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美术反思 2009-11-13 08:46:29 阅读117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美术的节奏教学反

节奏是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通过学习美术的节奏,让学生观察、体验美术节奏的特殊美感,并尝试通过绘画、剪贴的形式表现简单的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培养学生设计和感受美的能力。教学中,我通过玩音乐节奏游戏、变美术节奏图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作品,结合“知识窗”和教师的讲解,从而理解美术节奏的概念,了解各种不同的变化形式。学生在欣赏各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到美术节奏的美。所以在进行剪贴、绘画创作时,学生都能较好的表现出自己喜爱的纹样内容和排列组合规律,创作出丰富的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作品。但是对美术节奏在生活中的应用上,学生还缺少细心的观察和发现,教师也没

有及时的展示和引导,使所学内容没能与生活很好的结合起来,是一个小缺憾。

《变一变》课后反思

推荐

本课学习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照片或风景照或图片,切成长条后排列,产生变形的效果。让学生准备一些报纸上的彩色照片或旧挂历纸来制作。

裁开纸条的排列方法可以按纸条的顺序相隔一定的距离排列,也可以将纸条按顺序分单、双号排列成2幅类似的作品。从完成的作品看,学生裁纸条上有一定难度,大多数纸条裁得歪歪扭扭还有毛边,排列及粘贴都做得还不够好,最后画面的效果优秀的寥寥无几。

实际上这就是一节构成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如果都做的歪歪扭扭,就谈不上美了,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1、首先把图片翻过来,在背面打成间距一厘米的格子。然后把每个格子编号1、2、3、4、5、…

2、在图画本上画一个淡淡坐标轴,再画出每个轴的平行线。如果是横排的线条就在Y轴以及平行线上画点。1厘米点一个点,然后0.5厘米点一个点。(0.5厘米是纸条的间距)然后用铅笔把点连成淡淡的线(也就是x轴的平行线)。

3.把纸条按序号沿着坐标轴和坐标轴上的平行线以0.5厘米的间距粘在本子上。

说实话,挺麻烦的,也真难为这些孩子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是差一点,不过通过我的“严格要求”,收效还是不错的。

色彩的对比》教学反思

作者:宋黎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74 更新时间:2008-12-19

本课是一节知识性内容占主体的课程,重点难点都是有关“色彩对比”的知识。 整堂课都是围绕这一主体进行。

总体讲来,这一课的进行有两大难点,一个方面是课本身的内容造成的,另一个方面是处于一种尝试的态度,即自己选择的作业完成方式。

一、有关课程内容方面的选择与设计。

一般来讲,小学美术课,作为公开课性质的,通常需要一定的趣味性和新颖的形式,并需要在已有的课程内容上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但是,在选择了本课之后,随着备课内容的深入,发现这一专业知识类的课程,几乎是正好与一般内容的课相反,在课程的具体设计上,也遇到了之前没有碰到过的难题——如何能在知识讲解清晰的基础上避免枯燥?如何从色彩繁杂模糊的知识选择出适合学生理解、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来?

色彩的对比知识,主要在于三个方面:色调、明度、饱和度。

课本知识窗的内容只提到了色相(即色调),并且是在认识色相环的基础上,在色相环上找到的。有色环,就难以避免出现同类色,在这个方面的取舍上,考虑了很久,才形成最后的上课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感觉、遵循色环的规律,在适合的位置上贴上适合的颜色,而不再做讲解,点到为止。

由于课本内容以“色相”为主,原来的课程设计也是重点在于色相,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和美术创作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明度对比和饱和度的问题。饱和度,对学生而言,属于更深一层次的内容,而明度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并且在色彩对比方面,占重要角色。针对这一点,在课本的基础上,我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为“色相”与“明度”两个方面,避开了有关饱和度的知识。

色彩对比的知识非常繁杂,并且贯穿于身边的方方面面。在色彩的面积方面,原来打算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简单介绍,但这样就会削弱课程本身的重点。于是,在课程内容上,如何避免进行这一类内容的引导,也进行了一番思考。在展示图片的选择上,尽量比较这一类差距较大的作品出现,让学生重点只关注与“色相”与“明度”。最初仍是更偏重于课本提到的色相方面的知识点,但在试讲中发现,学生对于色相和明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难于区分,所以之后课程的重心发生了大胆的偏移,直接提出:明度的范围比色相更为广泛,且某些时候,其对比的强烈程度也更大,因此提倡不必拘泥于色环上相对的色相对比,而可以凭感觉多使用明度对比。

为了能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增加了小练习的环节: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各色小彩纸,让学生凭着感觉找出对比强烈的颜色,贴到黑板上展示,老师把色相和明度的知识讲解完毕后,再让学生对自己的小练习进行分类,自己来判断哪些属于色相对比,哪些属于明度对比。

由于不再强调色彩的对比要以色相为主,在之后的作业环节,就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使用单一的色相对比来完成。

二、有关学生作业形式的选择。

自我设定的研究课宗旨:大胆尝试新的形式方法,不回避失败的可能。所以,在学生作业形式的选择上,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并且是三种自己以前在公开课上都从未尝试过的。

水粉,对学生的美术技能有一定要求,需要提前有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正好,四年级学生在之前的一个月一直进行着水粉有关的作业训练,学生对水粉笔、水粉颜料的掌握刚刚有了些入门的感觉。

拓印,可以顺带使用水粉颜料,是一种趣味性较强的形式,容易完成、出效果,作为最后的作业

展示,可有望最先完成。

纸贴画,本来的打算是普通的彩纸剪贴,后来改为皱纹纸贴画,这是一种新的作业形式。

之所以选了三种形式,而不是单一的某一种,也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色彩的对比》一课,专业性较强,相对的,趣味性就比较弱,最后的作业形式上多样化,能够丰富课堂、呈现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就算是自我的挑战吧,尝试一下,能否在多种形式的情况下,不至于出现混乱,能有序的完成课堂教学。

这三种作业形式,为课程的准备增加不少的难度,也多了很多工作量。这一节研究课,不仅是在课程的设计、取舍上,费了番脑筋,在学生的作业形式上,也提前做了很多准备。

也正是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学生能很好的运用材料制作出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在重点难点的解决上,有些问题因为强调不是很突出,仍有少数学生存在一定的疑惑,这一点,在最后分类贴自己的小彩纸练习时,就发现了——个别学生仍然把明度对比的颜色,放到了色相对比一栏。为此,在课堂上,又重新做了一遍强调:色相对比,只是单纯指对比色之间产生的对比。

色彩知识不是一堂课就可以讲解明白的,这更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悟。有了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在日常的美术创作中有大量的实践,相辅相成,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够灵活的运用,以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

 

第二篇:四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徐兰兰

鱼是一种很漂亮的的动物,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们已经用很多种方法表现过它,用彩墨技法表现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的课件,让学生感受鱼的造型、色彩、动态的美,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正因为鱼的美,所以很多美术家都将它们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接下来,我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典型的有鱼纹装饰或是鱼造型的各种艺术品,提高学生对鱼文化的了解。通过民间的年画,面艺,布艺,剪纸,泥塑等欣赏,更让学生感受到鱼在中国民间的特殊含义,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技法的传授中,我充分发挥了实物投影的作用,在实物展台上,我现场示范,从墨色的调配到笔墨的运用,在从双勾和晕染的介绍到画面的构图,利用大屏幕的展示,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彩墨画创作的全过程。在示范的过程中,我也通过讲解,开启学生的创作创新思维,让学生能运用基本方法,把握鱼的基本结构,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的优美场景。最后再通过对部分典型学生作品的欣赏,有意识的让学生在鱼的造型、画面的构图、背景的处理等方面加深印象。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我鼓励他们大胆下笔表现,为他们提供一些必要得帮助。在作画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晕染时将颜料涂得比较厚重。学生对“染”的技法掌握得不到位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缺陷。教学中,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表现鱼的结构上,很容易忽视构图的问题,画面会显得缺乏主次和疏密关系。所以在欣赏不同范画中,我分析其构图,引起学生对构图问题的重视,提高学生组织画面的能力。

另外,学生对于中国画的颜料,墨,毛笔都还比较陌生,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不是很熟练。比如说,对于墨的干湿把握不好,还没有领悟到什么叫“意在笔先”等等。

这些都是我上课的一些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考虑的更加细致,也会更好的把一些课前准备做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