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案设计

 

第二篇:49-《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与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指名生背古诗《望天门山》,并简要说说诗句的意思。

2、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长江雄奇、壮丽的景象和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感。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泓含情脉脉的西湖水。(课件出世《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 简介作者,理解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相互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了解苏轼。)

2.先理解有关词语意思,再说说题目意思。

饮:喝酒。

初晴后雨:开始是晴天,后来下了雨。

三、自学古诗,体会诗意

1.指名生自由读古诗。

2.生借助注释,简要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 想象、诵读,感受意境

1.引导想象,诗人坐在船上,欣赏了西湖晴天和下雨时不同的风情,不禁想起古代美女西施。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是美丽的。而西湖也无论是晴天或雨天,都有其独特的美,因此,在诗人眼里西湖与西子一样美丽。

2.生说说西湖晴天与雨天不同的美。

3.指名朗读。指名读、齐读、师范读、配乐读

五、 背诵古诗,比较异同

1.指名生背诵,小组背、齐背。

2.与李白《望天门山》相比,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生交流感受,教师点拨引导:《望天门山》描绘的是长江的雄壮,《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是西湖的柔美,这两种景色美得各具特色,祖国山河的景色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六、 练习说话,拓展总结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或文字,做小导游,向大家介绍美丽的西湖。

2.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传世之作,像这样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背诵。 教学反思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现”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 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饮湖上初晴后雨》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