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个小小的课堂延伸,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反思,知道了不与父母争吵、顶嘴,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这些点滴事例的重现,自主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亲情的可贵。

《母鸡》教学中我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中,我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的讨厌,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在教学中,我还极力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训练,体现语文味。比如,教学第五节时,重点抓住“警戒”一词,先理解什么叫“警戒”,为什么警戒?怎样警戒?结合理解整段内容。再如,在教学完为什么讨厌母鸡后,请学生说话训练:这是一只__________的母鸡,令人__________!以此进行这一部分的总结,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这是一篇选学课文,可是自己因为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丢掉一些,反而使课堂容量过大,课最后来不及上。还有自己上课节奏比较慢,学生反馈有重复的比较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相同意见就不必多讲了。

 

第二篇:《母鸡》反思

耕好自家田 提高课堂有效性

——《母鸡》教学反思

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熏陶”“感染”等托词或挡箭牌下一向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更谈不上积极追求教学效率了。目前,课堂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

上周我有幸执教了一堂语文课堂有效性研究课——《母鸡》,从备课一直到上课,虽然付出了很多,但从整个过程中,受益颇多。

一、重构内容

这节数学课教会了学生运用一个公式,这堂自然课让学生明白了一个原理,这节思品课使学生懂得了一个道理??,学生从不懂到懂,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或者说教学就是有效教学。那么,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是否把文章基本内容、中心思想讲清楚就算把握住了教学内容呢?显然不是。通过各种类型的课文,教师是可以教给学生关于自然的、历史的、伦理的各类知识。但只教会学生一些零碎的知识,语文教学就是低效的。这就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区别所在。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更关注文章的语言形式而不只是文章内容,或者说,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语言形式而不只是教文本内容。

《母鸡》是老舍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再现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情感的巨大反差中,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如何把握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呢?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作者后来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还是找些赞颂母爱的名人名言来渲染一下课堂气氛?仔细思量后觉得上面这些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自己阅读就能掌握,那又何必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呢?

因此,经过反复斟酌,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我最后将《母鸡》一文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讲清楚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作者对母鸡态度的改变的,课文又是怎样来写清楚鸡母亲的伟大之处的。也

就是说,除了讲清“课文写了什么”的问题,重要的还要讲清是“怎么写”的。

我想:就文章而言,形式应为内容服务;但从教学角度来说,对于这篇内容较浅显的《母鸡》而言,将教学内容定为讲清语言形式,也许会使课更有效些。

二、集中目标

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仅仅知道教学内容,而不清楚教学目标,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老舍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文章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描写得惟妙惟肖;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的描写又将鸡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辛劳写得如此得传神;全文又是通过多处对比来展开的。本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延续了老舍先生的平实无雕琢,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但细细品味,字字句句,甚至一个标点都可大做文章。可这样一来,必将导致课堂容量臃肿,形式散乱,以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怎么办?只能忍痛割爱,集中目标。

考虑到已是五年级的学生,对动作、语言的描写,对拟人、夸张的手法接触较多,而文中运用的举例、对比,相对接触较少,因此,就将目标集中在了举例与对比上。

课伊始,我就通过“因为??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训练导入新课,同时使学生一下子感受到文章的前后对比。有了这个铺垫,在课上,学生们能较轻松地感受到文中其他地方出现的对比:

“句中‘圆圆地下垂’和‘消瘦’通过对比写出了鸡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有一点儿吃的都要省给孩子吃,自己舍不得吃。”

“课文前面说到母鸡看到大公鸡是害怕的,可它成了鸡妈妈后,为了保护小鸡雏,可以反抗大公鸡,到最后大公鸡也要怕它三分,它变得如此勇敢,这里也是对比。”??

另外,课文是通过四个事例来具体写出母鸡的品质的,想让学生一下子说出“举例”来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先与学生一起讨论第一小节的内容,然后用一个词“护雏”来概括,然后由他们自己学着刚才的方法一一概括出“喂雏”、“教雏”和“守雏”,这样一来,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举例”方法的渗透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倡导的“一课一得”,就是强调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长进。

三、读写整合

当学生们通过学习,非常清楚地知晓了文章是选取了事例,通过动作、语言,特别是对比的方法来写的时,我便趁热打铁,进行写话训练。

我先出示中心句“妈妈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然后出示四个事例,让学生仔细阅读后,选择一个事例,说说为什么。我意在训练学生要明确应选择典型事例来说话。

接着,我发给学生一篇学生习作,文章已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将事例写具体了,也能体现出妈妈的严格。然后请学生加入对比,使事情更具体,更能体现妈妈的严格。这样的训练有益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刚刚课堂上一再强调的对比,看看学生能否运用了呢?这既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从而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孩子们确实写得很棒。有抓住妈妈前后变化来写的,有将妈妈与爸爸、与同学妈妈比较的,还有同学一篇文章里进行了几处对比。当时我就想:要是每堂课学生都能这样扎扎实实地学到一点,那也许写作也就不会成为“最难啃的骨头”了。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写作方法,强化写作意识,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尽管整堂课流程顺利,也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学总是门遗憾的艺术,在课上,对于对比与举例的分析,我还可以更强调、更突出些,让学生对于对比的好处、作用能更明了些,在突出重点这点上还做得不够。另外,在精心设计的时候,期待“百花齐放春满园”,然而上下来,更多的是“一花独放”,举手回答的同学就集中在寥寥数人上,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我对学生放得还不够,自己的指导性语言还是过多,老是不放心他们,这在以后的课上要注意。还有在教学机智上,还远远不够,要加强锻炼。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对每一篇课文作深入的研读,以发现每篇课文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从而提炼出合宜、精当的教学内容。

这堂课仅仅是一次尝试,对于课堂有效性研究的路还很长,要研究的内容还很多。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