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学反思1

在本学期的历史课教学中,我尝试学习使用“洋思经验”,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开始上课时,利用学生手中的《学用通》,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及能力训练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提出明确学习要求,即用多长时间,掌握什么内容,如何检测。还有一项工作是长期要进行训练的,即阅读方法、技巧和速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在教室巡视,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目标自学,确保完成好自学任务,并可以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也可以督促懒惰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巡视、个别询问,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为“后教”做好准备。

学生在自学时,师生共同探讨适合的阅读方法并坚持训练。通过训练,首先,阅读速度就可以达到400——600字 / 分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量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其次,阅读时一定要注章找准关键词、关键句,并进行圈点勾画,加强有意识的记忆。第三,阅读时,要注意思考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着理清它们之间逻辑关系,加强理解记忆。

教师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不能掌握的地方,如理论性较强的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可以不教。在能力训练方面,要精选习题,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 20 分钟。

最后,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我感觉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即使有老师督促,仍然不愿学习,把学习当做是一件苦差事,能躲就躲,能少做就少做,需要老师反复提醒,无形中分散了老师课堂的注意力,减少了教学的有效时间。 改变这样的状态,还需要老师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寻找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反思二是,在教学前,一定要作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使学生们充分明白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样互相理解的前提下,才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由过去老师满堂灌,变为如今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循序渐进地自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1.从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的完成情况看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 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 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 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 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 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 ,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 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 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 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2.从教

学方法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 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 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 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 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3.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

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 第二、关于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 历史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二是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四是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但要 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第三、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 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 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关于板书的要求、形式等,这里不作阐述。只想说明的是关于板书的书写 时间问题,这是个易被忽略的问题。恰当的书写时间是在教师说完某一知识后,再掉转头去板书,而非边说边 写。 板画。笔者只想谈谈自绘地图,这是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学实际中,其落实情况是不尽人意 的。故笔者建议历史教研指导部门,应加强对教师自绘地图的基本功的监督和指导。 此外,在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还存在着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教学评估不尽科学等问题 ,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为贯彻“用一流师资,打造人文校园”的办学思想,展示我校各学科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带动全校教师探索课堂教学的艺术,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切磋教艺、观摩与学习的机会,12月13—14日,我校举办了首次课堂教学大赛。作为参赛教师,亦是听课教师的我,欣喜地看到: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中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广大教师能力求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无论是在转化师生角色,变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上,还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上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但听课过程中我也感觉在我们历史课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值得研究、探讨与反思:

一、新课程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是师生共同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建构与融通整合、交往互动的过程。本节课我讲高一《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五章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多种图片和影视资料的选择运用,使历史课堂直观、丰富,课堂密度和容量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因多媒体设备未安装flash程序,临时调整由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板书经过的两个阶段及各阶段的时间、中心、主力、斗争方式、结果,但我感觉这也考验了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

二、从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的落实来看: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1、知识与技能上,本节新课开始之初,提问学生回忆回答作为运动类,一般应掌握的“三要素”——背景、经过、意义,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本节课知识点落实到位,课件演示与师生活动,使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得到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综合、概括、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即要重视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上,(1)播放背景音乐《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从学生熟悉的影片《我的1919》的热播,使得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精神再次撞击全球华人的心,引起强烈的共鸣,导入新课,语言流畅,亲切自然。(2)利用flash课件演示运动经过,引导学生梳理,结合教材史料分析,加深理解,形象生动,印象深刻。(3)从运动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过渡到本节重点——背景,过渡自然。运用“图说历史”——请学生看与五四背景有关的图片、资料,将获得的有效信息加以归纳、总结,并联系以前学习过的内容和课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找出关键词,强化理解记忆,分析清楚、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4) 从性质、功绩、作用、范畴、地位五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请同学们回顾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历史,相互讨论,联系、比较、分析、归纳,教师概括总结。推理严密、水到渠成。(5)拓展延伸:比较新旧民主主义的异同,运用列表方式,简洁、明了,便于理解记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6)课堂小结:紧扣重点,梳理本节知识结构并小结。整体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板书设计合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课堂气氛宽松和谐,显示出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质疑、探究、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历史教学要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上,(1)通过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弱国无外交。

(2)从分析青年学生在运动中的先锋作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青年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无论是在革命的危急时刻还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们都起了先锋和桥梁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应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什么是五四精神?作为今天跨世纪的一代年轻人,我们能从五四青年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如何来继承、弘扬五四精神?学生从继承传统与创新方面作答很好。进而结合我校办学宗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创新型人才深化了主题。最后引出弘扬五四精神,奏响青春乐章,在《中国共青团代团歌—光荣啊,共青团》的歌声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课堂教学设计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flash文件、历史图片再现历史情境,问题设计符合高一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环环相扣,引导、指导合理、及时,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能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到了历史知识。今后应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方面进一步下功夫,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本节课自己认为最满意的是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结构明晰,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的指导如“运动三要素”、找关键词、列表比较、材料解析等,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

五、本节课自己认为最不满意的是语速较快,由于先前安装flash程序,适当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来语速加快,有赶课之嫌。其次,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今后还需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总之,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但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其次要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做到生动、形象、准确、精炼,逻辑严密,抑扬顿挫。再者教学形式必须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将教学形式与内容很好地统一起来,既要气氛活,又要效果佳。新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不断地反思、总结、学习、提高,使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更多的精品课堂出现。也祝愿我校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的春风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下历史课教学反思

教学展示活动反思

本学期自开学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校组织了多次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教研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认真观摩并在课后进行了相关教研活动。针对教学展示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反思: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本学期教学展示活动中,大批教师展示了他们的优质课堂,展现了他们出色的教学能力,其中有一些突出的共性是值得肯定、借鉴和推广:

1.在教学中,都凸显了学科的特点。如政治教学,以新春佳节之游为线索,表现了衣食住行的价格随市场波动而变化的情况,凸显了政治学科的时效性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又如历史教学中,凸显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贯彻了历史学科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论丛史出的思想。

2.在教学中,都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新课程理念要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教师“一言堂”为师生共同探究。本学期的展示课都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教学手段丰富,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工具的基础上开展众多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模仿秀、话剧表演及视频观看等。这些丰富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3.在教学中,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展示课中,教师所设计的活动都关注到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表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教学中,都注意价值观的培养。教育要培养的是人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光辉。在展示课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理性的判断能力,并在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适时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通过本学期展示课的观摩及我教研组教学活动的研讨,我教研组认真审视和分析了一下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对教学活动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分析:

1. 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注重形式不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知识是基础,是载体,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的线索和具体的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自主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 因此,要真正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2. 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话剧、开展知识竞赛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在教学中,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似乎流于形式。比如:讨论几乎是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因此,课堂教

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3.在基础知识教学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对基础知识也采用不同的方法,个个击破,但是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时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使学生缺乏对知识的一个整体把握和清晰脉络的理解。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应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息”,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学习完成后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

总之,“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具有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做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学者型、科研型教师,不断地研究和反思教学,使教学设计更能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历史教研组

20xx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