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反思

龙源期刊网 .cn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

作者:卢宝玲

来源:《校本教研》20xx年第03期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的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其他教师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每次讲课后,我都要写反思,如在讲《工业化的起步》一课后,我写下了如下的反思:这一课开始了我国工业化

龙源期刊网 .cn

的历程,中国工业从无到有,并且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还是有些简单化,还有在个别问题上不是十分深入的进行探究,在讲工业化起步时应提到洋务运动等等。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九龙镇第一初级中学)

 

第二篇: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作者:郝三军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xx年第04期

一、成功的探索

1 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更加明确。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如在学习高中人教版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我们可首先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要点: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要注意“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的要求,“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课标的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xx年代中期到xx年代中期,由此展开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如此一来,教学目标就非常明确了。

2 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让人欣喜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很多历史教师都在努力创设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学习高中人教版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通过以多媒体的手段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的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使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探究“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将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对我们有何启示”这一问题的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等。

3 突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他们为中华崛起而学习,可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之类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让他们写出观后感或读后感。对于这样的活动学生兴趣自然很高,在观看之余,他们会积极撰写观后感或读后感。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化、爱国情结得以升华。

二、存在的问题

1 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高中教材内容及观点与初中教材相脱节,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使学生无所适从。

2 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历史: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还是等教师在复习时给画重点;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不知道如何自主理解、掌握历史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下一步的对策与措施

1 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加强课前预习,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并尽可能多地了解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上课之前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使他们通过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新课创造良好的前提。

2 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先行转变。由于新教材在容量和难度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在这一点上,加强集体备课和集体议课、评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无疑是很有效的一种措施。相信我们坚持这样做下去,就一定能很好地解决新课程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新课改是一个新事物,给广大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了我们难得的机遇。我们要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原则出发,从“一切为了学生而教”的目的出发,针对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调整教学策略,大胆实践、努力探索,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