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画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画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李卫、丹丹、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还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本文对话较多,适合分角色朗读。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有关课件。 观察有风时景物的变化。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注意指导以下生字的读音和字形: 旗:笔画较多,可分“方、?、其”三部分记字形。 擦:平舌音,不要读成chā。 男:是上下结构,田字头,力字底。 2?写字教学。 卫:笔顺是:卫。 丹:中间一横要长些,第三笔是点。 擦:右半部分中间笔顺是:。 斜:左边“余”字上边的捺变为点。 (三)词句教学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理解,要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洁白、斜斜的、显得”等词语。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这句话写三个小朋友由于风的吹来,对画中的景物产生想象,真切地感受到了风中景物动态的美。 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 旗杆擦去吹斜显得男孩 (四)朗读指导 读好人物对话是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指导朗读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尤其要读出他们会画风时高兴的语气。可采取自己练读、指读、分角色读等方式。 (五)练习提示 第1题,“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的。”应在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第3题,要指导学生完成,指导时应重在开启学生的思路,同时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画出风中的不同景物。然后,把各自画的内容说一说,比一比谁画得好,谁说得好。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读题引起兴趣。 看到课题后你有什么想法?通过发散思维引起学习兴趣。 (二)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读音。可采取同桌互查、老师用卡片检查的办法。 3?检查、指导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4?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交流释疑,整体了解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读出李卫、丹丹、小艺在一起画画的高兴心情。 2?读2-8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重点理解李卫、丹丹在小艺的启发下,由不会画风到会画风的经过。 3?要读出三个小朋友会画风后的高兴心情。 4?自读第9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讨论。重点理解最后两句话。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中三位同学的创新精神。 (五)识字、写字教学。读写词语。 (六)完成课后第三题。开展创新性画画比赛活动

15 画风

一、教材简说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我们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我们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任务轻。要求认识七个字,其中六个出现在课文人物姓名中,这些字很有可能在同学的姓名中也有。识字教学可作如下安排。

1.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学生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2.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3.用减一减的办法识字:湿—显

4.写字指导。

(1)正确书写。

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点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个绞丝没有点。 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有三点,不能少。“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

(2)美观书写。

观察结构特点: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比较借鉴:乌—鸟丹—舟涛—寿陈—冻

示范:“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二)朗读感悟

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三个小朋友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鼓励。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还是第一次遇到,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在朗读感悟过程中首先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弄清哪个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在此基础上再练习朗读。建议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1.贴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结合预习说说谁叫什么名字?(如果预习不充分,学生不能确定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可让学生马上读书找依据。)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引导认读姓名,认识其中的六个生字。

2.出示三幅画(一幅画有飘舞的旗子,一幅画有弯弯的小树,一幅画着斜斜的雨丝),看看每幅画分别是谁画的?默读课文找答案。

3.在头像下一一对应贴图。 4.练读对话,开展争做文中小朋友的活动。自由组合练读、分角色练读,竞赛读,争当“宋涛、陈丹、赵小艺”。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示范、指导。

“谁能画风?”要读出问句的语气来。“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读。“我能!”“我也会画风了。”

“我还能画!”等句子要带着兴奋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

(三)积累运用

1.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风?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写下来。完成课后习题“读读写写”。

2.欣赏句子,仿说句子。

读句子:“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仿说句子:一场大雨过后,树叶显得。

,显得。

3.抄写词语,再仿照样子写几个。 洁白的纸弯弯的小树 斜斜的雨丝

洁白的()弯弯的()斜斜的()

(四)实践活动

小画展:动手画一画风,比比谁想得妙,画得好。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情景引入,巧设悬念

1.情景激趣。今天咱们一块儿去“旅行”。去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你们要根据老师的描述,把你们看到的和听到的用笔画出来。

2.学生拿出纸笔作画。请几位学生上黑板作画。

3.教师描述。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你们朝远处看,那儿有一座青山,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房前屋后种着果树,一条小溪从门前流过。赶快把这优美的景色用画笔画下来。

4.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

5.教师继续描述:你们闻到了吗?没有?赶快深呼吸,闻到了吗?这是什么香味?你们听到了吗?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多好听啊!赶快把这些让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声音画下来。

6.学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

7.小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容易画,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不能画呢?

《画风》教学反思

本课的题目就很有趣,足以能抓住儿童的心。我刚把课题板书就有孩子开始发问“风,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怎么能画出来呢?”这问题多漂亮的开始,于是我也借机抓住了孩子的探究欲望,说:“是谁让小草低下了头,是谁让小树向我们招手,又是谁让风筝飞上了蓝天……”“是风。”孩子们争着说。 这样的课前谈话已经为本课的教学铺了条好道。课文讲述了三个小朋友互相启发,互相鼓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本课在写作特色上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形式,词语丰富形象,易于积累。根据本课的特点,对话较多,生动有趣,分角色朗读是本课的特色,两课时完成了本课的全部教学任务,包括作业,学生的作业也完成较好。从整个来讲本人的教学还是比较务实,不繁、不减、不愁。回到家我认真反思了自己教学本课的亮点与不足。

一、由题眼入手,观察自然。没有课前谈话,就是板书课题《画风》这样就引导了学生自觉的观察自然界中风动的现象,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留心观察的兴趣。(如、我连续问了三个“是谁”把“什么”“怎么样”用这样一个环节,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再现比较丰富,这样自然而然的使我的教学有了很高的升华。)

二、课前设悬,提供给学生对风的感性表象。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文中有三个小朋友,自己喜欢谁就去认真读谁的语言或有关段落。这样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环节,效果不错,几乎每个学生都读得认真投入。如、一女生说喜欢6自然段,读得真好。这里引导听的孩子们,从读中听出了什么语气,一男孩子说:“很为难,画风根本做不到。”班长读了4自然段,除了读的好还谈了自己的感悟。她说:“这段是动作描写,从?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明赵小艺很聪明,在动脑筋。”这时一男孩儿争着说读了5自然段,说是宋涛受赵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怎样画风……)

三、阅读感悟、文笔生花。课文有借景抒情的写法与运用。比如、课文最后没有真正称赞每一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而是说“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这是在借“风”来“夸”三个小朋友的画,栩栩如生,即平常所说的“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或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那么,又如何进行抒情呢?

这里是我在本课中设立的重点,因为二年级下册已接近三年级的作文起步,本人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接轨。并对借景抒情的写法,作了简单的阐释。)借景抒情,关键在于对所描写的对象要有深刻而独特的感受。情和景要互相协调,这样才能情景相生,产生独有的艺术魅力。(例如、当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或是受到表扬,或是拿着写有100分的考卷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可以这样写:“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花儿向我微笑,小树向我招手……”)老实说,这个环节是我在教学中的亮点,孩子们说的好,写的好,素材丰富,而且有几个孩子借用其他景物。如、天上的白云……小鸟……天上的月亮……星星……太漂亮了。

四、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习所获和主观认识,畅所欲言,发表议论。鼓励学生对事物发表独立的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比如、课文最后一段,因为有以上“三”的知识面了,再引导学生理解该段就不难了,课文结尾以想象结束全文,给人无限遐想,这是对三个小朋友的夸奖。)

五、《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为激发、激活学生的灵性而服务。(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这环节吧,本人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弄清每个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要以有选择性的研究。孩子们非常认真,有说文中宋涛是个敢想,爱思考问题的男孩,有说陈丹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有说赵小艺也是好样的,爱思考问题。在此基础上,朗读就不容易了,孩子们能回答出“疑问、肯定、兴奋等语气,本人很满意了。)

当然,学完本课我也在想,如果在以学生的充分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能运用多媒体的多向交流功能,能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看、读、想、论等方式,逐步深入课文,或许会透明多了。但条件有限,上1000人以上的学校就一间多媒体教室。于是针对本课写作特色,我个人的教学意识,“三好、三抓”“用好书、用好教室场地、用好一支粉笔”“抓住学生的眼睛(兴趣)、抓住文题的眼睛、抓住文本的妙语(如3自然段陈丹的话)。

总之,语文是潜意识的倾泻,没有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但一定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那就是对语文或语文课堂的把持,因为它是一门交际性的学科,丰富的语言,灵活的“捕捉”是语文及语文课堂的特色。

 

第二篇:画风

《画风》教学案例

一、教材简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十五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一读即懂,但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能做并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怎么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说的能力。在教学中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喜读,乐说,会听,善思。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文中的小朋友思考。风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画?陈丹、赵小艺、宋涛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三、教学理念

1、架设教学与生活的桥梁。“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识世界和情感世界,也让语文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而显得丰富多彩,富于生趣。

2、倡导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朗读为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尤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个性化的句子,读懂课文,把握人物情感,切身体会到遇事善于质疑、思考、解疑带来的无穷乐趣,并树立起自信,同时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

四、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农村,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吹着风长大的,对风特别熟悉,理解文中人物对话较容易,但语言的感受、感悟性还不够敏捷,因而在体会人物情感与心情方面会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指导朗读为主,来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体验提问题、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情感与乐趣。

五、教学设计

(一) 激趣导入

1、知道同学们爱动脑筋,特别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答:风

2、师:我们一起来写写“风”字,那你知道“风”长什么样子吗?(生自由回答:“风”看不见,摸不着,不知道是什么样子。“风”没有样子,没有气味,可刮在脸上,能感觉到。“风”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但可以听得到??)

[我认为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让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既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又激发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的愿望,并养成习惯。再者,找到谜底容易,而把它带到教室中来就得动脑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遇事爱动脑筋勤思考的习惯。]

(二)揭示谜底,引入新课

1、揭谜底,并让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把它带到教室中来的。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位小朋友,看看他们又是怎么办的?

3、师:同学们说得真对,风看不见摸不着,更没有样子,可是就是这种没有样子的风,

有三个小朋友却能把它画出来了,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补充“画”字,完善课题。学生读课题。

[我的想法:活动会使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走入新课。他们会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展示。及时肯定他们富有创意的理解,给予鼓励和赞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质疑解难,自主探究

1、自由诵读课文。

2、同桌读,前后桌读。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

3、检查读书情况。提问: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想说些什么?

4、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关注个性差异,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学生,感受与理解也不同,尊重个体的体验。

5、小结。红旗在飘动,小树弯弯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斜飘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6、你有什么话想对几位小朋友说?你喜欢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

我们喜欢这些小朋友,因为他们敢想敢做,爱动脑筋,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

[如此设计,是因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层面,重视培养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反复朗读,学生有了自己所感悟的感情世界和体验,并自由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关注个性健康自然的发展。]

(四)、精读课文——朗读练习,交际训练

1、师:他们是怎么想到要画风的?是谁提出来的?

(学生回答:宋涛提出如何画风)

3、师:画风啊,这可有难度了,在你们心目中,风是什么样子的?(生:风,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样子。怎么可能画得出来呢。)

4、师:看是谁最聪明,第一个画出了风的,

(1)指名回答:

“只见他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浮着。”

(2)学生读完,(课件出示图画——赵小艺的画:旗杆 旗子 飘)

看图说话,口语交际

A、师:你们看,这是谁的画?——赵小艺(板书:赵小艺)

B、师:你在图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风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生:旗子飘。(观察得真仔细)(板书:旗子飘)

C、师:同学们,在赵小艺的画中还藏着秘密呢,请看——出示句子让学生填写: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

(3)师: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陈丹和宋涛也不甘示弱,请看,这是谁的画?(出示图画)——陈丹(老师板书——陈丹)

师:图中哪里有风?(弯弯的小树)

师:请你用上刚才的句式把他说出来 出示——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

(4)留心观察的陈丹用弯弯的小树告诉我们风来了,那宋涛又是怎样做的?(出示动画的图画)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说:看太阳公公躲起来了,乌云跑出来了,顽皮的小雨点一个接着

一个的蹦出来了,落下来成了雨丝。这是谁的画?(宋涛)看看宋涛怎么来表现风的。图中哪里有风?

“他把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你们从哪个词看出有风?——斜斜。谁能画出斜斜的雨丝?(请学生上台画,其他学生用手指跟着比划。)

师:请你用上刚才的句式把他说出来 出示——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

(5)师:看到三位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画出了风,我们班的同学也按捺不住了,那在刮风时,还有什么会随风飘动?你又想怎么来画风呢?(学习自由说,训练口语交际,拓宽思维,为后面拓展训练做铺垫。)

(6)没等你们说完,看谁又在画了。(课件出示图画)看到了什么?看到风了吗?

A、生:小男孩手上拿着风车,风车在转。

B、读句子比较,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第二句比第一句少了“呼呼地”)那可以去掉吗? “他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他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转。”

(让学生明白呼呼地一句具体写出了风声大)

C、看到“呼呼地转”你想到了哪些这样的词语。(学生自由说:静静地听、慢慢地走、偷偷地看)

D、师:赵小艺可真有办法,两三下就画出了风,他是怎么想出来的?请找到文中的动词——眨眨眼睛,说明什么?(他在认真动脑筋思考)

E、师:你们觉得赵小艺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喜欢他吗?那就用朗读来告诉老师。(出示描写赵小艺画风的一段话,学生分段朗读,教师注意朗读指导)

师:——出示——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指名说)

6、师:快看,艾老师把你们说的话连成了一首诗(出示几句话)

谁能给这首诗想个题目?——出示风来了

师:我想请4位小诗人来读一读。(请4名学生一人读一句,再全班齐读)

7、师:能干的小诗人们,那你们能画风吗?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画风的图画(出示图画,让学生用上所学句式说)师:把你们丰富的想象,用上所学的句式自由说出来。

8、小结,学习最后一段话

(1)师:同学们,你们在宋涛、陈丹和赵小艺带动下,都能画风了,欣赏完他们的画后,想怎样夸夸他们呢?(生:他们很能干、爱动脑筋、聪明??)

(2)师:大家说了这么多,那咱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夸他们的。(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 师:谁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段话哪里夸他们了?我怎么没有看出来?(引导学生注重“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师:既然如此,那我们一起来夸夸他们吧(齐读)

9、拓展训练——写一写

(1)师:谁能模仿最后一句话,试着把句子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一场春雨过后,---显得————

————---,---显得————。

(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个性化的句子,精读课文,把握人物情感,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切身体会到遇事善于质疑、思考、解疑带来

的无穷乐趣,并树立起自信,同时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

(五)、朗读感悟,体验情感

1、出示三个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找答案,以第一人称作自我介绍。如“我叫赵小艺,我在??(干什么)。”

2、鼓励学生与“它”交朋友,同时引导读姓名,认识其中六个生字,可联系身边同学的名字来认识。

[这样的设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小学生都乐于与人交朋友,在“交朋友”中学习体验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培养与人文明友好交往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3、练习对话,开展争做文中小朋友的活动。

①自由诵读;让学生读他(她)喜欢的段落。

②自由组合练对读。

③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竞赛读。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示范、指导。

“谁能画风?”要读出宋涛疑问的语气,且心里有一丝得意的情绪;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时,应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时,应该是非常自信、高兴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等句子要带惊喜、兴奋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

4、表演、示范朗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充分尊重语文教学的选择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朗读,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人物的情感,并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勤于动手,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培养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师:听,风姑娘已经把清脆的铃声送到了我们的耳边。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像风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你们试着把它们画下来或写出来,并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你所画的内容。

[我的设计意图是:语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真真正正地去思考、去动手,敢想敢做,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课前准备活动非常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浓厚,教师只要作好指导以及上课时的恰当引导,导入新课还是很成功的。在朗读感悟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作好个别指导,这也是一个成功的环节。但由于乡村学生表达交流的信心和能力尚存在不足,在新课开始的“自我介绍”存在不足,所以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帮助,并在实践活动中给予大力的指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