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环节小思]: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环节小思]: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环节小思]: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1、充分利用小组开展讨论,整理出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做到能完整表述应用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3、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4、教师在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要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环节小思]: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环节小思]: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环节小思]: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每一步所求的是什么,我就没有让本班的学生都要列综合算式。我认为如果学生会列分步的,综合的算式也会水到渠成了。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环节小思]: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环节小思]: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环节小思]: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 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环节小思]::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  3X3X2+7=25(个)    3X3+3X3+7=25(个)……

[环节小思]: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课堂上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出现了很多种解题方法,课堂上随之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有做连加,有把2个人一组,一共有4组。当一个学生说出3+4×2这道算式时,这与学生在一年级原有的知识有联系,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我除了安排请学生来讲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学习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要先用乘发算出共有4组,每组有2个人,突破了难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将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出运算顺序,在这点的处理上,感到处理的有点老师引的过多,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环节小思】: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              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环节小思】: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环节小思】: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环节小思】: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没有现代教学设备,有的只是学生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新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关“平均分”的事例,学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师应抓住动态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平均分”为什么不是。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              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              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              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              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环节小思】: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              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              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              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              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环节小思】: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              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              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环节小思】: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开放题。

1、              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              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环节小思】: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通过圈一圈、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比较,突出平均分的实质,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和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

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              谈话,出示情景图。

2、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环节小思】: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         学习新知

1、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环节小思】: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         应用,加深理解

1、              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              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环节小思】: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         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除法,并会写除号,在认识除号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什么事平均分。

本节课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的意义。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              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环节小思】: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              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环节小思】: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环节小思】: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认识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没有难度,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可在

看图列算式中,有几个学生总是把得数写在等号的前面。我分析错误的原因其一没有弄清题意,其二是一看题就知道了结果,因而把结果用在了列示中。

改正措施:弄清题中的已知条件。让学生充分充分说题意。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              学生举例。

3、              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环节小思】: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              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环节小思】: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环节小思】: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有关除法认识的练习课,在练习中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看图,理解题意,正确列出除法算式。可王云哲、冯兆瑞、薄玉林这三名学生对题意理解不清,列示总是把结果放到算式中。

第六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环节小思】: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      学生交流想法。

5、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      小结。

【环节小思】: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环节小思】: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外,主要是让学生经历除法的求商过程,并能从多种方法中找到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也就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是一节计算课,如果都采用单一的练习,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在课堂上,我采用教材中提供的主线图“猴妈妈分桃”,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例题,之后再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来解决问题。特别关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交流分析想商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求商方法,在比较中选择简便的方法。这样既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探索的快乐,又增强了合作意识。

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第七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二)

教学内容:                             

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              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              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              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环节小思】: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学习

1、              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              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              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              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环节小思】: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环节小思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把学生放在主体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集体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乐趣。  

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习兴趣。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第八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日 星期 

课本P27、28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

【环节小思】:明确学习目标。

二、展开学习

1、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

(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环节小思】: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拓展应用

1、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环节小思】:通过练习,使学生更为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通过练习,使学生更为熟练地进行计算。

第九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              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              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环节小思】: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1、              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环节小思】: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1、              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              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环节小思】: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好,对于这一点我在导入上注重把学生引入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自主的学习,为后边的解决问题做好铺垫。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十课时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环节小思】: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环节小思】: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3、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环节小思】: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解决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们一步算式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接触一个更深一点的问题,确实很难,这节课上我把课堂设计成一个小商店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从生活中理解课本上的问题就好多了,再把解题思路给学生讲清楚,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 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单元课时安排:约3教时

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课前灵感:创设参观蓝精灵的游乐园的具体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环节小思]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环节小思]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环节小思]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1、自主探究,尝试分类

“分类”是让学生掌握特征、理解概念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在这个环节里首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尝试;然后是相互交流,学生均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哪怕存在着分歧与争辩;最后汇报时,允许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理由。这样,学生思维被激活,无论是知识的理解、掌握,还是能力的培养,都水到渠成了。如:学生在给角分类时可能回分成 “直角和非直角”两类,也可能分成 “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两类。这说明学生的观察能力已提高到了一程度,已经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初步感知

2、活动体验,内化概念

    在这个环节里,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和材料制作角。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再一次感受什么样的角是锐角和什么样的角是钝角,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锐角和钝角的更深刻的印象,再次内化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还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思考,到活动中,同时,也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好处。

体会本课的不足之处

本课教学也有不理想的地方,由于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随机偶发性事件没有考虑全面,缺乏对学生的预设,使有的环节处理的不是恰到好处。例如:学生在给锐角起名字时,提到“小角”,教师没能抓住机会继续提问,而是将其搁置一边等等。没有体现教师的应变能力。

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环节小思]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环节小思]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环节小思]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二、综合练习

1、              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环节小思]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

教学反思:

正确画出物体(或图形)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如何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观察图形的平移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学生往往会把两座小房子之间的距离看作是平移的距离。我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了解怎样的一组点或边叫做对应点和对应边,然后全班一起数格子、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方法:先平移各个对应点再将对应点连线,由此来画出物体平移后的图形。

但纵观课堂,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处理不够妥当:

1、没有很好地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中,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在找对应点和对应边时,多是老师或个别学生示范,大多数学生在下面听,导致了有部分学生知识掌握不够到位。如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了思考的过程,再亲自来数一数、说一说、画一画,那么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更高,重难点也就掌握得更好了。

第三课时  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

[环节小思]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二、     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环节小思]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a)       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

b)      方法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c)       方法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d)      方法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

[环节小思]这是一个 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环节小思]以上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充分体现新课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剪一剪》是学生在学习了对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堂数学活动课。既然是数学课就要和一般的剪纸课有区别,即要有它的数学味,这也是我上这节课所力求达到的。整堂课上下来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         让学生在不断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中学会剪连续的小人。

本节课我安排了多次猜想,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我剪好的一个对称的小人给学生来欣赏,让学生猜一猜我是怎么剪出来的。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来动手实践一下,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之后让学生猜想如何剪出连续的两个小人,四个小人,然后根据猜想一一验证。当出现剪出的小人和老师展示的不同,再共同猜测他是怎么在剪的,分析错误的原因,在失败中找到真理。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数学实践过程,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二、在剪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

在教中,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让学生进行想象。首先是出示作品让学生想象,是怎么剪。即想象正确的剪的方法。其次,在出现剪出的作品有点小问题时,如:剪出来的脑袋不够圆,是心形;如剪出的小人手没有连起来;剪出的小人有半边的。让学生想象,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最后在安排的练习题中的连一连,不剪根据图中的折法,和剪掉的部分,想象剪出的最后的形状是怎么样。还有第二题和第四题让学生不剪自己想象出怎么剪,说说剪的方法,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很空间想象力。

  三、 在边操作边思考中学习,总结方法、发现规律。

在每一次学生动手操作之前都是要学生先动脑筋想想方法是怎么样的,想好了,再动手实践,而不是盲目的拿起就剪。当出现错误时也是让学生先放下尖刀,仔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错误,可以怎么样避免。最后,通过在不断的操作中得出规律:纸的折法,小人画的方向,纸对折的次数和最后剪出的小人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等等。

此外我这堂课是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整堂不是简单的手工课,是有浓浓数学味的数学活动课

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下面我们进行脑筋急转弯,请看大屏幕,看谁能快速地说出答案和计算方法。(课件出示题目)

36÷6      30÷5    18÷3    20÷4      12÷2     24÷6

15÷3      12÷3       (部分题要求学生说出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环节小思:通过这道题了解学生对用2——6的乘法口诀掌握情况,唤起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为探究新知作好铺垫。

2.下面请听老师处两道听算题目,考考你们,用你们的小手指告诉老师答案。

(1)25÷5

(2)被除数和除数都是6,商是几?     (抽一学生列式)

刚才我们在计算题目时都做得非常快,老师想知道你们都用了什么方法?(生答)那么看来,要快速地计算除法,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是非常必要的。现在老师就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一下你们的乘法口诀。火车火车开起来,那列火车愿意开起来呢?

第一列火车,请你们说出7的乘法口诀。

第二列火车,请你们说出9的乘法口诀。

第三列火车,请你们说出8的乘法口诀。

环节小思:通过复习7——9的乘法口诀,使学生能熟练的掌握乘法口诀,在学习新课时能用乘法口诀求商。

3.谈话导入:通过刚才的检查,老师发现你们的乘法口诀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相信在这节课上,你们会发挥得更好,有没有信心?(生答)下面老师先问你们一个问题。

二、情景导入:

1、师:每年的六月有一个节日,是每个孩子都喜欢过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思礼小学的二年级同学可都忙坏了。瞧,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P48情境图)

三、探究体验:

1.观察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三个小组的小朋友分别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些小朋友在忙着为举行“六一”庆祝会而布置教室时,还发现了一些数学信息,请看大屏幕,你们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课件依次出现信息,学生读)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环节小思:首先课件出示“欢乐的节日”情境图,将数学教学置于生活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从而发现数学信息,并能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图意。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听说能力的同时,还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有效数学信息的能力。】

2、理解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多少面?

56÷8=7(面)          (七)八五十六

师:小朋友可真聪明!图中,老师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要挂成7行呢?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生读):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7行,平均每行挂多少面?

生:要求平均每行挂多少面,可以用除法来计算,56÷7=8(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乘法口诀可以计算2个除法算式。

生:被除数是一样的。

……

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根据第二组、第三组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学生开始分组或独自进行探究活动。

(小组内交流学习,抽学生全班汇报)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得到多少颗五角星?

49÷7=7(颗)                七七四十九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多少行?

27÷9=3(行)              三九二十七

【环节小思: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因此在学习新知时,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 培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技能。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尽量给予正面的评价,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述,以形成良好的数学表达习惯。】

4.归纳总结,引出课题

刚才我们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了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列出了除法算式,他们的除数分别是          。在求商时,都用的的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你们掌握了吗?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一关,我会算。

48÷6     32÷8     72÷8     49÷7     63÷9    54÷9

(指名汇报答案及计算方法,全班订正)

2.师:大家只要熟记乘法口诀就可以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了。

  师:“智慧乐园的许多小动物,也等着我们用今天学到的新本领去帮助他们呢?”

(1)小猴摘桃子。(先独立完成P50第1题,抽学生全班汇报)

(2)小白兔过河。(完成P50第2题)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你喜欢哪只小白兔,就帮助哪只。想帮助几只就帮助几只。”

【环节小思: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厌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形式多样、富有童趣、不同层次的练习,将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有趣,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3)看大屏幕解决问题。

(4)、实践性作业:智力大挑战

(    )÷(     )=7

(    )÷(     )=8

(    )÷(     )=9

㈣总结:

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开心吗?都有什么收获呢?(生答)这节课我们讨论学习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环节小思:让学生自由畅谈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给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使其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板书

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七)八五十六

56÷7=8(面)        (七)八五十六

教学反思:

1、注重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活”起来。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易冲动,因此在学习新课前先进行开火车的口算练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习的欲望。

2、创设情境,注意培养学生提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学习新知识时,充分让学生亲身去经历,通过观察、独立分析,找出情境中的隐含条件,从而尝试把问题解决。从而培养、发展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习题的设计体现出层次性、思考性、目的性。由于这是一节计算课,要让学生能用7—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到达要求。因此在学习完例题后,通过尝试运用----找房子----口算竞赛这一系列的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既学得轻松,又充满自信。

不足之处

   练习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拓展练习没有时间完成,个别练习指导不到位。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54~56页例2、3,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课前灵感:

课前谈话环节,让孩子们做拍手游戏,师先拍3下,然后让学生拍手的次数是老师的2倍,拍完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而且强调要有节奏的拍,这里学生对于把老师拍手的次数看做一份,然后自己拍手时要拍这样的几份这一点有所感悟。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拍手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对旧知进行了一定的回顾。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板书:5×3=15

(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板书:6×2=12

2、组织学生说一说“倍”的含义。“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就是说梨的个数有3个苹果的个数那么多。

3、小结:从上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甲数是乙数的××倍,那就是说甲数有××个乙数那么多。反过来说,甲数有多少个乙数,就是乙数的多少倍。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环节小思】: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1)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他们摆的小棒是教师根数的几倍?

(4)如果学生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

(5)总结,引导列式。

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就是说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6)引导学生完成第54页的做一做。

2、教学例3.

(1)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

(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4)引导学生完成第55页做一做。

【环节小思】: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在学习例2 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2、3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

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运用知识的转化解决问题,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并且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15是5的几倍”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在这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学例2摆小棒的操作过程中,只强调了8根、12根是4的2倍、3倍,应注重让学生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来解决,而没有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应该在这里强调老师摆一把小伞是1个4,学生摆两把小伞是2个4,8里面有2个4,也就是8是4的2倍,揭示倍的含义。在这里教师应渗透对应和函数的思想,要注重学生构建“倍”的概念的过程。学生通过操作过程后,能用语言把活动表述出来,训练学生数学思维

解决问题(两步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投影出示主题图。

    春光明媚的星期天,很多小朋友来到公园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玩些什么呢。

【环节小思】: 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      依次出示两幅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观察第一幅图。得到他们在划船。每条船上有4人,一共有6条船。还有5条船空着。岸边有2个人。

(2)观察第二幅图。得出碰碰车每辆可以坐3个人。问题是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2、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小结算法,板书算法。

从刚才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要解决图上的问题必须要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人?”板书:6×4=24

然后用24÷3=8(板书)

(4)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你们能将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自己试一试。

(5)讲解综合算式的递等格式。讲清书写过程与完整的格式。

【环节小思】:1、明确问题和条件为正确地解答问题做好准备。2、通过交流解答,掌握该类题目的结构特征。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60页率1、2、题。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纠正错误。

2、引导学生完成第3、4、5题。

【环节小思】: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要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让每一位学生真正理解题意。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请每一位学生先观察两幅图,然后在组里说图意。(1)说第一幅图中有几条船,每条船上有几个人。(2)第二幅图中知道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小组说题意的基础上派代表在班上交流。通过以上活动,不但使每一位学生对题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题意的能力。第二,采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尝试进行解答。第三,注重解题思路的交流、学习。当每位学生尝试解答后,应组织学生在班上交流不同的解答方法。如果班上没有列综合算式解答的,教师可引导:“能将6×4=24,24÷3=8合并成一个算式吗?”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用整体的较为简洁的综合算式来解决上述问题。当然在这里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一定要列出综合算式来解。第四,通过该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

第五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科书第67~84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事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数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单元教学要求:

1、      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      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      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的重点。

难点有三:(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单元课时安排:约8教时

第一课时  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              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每小组1000根)、计数器、靶位图4张、玩具标枪4把。

教学过程:

一、猜数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我们的老朋友,看看它是谁?(出示一小盒小棒)

生:是小棒。

师:我轻轻抓起一小把(大约10根左右),猜猜它大约有多少根?怎样才能知道准确根数?

生:可以数一数。

师:数出10根捆成一捆,揭示:10个一是十。

师:这次老师多抓一些(大约二、三十根),猜猜它大约有多少根?(学生猜测)

【环节小思】:本段导入环节,利用学生熟悉的学具,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再数一数,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估数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为新课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分组数数,探究新知

1、估计一大盒小棒的根数。(每个小组准备1000根散开的小棒)

师:现在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盒子里大约有多少根小棒?

生1:500根!

生2:800根!

生3:1000根!

……

师:同学们猜了那么多,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猜的对不对呢?(数一数)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数量相同的小棒,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数出这些小棒,在数之前请同学们听清老师的三个要求:

(1)数的速度要快;(2)数的数量要准;(3)数的结果要让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师:我们怎样数才能做到这三点要求呢?(学生自由发言)

现在就请小组的组长和同学们商量一下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去数。商量好了的小组就开始吧。

2、学生数小棒,教师巡回指导。数完之后,教师指名汇报结果。

师:我发现有几个小组数的比较快,现在大家想知道他们的数法吗?(想)一个组的同学在汇报时,比一比谁听的最仔细,然后对比自己组的方法,评一评他的方法怎么样。(下面学生汇报时,师课件动画演示相应过程)

生1:我们一根一根的数,是数20根捆一捆,总共捆了50捆,是1000根。

生2:我们组的方法和他们组的不同,是数50根捆成一捆,一共捆了20捆。这样数起来可以50、100、150……1000这样快一些而且容易看明白。

生3:我们组是每数10根扎一小捆,每10小捆再扎成一大捆,共扎了10大捆,也就是10个100根是1000根。

……

师:在刚才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的哪种方法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认为50根扎一捆的方法好,因为扎的捆数少,又快又省皮筋。

生2:我最赞同每10根扎一小捆,每10小捆再扎成一大捆的发法,虽然麻烦一些,但不容易漏掉,而且还能一看就明白结果。

生3:我也同意这种数法。

师:(利用一个小组小棒)拿一大捆抽出一小捆。

师:请问这里一共有多少根?(10根)(放进去)这一大捆里有多少根?(100根)

通过他们的10小捆变成一大捆你发现了什么?生:10个十是一百。(教师板书)

生:一百里面有10个十。

师:(拿起一大捆100根)现在我手上这一大捆是多少?(一个百)接着数下去!(二个百,三个百,四个百 ……)十个百是多少?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0个一百是一千。

生: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教师板书)

3、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吗?认识计数单位“千”

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刚才估计小棒的时候,谁最准确?

【环节小思】:运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数1000根小棒,在合作之前我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时进行巡视指导,数完后进行全班交流,每个小组交流自己小组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然后我和学生一起分析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有关概念。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数,要求如何数得更快捷、方便,因此学生们数的方式很多,有的是10根一小捆、100根1大捆数的、20一捆数的、有的是50一捆数的、……,面对学生这么多数法,我注意引导学生来比较哪种方法最好,并说说好在哪里,这样会很自然、形象地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十、百、千之间的进率关系。

三、反馈练习,巩固知识。

(一)帮大公鸡接苹果游戏(课件出示动画情景)

师:大公鸡已经接住了九百八十六个苹果,它再每接住一个,大家就继续往下数一个。

生:(齐数)九百八十七  九百八十八  九百八十九(出现少数同学数一千)

师:出示计数器,在上面拨珠表示九百八十九,再拨一颗珠表示一个怎么拨?大家小组内互相说说。然后看谁能完整的说出拨法。

(讨论好后汇报,师同时用计数器演示)

生1:在十位上拨一颗,个位上的9颗全退回。

生2:应该先在个位上拨一颗,9颗变成了10颗,个位满十再向十位进1,个位上的珠就全退回去了,十位上8颗变成了9颗,就是九百九十。

师:同学们认为他说的怎么样?

生:很清楚,很好。

师:(表示肯定)那么大家再来从九百八十七开始数一遍。

……

(二)打靶比赛。(渗透数的组成)

宣布比赛规则:每个选手有三次 打靶机会,第一次打中的是百位上的数字,第二次打中的是十位上的数字,第三次打中的是个位上的数字,把三次的数字组合在一起就是每人的总成绩填入记录成绩单中,特别规定:如果谁一次射中靶心,谁就得1000分。大家是裁判每次记录成绩时都要说一说怎么想的?

【环节小思】:

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很有限的,在学生感觉疲惫之时这两处均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在视觉和触觉上给他们以强烈的冲击,首先就紧紧吸引了学生,然后在帮大公鸡接苹果游戏中学生出现989往后数错的现象,这也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我借助计数器,引导学生用数100以内数类似的方法,突破这一数拐弯处的难点;第二个活动,在学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已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1000以内数的组成,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一)、颁奖,猜价格。(课件出示各种奖品和相关数量的提示)

1、辛苦奖---铅笔,提示:有3个百,4个十和2个一枝组成(?支)。

2、三等奖---一辆电动小汽车,估计多少元?提示与报警电话号码有关(110元)

3、二等奖---洋娃娃,提示价格是个三位数:百位和个位上的数都是2,十位上是3。(?元)

4、一等奖---一辆漂亮的自行车价格在600—700之间,可提示高了、低了。(599元)

5、特等奖---一部新型的电子词典,第一次提示语:它的价格是个三位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都相同(学生猜)第二次提示它最接近1000。(?元)

(二)、趣味开放题。

(    )、(     )800(     ) (     )请按规律在括号里填数。

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填?你们是怎么数的?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这节课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和困惑者的角色,所代表的是一些存在疑惑的学生。在课中教师提出怎样快速地数到一百、一千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以增加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所获得的成就感,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2、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让学生自己动手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根一根地数或十根十根地数)去数小棒并在数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大脑中已潜移默化地形成数的表象,而对新学习的“千”更有立体感。而在数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小组间合作每十根绑成一小捆,又每十捆绑成一大捆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小棒不够的现象,而这时学生就会自己去寻找帮助,通过这种寻求帮助的手段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与人沟通,与人协助,大家共同分享彼此的资源和成功的快乐。

二、不足之处:

1、动手合作环节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学生动手合作数小棒、捆小棒这个环节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造成这一现象原因是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考虑的不够周全,认为学生可以做得如我想象那么完美,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尚小这一问题。

2、练习量过少

因为在动手环节上占用过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不够用,而造成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这也是我要注意的。

第二课时  千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页例2,练习十五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 75  86  90  100  51

[环节小思] 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师拨出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拨?小组合作学习。

①   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

② 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③ 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580。

① 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

② 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引导小结: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 都不读。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请一学生读。及时校正。

   806   480   521  600

引导学习数的写法刚才这些数该怎么写?计数器上十位和个位没有珠子该怎么写?为什么?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小结写数的方法。

6、师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

[环节小思]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操作,合作和交流,自主探究出千以内数的读法、组成和写法。培养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

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2、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3、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

教学反思:

《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我把认数中数的读写、组成放在了一课进行集中教学。把整百、几百几十、几百几十几的数的读写放在一起让同学们读写,同时在这过程中教学计数单位:千,生成新的数位:千位。同时通过与原有知识的沟通,让学生不断提高对数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主动发展的基础。

我开始先回顾旧知,唤醒学生百以内数的读写的认识,知道一个数的最高数位是什么,为进一步的学习作铺垫。接着让学生把这些数写到数位顺序表中,让他们自己读一读,说出数的组成。在读说的基础上分类,从一般的数的读到末尾有0的数,最后聚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在分类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千以内数的读法与百以内的数的读法进行沟通,从而明确读数和以前一样:从高位读起,依次读;末尾0,不读;只不过要添加一条:中间0,要读。通过学生的自主读、让学生通过沟通和联系,形成较完整的读数的认识。

接着教学数的写法。把计数器和信息中的数写出来,让学生明白写数要从高位起,依次写,末尾0,写0占位;中间0,写0占位。

最后课件出示相关的题目,由易到难的让学生进行训练,达到巩固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未能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以及回答时要把话说完整;在使用数学语言时还不够严谨;还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较少,没能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等等。在这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如可以通过对生活中千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使学生掌握千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千以内的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第三课时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3,练习十五第5、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2、              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

2、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              出示插图,看图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到底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其实比较数的大小。

2、              出示比一比,在○里填上>  或 < 。

6○20     66 ○ 62      100 ○ 89      75 ○ 57

[环节小思]通过复习百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迁移性的学习千以内的数大小对比较的方法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活动

出示教学例3 :  小鸟叼卡图      100○1000

(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

① 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

[环节小思]通过“估一估”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让学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数,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

100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

所以100<1000。

③ 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

(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

① 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

(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

③ 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让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

所以210>120。)

(3)再请看小鸟叼来的卡片图:

459 ○ 456    730 ○ 780(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做一做。

① 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题。

(可以先估计一下谁多谁少,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② 练习课本第70页的第2题。

(同桌互说,再请学生说。)

(5)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①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

② 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比较千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

得出:第一种:位数不同的数,哪个数位数多哪个数就大。

第二种: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再看它们的下一位,谁大、谁小,如果第二位也相同,再看下一位,直到比出两个相同数位上的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0页的第3题。

(1)请学生分角色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猜一猜,他们家各种了几棵?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五第4、5两题。

(1)独立完成4、5两题的填空。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填写的。

3、练习五的第6题。

(1)先观察图中的书架,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本书?

(2)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和方法。

在这里,可让学生明白,要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先要估算一下一层有多少本书,再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

[环节小思]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体现新课标的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主要有以下方面特点:

  1、创设生动的情境,体现数学的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在设计时,许多环节体现了生活化的数学。如:导入部分比较“你、爸爸和爷爷的年龄”;探索新知部分比较“小象”和“猪八戒”的体重…… 这些生活情境,给枯燥的数的大小比较增加了趣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去。

  2、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学设计中,多处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性的理念。如猜数游戏;任选2个数进行比较,并用比大小的式子“( )>( )或( )<( )”表示出来;猜一猜他们可能是几;出示实物让学生猜商品价格……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设计比用给定的数来比较大小,要有趣的多,同时学生也愿意表现自己,这有利于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3、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时,提高了合情推理的能力,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类推出“相同位数的书的大小比较方法”“不同位数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些设计都注重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的培养,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简单的数学问题

第四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一、         准备练习。

1、              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  (  )  (  )  (  )  (  )

110 、210、310、410、(  )  (  )  (  )  ( )  ( )

2、读出下面的数。

375  309  420  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环节小思]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         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     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 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 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环节小思]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

(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环节小思]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借助直观,加强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

小学生数学概念、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都是借助操作活动,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而获取的。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我利用计数器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例如,教学“千与万的关系时”,我结合计数器的演示,让学生边看我拨珠边数数,我先拨上一千,当数到九千时,我问学生:“九千后再添一个千是多少?为什么?学生能借助计数器想到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也就是说要去掉千位上的10个珠,要向万位进1。这样通过计数器的演示,使学生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关系”,比较形象直观地建立数位的概念。

二、利用已有经验,进行迁移学习,促进学生认知建构.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时,我并没有领着学生赶鸭式的学习,而是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自己试着读一读,写一写,看看能不能自己探究出来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经过孩子大胆的尝试,很多孩子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并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如何读写,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同时,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和欠缺也让我深深反思。其一,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学形式不够活泼,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生动,课堂教学氛围没有很好地被调动起来。其二,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设计侧重于数的读写和组成,没有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整体设计不够饱满。其三,练习设计还不够多样化,缺少挑战性,很难体现学生的个性思维。

第五课时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教学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

(1)569(  )  (  )  (  )

(2)1998(  )  (  )  (  )

(3)9997(  )  (  )  (  )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第二位是(   ),第三位是(   ),第四位是(  ),第五位是(   )。

(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    )820读作(  )409读作(  )500读作(  )4758读作(  )

(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                  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                   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              

[环节小思]通过练习题复习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和数位顺序表,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情况。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一台空调大约是3500元,学校学生人数为1206人,爸爸的工资一个月2630元……(教师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2、观察这些数据,复习数的组成。

让学生选用一个数据,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师:这 些数同学们都知道它的组成,那你们知道这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数中有0。)这些数怎么读、写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

[环节小思]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

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

(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

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师生小结: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有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有几就读几千……末尾有的0读不读。中间有0的数不管有几个0都读一个0。

[环节小思]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技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学生核对。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

   7504   8007   9500   3207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     五千零四    七千零六十    八千零五十四

(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

(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4、同桌拨数,读写。

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环节小思]通过自己总结读写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六、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学习多位数读、写法的基础,也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如果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概念不清,读写数不熟练,将直接影响对万以内数的计算的理解和掌握。为了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概念,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我主要注意了下面三个问题。

    一、借助直观,加强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

    教学读写法时,先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个三位数,并说出这个数的组成,然后指导学生对着计数器的数位写出这个数。再在千位上拨上3,该怎样读与写?对照计数器上的数和下面的阿拉伯数字写成的数读出这个数。在教学完读写法后,引导学生小结并比较与三位数的读写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利用已有经验,进行迁移学习,促进学生认知建构

    教学“四位数的读法”例题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三位数的读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计数器,拨上一个数后,先说出它的组成,然后试着读数,对于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的数,末尾有一个或几个0的数,应该怎样读,让学生讨论后,再引导,最后启发学生总结读万以内数的法则。这样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由此及彼地获得新知,既使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例,拓展认数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这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之一。教学“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时,我注意捕捉与本课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搜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拉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认数活动。

不足之处:

学生对中间有一个零或两个零的写数方法了解得不够透彻,掌握不扎实。在写数时,有些学生容易把两个零写成一个零,错误率很高,如:三千零八写作:308。我想:在反馈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看到题后先想这个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是几位数,然后再动笔写数。如果最高位是千位那就是四位数,如果最高位是百位就是三位数。最后再读一读是不是和原题的“读作”是一样的,不一样,说明错了,要及时改正。这样我想中间有两个零的数就不容易落掉一个零而写错了。

第六课时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例7及练习十六第4、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读一读,并说一说,各个数中的“5”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什么?

257  1059  5791  135

2、填空

(  )个一是十。

(  )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  ),10个(  )是一万。

八百七十二是由(  )个百、(  )个十、(  )个一组成的。

8个千、4个十组成的数是(  )。

3、在 2287、650、80、285、651、79这几个数中:

是两位数的有(      )是四位数的有(         )最大的数有(     )。最小的数有(      )。

[环节小思]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数的组成、数位的认识以及千以内数的比较。

二、学习情景的创设

1、看挂图

聪聪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电器,聪聪和妈妈看中了空调和电视机。售货员说空调的价格是由3一个千、四个百和三个十组成的。你知道空调的价格吗?

2、引导学生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售货员又告诉我们电视机的价格比1000少,又比500多,你还能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示学生“多一些”、“多得多”

3、引导学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

板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环节小思]通过“猜价格”的游戏激发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兴趣,同时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互动活动

(1)提示:想一想我们千以内不同数位大小数比较的方法。

自主探究四位数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1430和980 的大小,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

小组汇报结果1430大于980。因为1430是四位数,而980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也就是不同数位的数比较,数位多的数就大。

谁来说说聪聪和妈妈能买到什么电器?你是怎么想的?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较出数的大小。

探究四位数与四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课件,聪聪正在和另一个小朋友比赛谁读数的速度快,聪聪得了3864分,另外一个小朋友得了3529分。

(2)小组进行讨论:怎样比较3864和3529 的大小?

汇报得出:因为3864大于3529。所以聪聪获得胜利,是先比较千位一样大,所以比较百位,3864的百位是8比3529的百位5大,所以3864大于3529。

师生总结:比较万以内数的时候,先比数位,数位多的数大,数位一样从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环节小思]通过活动掌握万以内数位相同的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后练习要求学生独立比较各组数的大小,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理解题意。独立比一比。

汇报比较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5850和863     7239和7007   2133和3144    5488和5458

独立比较,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外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28□3 ○ 2867     7□00>7240      646  > 6□2       □49 > 413   □21 > 201   4293 > 4□63       15+7< □+7     20-20÷5 > □-20÷5

2、找规律,填一填。

(1)596、597、(   )、  (   )、(   )

(2)1720、1730、(    )、(    )、(   )

(3)5000、5100、(    )、(    )、(    )

(4)1360、2360、(    )、(    )、5360、(    )

(5)2130、3240、(    )、(     )、6570、(    )

(6)9999、8888、(    ) 、(    ) 、5555、(   )

教学反思

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只需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的顺迁移即可。本节课通过新颖的教学设计,寓教于乐,以游戏竞赛为主线,游戏、竞赛极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本节课并没有只停留在追求数学课表面的“热热闹闹”为“游戏”而“游戏”上,而是追求“数学知识”与“游戏竞赛”的完美结合——有“游戏”的扣人心弦的形式,更有“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内化。如:本节课非常注重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有感而发”,每一场比赛完,让学生记下比赛“结果”,进行“数学”思考,组织学生交流“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和体会,学生的“感受”恰恰是“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内化,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游戏是为了更高效地生动活泼地让学生“掌握”和“内化”数学知识。

第七课时  近似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              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 接着数数。

1998、(   )、(   )、(    )

9997、(   )、(   )、 (   )

497、(   )  (   ) 、(    )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001    996   1008

(   ) > (   ) > (   )

205    306     402

   (   )   <   (    )   < (    )

[环节小思]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 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  )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个别汇报: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写的呢?为什么?

师生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环节小思]通过活动的学习,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感受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时掌握近似数的写法。

2、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

(1)(练习十六第9题)

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

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数或四位数;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

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比一比: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环节小思]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外训练

1、组织数学游戏——猜价格/

(1)电视节目“幸运52”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大家看过吗?

其实这样的游戏应用的也是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样的猜数游戏。

(2)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3)进行第一轮猜数游戏。

教学反思

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后,安排学习“认识近似数”,出现两幅情境图:(1)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2)新长镇有9992人,约是10000人。从而自然引出1500是1506的近似数,10000是9992的近似数。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两组数的特点,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让学生们把自己个性化的想法说出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并引导学生讨论:“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更容易记住?你还能举出近似数的例子吗?”从而明确近似数与准确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加深对近似数意义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举出生活中的近似数,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课堂上,学生没有知识积累,这以前他们没接触过数字估算,根本不会估算,当然也不可能有不同的策略交流;当要求举生活中的近似数的例子时,学生没有生活积累,举不出生活中估算的例子,我觉得一是学生没有仔细观察生活,另外也是学生的估算经历少;在作业中,求近似数也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乱估,有的离准确数太远,还有一些学生不会做题,我觉得他们是没有找到做题的方法。

估算就是推算出某数的大概数,即准确数的近似数。教学时重点强调,估算是没有唯一答案的,但在比较多个答案之后,让学生明白估算出的数要最接近于准确数。实践中我认为下列方法效果会好一些:

1、如果所要估算的数最高位是百位就看个位。

例如:506、217、428、734、962等就看个位,个位小于1—4的数就直接写0,十位、百位的数不变。如734≈730,962≈960,如果个位是5—9的数,就在十位上加1,个位变0。如,506≈510、217≈220、428≈430。

2、如果最高位是千位就看十位。

十位是1—4就把十位和个位都写成0,百位、千位不变。例如:7046≈7000、1837≈1800。如果十位是5—9就把十位、个位写成0,在百位上加1,千位再随百位变化而变化。例如:6080≈6100、9960≈10000。

 总之,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当学生将估算内化成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第八课时   整百、整千加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页例9。                        

教学目标:

1、 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 加减的方法, 经历交算法的过程。

2、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  (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3)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环节小思]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新课,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算法

1、根据上面的情况,选择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一共花多少钱?各自进行并汇报

板书算式:2000+1000=(   )

那么,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板书算式是:2000-1000=(   )

想一想:(  )个百加(  )个百是(  )个百,也就是(  );(  )个千减(  )个千是(  )个千,也就是(  )。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2、组织活动编题口算活动

用这些整百、整千数来进行一次编题口算的活动 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整百、整千的数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2人一组,从整百和整千数中任意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出示:80+50 =    130-50=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4、出示900+600=   9000 +6000=   1500 -600=  1500- 6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 集体校正

5、              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自主提问解决问题。

四、         展性练习

1、              你有几种填法?(练习十七第5题)

8□27 >8263

2、              ○里填上“> ”、“< ”或“ = ”。

20 +80 ○40 +60              5800- 800 ○3600 - 3000  

 130+ 70○200 +20              700 -90 ○ 700- 80  

 1200 -200 ○1000+ 200          500 -50○ 400 +50

   90 +50  ○200 -60             90 -60  ○100 -70

[环节小思]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

教学反思: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学重点是掌握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难点是理解算理。

    首先在复习环节,让学生从数的组成中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明确一个数末尾有一个零是整十数,两个零是整百数,有三个零的是整千数.这里让学生齐答的比较多,最好指名回答,检查效果。让学困生多说多练。

    在探究新知环节,教学内容安排紧凑,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例9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问,有同学提出冰箱的价格是电视机的几倍,还有说买四台冰箱要多少钱,我后来就说能不能提加法减法的问题。学生很快就提出了。教学里要多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绪如1000+2000= ,1个千加2个千,还有学生说1+2=3,后面添3个0 ,我觉得这里板书没写好,三个零用红笔作记号注重用不同颜色笔区别开来。练习时用口算卡片出示,让学生当时口答,但没有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例10教学时,有8个十加5个十等于13个十,13个十就是130。也有做减法想加法,计算方法多样化,学生回答中有分解法、组成法等,思维活跃。

    课前准备较充分。算理也讲解得较为透彻。练习分层,有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由于时间问题,还有些猫捉老鼠、数学医院相关练习没有时间练习。在今后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放慢语速,加大巡视力度。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    课本P85~90页。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教材第四册83—86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学生早在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

3、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关键

1、教学时,要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3、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台称、几个一千克的物体、2分硬币、2袋500克的盐、一袋比较大的膨化食品、比较厚书。

学生:六人一组。每组多枚2分硬币,500克的精盐两袋,花生、豆子、扣子等小东西。自己的书包。1架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1架以克为单位的台秤,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出课题

1.师:你们喜欢玩跷跷板吗?如果老师和某某小朋友一起玩,你认为我们的位置怎样?为什么呢?(生交流)

2.师:老师和小朋友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有重。(一手托精盐一手托一袋膨化食品)你们猜猜,一袋精盐和一袋膨化食品哪个重呢?(先让学生猜,再掂接着用天平称。)

3.师:物体的轻重可称为物体的质量。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有质量,要想准确地知道他们的质量是多少,怎么办?(用秤称)

4.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师:称物体的质量都有哪些秤呢?(生交流所认识的秤)

师:现在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秤的图片,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课件出示各种秤)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些秤呢?(生交流,师给与补充。了解有关这些秤的知识。)

师:你们真细心,从生活中认识到这么多秤

5.用秤去称物体,就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得多少。那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单位表示物体质量吗?板书:质量单位(生交流所知。可能出现斤、两,教师加以强调:斤、两是我们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了。)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克(板书)

(环节小思:出示一大袋膨化食品和一袋盐,让学生猜一猜是一大袋膨化食品重,还是一袋盐重?引发学生的争议,使学生在这里体验到不同介质体积的大小悬殊时,用眼睛是不可以判断的,而要去称。从而引出新知)

二、充分感知1千克

1、师:千克还可以用字母kg表示,让学生读。那1kg,也就是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下面我们就用台秤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来。

2、认识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教给学生使用方法。

3.感知1千克

掂一掂——给学生两袋精盐,在手上掂一掂。(每个学生都感受)

称一称——让学生称两袋精盐的质量,认真观察指针变化,读出它们的质量。板书:1千克。

4.理解1千克

估计1千克水果糖有几块;用台秤称出1千克水果糖,装在袋子里;拎一拎,感受一下,再数一数有多少个。师:这么多块水果糖的质量大约就是1kg。

5.感受几千克

(1)、(出示厚书)先让学生猜猜他的质量大约是几千克?再掂一掂,说说有多重。最后称一称。

(2)、拎一拎自己的书包,猜猜是几千克?称一称,大约是几千克?

(环节小思:这里以生活中常见的盐为教学辅助,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一系列的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1千克和几千克,并通过称书包,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三、充分感知1克

导入:(出示2分硬币,用手掂一掂)让学生说说它有几千克?然后放到以kg为单位的台秤里,让学生观察指针的变化,引出克。克这个质量单位国际上用字母g表示。(学生读)那1克,也就是1g有多重呢?下面我们用一台新秤来称一称。

1、认识以克为单位的台秤,教给学生使用方法。强调两台秤的不同。

2.感知1克

(1)、让学生把一枚二分硬币放在手上,闭上眼睛轻轻的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2)、师称一枚二分硬币,让学生观察,读出1枚2分硬币质量是1克。(师: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g。让学生再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1g的轻重。

(3)、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然后让学生称出1克自己准备的小物品来交流。

3.感受几克

 (1)、小组内把2分硬币放在一起数数、说说,它们的质量一共有几克?再掂一掂。

(2)、先掂一掂一个作业本,估计有几克,再称一称。

环节小思:直接往盘秤中放一枚2分硬币,让生观察指针的变化,让生发现盘秤不能称质量轻的物体,同时引出以克为单位的称。这里从认识1千克到认识1克衔接清新自然,接着让生猜一猜,2分硬币大约有多重?称一称,2分硬币实际有多重?然后让生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发现它很轻,从而让学生感到克对于千克来说是一个很小的质量单位。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再动手称出1克的物品来。通过这些活动自主建立1克的观念。并让生同桌和小组的同学把2分硬币都放一起感受几克的重量。)

四、明确千克和克的关系

1.一手托两袋盐,一手托一枚二分硬币,掂一掂,感受一下。

2.师:我们通过掂感觉到,一枚二分硬币的质量和两袋盐相比实在是太轻了。一枚二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那多少克的质量与1千克的质量相等呢?

3、师:我们一起看看食盐袋上写的是什么?(500克)说明一袋是500克,那你算出两袋是多少克吗?(生计算)500+500=1000(克),以克为单位就是多少克?(板书:1000克)

4、师:从中我们明白了1千克里面有几个1克?这说明1千克和1000克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生说师板书)1千克=1000克,还可以写成1kg=1000g

5、认读1千克=1000克    1kg=1000g

6.称一称一个鸡蛋是多少克?估一估几个鸡蛋大约是1千克?最后称出1千克的鸡蛋,再数一数。

(环节小思:让学生再思考: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呢?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两袋盐重1000克,通过用秤称是1千克,自然就发现1千克=1000克。再通过称鸡蛋,进一步感受克与千克的关系)

五、实践与应用(课件出示

师:学了这么久,相信大家都知道如何看秤了。

1、我们先到超市去实践一下,看看这些商品的质量是多少吧。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强调不同表示方法)

2、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你能说说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合适?完成练一练第2题。

3.改错:乐乐的数学日记课件出示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真高兴,早早地起床,我拿着重100千克的牙刷开始刷牙,我又接了2克的水洗脸。妈妈已经为我准备了250克重的牛奶和一个重150千克的汉堡包,我快速地吃完饭,拿上重1克的书包去上学。在上学路上,我遇到我们班的“大块头”,他体重有50多克呢!

六、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呢?(生汇报)

2、 师小结:今天我们在活动中,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还解决了许多问题。今后我们还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们愿意吗?

七、生活实践

1、回去请你调查几件商品的质量,记录在本上。

2“替李大爷想办法”。完成身边的数学

(环节小思:最后出示“生活实践”题,课下请小朋友们回去调查几件商品的质量,以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反思:

一、 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刚开始的游戏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体积大重量就大的错觉;此外掂重量相差不多的两样物品,对于成人都是有一定难度的,更何况是二年级的孩子。在掂铅笔盒和数学书哪个轻哪个重时,有些学生根本掂不出来,汇报时随便说出,我也不能正确判断;另外我拿的带包装的实物中,只有一个是用千克做单位的,容易给孩子造成克多千克少的错觉。对“斤、两、公斤”等单位,我也没有避而不谈,而是顺应了学生自然的认知需求,及时增加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并努力利用学生的经验促进新知的学习,做到了为学生的学习而教。从而使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学生的充分体验中得到补充和完善。

 二、感受体重换新法,更巧更妙。

       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后, 再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时,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方法,更多的偏重于抱着玩,使得课堂有些混乱,效果不佳。先找一位中等身材的同学称出体重,作为参照,然后分别让学生猜猜高个和矮个同学的重量,猜后称出并板书,表扬猜得准的同学。我还根据二年级学生体重标准给学生提出建议,进行了思想教育。此环节经过修改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活而不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课本P91~105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5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3页。“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九1、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

1、              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准备:题单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口算:50+70            300+600            800-400            30+40

200+700          600+400            80+90              80-30

说出怎么计算的。

二、学习情境创设

1、春天到了,这节数学课老师安排就一次春游特别行动,你想参加吗?

2、播放展示动画。我们将去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一起去看看吧。

3、可是美丽的鸟岛却在海中央,我们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呢?

【环节小思】:由谈话引发去春游的愿望,抓住孩子的兴奋点,搭建生活平台,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师生互动活动

1、组织活动1——码头乘船。

(1)认真观看,回答问题。

二年级一斑有23人,

二年级二班有31人,

二年级 三班有32人,

二年级四班有39人。

一艘船限乘68人。

(2)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我们在乘船时将碰到哪些问题?

学习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肯定,引导。鼓励拓展思路,尽可能多提出数学问题。

同时板书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环节小思】;通过活动,让学生去寻找有用信息,收集信息,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估算意识。重点是口算方法。

(4)选择书上例1、例2的问题,加以解决。

先看第一个问题:四个班能合乘一条船吗?我们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说原因。

23+31=

(5)互相交流算法。

3+1=4       20+30=50      50+4=54

23+30=53       53+1=54

31+20=51       51+3=54

(6)同学们相到了那么多种方法,真能干!算一算:32+39=?怎么算的?说一说!

尝试计算32+39并说说算法。

(7)对比两个算式,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提醒:注意进位!

(8)引导完成。

(9)我们知道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需54个位子,现在你能不能独立完成第3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人?

(10)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后,还剩14个座位,你想怎么安排?

32-10=22          22-4=18

强调退位在头脑中算。

四、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评议。

1、练习十九第1题。

2、练习十九第2题。

【环节小思】巩固新知的掌握。

拓展性学习

1、练习十九第5题

2、把3、6、9、12、15、18、21、24、27填在方格里,每行相加的和都是45。

 


五、课题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所以课前我把学生可能会用的口算方法列出来,这样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如在教学“37+38”的口算方法时,由于学生方法比较单一,我又补充一种我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方法“37+40-2”,学生又类推出了“40+40=80  2+3=5  80-5=75”的方法,这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还有一些问题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如:在计算一年级两个班、二年级两班的总数之后,得出此方案不可行,我设问:那我们该怎么乘船呢?我以为学生会重新设计方案,但一部分学生马上说从二年级的75人中抽3人和一年级坐同一条船。学生能想到这种方法有点出乎意料,我觉得提出这种方法的学生比较善于动脑思考问题。
    这节课上除了以上这些情况外,还有一些问题,如: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研究等。我觉得这些与自身素质有关,有待于今后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教学内容:

课本96页例3。“做一做“第1、2题中加法,练习二十第1、2题加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掌握竖式计算的规范书写。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绿化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  教材第96页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出示两位数加的算式卡片,让学生抢答。

【环节小思】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的内容。

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现在搜集矿泉水瓶子的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3、出示问题: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

【环节小思】: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请一个同学板演,其余同学自己在练习上写出算式。

5、订正算式。

6、看看这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

7、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几百几十的加法。(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再动动脑,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

2、提出要求:

(1)先独立计算。

(2)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流。

3、组织学生汇报。

用口算。因为18+34=52    所以180+340=520

用竖式计算。百位、十位和个位分别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算起。

4、同学们能想到两种那么好的方法来计算,而且还提醒我们竖式应该怎样计算。我们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每个数位上的竖对齐,如果满了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5、但是老师还是有个疑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呢?

让学生回答:因为十位上的8+4=12,向百位进了1,百位上就是应该是1+3+1=5

竖式计算时进的1要写上,算的时候不要漏掉了。

口算180+340,算了18+34后要记得在末尾再写上0。

……

同学们很棒,那么你能提醒一下小伙伴们,我们在计算中哪些地方要特别小心吗?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2题中有关加法的练习。

2、              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1)说说图意。

(2)根据图上问题列式计算。

(3)根据变化的数据进行计算。

五、拓展性学习

想一想:最小三位数加上最小四位数和是多少?

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1、教师角色的转变。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

加、减法估算(教材第98页例5,练习二十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情站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准备:教材第98页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似数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环节小思】:通过对于近似数的复习引出加减估算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尝试、交流、讨论中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体验估算策略的多样性。
二、新知研讨
1.引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下面还是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列表,“明明”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试吗?
2.出示问题。
  展示例5如下的数据表,出示“明明”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第一周240个
    第二周380个
    第三周192个
    第四周219个
3.讨论算法。先让学生明白:要解决明明提出的问题,不需准确计算,只进行估算就               可以了。然后教师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4.探究估算方法。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在同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   想的。然后全班交流。只要想的合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如: 192+219=200+200=400,192+219=190+220=410
5.出示问题二。问: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让学生结合刚才自己估算得出的结果,回答还需多少个。其中可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算出,也可以用精确计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6.延伸拓展。师: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能估算出结果吗?
三、形成应用
1.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独立估算,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估算过程,结果是多少。
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二十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白题意后独立完成。用连线的方式把鱼分装在两个筐里。
3.集体研讨完成练习二十第6、7题。

四、课题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首先要注意数学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新课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利用“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素材作为例题估算,使学生觉得十分亲切,并帮助学生形成对较大数的初步印象,体会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其次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我充分发挥了自己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合作探索的时间,使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

探究估算方法。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在同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然后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我板书学生的估算过程:(1) 把192看成190,把219看承220,这样就大约收集了410个,一个少了2,一个多了1,和正确答案很接近(2) 192看成200,219也接近200,这样就大约有400个,一个少了19,一个多了8,估计出来的数会比正确答案少一些老师肯定学生合理的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提出: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只要想的合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如: 192+219=200+200=400,192+219=190+220=410估算的方法多元化,不要用一个答案把它定格。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想出来的方法也是各有特色。我在引导学生估算时鼓励学生寻求多样化的合理估算方法,肯定学生独特的想法。学生就想出了多种合理的估算方法,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也看出他们理解了估算,懂得运用估算。

第八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课本P106~111页,第八单元(统计)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

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教学内容:

继续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元)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彩电的销售情况统计等。例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物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

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

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

意识和创新精神。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难点: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第一课时  统计(一)

教学内容:
   
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
   
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环节小思】:在新课的教学中,创造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冲突,达到激趣探究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复式统计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的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

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统计》是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初次接触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体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需要同学的合作。 

本节课我参考以前教师的做法,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以动画片《小熊聪聪过生日》为素材,分别创设了“小熊的好朋友各有几位”、“选哪几种食品”、“数图形比赛”三个环节,使学生从中体验了统计的过程,既熟悉又喜爱的动画片让学生兴趣极浓,从而产生了与数学的亲近感。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串连起来,而且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侧重点:统计小熊的好朋友这一环节侧重让学生细致地体会统计过程并逐步认识统计,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选哪几种食品这一环节侧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简单的统计,并提出解决问题;图形比赛主要是为练习而设计,同时进一步渗透“正”字记录法数起来方便这一思想。

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学生的记录方法挺多,我肯定并表扬,但在让学生体会“正”字记录法的优越性时做得不够,由于时间不够,所以几乎是我讲解,大部分学生认同,但没能让学生亲自体验。在小组合作方面做得不够,在其他学生提问的时候学生没能很好的倾听。可以在下节课上课时让学生用不同的统计方法体验“正”字法的优越性,同时多利用好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会倾听,可以是语言上的赞美,肢体的触摸,或讲小贴纸等。


第二课时  统计(二)

教学内容:
    
统计(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

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

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
 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

交流完说明用画“正” 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
  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
  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 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环节小思】: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环节小思】:本环节老师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交流合作带来的成功。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教学反思: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第九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找规律)(第115—118)

单元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教学中用主题图找规律的方法。

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引入:

1、              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         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              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

(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              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

3、              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

[环节小思]: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         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              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              展示:□○★△、△□○★、★△□○、○★△□

3、              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生:这图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环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应该是□○★△,与第一个图一样。

4、      出示练习题:a、一只鸭子头像和两只鸟的头像循环排的

b、看书第115页,你发现了什么?

[环节小思: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规律?

五、         提高练习:

出示小黑板: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

2、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         。

3、1234、4123、3412、         。

教学反思:

 “找规律”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

课上,我以学生喜欢的“迎六一教室布置”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另外,我还安排了学生涂一涂、摆一摆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不但是视觉上有规律,同时从平时熟悉的“兔子舞”声音中也发现了规律。还有师拍手等。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很多学生用学具摆或用笔画出很多有规律的图案,还有学我拍手做规律的。不过在学生创造的图案中也发现有个别错了的,或没有画到三次重复出现或以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把你能在我们身边找出有规律的图案环节放到课外寻找,下节课汇报。

整堂课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留给孩子交流讨论的时间比较少。此外,在利用学具摆规律的环节,有的学生拿出学具就是玩,经提醒才能做好,有的学生比较慢,还没摆完,思维活跃的摆完就觉得没事干,我为了完成任务有时就让没摆完的留到课后摆,但其实这些学生课后没抓的话肯定是没摆的。所以这个问题比较难处理,优生做完了可以提醒可不可以再创造另一种规律呢,但在中下生方面可能只能在课后单独抽时间监督了,或找一些信任负责的优生监督或许也是一些好办法。

第二课时: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1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              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

1、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

(1)1  4  7  10            

(2)4  6  8  10             

(3)△   ▲   △   ▲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

2、              请大家看书第117页,用已掌握的知识把第2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3、              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贴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贴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4、              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二、         教学新课:

1、              出示例1、画一画

◇◆□■、◆□■◇、□■◇◆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              请同学们尝试,动手画一画

3、              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              请学生汇报一下这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它们全是四种图形组成的

(2)从右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

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 如此循环排列。

(3)看成动态的就是图在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

5、              完成第116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同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6、              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

[环节小思]: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         教学效果测评:

1、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中第1、3题

2、              自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规律是什么?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规律?

五、         课堂作业:作业本P52页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图形中寻找规律。图形中的规律是抽象的,用来描述图形中规律的式子是由一些数学符号组成的,它是枯燥的。我们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些符号的意义,并学会应用这些规律,就必须要借助具体的模型,并且一定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图形,并组织学生用一根小棒代表三角形的一条边摆出两个三角形。在学生回忆时质疑:图形中是否隐含着规律。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谈发现。学生深刻感受到独立排列摆出的两个三角形与连接排列摆出的两个三角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变化”的操作中直观展示“公共边”,以此来为学生提供学习本课新知的认识停靠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处于一种对知识渴求的状态,这时是教学新知,引导探究规律的最佳时机。接着,在用正方形连接排列的图形中寻找规律,这个活动中学生会迁移在连接排列的三角形中找规律的方法和经验,轻松地与老师共同完成列表,进行分析找到规律,其实这个环节也是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的应用和巩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本节课图形中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小学生认识规律,注重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比较,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过成,用多种思考方法探究规律,并在分析中表述抽象的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第三课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              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              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 、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 )=( ),肯定是11+5=16

2、              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              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环节小思]: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         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              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              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              出示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  )、55

(2)96、(  )、24、12、6、3

[环节小思]: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四、         教学效果测评:

1、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              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六、         课堂作业:作业本p53

教学反思:                  

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动静结合、既节省教学时间,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课堂开始用了三题情境图,分别引导孩子从颜色、形状、数量、去观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接下来P.116页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4个正方形,7个正方形、11个正方形-------引导学生自己“找”规律,学生很快根据图形这些规律,接着我马上引导还有数字规律,其它规律找等等。从中得出结论。我还能能让学生从观察规律、发现规律,引导“联系生活”。这样思维的训练,有层次性、递进性。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总之,整节课对学生有提示性、启发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教的常规与学生学的常规都严谨有序。学生参与的面要广,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都吸引着学生津津有味地参与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