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人间生活教学反思

人间生活

高中部 胡兵(139xxxxxxxx)

教学内容:湘版美术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出自湖南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教材。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本单元整体是以历史顺序向大家介绍从古至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表现形式,使学生对我国及世界美术文化有个纵观的认识,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第二课时:了解西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十七世纪两大典型流派、日本十九世纪浮世绘画的风采3、教学目标a、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

b、认识和了解本课所列举外国美术作品的画种、题材、作品内涵、造型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体验并评述外国美术作品的基本形式美感。 c、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归纳欣赏美术作品的学习方法, 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习的潜力,探讨并交流自身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形式。

二、学生分析:

我们的高中生思维活跃,见解独到,在本课侧重于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支体会艺术家如何表现生活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理解美术作品跟日常生活的关系,合理运用感悟式、形式、社会学式和比较式鉴赏,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品。

三、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了解文艺复兴时期国外绘画风格、创作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应当对这一时期的主流艺术家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人间生活题材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让学生明白艺术家的创作是不能脱离生活,它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

如何在短时间内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绘画及后来的演变。

教学准备:

1、首先我在把握好本节课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上课的主干问题,并结合以往上课的经验,预设好上课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方案,制作好课件。

2、再通过集体备课,试课,进一步完善课件,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广度,力求课堂的高效。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提问:1、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表现了中国什么历史时代,画家在画中表现的内容怎样?

2、问:西方艺术家的笔下是如何表现人间生活的?他们所描绘的对象有没有受到当时社会因素的影响?(引入本课)

二、自学质疑

1、你知道欧洲文艺复兴三杰是谁吗?分别说出他们的代表作品。

2、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从三杰的作品中能看出来吗?并谈谈这些作品表达的审美思想。

三、互动探讨

1、欣赏维米尔的《窗前读信的少女》和《厨妇》提出思考:这时期的画家们的创作发生了什么改变?

提供《阿尔巴圣母》和《厨妇》做对比参考。(画家无意于情节上的引人入胜,而是着力从平凡、普通的生活场面中发掘诗意。反映了在17世纪的荷兰,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出现的市民阶级对美术的需求。)

2、荷兰画家维米尔在《厨妇》中向我们展示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与法国画家华托在《游园图》中展示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相同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3、如果你是画家 画一幅有关生活的作品 你会选择什么场景进行创作呢?学生讨论后 教师给出一下场景参考校园、社区、公园、旅游景点。

四、延伸欣赏(知识补充)

陈列法国罗可可时代画家布歇的作品《蓬巴杜夫人》和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说明:17世纪以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很多艺术家都在尝试多种创作风格,有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的巴洛克、罗可可风格样式,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等。 课后作业:赏析这些绘画作品,并去了解这些风格在其它领域的延伸。

四、教学反思:

虽然上课之前经过精心准备,但是上完课后没有专家老师们的评课,我只有也通过反复地自我反思,有诸多感悟:

(一)成功之处:

本课作为高中美术新课程教学在我校的“以学定教,开放生成”教学模式下的尝试课,试图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方法。

本节课是《人间生活》的第二课时部分,课堂设计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以点带面,体验隋唐五代、宋代那段历史时期艺术家所表现的现实生活。 由于高一学生的美术欣赏基础不高,所以,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循循善诱,善于抓住作品的鉴赏切入点,有主有次,以点带面,可以把作品放入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表现形式的成因。课堂中预设的一些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思考讨论,学生的回答虽然不够专业,但教师要给与理解与鼓励,侧重于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去体会艺术家如何表现生活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生活一刻,理解美术作品跟日常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讲述鉴赏心得。

课堂中插入的视频和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搜索,利用网络这种便利的工具,为美术鉴赏课提供了无比的便利。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直观性体验,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我感觉,紧紧抓住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始终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充分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运用现代教学设施,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不但眼观耳听、而且手动;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感觉不是美术欣赏的旁观者,而是融入其中,是参与者。实践证明,这堂课是很成功的,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学生很投入;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真正的陶冶了情操。

1、教学流程清晰、流畅,符合课改的模式,教学步骤完整。

2、教态自然、语言简洁,点评比较到位,课堂互动调控有序。

3、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热情高,课堂气氛活跃,参与面广,小组学习充分到位。

4、学生在鉴赏时积极主动,充分利用感悟式、形式、社会学式和比较式鉴赏,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品。

(二)不足之处:

1、本课由于学生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较多,在教学时间上略显紧凑,导致评价环节有些仓促。

2、在社会学鉴赏时,作品及作者的创作背景,学生不知道,讨论也无法解决,教师直接通过讲授方式给了学生。

3、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各位专家领导能多组织指导。

 

第二篇: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

俗话说:“把手握住,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张开,得到的是整个世界。”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由于在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教学模式影响下,教条和经验在教学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这种做法往往会变成程式化教学,导致直接后果是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我们应该对美术教学进行反思:美术的课堂结构,是否在真正意义上注意了“教”与“学”双方的动态研究?在“教”与“学”之间。评价的标准是否能真正的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放在评价之中?怎样改变上课程式化的惯性,使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和研究深入到平常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如果总是对教学问题用一种陈旧的标准和模式去规定,将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生命空间,不给学生自主的权利。经验在教育中是重要的,但经验不等于教育和教学的全部。在一定的情境下,经验使我们忽视对普遍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教育意义的探究,缺乏在课程与教学领域里实现一种文化取向的自觉性,严重防碍甚至歪曲了教育的原本意义,很难让学生得到情感、智慧以及创造力培养的美术学习权利,更不用说通过这个权利获得进入“生活世界”的路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师生在课堂共同上演着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闹剧,对教师自己提高教学水平也是极其有害的。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诠释着教育的本质,严整着教育的序列。“教”应该向“学”转移,纠正那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程式化行为,真正地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身上那些意识的东西成为自觉意识到的东西,而学生通过不断地向教师提供新鲜的经验,提供能够从本质中吸取能量的象征,反过来也扩大和拓展了教师自觉意识的领域。”事实证明,成功有效的教育在于教师和谐、开朗、优质的工作,在于学生能从中获取他人生的未来。从有效教学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教育应该是最不强调一律性的教育,美术课程是最不追求标准答案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只要教师平时注重对学生每四十分钟学习过程的分析、比较,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对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可能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比较充分的估计,善于发现学生身边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我们方能摆脱程式化的束缚,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师生间才能建立双向互动的,足以润泽学生心灵的美术学习与探究的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采取发出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筛选、思考、发现,得出结论的教学程序。如上陶艺设计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会设计,我利用制作的课件和收集的大量资料,展示比较有代表性的陶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提高审美能力;请学生介绍设计思路,然后教师分别评价其制作要点及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综合使用练习法、教授法、问答法、信息接受法、设疑解疑法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形象简单地走入陶艺的设计,避免了作品制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和繁复的修改过程。

由于美术教学的功效强调“面对全体”、承认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这就使教学观念的最终体现是:

1、 让所有的学生学习更好、但有所区别的美术;

2、 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美术的学习过程。

基于这样的认识,便要给学生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其生效性和失效性是在“教”与“学”共同进行中去认定的。这样就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学生一些自己选择的权利;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己去找答案的问题。事实上,学生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评,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于超越。这是有效教学的思想。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但更重要的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什么启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陶艺教学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的是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所学内容更易被学生接纳,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创新教学就不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就要选择有利于创新的课的内容。

如在刚开始进行陶艺创作时,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参照别人的作品形式进行模仿性制作,容易形成新的思维定式,难以创新,多数学生还因为创作经验和造型能力极其有限,无从下手。我认为,学生的作品应该是百花齐放,而不是千篇一律,多角度地诠释一个教学主题,能够体现灵活性和有效性;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处理问题,创作课其实也最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释放潜在的创造力。我不确定任何主题,不限制任何表现方法,只是给学生几个易于理解的美感原则,如:疏密、主次、呼应、均衡等等,在设计制作的时候注意应用。

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评价上,我认为必须采取多种方式灵活使用。美术教学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涵盖的内容很广,课堂评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术教学的实现主要是在教学过程内,课堂时间本来就有限,如果等到作品完成再评价,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改作业,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与作业评价同样重要;注重过程的视线,其实结果同样会很美好。

我们走入了教学改革的春天,还有许多新的课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还有许多新的内容等待着我们去发掘,还有许多观念需要我们去转变。美术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