;一次有亮点的课堂发言……都可以授予“创新奖”。总之,只要有创新就给予“创新奖”,并记录在成长档案中。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尊重学生的体验,有利于鼓励学生的独创,是培养批判精神、创造精神,发展个性的好方法。

我们要继续探讨这两种激励的“物化”和制度化方式,不断提高评价效果。

(三)运用多种方式

1强调测试的诊断性。为了有利于改进与改善学习化学的状况,我们注意强调测试评价的诊断性。诊断性评价是这样一种评价:不断地反馈给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信息。它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这样在认知教学的过程中就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通过对一个单元、一个学习探究过程进行诊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行为的变化,是化学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任务。

2.注意评价形式的灵活性。由于评价内容具有多元、动态、综合的特点,其关键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对化学学习我们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如测试的开卷——阅卷——开卷的历程:平时开卷,单元闭卷,大型测试开卷。实验考查开卷,笔试闭卷。

3.加强化学学习评价的激励性。

由于评价的对象——九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师生的赞许与期望,可以强化其优良行为,进而形成习惯,从而提升品质,因此我们从发展性目标出发,在各种学习评价中十分注意加强评价的激励性。如引导思考、期待成功常用信任性激励;掀起思维波涛,深化认识,推进探究,常用激发性激励;对于化学学习活动小结提出了挑战性问题,则注重激励的及时性;即使是有意无意的过失或答题欠佳,也找出闪光点,予以肯定,同时注意根据学生的个性、学情,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激励性评价。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化学学习评价中,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都是重要的评价方式。用数字精确地描述被评价的对象,是定量评价的特点。定量测试主要在期末考试中采用。

定性评价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来自观察和学生的成长袋。在自然实验状态下,观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所以,观察必然是定性评价的重要前提。观察要求做到:客观、周到,积极;连续性与典型性的统一。对观察的结果要进行记载、整理,为书面的定性评价做准备。根据

对期末质性评价结果的抽查发现,大多数评价富有个性色彩,饱含激情的期待,与学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心灵沟通。在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化学教师还及时召开了座谈会,或进行个别谈话、家访等,来收集用于评价的有用信息。

多种评价手段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整合信息的网络,这是高质量教学评价活动的重要依托。

(四)建构学生评价机制

1.自我反思。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总是以一定的价值尺度为基础的。自我分析就是把自身的行动及其结果,与一定的价值尺度相比较的过程。通过社会尺度与他八尺度的比照,对自己进行理性分析,获得个体言行、社会形象的解释,这是个体良性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一是要培养他们的积极态度,二是要教技术,三是要养成自我分析的习惯,四是要有评价措施。

2.同学评价。同学评价是认识自我的又一条路子。人总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反映中去认识自己。虽然这种认识有危险(也许别人的认识是偏见,也许别人的标准与自己的不尽相同等),但人总是有社会角色期待心理的,如果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好的,他就会按着这个期待去行动。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善于利用这个心理特点去引导学生的行为,那么不仅教学质量会更上一层楼,就学生而言,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也会上一个台阶。

3.家长评价。这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对话等形式来进行,是促使家长关注孩子的重要举措。

学习生活的丰富性、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评价手段的多元化,而整合评价手段,科学地分配权重,对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构建化学学习评价的板块结构

初中化学学习的整体性,化学素质的综合性,决定了化学评价系统具有多个板块。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系统,由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技能、化学学习成长记录和化学学习质性评价四个子系统构成。化学基础知识板块,重在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往往要通过笔试的方式来评价。化学实验技能板块,侧重在动手实践上,往往是通过现场情景测试的方式来评价。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人教版教材的特点,我们在每单元的教学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性作业。期末考试中则安排有“化学实验”的操作考查,在考前一个月宣布,采取自主选择和延时评价的方法,通过现场表演的方式进行。第三个板块为学生学习成长记录,采取定性的短语进行评定,不给等级,只对其特色进行褒奖。第四个板块为师、生共同撰写的质性评价。评语要从三维目标出发,正面肯定,客观公正,张扬个性,饱含期待,心灵沟通。

化学学习评价强调在“过程中”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在“过程中”发展化学能力及其情感、态度,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它始终把学生与教师的活动看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始终把学生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不是抽象层面上的“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评价,推动学生改善化学学习、发展个性、开启智慧。化学学习评价的整体性、系统性、多维性和评价策略的灵活性,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