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拼音的趣味教学

——拼音《 z c s 》教学反思

对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是他们的入门课,也是基础课,所以必须让学生开始就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事实上一年级的孩子拼音教学对其缺少吸引力,因为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在幼儿园都已经学习过了拼音。学生学起来一般都会感觉特别枯燥无味,幼儿园时程度好的学生学起来觉得没什么好学的,程度不好的学生觉得课进度快知识难,中等程度的学生又会因为老师对前两种学生的过度关注而被忽视,那如何做到使所有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我在实际教学中借鉴并运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学习汉语拼音

j、q、x与ü相拼的规律,我采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 班上的一同学戴上帽子叫什么名字,脱掉帽子以后又叫什么名字呢?学生回答之后,我顺势引导,小ü也是这样,不过它可有礼貌啦!见到j、q、x三位老师都要脱下帽子,编顺口溜“小ü小ü有礼貌,见着j、q、x,就脱帽”再问学生愿意像小ü一样见到老师脱帽问好吗?学生齐答“愿意”。我们都来做个有礼貌的小ü吧!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喜闻乐见的形式也让他们着迷,喜欢上了小ü,人人争当小ü,这堂课的课堂纪律也特别好。我觉得这一环节特别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正确引导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是小组合作学习比较j、q、x与g、k、h后面的韵母是“ü”与“u”,由于有上一环节铺垫,这一环节学生掌握得很扎实,学得也很轻松。

二、在游戏中记忆拼音

我能通过游戏和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如:在《z c s》教学中用火柴棒和红线摆一摆字母,记忆字形。给苹果起名字游戏中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字母给自己画的苹果树上的苹果标上字母。开火车游戏中由老师出字母卡学生读,不会的学生唱一句歌。猜字母游戏中老师念口诀学生对字母。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拼音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三、在比较中巩固拼音

在教由这些笔画组成的b、p、d、q等字母时,将这四个字母分成两组启发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组形近字母在比较时,可以引导学生想:b-p都是右半圆,听广播(b)天线往上拉,泼水(p)水往下流;d-q都是左半圆,马蹄(d)向上带土,气球(q)下边拉绳。还可同时加上手势和口诀:右下半圆b,左下半圆 d,右上半圆p,左上半圆 q。学生在边看、边说、边动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两组字母的记忆。两个相近字母一目了然,使学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拼音教学的有效方法需要我们来创造,只要我们善于把字符变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定能在拼音王国里快乐成长!

——《观察人体识汉字》教学反思 趣味识字

正郭沫若曾说过:"识字是一切探究之第一步,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主动阅读的基础。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明确提出,全册要求会认420个生字,会写240个生字。:按一课书用两课时计算,也就是说,学生要在80分钟的时间里认识15个字,难度可想而知。还要注重写字,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笔顺,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汉字教学规律,使学生对汉字有兴趣,这也是《观察人体识汉字》这课的目标之一。 导入课文问学生觉得自己身上的物件宝贝是什么,老师简笔画画出,引出要学习的汉字,写出不同时代的文字,介绍汉字,将文字演变的过程说成成长的过程,这样孩子就觉得文字也是活的有生命的。通常学生易将“口”写的上下一样事实口字上宽下窄,可以让同学师范,其他人观察,使口字更易被学生记住。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我在黑白上画个脸,让学生将自己写好的“人口手耳目”粘上,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生活中识字,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里出现了这些字,又是如何用的。将语文课堂引入生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多么的重要。

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上完《小小的船》一课后,我细细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

处有以下几点: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 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激发想像

力和创造潜能。

在新课程的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让他

们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把学生看作识字的主体,把识

字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们可与学生互换角色,给学生留有自由识字

的空间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实践证明,在

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有许多识字方法。

生1 :“土”代表地,两个人背靠背坐在地上就是“坐”。

生2:我记住了“看”,边说边把手放在眼睛上面做了个动作。

生3: 我给大家猜个字谜:“八张口是什么字?”(只)。

生4:“日”+“生”=“星”。

生5:门里有个人就是“闪”

生6:“大”+“一”=“天”

生7:“白”+“勺”=“的”

在朗读课文时,我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让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如:读了一、二两行,我让学生说说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你还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弯弯的?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香蕉是弯弯的。”有的说:“镰刀是弯弯的。”还有的说:“谷穗也是弯弯的。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粘的画的星空的画,你的脑子里出现了什么?你觉得蓝蓝的天空像什么?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

学生只有在打开自己想象的翅膀,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灵性才会自然而快捷地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

让孩子爱上朗读

——《花朵》教学反思

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朗读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对一年级学生加强朗读指导尤为重要。但一年级孩子的朗读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一 、拉腔拖调,字词拖音现象严重。词与词之间拖音,“星星——是——夜空的——花朵,焰火——是——节日的——花朵”学生读词拖音,一个词非得拆成一个一个字来读,如“星——星——”。

二、 语调存在问题,一年级新生轻重音难以掌控,朗读起来也就怪腔怪调。尤其是读轻声,如遇到“的”、“着”、“了”等字时,就随意加声调,拖音扯着嗓子喊。

三、音量忽高忽低,老师让齐读课文时,有学生往往开头扯着嗓子喊,中间不闻齐声,结束时又是喊这读,《花朵》很美的课文,学生读下来毫无美可言。 一年级新生在朗读上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因为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学过朗读,不会读可能是因为生字太多,并不真正理解朗读的含义,不知道该如何朗读。如何消除朗读存在的种种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第一步是解决识字问题。识字是朗读的前提。除了解决识字关,教师还需从以下方面去努力:如:兴趣引路、教师范读、教给方法引导感悟反复练习,一定会提高朗读能力的。

让孩子爱上写话

——《语文百花园三》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的教学马上结束,学生们已积累了写生字若不及时用起来,就会遗忘,写话是最好的记忆汉字的方法。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也见多识广,有强烈的表达和写作的欲望,一年级的孩子想象力特别丰富,敢想敢写,充满了童真童趣,别具韵味。如果能创造条件,让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笔试着写下来,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汉字夹拼音“扶”着写话,在孩子们学完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教学时,为了巩固所学汉字,并同时巩固汉语拼音,用当堂学的生字先口头组词,再用组的词口头造句,然后将造的句子写出来。写句时,会写的、学过的字一定要使用汉字,不会写的字则用拼音代替。这种拼音夹汉字,汉字带拼音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写句的劲头很大,不但巩固了所学拼音和汉字,提高了造句能力,而且养成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为作文起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默写课文,但不是全写汉字了难的汉字用拼音,会写的字用汉字,在默写时学生将课文记得更清楚了,为其写画积累了词语句子,同时早上学生读书时会更加认真读书,也做到了因材施教,程度好的学生积累的汉字多,程度不好的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识字。

激发兴趣爱说乐说,对一个一年级学生来说,说话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怕在老师、同学面前讲话,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有的紧张得结结巴巴??。这就需要培养、扶植,给予引导。利用说话课,给孩子们提供说话的机会。《树叶》让学生讲讲树叶颜色形状,声音小的鼓励他放大声音重说一遍。第二遍明显就比第一遍声音响亮了,态度也大方了。这样,胆小的也敢说了,一个带动一个,课堂的发言逐渐踊跃起来。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如:学生讲树叶是黄的,老师引导其说说,什么季节什么地方什么树的叶子为何黄。

孩子刚学说写话,就像小孩子学走路,要一步一步走好,千万别急于求成。

我们要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让孩子真正爱上中国的语言文字,并能很好地运用。

 

第二篇:一年级语文上册 风 1教学反思 语文S版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感悟自然万物,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种种做法,尽量争取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空间可拓展,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情感受、动手制作、动口表达等综合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并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以下是我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风》这一课的点滴反思。既有令人满意的成功之举,也有遗憾中的进一步思考、探究。

一、 成功之处:

1.激活思维,为学生创设自我感悟的空间。

《风》这首小诗描绘了刮风时景物的变化,全诗用简洁凝炼的语言,传神地表现出在“风”的作用下,自然界景物的变化。诗句是这样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尽浪,入竹万竿斜。”如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品味诗意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上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风的知识的材料,并互相交流,让学生对“风”有了较全面、直观的认识。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我趁机鼓励他们:“你们也来编一编!相信你们会编得比老师更棒!”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下,他们跃跃欲试,编出了许多有关“风”的顺口溜或小谜语,这一过程其实是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阶段,为下面学生顺利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做了有力的铺垫。随后,我一句导语:我们也来读读唐代诗人李峤写的关于“风”的一首小诗,看看诗人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中。他们通过反复的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风”的形态,从而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变枯燥的讲解,为学生积极主动思索、感悟的过程。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我请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诗行,由于学生有了“自悟”的过程,学生对这首诗已有了较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已能吟诵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仿佛凉爽的风正徐徐地从教室门前吹过。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有独特个性品质和生活体验的个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虽说他们的人生阅历有限,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益便捷的传媒,使他们的见闻相当广泛,在课堂时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找到文本与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会是片面的、浮浅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四通八达的呈“网状”分布的。我们应善于联系实际,挖掘有利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构建起孩子与知识间的桥梁。

因此,在学完古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风除了可以吹落黄叶、吹开红花,掀起万丈巨浪,还可以干什么呢?请同学们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一下。学生们忙开了,有的折飞机,有的做风车,有的画画、有的写诗,有的编儿歌??当孩子们当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时,你不得不对他们的“成就”表示赞叹!拿飞机的同学说:“风可以让纸飞机飞上开空。”拿风车的学生说:“风可以吹动风车,大风车可以帮助人们发电。”;画画的学生拿着画说:“风可以吹干衣服。”“风可以把球送上天” “风可以让海上的帆船航行”“春风可以带给我们温暖的感觉”“风儿轻轻吹,小草点点头,花儿微微笑”??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赞叹。

二、 重建:

从《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源头就在生活中,就在学生的知识积累里,就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拓展启发学生思维,构建知识的网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也在考虑以下问题:

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更有效地领会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呢?我想如果我能通过精彩形象、有声有色的多媒体画面,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中,或者干脆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与“风”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学生或许会有更深的体会。

2.如何借本诗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古典诗词?

文本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载体,是教学的一个激发点、发散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载体,把学习的范围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拓展。我想:在教学《风》这首诗后,如果我能设置一个相关的课后延伸作业,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让学生通

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描写“风”的古诗,或者搜集自己知道、喜欢的描写自然景物或气象变化的古诗,并把孩子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归类,选一个合适的时间,举办一个赛诗会或交流会,从而把学生带进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实现了教学的自主性和拓展性。

3.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古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如果教师卖力地讲解,反而适得其反。 我想: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诵,或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知不觉把学生带进语境中,进而让他们自然而然、入情入境地朗读,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想象,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古诗,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古诗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的收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