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或反思自己在这

1、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或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上各教学技能运用得如何?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为例,来分析及反思一下我在这节课上教学技能的运用。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 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讲述了19xx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本课教学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中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改革开放这节课在中国现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材重难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因为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因为八年级学生思想品德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没有学习,这些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理论性也很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全部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能力目标: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70%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采用直观式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主导作用,使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2、学法: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受益无穷。”教学同样如此,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知识的同时,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学中悟法,会中学法。因此,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等方法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技能的分析与反思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应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在其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什么来设计导入呢?设计一个问题情景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良好的教学设计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为了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科学地掌握知识,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视频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歌歌颂了哪位历史老人的丰功伟绩?歌词反映了自一九七九年以来中国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学生回答: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

由此导入对本课内容的讲解(教师板书:第9课 改革开放)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播放小岗村村民承包土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性地了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历史。

2、投影展示凤阳县改革前后的资料

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人民公社时期安徽凤阳的一段花鼓词

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行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预设问题: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改革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42页小字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前后桌四人小组互相讨论 。)

教师总结: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出现了第一段材料中所说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发生了第二段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变化。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1、视频展示海尔集团历史变迁的图文资料

材料: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预设问题:这番话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这种局面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页小字部分,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总结。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论从史出,从而使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学生内在的品质,实现了历史课学习的常态化。)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教师总结;二十多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xx年全球营业额1243亿元,利润34.9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2、预设问题: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引导学生看课本45页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内容。)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提高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视频播放《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设计意图:用歌曲形式导入,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思绪被调动起来,在高昂的情绪中一起进入新的学习主题。

听歌后请思考问题:

①“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画了一个圈”是指19xx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3页的内容并用视频展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19xx年开放的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xx年增设的海南经济特区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为了吸收侨资、外资;为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图,请3位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中: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2、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构建时空概念,树立历史的空间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直观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3、视频展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迅速崛起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4、问题探究: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根本区别? 设计意图: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延伸,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的是19xx年中国共 产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车轮。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一条成功之路,必须长期坚持。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符合中国国情,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视频播放:播放视频《改革开放30年经典瞬间》,增加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感性认识。

第四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学生完成当堂小测)

强化技能:强化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奖励的方式,使学习材料的刺激与希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行为。

在本节课,本人采取了多种强化技能。1.语言强化:课堂上针对于学生的各种发言,都予以了言语的肯定、支持与鼓励。还有在学生做笔头练习的时候,也给予了语句上的强化,如:“做得对,继续努力。你课上听得很认真。不要急,继续思考。你看得很仔细。非常棒。”等。2.动作强化:动作强化是指教师运用非语言的身体动作,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1)目光:课堂上,学生无意间的一句闪亮的回答,我给予了肯定的目光,对于羞涩的学生给予了鼓励的目光等。(2)手势:同样的,学生回答正确我在课堂上翘起拇指表示赞扬;学生回答期间,伸出食指放在唇上让其余同学安静倾听;精彩的口语表演以鼓掌表示热烈的赞许和鼓励等。(3)表情。(4)接近。 学生做自主学习部分时,接近其身边弯腰观看学生活动。

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独立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对做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学生经常采用各种赞赏的方式,对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行为,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语言沟通技能:本节课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注意运用语言、情感手段,通过倾听、反馈,交换观

点、意见,实现理解、信任、尊重、彼此接纳、合作,达成共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吐字发音清楚,音量适度,语速适当。并且注意到了自己的有情感是与教学情境相适应的,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的好处,带给中国的新变化,相信言语表情中流露出的情感可以更好地潜移默化地熏陶、教育学生,可以更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观察技能: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对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图片的观察,更好的让他们感知教材,并形成正确的理解。在课堂上我也通过这种方式感知学生学习行为,感知课堂情绪和了解自身授课效果。并及时地进行改进。

结束技能: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我及时的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将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相配合的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以及理清了思路。

提问技能:在本节课,我采用了如下提问技能:1.记忆性提问:在授课过程中,把与本节课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了提问。2.理解性提问。在讲授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提出理解性提问,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概念。3.分析性提问。4.评价性提问。在“改革开放前后对比”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同班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本节课中我灵活地采用了多种提问,很好得起到了启发学生思维、反馈调控、巩固强化所学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等的作用。

此外,本节课,我还运用了传统的讲解技能,以及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技能,我灵活得运用了多种讲解方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思考,通过对比及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媒体运用技能。使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解从抽象到具体,使学生归纳对比能力得到锻炼,更加形象的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2、实施新课程以来,对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试论述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给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这种新内容是以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理论为依据的,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也是以这个为前提而发展的。而这种发展是要在原有教学技能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的内容。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改革,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新课程的实施有赖于教师教学技能的生成,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推行需要教师教学技能的支撑。这就涉及到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问题,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在原有的教学技能上停滞不前,而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更新观念,对教学技能进行“二次开发”,即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展新技能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去理解课程,然后将课程再解释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等。

首先是课程观的变化,从课程的价值来看,由“单一理解”变为“多元解读”,课程的目标从“单一目标”变为“多维目标”,课程发展也由“学习层面”转为“发展层面”,课程资源方面,从“教材唯一”变为“生活整合”。其次是教学观的变化,教学观变为一人为本,让课堂教学返朴归真;平等对话,让课堂教学同构共享;实践体验,让课堂教学灵性闪光;预设生产,让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师生观也发生了变化,老师的角色由“教父”变为倾听者,由“灌输者”变为引导者,由“裁判员”变为欣赏者。另外,评价观也发生了变化,甄别选拔变为促进发展,变注重结果为注重过程,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情境创设等技能,加强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与沟通,课上通过强化目标、教法和学法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等形式扩大学生参与面;课下要多关注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提问技能上,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原则,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如要明确问题的重点,提问形式多样,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还要考虑到用语简明扼要,适合学生接受,提问后要注意学生的回答,之后还要认真分析和评价;另外还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统一体。要理解三者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理解三者的内涵。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实践,是人们从事的有关教学的一切实际活动。而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它即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

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首先,教学理念可以从一个理论的高度,从理论、操作和学科等层面,对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只有充分领会了教学理念的精髓实质,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而反过来,教学实践又是教学理念形成的基础,人们只有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才能反思、研究、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调整、促进、发展教学理念。其次,教学实践与教学技能密不可分。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而这些技巧都必须通过实践,也就是反复练习、不断改进逐渐形成。反过来,教学技巧的不断提升,也促进教学实践更好的开展进行。第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间的关系也不可忽视。教师的教学技能,一部分是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基础,通过反复练习或模仿而形成的教学行为系统,因此,教学理念对教学技能的提升起到指导性作用。而教学技能的发展,也会促进教学理念提出改进和发展,对实现数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或反思自己在这

1、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或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上各教学技能运用得如何?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为例,来分析及反思一下我在这节课上教学技能的运用。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 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讲述了19xx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本课教学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中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改革开放这节课在中国现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材重难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因为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因为八年级学生思想品德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没有学习,这些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理论性也很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全部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能力目标: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70%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采用直观式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主导作用,使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2、学法: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受益无穷。”教学同样如此,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知识的同时,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学中悟法,会中学法。因此,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等方法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技能的分析与反思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应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在其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什么来设计导入呢?设计一个问题情景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良好的教学设计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为了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科学地掌握知识,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视频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歌歌颂了哪位历史老人的丰功伟绩?歌词反映了自一九七九年以来中国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学生回答: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

由此导入对本课内容的讲解(教师板书:第9课 改革开放)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播放小岗村村民承包土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性地了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历史。

2、投影展示凤阳县改革前后的资料

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人民公社时期安徽凤阳的一段花鼓词

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行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预设问题: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改革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42页小字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前后桌四人小组互相讨论 。)

教师总结: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出现了第一段材料中所说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发生了第二段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变化。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1、视频展示海尔集团历史变迁的图文资料

材料: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预设问题:这番话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这种局面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页小字部分,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总结。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论从史出,从而使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学生内在的品质,实现了历史课学习的常态化。)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教师总结;二十多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xx年全球营业额1243亿元,利润34.9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2、预设问题: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引导学生看课本45页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内容。)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提高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视频播放《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设计意图:用歌曲形式导入,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思绪被调动起来,在高昂的情绪中一起进入新的学习主题。

听歌后请思考问题:

①“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画了一个圈”是指19xx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3页的内容并用视频展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19xx年开放的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xx年增设的海南经济特区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为了吸收侨资、外资;为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图,请3位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中: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2、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构建时空概念,树立历史的空间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直观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3、视频展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迅速崛起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4、问题探究: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根本区别?

设计意图: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延伸,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的是19xx年中国共 产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车轮。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一条成功之路,必须长期坚持。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符合中国国情,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视频播放:播放视频《改革开放30年经典瞬间》,增加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感性认识。 第四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学生完成当堂小测)

强化技能:强化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奖励的方式,使学习材料的刺激与希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行为。

在本节课,本人采取了多种强化技能。1.语言强化:课堂上针对于学生的各种发言,都予以了言语的肯定、支持与鼓励。还有在学生做笔头练习的时候,也给予了语句上的强化,如:“做得对,继续努力。你课上听得很认真。不要急,继续思考。你看得很仔细。非常棒。”等。2.动作强化:动作强化是指教师运用非语言的身体动作,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1)目光:课堂上,学生无意间的一句闪亮的回答,我给予了肯定的目光,对于羞涩的学生给予了鼓励的目光等。(2)手势:同样的,学生回答正确我在课堂上翘起拇指表示赞扬;学生回答期间,伸出食指放在唇上让其余同学安静倾听;精彩的口语表演以鼓掌表示热烈的赞许和鼓励等。(3)表情。(4)接近。 学生做自主学习部分时,接近其身边弯腰观看学生活动。

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独立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对做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学生经常采用各种赞赏的方式,对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行为,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语言沟通技能:本节课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注意运用语言、情感手段,通过倾听、反馈,交换观点、意见,实现理解、信任、尊重、彼此接纳、合作,达成共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吐字发音清楚,音量适度,语速适当。并且注意到了自己的有情感是与教学情境相适应的,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的好处,带给中国的新变化,相信言语表情中流露出的情感可以更好地潜移默化地熏陶、教育学生,可以更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观察技能: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对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图片的观察,更好的让他们感知教材,

并形成正确的理解。在课堂上我也通过这种方式感知学生学习行为,感知课堂情绪和了解自身授课效果。并及时地进行改进。

结束技能: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我及时的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将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相配合的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以及理清了思路。

提问技能:在本节课,我采用了如下提问技能:1.记忆性提问:在授课过程中,把与本节课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了提问。2.理解性提问。在讲授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提出理解性提问,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概念。3.分析性提问。4.评价性提问。在“改革开放前后对比”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同班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本节课中我灵活地采用了多种提问,很好得起到了启发学生思维、反馈调控、巩固强化所学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等的作用。

此外,本节课,我还运用了传统的讲解技能,以及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技能,我灵活得运用了多种讲解方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思考,通过对比及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媒体运用技能。使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解从抽象到具体,使学生归纳对比能力得到锻炼,更加形象的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2、实施新课程以来,对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试论述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给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这种新内容是以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理论为依据的,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也是以这个为前提而发展的。而这种发展是要在原有教学技能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的内容。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改革,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新课程的实施有赖于教师教学技能的生成,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推行需要教师教学技能的支撑。这就涉及到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问题,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在原有的教学技能上停滞不前,而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更新观念,对教学技能进行“二次开发”,即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展新技能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去理解课程,然后将课程再解释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等。

首先是课程观的变化,从课程的价值来看,由“单一理解”变为“多元解读”,课程的目标从“单一目标”变为“多维目标”,课程发展也由“学习层面”转为“发展层面”,课程资源方面,从“教材唯一”变为“生活整合”。其次是教学观的变化,教学观变为一人为本,让课堂教学返朴归真;平等对话,让课堂教学同构共享;实践体验,让课堂教学灵性闪光;预设生产,让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师生观也发生了变化,老师的角色由“教父”变为倾听者,由“灌输者”变为引导者,由“裁判员”变为欣赏者。另外,评价观也发生了变化,甄别选拔变为促进发展,变注重结果为注重过程,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情境创设等技能,加强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与沟通,课上通过强化目标、教法和学法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等形式扩大学生参与面;课下要多关注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提问技能上,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原则,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如要明确问题的重点,提问形式多样,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还要考虑到用语简明扼要,适合学生接受,提问后要注意学生的回答,之后还要认真分析和评价;另外还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统一体。要理解三者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理解三者的内涵。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实践,是人们从事的有关教学的一切实际活动。而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它即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

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首先,教学理念可以从一个理论的高度,从理论、操作和学科等层面,对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只有充分领会了教学理念的精髓实质,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而反过来,教学实践又是教学理念形成的基础,人们只有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才能反思、研究、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调整、促进、发展教学理念。其次,教学实践与教学技能密不可分。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而这些技巧都必须通过实践,也就是反复练习、不断改进逐渐形成。反过来,教学技巧的不断提升,也促进教学实践更好的开展进行。第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间的关系也不可忽视。教师的教学技能,一部分是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基础,通过反复练习或模仿而形成的教学行为系统,因此,教学理念对教学技能的提升起到指导性作用。而教学技能的发展,也会促进教学理念提出改进和发展,对实现数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