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及主要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一)成长环境得天独厚。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生活条件优越,经受挫折较少,心智不太成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思想起伏较大。

(二)农业生产知之甚少。新生代农民工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宠爱,很少到田间地头进行劳动生产,不精通农业生产,对土地重要性没有深刻认识、对农村没有依恋之情。

(三)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多半接受了初中、高中、中专教育甚至大学教育,有相当的文化知识。

(四)价值取向多元化。因电视、手机、网络等的普及,人口流动加快,信息共享全球化,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相互影响,使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合同签订率低、部分岗位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社会保障参保率低等权益保障的缺失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4.4%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与单位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很低,与其他年龄段的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异。

(二)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较大工作压力、对收入的满意度较低

由于平时工作的强度比较大需要经常加班,使得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承受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当前收入水平的满意度低。实际上,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本身知识技能的现实水平和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较高预期之间的矛盾。

(三)在身份认同上处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尴尬境地,缺乏幸福感,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健康和心理疏导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在身份认同上,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尴尬境地。当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与城市人群生活和地位有差距时,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会更加强烈。

(四)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难和障碍

在未来的打算上,接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定居下来还存在诸多困难。例如收入太低、住房问题、社会保障不完善、老人无法照料、子女教育问题等。

五、政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了农民工的主体,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体制安排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1、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下来的户口登记制度。中小城市、小城镇应取消准入门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应放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的相关政策。

2、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发展上的诉求,最终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

3、从制度上和规划上整体考虑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农民工群体的住房问题。政府运用政府支持、市场融资和农民工集资等多种手段来建造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问题。

4、进一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加大依法纠正和行政处罚的力度,保障所有用人单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5、积极推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保率。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社会保障不仅是权益保障的问题,同时也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能否在城市定居下来的重要制约因素。

6、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将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和学龄前教育都纳人城市教育规划和管理。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就读幼儿园的实际困难。

7、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政府部门和企业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和缓解心理压力同时还要逐步消除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各种制度性歧视,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享受市民待遇。

 

第二篇: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浅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主要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了不同于老一辈不同的特点,更加懂得享受生活和融入城市社会,他们的生活环境由于国家政策得到了很多的改善。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和社会竞争的原因,农民工的生活环境水平仍然有待提高,他们依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下面来简述一下他们的主要特点:

(一)家庭成员较多,受教育程度较高

新生代农民工多为多子女家庭。导致多子女家庭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两点:一,多子女家庭教育成本高,农村家庭收入无法承受巨大的教育投入。二,多子女家庭存在家庭成员间的歧视。在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导致女性受不到公正的受教育权利,男性由于生活条件的影响未能完成学业。三,由于高考独木桥的限制,义务教育的差等生被迫选择外出务工。新生代农民工多为单身。由于当前社会扭曲的婚姻观念,农民工买不起城里的房和本身农民工受到城里人的歧视,所以婚姻问题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普遍存在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比较老一辈农民工普遍提高。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教育水平的趋势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更高的教育程度。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中创造了显著的优势。

(二)月收入水平低,工作时间适中

受到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处于社会底层。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销售业和服务业,他们的体力劳动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较少,因此他们不能像老一辈一样获得足够的支撑全家生活的收入。他们的工作不

仅需要足够体力更需要很好的忍耐力和娴熟的技巧。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生代,他们不再单纯的追求足够的工作时间换取微薄的收入,因此他们的工作强度相对较小,每月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比例低于父辈很多,但是由于他们的工作不具有季节性,他们全年的工作时间大于父辈的工作时间。

(三)社会地位尴尬,就业结构缺乏弹性

毫无疑问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一直处于社会底层,他们不仅忍受着城市露天生活的痛苦,而且要忍受着城里人的辛辣目光。新生代农民工同样面临受到城市人不公平待遇,在城市里没有归属感的问题,因此他们中有些人并不想成为城市户口,对于户籍改革他们的需求并不强烈。由于社会立法的约束和依法维权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上更多的农民工投诉得到了妥善解决,农民工的权利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证。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从高中或者初中校园里直接进入社会,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因此在今天以“证”论能力的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范围狭窄。调查发现,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赚钱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他们逐步认识到“证”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在夜校和各种辅导班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四)对现实生活不满,知识决定未来

中国社会的80后和90后分为两个部分:步入高等教育殿堂的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是那些因学习能力差或者没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由此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挑战。缺乏技能的工人得到极其微薄的工资,微薄的工资使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利用更多的时间弥补生活金钱的漏洞,更多的时间被用来工作而不是学习技能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得不到提高。这样进入一个循环,最终的结果是新生代农民工被社会淘汰。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他们也有学习知识的意愿。但是打破这个怪圈仍然需要突破很大的障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制约和谐社会建设的诸多矛盾中,农民工问题最为复杂。特别是一些地方及企业对农民工的不平等待遇,使农民工与企业劳资关系紧张,与城市居民的关系不融洽,与

社会管理不和谐,有的地方农民工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而引起,也与有些农民工素质差,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格和尊严意识相对较强,他们渴求获得尊重、平等、合理的权益,因此要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敢于和善于拿起法律武器通过正当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其成为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的主要力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民工也出现了明显的代际变化,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登上城市化的大舞台,并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高度关切。这一现实也要求中国的城市管理政策尽快做出调整,充分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在户籍、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方面所应当享有的平等权益,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出生成长于改革开发、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明显呈现出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时代特征,同时,他们所处的特殊的年龄阶段又使其表现出与城市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格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市民化倾向。

第一、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老一代,多数人都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更多的人接受了职业培训。根据抽样调查,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中,初中文化水平的比例已占外出务工人员的50%以上,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i。1另有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比老一代的24.2%高出14个百分点ii。2

第二、生活目标明显转移。在生活目标上,老一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乡土情节,打工的目的是提高升入,挣钱回家。而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不少是在城市长大甚至出生在城市,没有务农经历,他们打工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事业的发展,是抱着干事业、开阔眼界的理想进入城市的,他们更希望留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要远远大于农村。有统计显示,近87%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不再愿意以农业生产的方式作为自己主要经济意义上的生产方式,而老一代农民工大多仍然愿意选择农业生产方式作为自己主要的生产方式iii。3

第三、生活方式趋同于城市同龄人。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生活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享受生活,寻求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闲暇娱乐活动的选择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比例较高的分别是上网(28.8%)、听音乐(26.3%),而老一代农民工在这两项上的选择比例仅为2.9%、6.8%。老一代农民工选择比例较高的看电视(37.1%)这一项,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比例为17.9%。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有了与老一代农民工截然不同的闲暇娱乐方式,听音乐、上网都是典型的城市生活方式之一iv。4

第四、消费观念更加开放

老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挣钱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在城市里生活十分节俭,赚的钱大都会存下来留给家里,他们与城市的经济关系单纯地以攒钱——寄钱——攒钱的资金移动方式呈现。而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观念逐渐与城市同龄人趋同,他们的花销不再像父辈那样仅限于简单的衣食住行,大量花费在诸如电器、手机、电脑、网络、服饰,甚至汽车和房子等很多方面,成为强而有力的消费群体。据调查显示,受访农民工中有1201人拥有手机,占66.13%,11.29%的人拥有电脑,31.33%的人去网吧上网,还有17.69%的人拥有电动车,有2.80%的人主要交通方式是自驾车v。5

第五、权利意识日益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提高自己群体的社会地位需要相应的政治权利,有46%的人希望选出更多的农民工人代表,能

够有更多的话语权。有28.6%的人希望在工作地有参选资格,他们要求参政、议政的意识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强vi。6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xx年版,第20页。

1 杨昕:《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xx年第9期。

1 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年第2期。

1 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东岳论丛》20xx年第8期。

1 严翅军:《关注农民工消费方式的积极变化》,《新华日报》20xx年9月3日。

1 深圳市总工会:《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本文来源:人民网 .cn/GB/67582/12154737.html 20107月15日更新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心理

自卑是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集中体现。由于大多数农民工不懂技术,文化素质较低,在城市只能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苦力活,而且收入微薄。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始终是城市中的边缘人群,受到城里人的歧视。农民工子女大多都生活在这种生存环境差、社会地位低、生活不稳定的家庭中,使他们在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孩子面前自惭形秽,在鄙视和漠视的目光下,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极度的自卑感。

2.孤独心理

城市农民工子女孤独情绪普遍存在。据有关研究表明,有近两成学生存在着与孤独有关的事实和体验。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农民工子女原来大多是刚从异地或农村转学而来,这些学生初来乍到,面对的是一个既新奇又陌生的环境,生活习惯、学习方法、语言环境、人际关系的差异都使他们难以调适。由于缺乏与同学间、老师间的必要感情交流,许多刚来的学生很多时候都郁郁寡欢、失魂落魄。这种孤独感在许多城市农民工子女中都有所表现,尤其是那些适应能力差的儿童,这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由此形成情绪障碍。

3.逆反心理

城市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由农村进入城市,在生活学习中由于受到各种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就会使他们主观感觉到社会的不平等,感觉到一种被歧视感,这些很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社会不公的阴影。如果他们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生活现状不能得到改观,这种对立感和不平感可能会趋于激化。如果城市农民工子女得不到正规有效的教育,他们可能会荒废学业,浪迹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迹象显示,由于缺乏公正待遇,得不到城市的文化认同,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犯罪率呈增多的趋势。

4.淡漠心理

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淡漠心理,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下降。由于流动人口家庭生活极不稳定,经常变化居住地,孩子跟父母自然也是不断转学,致使学习出现断层,学习跟不上,影响学习兴趣,导致他们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比例明显偏高。其他经常无故旷课、出走,打架斗殴的情况也时常发生。

二、不良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1.体制性问题是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与城市的名类繁多的成人继续教育相比,农民在农村普遍缺少接受继续教育,学习各种技能的机会,因此到城市后只能干最脏最累的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而且收入很低。生活在工作条件差、待遇收入低的农民工家庭里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必然也成为同伴中的弱势群体,也必然受到城市里孩子的歧视。由于我国存在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农民虽然在城市打工,但很难成为城市公民,其子女也因户口问题不能像城市孩子一样平等享受优质的教育,只能出高价上学(公办学校)或者进入民工子弟学校,很难真正融入繁华的都市,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

2.家庭的教育培养方式不当

家庭地主式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有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和专制型。当前,农民工或者忙于生计疏于管教孩子,任由孩子自由发展,采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或者一味苛求,过于专断,对孩子实行专制型的教育。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在个性发展上不成熟、放任、不考虑别人的要求。专断型的家长通常是严格限制子女的生活学习,惩罚严厉,常常会使子女产生不满情绪,出现畏缩、不信任的个性缺陷。而大部分的外地民工家庭采用的就是这两种不利于子女个性发展的教养方式。

3.缺乏良好的学校教育

近几年,党和政府为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文件。然而由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户口不在当地,而我国义务教育的经费与户籍挂钩,因此当地教育部门从地方利益考虑而不愿承担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费用,所以虽然中央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做好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但地方上的执行力度并不大。这样就使得城市农民工子女享受不到与当地人平等的教育权利。他们只有掏更多的钱,才能进入当地的公办学校,如果没钱就只能就读于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公办学校上学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由于经常转学而导致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从而受到教师及同班同学的歧视,致使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不到正常发展甚至受到压抑,这样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创伤。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城市农民工子女,也往往由于校舍设施简陋,教学环境恶劣,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更换频繁,而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4.社会的不良影响

社会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拷贝世界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拷贝世界,是由大众传播媒体形成的精神世界。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家长们由于工作的奔忙,无暇顾及子女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放任他们自己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也有不健康的思想和书籍、音像制品等,有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及父母与其他民工一起租住,平时不良的言论也容易对尚不能正确判断的他们产生影响。在城市里,绝大部分民工主要是集中居住,这些居住地往往人员复杂、管理不规范、社会风气较差,城市农民工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极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打破体制性障碍,切实改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现状

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农民工子女的自卑心理主要来自家长的地位低下和收入微薄,而这些主要是由导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造成的。所以户籍制度是影响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根源。因此要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最根本的就是改革当前的户籍制度,消除“户籍墙”,使农民工真正能融入城市,留在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让城市农民工子女也感受到自己是城市未来的主人,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我们还应改革当前的教育体制,探索城市农民工子女接受正规教育的有效途径。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另一个根源,主要来自其在受教育中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对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我们的政府应该加大执行力度,切实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可成立专门机构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定期检查,并将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爱教育情况与当地领导的政绩评定挂钩。当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国家还应改革当前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扶持力度,鼓励多元的办学渠道,真正使城市农民工子女接受到和城里的孩子一样的良好教育。

2.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优化家教心理氛围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对于家长来说,要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恰当的目标,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虽然流动人口家庭收入普遍较低,但是父母还是应该尽量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要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浓浓亲情。为克服不良的教养方式,可通过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来优化家教的心理氛围。通过家校合保管,可以让没时间照顾子女的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更主要的是帮助家长了解家庭心理辅导的内容和途径,组织并指导他们学习家庭心理教育辅导的方法。

3.改善学校教育,努力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城市农民工子女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改善当前城市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的不良状况,对于促进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公办学校而言,

应消除偏见,为城市农民工子女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学校可创设良好、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一方面,班主任和其他教师要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在轻松的气氛中拉近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城市农民工子女在温暖的集体中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就农民工子女学校而言,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身实力上,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明确办学宗旨,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办学行为。不应将学校看作农民工子女的收容所,而应尽量为他们提供同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生活、成长的软、硬件环境。作为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要明白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尽职尽责,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以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

4.引导全社会关心关注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

首先,应利用大众传媒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和关心农民工及其子女。应大力宣传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先进典型,使全社会都了解他们,认可他们,尊重和关心他们,满足他们正常的心理需要。其次,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社会政策,改善农民工的生存发展环境。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对农民工实行免费技术培训,使农民工可以掌握一门在城市谋生的技术,这样可以逐渐使农民工由苦力工变为技术工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收入,为孩子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提供经济保障。再次,社会相关部门还可鼓励和组织农民工子女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的价值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中得到实现,提高他们的自信,打破他们的封闭心理,排除他们的孤独感,释放他们的激情和活力。总之,由于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涉及面广,因此需要强化政府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多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多层次,多渠道地切实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五、对策研究

1、完善制度,健全法律,从源头上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

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这是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根本原因。中国有不同与其他国家的户籍制度,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划分为两个在权利义务和社会保障上不对等的社会集团。这种制度带来的等级色彩恶化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环境。这就决定了他们处于一种结构性贫困的弱势地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有待于整个城乡二元化结构的解决。

“新生代”进城务工遇到的第一个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就是各级政府根据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制定的择业禁止条文。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弱势群体地位。要从根本上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最终要靠政府的热心关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健全。

2、积极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

首先要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维权能力。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xx年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在“新生代”中表现出“三低”与“三多”现象,“三低”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与“三低”相对应的则是带给农民工无穷烦恼的“三多”––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这与他们不了解法律有很大关系。

大多数“新生代”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或是忍气吞声,甚至不知道自身权益受到严重侵害。自身素质不高,维权意识不强、法律知识缺乏,是他们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丰富他们的劳动法律知识,力争使他们成为

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新型农民工。同时还要增强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其次要加强“新生代”技术和文化知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训。通过培训,一方面可提高他们的自身实力,使他们在新的形势下,尽快适应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自卑、抑郁、害怕交往等心理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尽量缩小与正式职工之间的差距,避免心理不平衡的产生。

3、充分发挥团组织作用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加大对农民工的舆论宣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农民工所作的重大贡献,引导用工单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营造关心、尊重和爱护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保障农民工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政治权利。还要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正当的手段,依靠政府、人大、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介等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合法有效的方法,促使和监督执法部门及时、公正、有效地开展工作,为更好地保护“新生代”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创造一个良好的维权环境。注重在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团员,逐年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模范、优秀青年团员以及有其他突出贡献者中的比例。

共青团在深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社会问题实质的基础上,积极组织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加强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服务,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婚姻问题,为他们组织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为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

4、学会自我调整

首先,“新生代”可以以地缘或亲情为纽带,交友群居在一起,使自己处于一个相对轻松的社会心理环境中,如心理有问题时,可找老乡和要好的工友聊天,加以排遣,严重时要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人际关系可带来愉快的情绪,可以减少孤独感、恐惧感和心理上的痛苦。并能宣泄不快情绪,从而减少心理压力。

其次,一定要学会全方位地保护自己的权益,从一开始就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注意各种资料的收集与保存,在法律程序范围内,尽量避免对自身权益的不法侵害。一旦发生不法侵害,自己也可以在维权的过程中争取主动。

再次,面对较大的生活、工作压力,一方面应在打工之余积极寻求生活乐趣,丰富打工生活,通过丰富而有益的活动放松身心,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也应积极消除粗暴的习性。遇到不公平对待自己的事情,应学会克制,以正当的手段维护合法权益。

此外,还应注意完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合理的情绪宣泄途径。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的主体,其心理障碍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帮助他们融入城市,并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不仅要从政策上入手,更要从人性的角度深入,给他们心灵上以温暖,激发和培养他们自助、自强的动机和能力,使他们有尊严地工作生活,实现体面劳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

i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xx年版,第20页。

ii 杨昕:《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xx年第9期。

iii 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年第2期。

iv 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东岳论丛》20xx年第8期。

v 严翅军:《关注农民工消费方式的积极变化》,《新华日报》20xx年9月3日。

vi 深圳市总工会:《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本文来源:人民网 .cn/GB/67582/12154737.html 20107月15日更新

第三章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策略及政策建议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党和国家始终给予了高度重视。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面对的新问题和新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成为关乎我国发展的紧迫问题。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仅需要社会的帮助,也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自己的努力。

第一节 社会方面

一、 进一步深化户籍改革和城市管理

户籍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第一大障碍。中央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要求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各地应该积极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于在中小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应该取消户籍门槛,使其也能享受到城市的福利。大型城市也应该积极放宽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政策,逐步剥离因户籍制度而引发的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的社会福利,取消歧视性规定。稳步推行城镇化。

城市管理上要逐步转变观念,按照中央提出的“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

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完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法规,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也切实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作危险,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权益保护。因此,各地必须加强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有关规定,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签订有效劳动合同。不仅要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休息休假权利,而且要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依法享有的保险保障。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民主,使他们真正享有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对于国家的福利政策,五险一金等保障政策都能够惠及新生代农民工,全面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也应该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保障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得到落实,让新生代农民工无后顾之忧。

三、 完善劳动就业制度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职业技能的不足,应当在农村建立免费的中职教育、提前对新生代农民工普及知识和技术,企业也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对于企业恶意拖欠工资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对新生代农民工普及法律知识,指导他们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框架中,让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在劳动市场上与城市人进行公开、公平的斗争。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提供咨询、帮助、介绍。

四、 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和需要

20xx年初,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富士康出现了十余起跳楼事件,这一个又一个的跳楼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不禁纷纷猜想,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使得这些20出头的年轻人不惜用生命对其进行抗议,同时,社会和企业也开始反思,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承受的心理压力以及需要的人文关怀。

新生代农民工一个个背井离乡,挣着微薄的工资,工作压力大,休息娱乐时间少,更重要的是,工作车间、厂间只有一双双冷峻的监工的眼睛,同住一个宿舍的人,可能连话都不多说一句,更别说互相关心、互相鼓励。除了苦、累、压力,他们感受更多的是冷漠。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不仅仅是心理疏导,更需要人文关怀,他们比起同龄人,更脆弱、更需要得到尊重。因此,社会和企业要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需要,给予他们温暖,让他们可以获得抒发心里郁结的途径,并感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心。企业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让职工无休止的只知道工作,而是应该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减少工人的压力,增加工人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渴望和需要。

第二节 个人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造成的,既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和个人方面的因素。

一、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完善与提高

要得到城市的认可和尊重,首要一点是自己要在城市站稳脚跟。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应该通过免费中职教育等国家政策的帮助,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竞争力。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学习新知识效率高、效果好,所以要不断收集一些与自身有关的信息,了解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或正在从事的职业发展前景以及工作本身对自己不断产生的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掌握城市优越的文化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专业技能,掌握一技之长,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的工作更加顺利也可以让企业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生代农民工还应该将自己看为城市建造的一份子,要有主人公意识,不要自备,觉得别人都看不起自己。只有自己踏踏实实的工作,积极向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得到城市的肯定和接纳。

二、 提高自身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城市竞争压力大,充满各种诱惑和欲望,新生代农民工来自相对比较单纯的农村,不免会被城市的灯红酒绿诱惑,而对城市充满各种向往,而这种向往遭遇到现实的残酷打击后,往往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无措、迷茫,丧失了信心。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适应这种现实和期望的差距,对环境努力适应,积极寻求改善,不能过分沉迷丧失自我,也不能自暴自弃,怨天尤人。

三、 提高自身保护能力

相比传统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已经非常明显,但面对有些企业恶意亏欠工资、福利保障不全面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仍然只能无奈,却不知该如何应对。面对这种情况,新生代农民工更应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懂得利用工会和法律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懂得对不平等的待遇说不,并积极努力争取合理的待遇条件,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更强大从而使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

结论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结果,对于我国来说,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乡镇建设,农民工都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可以这样说,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但不可避免的,农

民工也面临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时,首先要从社会和企业方面着手,从制度方面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方便,从而有效地、针对性的研究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方法和政策。只有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才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条件,保证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1] 新华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调查:城市失落感扭曲人生观,2011.01.18

.cn/c/sd/2011-01-18/105221833294.shtml

[2] 高永松、吴瑶、李映雪《 后经济危机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J]. 法制与社会,20xx年09期

[3]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 工人日报,2010.6.

[4] 白峰《对新生代农民工既要心理疏导更要人性关怀》,2010.06

.cn/viewthread.php?tid=162705

[5] 国家统计局,20xx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0.03

http://www./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

[6] 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和市民化》[J]. 人口研究,20xx年02期

[7] 许经勇《努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N].福建日报,2010.2

[8] 何绍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20xx年09期

[9] 丁志宏《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J].兰州学刊,20xx年07期

[10] 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R].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0.

[11] 如何认识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发展困境

/question/192698039.html?fr=ala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