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一开始,我采用这样的激情导入“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又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他们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被化成一片灰烬。”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二、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有两大点,一是“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二是“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这时我设计了火烧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

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在同学们积极的发言中,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在这次教学中,我加强朗读,读中感悟。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加强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另外,我深刻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如果不借助多媒体课件,只凭书上再优美的语言描写,恐怕学生也难以想象得到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也就体会不到火烧圆明园给国人带来的耻辱,也就激发不起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第二篇: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观课报告

我们的语文学习要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要加强语用训练。这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所呈现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二是要让学生掌握文章所使用的表达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基本知识。而要让学生在这两方面都有所得,就要考略学生的具体情况,本堂课我努力通过以下方法,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将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

一、学生为干,人文为枝,枝繁叶茂

对这篇文章的历史,四年级的学生所知甚少。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生也难以体会。文章在写“毁”时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美,这是为什么?这是本课的重点,老师在授课时对“美”与“毁”的处理,是难点。所以我在设计时想到作者在第一段的安排是非常深刻的,两个“不可估量”先让读者触摸一下那种悲凉,然后在这个基调上去回忆那梦境中的圆明园,在展示了圆明园的宏伟与珍贵后,圆明园毁灭了,那种痛是难以言表的。我觉得这一课如果按照这个线索去感染学生,那在情感上的教学目标就会实现了。

1. 美如繁花,如梦如幻。

描写圆明园的“美”的部分在课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圆明园早以化为灰烬,连留下的图画都很少,怎样让学生体会昔日的美景?“边读边想象”会是最恰当的学习与感受方式。这种想象如果引导得法,学生就能看到早已不复存在的美景。首先我用昔日圆明园的美可以估量吗?你读出了圆明园的什么美?这两个问题来引导,让学生思考文本中描述了圆明园哪些方面的美。引导学生感受那种漫步园内的感觉,升华其感情。在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会后,再通过数据、图片来展示圆明园的珍贵文物,此时学生也沉浸在圆明园的宏伟建筑与珍贵文物中,体会到了那不可估量的美。

2. 毁如玉碎,痛彻心肺。

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铺垫。此时我出示废墟图片,通过“它是怎么被毁的?”这一问题,迅速把学生带入“毁”。备课时我发现有些老师在授课时会把它处理得较为简略,但我想本文所讲述的是毁灭,美是用来映衬“毁”的,所以毁一定得让学生感到深刻的痛。于是通过“闯、掠、搬、毁、烧”几个动词的提炼与体会,通过“凡是”“统统”,“任意”“连烧三天”等体会这是一群怎样的侵略者;通过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断来让学生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通过让学生说说“什么没有了”这一问题,让学生感家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 烬的无奈,从而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最后升华“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才更有份量。

3. 触摸主题,感受毁灭

在充分体会了圆明园的美之后,我和学生们将目光再次聚焦在课题的“毁灭”二字上。通过对“毁灭”什么意思?“圆明园的毁灭”意味着什么?从字理入手,以汉字知识的学习作情感激发的铺垫。再通过对“文化”与“园林”的词义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的毁灭在文化史上的不可估量的损失。由“美”到“毁”过渡自然,一气呵成。

二、学生为干,语用为藤,紧密缠绕

1.以生为本,识字析词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老师要相信孩子的自学能力。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要随文学习。例如,这篇课文字音重点: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对于“不可估量”、“众星拱月”等重点 1

词语的讲解要结合课文,词语的理解对课文的理解要起到“点睛”的作用。如,授课时我问“众星拱月”什么意思?生:很多星星围绕着月亮。我接着又问,联系上下文,文中指的是什么围绕着什么?生:很多小园围绕着园明三园。这样学生就理解了这个词的本意,还理解了这个词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比喻意。再如对“不可估量”一词的处理,我先问: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学生一下就能说出:没有办法计算。我再问:第一段有几个“不可估量”?开篇短短一句话,作者就重复两个“不可估量”,作者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即理解了词语的含义,也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理清主线,掌握结构

任何一篇优秀文章都会条理清晰。这也是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需要学会的。教学时,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浓缩成两个字,这样学生就发现了这篇文章是先总写再分写,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

3、读悟结合,掌握方法

语文的教学,能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并能应用到自己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才会让学生语文水平有提高。在这堂课上,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第三段四个句子的理解和体会,感受分号的使用方法及作用。在体会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有......还有......”等关联词,引导学生关注“大”、“小”,“闹”、“静”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分好是介于句号和逗号之间 的标点。最后利用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

授课中只有将人文与工具相统一,它们才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让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我总结抓核心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圆明园的美,我总结出“对比”法;让学生体会出由“美”到“毁”的痛楚时,我总结出“反衬”法。语文的工具性是为了人文性而生的,只有重视工具性,才能彰显人文性。

二、不足与思考

语文课堂是充满遗憾的艺术,无论老师怎样用心去设计,都不会尽善尽美,都会有不足之处。本堂课虽然在授课前就预想到学生在理解本文情感上的难度,但通过上课后反思,教师课前准备仍不够充分。如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只是给了个大概的范围,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目地性不强。四年级的学生本来历史知识就不多,没有具体的指导,学生就很盲目。如果课前老师能设计一份比较明确的预习表格,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另外在感受圆明园的宏伟建筑时,我当时只想到圆明园的建筑所留下的资料太少,只有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美,却忽视了皇家园林不止圆明园这一处,而颐和园就在圆明园旁边,我们在讲课时也提到颐和园的位置,在三年级的课文中也学过了颐和园,如果此时播放一下颐和园的美景,让学生想想其实园明园比颐和园还要美,来映衬一下圆明园会不会更好?

《圆明园的毁灭》观课报告

针对成秀老师的课我们从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师提问、学生参与情况和教学目标达成度四个观察点分工观课。在此我只陈述自己的观点:

一、处理把握教材有度

理解文章时切入点很多,如何把握重点,果断取舍,这本身又是一门艺术。成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这篇课文抓住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对比展开教学,层层推进,使学生体会到圆明园辉煌时的壮观,感到毁灭后的惋惜。

二、认真设置问题提问,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提高思考、理解、表达的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问题提问运用得当,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成老师在这节课中,始终围绕着教学内容,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提问的目标指向是很明确的,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问题,层层深入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各个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较合理,教师提 2

问的问题高效,学生积极参与,参与面广,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好,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本课的知识,又能通过学习课文,感悟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牢记国耻,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还能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三、思考:

可以通过延伸教学:让学生读后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如:

(1)圆明园,水干了,鱼没了,没有了买卖街,也不再喧哗了。只有那几根石柱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石柱在诉说什么吗?让学生畅谈感想、体会。

(2)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你有什么看法?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