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冷知热教学反思

《知冷知热》教学反思

执笔者:陈 徐 静

《知冷知热》。本课分二部分,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感知、判断物体的冷热,从而发现凭感觉去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在此基础上,引出温度和测量物体温度的科学仪器“温度计”。第二个活动是指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知道温度的单位,学会读写摄氏温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在指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知道温度的单位,学会读写摄氏温度这个活动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在三年一班,将温度计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去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看会发现什么?学生积极的观察,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把注意力大都放在了温度计的液泡和液柱上,很好奇,玩的很开心,而极少有学生注意温度计的单位和刻度。我没做什么提醒。在汇报交流时,有的学生就说:老师,我发现用手摸液泡或用嘴往液泡上吹气,液柱会上升,很好玩,这是为什么?这时很多学生向我投来了渴望的眼神。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研究热胀冷缩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但我没什么准备,只好及时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并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会接着来玩,让你们自己做个温度计来研究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现象。学生也只好作罢,又转回到本节课教学内容上,似乎不甘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接着引导学生:1、温度计是一种测量温度的工具,我们使用过那些测量的工具?(学生会想到尺子)在使用尺子前你要看弄清楚些什么?(单位、刻度、量程)2、今天我们要学习使用一种新的测量工具“温度计”,那在使用温度计之前我们要弄清楚些什么?(单位、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最小刻度、量程等)引导学生从这些角度重新去观察温度计,学生很快很好的掌握了这些内容,在学习读写摄氏温度时,重点强调了零度以下温度的读写。

虽然这节的教学内容很好的完成了,但我总觉得有些遗憾,好在,下节课研究的是热胀冷缩,会自制温度计过程中,了解温度计的制造原理,别让学生有什么遗憾。

 

第二篇:教学要反思

教学要反思

教师在教完一节课后,总会有许多困惑和不解,如能及时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成为教学反思,作为完善教案和改进教学的方式,既能帮助教师迅速接受反馈信息,又能找出教学方案在具体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从而优化教学过

程,促进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业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反思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反思活动能否达到预设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才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更新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反思活动要能体现“沟通”与“合作”

教学活动没有沟通就不是一节成功的教学。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我与你”的关系;教师不再是主体,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应该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与学习。

反思是否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称作为课本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重要资源,是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

建设者。因此,教师在创作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是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个性差异

新课程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和表现个性的机会。因此,无论是情景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解疑解惑,均应以“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的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