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原电池

4.1 《原电池》教学反思

旬阳中学 张金娟

本节课是人们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一种转换装置——原电池。学习本节课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电化学反应所遵循的规律,知道电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经常听课,课后和老师们讨论,借鉴他们在教学上的优点,使我能快速的成长,但是,总是用别人的东西,只能成为别人的影子,永远没有自我,所以,每上完一节课我都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好的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目标定位,全面、合理、科学。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原电池在化学选修4中的地位及作用,我本着全面、全员、全程的育人宗旨,力求实现通过化学教学,促使学生学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原电池。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化学

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回顾,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通过原电池的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原电池在高一化学必修2已经初步学习过,本节课是其知识的延续和加深,所以重点在于如何改进原电池。在教学过程中,我用很少的时间去帮助学生回忆原电池的知识,然后开展探究性实验将学生分成四组,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从而展开教学。

三、教学资源

发挥媒体辅助功能,本课时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借助现代媒体生动直观地展开原电池原理,并利用多媒体的微观动画演示了加盐桥的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四、教学流程的安排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根本”的五为主原则,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按一定梯次递

进的活动序列,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设计问题化,过程活动化,活动练习化,练习要点化,要点目标化,目标课标化的课程要求。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例入手,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收获,在收获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

本节课按照设计思想基本达成目标,但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困惑:

1、整节课节奏较快,时间把握不适度,在前面复习就知识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仔细回想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些没有必要的环节可以删去。比如说,课件上有的文字不必在黑板上板书。

2、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后,应该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收上来给予点评,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3、本节课由于是分组实验,有一个小组实验现象不明显,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究其原因是盐桥制作不合格。在以后的实验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4、类似于这种探究实验课,将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堂秩序较难维持,时间较难把握,应该在课前做好缜密的计划。

以上是我上完这节课的所思所想,不到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共同探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方法,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0xx年11月28日

 

第二篇: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

海南侨中化学组 邓灵玲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由于对此内容进行诠释的方式较多,且大多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而我主要进行的是常规教学,要克服学生实验难的问题,因此结合“化学反应原理概念模型教学”这一主题,我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尝试和实验环节的调整。

这堂课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在整体设计时能够前后呼应,紧紧围绕所创设的情境展开,让学生扮演医生这个角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找病因——析病因——开处方”三个环节的设计分别引出了原电池的定义、组成条件及工作原理,并通过改变电极、电解质溶液等进一步巩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在上课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归纳总结的环境;二是对原电池组成条件的探究,特别是电解质溶液这一条件,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了实验改进,采用装有苯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盐水瓶实验,实验效果明显,且方便学生推导结论。

但是对围绕概念模型教学原理而言,这堂课的教学实施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1、 如果是全新的概念模型教学,应该直接给出原电池模型,通过不断变换原电池的组成条件,让学生在“不变应万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原电池的理解和应用;

2、 改变原电池组成条件的设计没有规律,应进行分组设计,且最好由学生提出,通过“质疑——猜想——验证——结论”的方式巩固原电池组成;

3、 盐水瓶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原电池组成条件之一的电解质溶液,应在教学设计中前置,放在分析病因之前;

4、 在学生动手实验环节没有强调注意事项,学生实验时间没有掌控好,由于分组过少造成部分学生作壁上观的现象;

5、 过于重视与学生沟通使得言语罗嗦,时间掌握不好,没有按计划完成课时内容。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汇报课我发现自身的教师基本功仍然很欠缺,对课堂驾

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通过资深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汲取更多的教学经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