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课必须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如果不让学生亲手动手做,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学生对于实验就会只能是死记硬背,花的时间多,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让学生每个实验都做的话,时间就很紧,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这可真应了“时间紧,任务重”这句话。怎样既让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我在上一年教学中最困惑的问题。

但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由于是集中做实验,小组之间的水平不同,做实验的快慢也就不同。有的小组做的快,而有的小组却迟迟做不完。这样显得课堂秩序有些乱,如果是等实验快的小作汇报实验结果吧,实验慢的小组做不完,这样学习效果也是不好。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多巡视、指导,对于慢的小组可以多加指导或者是对组内的成员进行调整一下。

第二、本单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由于是集中做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地球有了一定认识,但是不能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这是因为前面集中讲解了知识点,学生只是沉浸在做实验的乐趣之中了,而无暇去做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今后的教学中做到学生做完实验让学生思考一下实验结果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使我认识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我争取改进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在一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来向大家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月球的知识。我发现有10多位学生收集了相关的书籍,有2-3位学生,在科学记录本上摘录了他们收集的有关月球的知识。在充分肯定这些作了准备的同学的基础上,我大力表扬了摘录的学生。

在有关月球的汇报中,我突出强调了两点:第一,不要收集的材料都介绍,介绍认为对他人最有价值的,每位同学的介绍不超过3分钟;第二,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在介绍的时候,要注意,别人介绍过了,你就不要重复。

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一、认识月相及画月相。二、认识月相的变化规律。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相的照片,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月相是怎样的,知道象那种弯过头的月亮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能够看到的。画出从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变化。在活动后又播放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让学生对月相的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变化作好铺垫。学生在观察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中,会发现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由此,他们可以推测出下半月的月相变化。

“日食和月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食物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难点是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成因。

由于在上课时通过“三球仪”的演示与月相变化演示仪的演示,学生对月相的圆缺变化了解比较清晰,而且能将月球公转轨道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想像,所以当学生提到月食和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时,学生的反映很快,有人愿意上讲台利用三球仪说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操作正确,学生也能理解,这样,月球、地球、太阳三者在发生月食日食时的位置也就比较清楚,最后,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日食、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的摆放”。学生学得很开心,又掌握了知识,使难点化为乌有。月相变化是月球自身在公转过程中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让我们看见了多少的变化过程,而月食是月球在公转的过程中,钻进了地球的影子里失去了太阳的发射光造成的;月相变化是指农历一个月里的圆缺变化,月食只在农历十五左右发生。为了让学生能尽可能多地理解这个原因,建议:在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前后”这个知识时,请学生拿着月相变化演示仪,进行月球的公转演示,教师在一边做解说员,并根据情况提出问题,定格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传统的天文常识教学一般采用单一的“讲解——接受”式教学,这种教学思路其实并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己透过繁杂多样的现象,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才算是真正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因此,本堂课的学习力图把传统的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思路及分析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式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中教师起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本课为同学们提供了有效的自主、协作学习的网络平台。它解决了没有活动平台造成的资源无导航,对话不集中,发表受局限,共享无交流等局限性。随着教育的改革,在小学基础教育中,要站在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的着眼点,必须先着手转变我们教师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开放性研究活动是一个学生学习的新空间,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一优势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寓教于乐,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所学。

上课中,为学生创造了网络情景,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网络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让学生从教材上的文字、图片来认识、理解宇宙的话,学生是很难深入地理解。

在探究前,我设置了探究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浏览,所以我在引入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想知道宇宙的问题先写出来。还特别培养学生保护知识权的意识。在网络创设的虚拟情景下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紧凑,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探究的任务。我是要求学生这样分工的:4人为一小组,打字快的填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制作探索成果演示文稿,另两个同学负责收集资料。学生可以把所有资料放在共享文件夹里,老师又可以实时了解各组的情况,其他小组也能浏览。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一天的垃圾》时,我要求学生记录一天垃圾的总重量。课堂教学时,将全班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全班家庭每天日产垃圾量,进而计算一个区、一个市日产垃圾的数量。学生对于日产垃圾N公斤或N吨这个数字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可以换算成需要多少辆大卡车运送,这样就比较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日产垃圾的量是相当惊人的。我还提供了一些图片,如学校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小区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环卫中转站满车垃圾的照片等,这样会使学生对生活垃圾的产生有了更多的感受。总之,这节课使学生意识到了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之多,让学生体会到了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体会到了处理垃圾的重要性及难度。

《垃圾的处理》这一课的教学活动,通过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垃圾处理对环境造成的众多影响。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操作上并没有什么困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瓶子底部的水被污染而变色的过程,也能够明白模拟实验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什么物体。对应垃圾填埋方式的优点与缺点,引导学生分析垃圾焚烧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也能够较好进行分析归纳,没有什么问题。在总结本课活动时,强调“虽然将垃圾填埋或焚烧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并不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佳办法”,由此引发思考:寻找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方法。

本课教学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在学生的思维碰撞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看似没有问题,但总感觉缺些什么?缺什么?缺的是更多形象的,能说明问题的媒体资料,尤其是视频资料!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非常需要更多精彩的视频资源来补充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期待有关部门能为我们搜集整理更多有用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这一课希望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状况:是否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污染?并在考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无法在教学时间带着学生实地考察,只能安排学生在课外自行考察,最终的考察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但也是无奈之举,现行教育制度使我们常常无法按自己的美好设想实施。因为考察时没有教师的亲自带领和指导,因此考察之前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将此课分为两教时教学,第一教学指导如何考察,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制定考察计划,如何填写考察报告;第二教时进行汇报交流,补充相关图片录像进行介绍。在第一课时指导环节,尤其要强调安全事项,建议同学结伴而行,建议在父母陪同下一起考察。安全问题要时

刻提醒学生,以免发生意外。同时建议学生取水样进行对比观察,可以拿到学校借用实验室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取水样时也要注意安全,要有技巧。根据调查访问情况,完成作业本中的调查记录.

通过此次实地走访考察活动,学生对家长水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污水和污水处理》本课的“科学概念”是: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2、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过程与方法”是:.做污水净化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这一课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第二部分:污染源的讨论。第三部分:污水的处理。我在上这课时先由图片导入,(在淡水资源在淡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哪儿?)我先上的第二部分,让学生认识到“绝大多数的水污染都是由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接下来再研究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我觉得这样更自然,让学生更好理解。

在第三部分污水的处理中,学生思考,汇报之后,教师小结时,我通过对照废水处理系统示意图边小结边板书让学生对污水处理的方法更清晰、更易理解。我是这样做的:

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一般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主要通过一种叫“格栅”的装置。书中的初步处理是在沉淀槽,依靠重力的作用,使污水中较大的颗粒沉淀下来。第二个圆形池是二沉淀池,在这里,将活性污泥和水进一步分离。然后,在滴流过滤系统中,废水经过沙砾得到过滤。沙砾表面可铺一层细菌群,以分解污水中的废物。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处理的核心。最后主要用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本课的“科学概念”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过程与方法”是: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做污水净化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这一课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一个个环境问题。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问题;第二部分:白色污染;第三部分: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我觉得这一课的重点是通过大量的事实(图片、文字、视频资料)拓宽学生对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了解,更好地理解环境与

我们的关系。通过这三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按照现状--原因--对策的结构来阐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同时,通过每一个环境问题的相应对策,使学生看到希望,从而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课前教师的资料准备比较重要。为了不让科学课上得像品社课,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准备:

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的种类:

1.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污染;

2.烟尘等可吸入颗粒物;

3.臭氧层破坏(氟里昂);

4.温室效应(二氧化碳);

5.酸雨(空气中二氧化硫过多)。

第二部分:白色污染;

除了刚我们看到的“白色垃圾”对我们的“视觉污染”之外,它对我们更存在“潜在危害”。“潜在危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导致动物死亡。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其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且长时间难以降解。

塑料从发明至今已经100年多了。在塑料百年“诞辰”纪念的时候,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第三部分: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我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物种灭绝:物种灭绝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使生物物种从世界上逐渐消失的现象。生物物种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到灭亡的过程。在自然状态下,一种物种消亡了,新的物种又产生发展了,从而使地球上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但是,由于人为的干预,物种消失的速度会大大加快。物种灭绝是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防止物种灭绝已成为全球性的紧迫任务。然后在出示一些珍稀的动植物图片??。

对这一课我还精心制作了课件,可上完这一课之后,还是觉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如果和当前的实事结合起来可能效果更好,同时问题的设计也很重要。这就要求老师要博学啊。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

教学反思

曲阜时庄街道中学

陈 强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人的一生》

教后反思

本课的宗旨就是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应该注意的卫生问题以促进健康成长。统计全班同学(男、女)的身高绘制统计图是本课的主要活动。它是评价生长发育的依据有了对自己生长发育情况的正确认识以后引入健康生活方式的话题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在教学中我遇到以下问题 1.在制作身高统计图时没有考虑周全学生存在差异结果少数学生统计图没有制作正确要么是人数上标错位置要么是看错了身高段也有学生制作的是曲线图。应该在学生制作图表前把图表的要求明确并提醒学生找对数据的位置或是在学生制图时帮助一下有困难的学生。 2.在引导学生作自我评价时给予学生交流汇报的时间不足。也没有引导学生对自我评价等级进行深入思考。 3.由于课前没有让学生收集健康知识方面的资料所以学生对于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的讨论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虽然学生讨论较热烈深入但我感觉仍显得面狭窄。 对整个教学反思我自我感觉还行的地方总结如下

1.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去观察、去分析、去发现提高了全体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使更多的学生都能获得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一种学习的自信求知欲必然会得到充分的激发。 2.课前教师让学生统计全班同学身高使他们对本班学生的身高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加上课上的作图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全班同学身高整体情况的了解。 3.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这一做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在对照等级表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的身高情况同时也会引发反思自我调整生活习惯促进身体健康成长。 4.科学课不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让学生带着新的研究任务出课堂用自己喜欢、擅长的方式去进一步了解、去认识去探究健康成长的知识然后与同学交流。因此设计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客观地自我评价自己的生活学习方式保持好的改掉不健康的方式并制定改正计划。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再一次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探究问题的愉悦同时也用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指导自已

的健康成长。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

教学反思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课必须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如果不让学生亲手动手做,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学生对于实验就会只能是死记硬背,花的时间多,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让学生每个实验都做的话,时间就很紧,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这可真应了“时间紧,任务重”这句话。怎样既让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我在上一年教学中最困惑的问题。

但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由于是集中做实验,小组之间的水平不同,做实验的快慢也就不同。有的小组做的快,而有的小组却迟迟做不完。这样显得课堂秩序有些乱,如果是等实验快的小作汇报实验结果吧,实验慢的小组做不完,这样学习效果也是不好。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多巡视、指导,对于慢的小组可以多加指导或者是对组内的成员进行调整一下。

第二、本单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由于是集中做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地球有了一定认识,但是不能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这是因为前面集中讲解了知识点,学生只是沉浸在做实验的乐趣之中了,而无暇去做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今后的教学中做到学生做完实验让学生思考一下实验结果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使我认识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我争取改进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

第三单元《地球的面纱》

教学反思

在一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来向大家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月球的知识。我发现有10多位学生收集了相关的书籍,有2-3位学生,在科学记录本上摘录了他们收集的有关月球的知识。在充分肯定这些作了准备的同学的基础上,我大力表扬了摘录的学生。

在有关月球的汇报中,我突出强调了两点:第一,不要收集的材料都介绍,介绍认为对他人最有价值的,每位同学的介绍不超过3分钟;第二,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在介绍的时候,要注意,别人介绍过了,你就不要重复。

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一、认识月相及画月相。二、认识月相的变化规律。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相的照片,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月相是怎样的,知道象那种弯过头的月亮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能够看到的。画出从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变化。在活动后又播放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让学生对月相的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变化作好铺垫。学生在观察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中,会发现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由此,他们可以推测出下半月的月相变化。

“日食和月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食物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难点是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成因。

由于在上课时通过“三球仪”的演示与月相变化演示仪的演示,学生对月相的圆缺变化了解比较清晰,而且能将月球公转轨道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想像,所以当学生提到月食和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时,学生的反映很快,有人愿意上讲台利用三球仪说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操作正确,学生也能理解,这样,月球、地球、太阳三者在发生月食日食时的位置也就比较清楚,最后,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日食、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的摆放”。学生学得很开心,又掌握了知识,使难点化为乌有。月相变化是月球自身在公转过程中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让我们看见了多少的变化过程,而月食是月球在公转的过程中,钻进了地球的影子里失去了太阳的发射光造成的;月相变化是指农历一个月里的圆缺变化,月食只在农历十五左右发生。为了让学生能尽可能多地理解这个原因,建议:在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前后”这个知识时,请学生拿着月相变化演示仪,进行月球的公转演示,教师在一边做解说员,并根据情况提出问题,定格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传统的天文常识教学一般采用单一的“讲解——接受”式教学,这种教学思路其实并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己透过繁杂多样的现象,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才算是真正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因此,本堂课的学习力图把传统的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思路及分析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式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中教师起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本课为同学们提供了有效的自主、协作学习的网络平台。它解决了没有活动平台造成的资源无导航,对话不集中,发表受局限,共享无交流等局限性。随着教育的改革,在小学基础教育中,要站在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的着眼点,必须先着手转变我们教师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开放性研究活动是一个学生学习的新空间,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一优势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寓教于乐,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所学。

上课中,为学生创造了网络情景,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网络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让学生从教材上的文字、图片来认识、理解宇宙的话,学生是很难深入地理解。

在探究前,我设置了探究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浏览,所以我在引入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想知道宇宙的问题先写出来。还特别培养学生保护知识权的意识。在网络创设的虚拟情景下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紧凑,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探究的任务。我是要求学生这样分工的:4人为一小组,打字快的填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制作探索成果演示文稿,另两个同学负责收集资料。学生可以把所有资料放在共享文件夹里,老师又可以实时了解各组的情况,其他小组也能浏览。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第四单元《信息与生活》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一天的垃圾》时,我要求学生记录一天垃圾的总重量。课堂教学时,将全班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全班家庭每天日产垃圾量,进而计算一个区、一个市日产垃圾的数量。学生对于日产垃圾N公斤或N吨这个数字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可以换算成需要多少辆大卡车运送,这样就比较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日产垃圾的量是相当惊人的。我还提供了一些图片,如学校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小区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环卫中转站满车垃圾的照片等,这样会使学生对生活垃圾的产生有了更多的感受。总之,这节课使学生意识到了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之多,让学生体会到了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体会到了处理垃圾的重要性及难度。

《垃圾的处理》这一课的教学活动,通过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垃圾处理对环境造成的众多影响。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操作上并没有什么困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瓶子底部的水被污染而变色的过程,也能够明白模拟实验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什么物体。对应垃圾填埋方式的优点与缺点,引导学生分析垃圾焚烧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也能够较好进行分析归纳,没有什么问题。在总结本课活动时,强调“虽然将垃圾填埋或焚烧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并不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佳办法”,由此引发思考:寻找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方法。

本课教学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在学生的思维碰撞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看似没有问题,但总感觉缺些什么?缺什么?缺的是更多形象的,能说明问题的媒体资料,尤其是视频资料!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非常需要更多精彩的视频资源来补充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期待有关部门能为我们搜集整理更多有用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这一课希望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状况:是否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污染?并在考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无法在教学时间带着学生实地考察,只能安排学生在课外自行考察,最终的考察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但也是无奈之举,现行教育制度使我们常常无法按自己的美好设想实施。因为考察时没有教师的亲自带领和指导,因此考察之前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将此课分为两教时教学,第一教学指导如何考察,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制定考察计划,如何填写考察报告;第二教时进行汇报交流,补充相关图片录像进行介绍。在第一课时指导环

节,尤其要强调安全事项,建议同学结伴而行,建议在父母陪同下一起考察。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醒学生,以免发生意外。同时建议学生取水样进行对比观察,可以拿到学校借用实验室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取水样时也要注意安全,要有技巧。根据调查访问情况,完成作业本中的调查记录.

通过此次实地走访考察活动,学生对家长水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污水和污水处理》本课的“科学概念”是: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2、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过程与方法”是:.做污水净化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这一课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第二部分:污染源的讨论。第三部分:污水的处理。我在上这课时先由图片导入,(在淡水资源在淡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哪儿?)我先上的第二部分,让学生认识到“绝大多数的水污染都是由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接下来再研究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我觉得这样更自然,让学生更好理解。

在第三部分污水的处理中,学生思考,汇报之后,教师小结时,我通过对照废水处理系统示意图边小结边板书让学生对污水处理的方法更清晰、更易理解。我是这样做的:

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一般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主要通过一种叫“格栅”的装置。书中的初步处理是在沉淀槽,依靠重力的作用,使污水中较大的颗粒沉淀下来。第二个圆形池是二沉淀池,在这里,将活性污泥和水进一步分离。然后,在滴流过滤系统中,废水经过沙砾得到过滤。沙砾表面可铺一层细菌群,以分解污水中的废物。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处理的核心。最后主要用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本课的“科学概念”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过程与方法”是: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做污水净化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这一课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一个个环境问题。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问题;第二部分:白色污染;第三部分: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我觉得这一课的重点是通过大量

的事实(图片、文字、视频资料)拓宽学生对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了解,更好地理解环境与我们的关系。通过这三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按照现状--原因--对策的结构来阐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同时,通过每一个环境问题的相应对策,使学生看到希望,从而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课前教师的资料准备比较重要。为了不让科学课上得像品社课,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准备:

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的种类:

1.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污染;

2.烟尘等可吸入颗粒物;

3.臭氧层破坏(氟里昂);

4.温室效应(二氧化碳);

5.酸雨(空气中二氧化硫过多)。

第二部分:白色污染;

除了刚我们看到的“白色垃圾”对我们的“视觉污染”之外,它对我们更存在“潜在危害”。“潜在危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导致动物死亡。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其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且长时间难以降解。

塑料从发明至今已经100年多了。在塑料百年“诞辰”纪念的时候,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第三部分: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我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物种灭绝:物种灭绝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使生物物种从世界上逐渐消失的现象。生物物种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到灭亡的过程。在自然状态下,一种物种消亡了,新的物种又产生发展了,从而使地球上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但是,由于人为的干预,物种消失的速度会大大加快。物种灭绝是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防止物种灭绝已成为全球性的紧迫任务。然后在出示一些珍稀的动植物图片??。

对这一课我还精心制作了课件,可上完这一课之后,还是觉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如果和当前的实事结合起来可能效果更好,同时问题的设计也很重要。这就

要求老师要博学啊。

第五单元《探索宇宙》

教学反思

《探索宇宙》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2课。在此之前学生已接触和学习了一定量的有关宇宙的知识:太阳系大家族、看星座。对于宇宙这个概念有了较为粗浅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学生能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教学重点是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教学难点是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在有效落实教学目标上,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以谈话导入。 与学生聊西游记中能上天入地的神话人物,从而很自然而然地引出古人探索宇宙靠的是想象。也由此而引入从古至今人类从没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教学也就一步一步地沿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进行:望远镜——运载火箭——航天器——太空英雄。 2.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 本课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抽象难想象难理解,因而课前我收集了大量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及文字资料。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古今能同时呈现,使“宇宙”变得亲近,更利于学生理解。 3.课堂讨论的设计切合学生心理特点。 “你认为探索宇宙有什么困难?”、“探索宇宙,有时会牺牲生命,你认为值不值得?”等等,这些问题,既让学生对宇宙展开充分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思考探索宇宙需要什么准备,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收集人类探索太空资料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不足之

处有以下: 1.本课内容在一课时内完成,显得量太大,因而教学环节上该展开的讨论显得仓促。应该设计成两个课时,留下足够的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学得尽致,教师教得尽兴。 2.在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即教学难点的突破上,最好采用边

讲解边画简画的方式比较合适,以弥补课件的局限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