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反思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反思

马嘶苗族乡小学 辛琳

实际教学中,我也碰到这样的问题,我发现圆形的和方形的形状制作非常麻烦、检测其抗弯曲能力也是相当麻烦的,加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很多形状力学问题接触的少,给教学中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我们不能比较各种形状抗弯曲能力的强弱,我们要强调与一字形的相比,纸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是否增强了。对于圆形和方形为什么容易坍塌,在后续关于力的分解中,我们可以探讨相关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发现不少班级中对于为什么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会增强的原因能从圆形和方形会坍塌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波浪形作为再一次的突破口,帮助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孩子理解其中的原因,我尝试中效果还可以。

课本中瓦楞纸的提出,我们的问题不要局限于为什么抗弯曲能力增强了?我们要在这个点上挖深挖透,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瓦楞纸有五层(我准备的就五层),两层波浪形,三层一字形,为什么制作的时候五层都制作成波浪形呢?这样的抗弯曲能力不是更强了吗?学生能从瓦楞纸中受到启发,改变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增强,那是要在形状不改变的前提下,如果形状发生了变化,其抗弯曲能力也会受到影响。瓦楞纸用三层一字形的夹住两层波浪形的,其目的就是固定波浪形的形状,使其抗弯曲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为前期学生已经对于圆形和方形的形状容易改变形状而坍塌有了认识,所以在此基础上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看似简单的一课,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说明什么?我们要更深层次地去关注我们孩子的前概念和教材编排中的实际容易受忽略的问题。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认为科学是副科,不重视,我们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要注意班上的纪律,要全面关注班里的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层次和兴趣爱好,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的拓展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方面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作到活学活用。

 

第二篇:抵抗弯曲

《抵抗弯曲》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内容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运用曲线图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教学理念:

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主题教学法,通过对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以科学探究过程为教学主线索,同时又设科学知识建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这两条教学暗线。使三条教学线索和学习目标在逻辑化的教学程序、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化的教学体验中整体推进,互为促进。又借助教师开放式的提问和富有暗示性的语言技巧,促成课堂的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达到一种“静水流深”的教学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因素,能根据实验经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断改进实验。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制作曲线图等手段展开科学探究,并能运用数据和曲线图进行分析,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并得出结论。

2、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探究不同厚度的纸和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乐于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亦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竖放的道理。

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关键:1、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2、运用曲线图分析数据并总结结论;

教学准备:

1、小组实验材料:包装箱的瓦楞纸板、镊子、大小及重量相同的纸、铁垫圈、实验探究记录表。

2、教师展示材料:各种形状的钢、铝建筑材料及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你们看(停顿)现在我利用这张纸和这两个盒子搭成一座纸桥,你们猜一猜这纸桥能够承受几个垫圈而不弯下去呢?

2、学生猜测。

3、师:(放上一个垫圈后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4、师:如果还是用这张纸搭纸桥,不增加任何其它材料,不改变两个盒子之间的距离,垫圈同样放在纸桥中间,你们有办法让这纸桥多承受几个垫圈,使它的抗弯曲能力增强吗?

5、学生汇报。

6、小结归纳,引入本课:同学们能大胆提出自己想到的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办法,很好。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增强抗弯曲能力的问题。

7、板贴课题,全班齐读课题:2、增强抗弯曲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1、谈话:刚才很多同学提出了增强这纸桥抗弯曲能力的办法,其中很多办法跟形状有关。那么,改变纸的形状,真的能够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吗?

[板贴:改变纸的形状,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你们的推测?好,下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推测。

2、师:在实验探究之前,老师提醒大家注意几个问题(全班齐读)。[课件出示]:

①纸的长度不变(不增加其他材料)。

②两个盒子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纸桥的高度不变。

③一张纸只折一种形状。

④用垫圈的数量表示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放垫圈的位置保持在纸桥中央,记录垫圈数量。

⑤先设计纸的形状,再预测承受垫圈数量,最后进行实测。

⑥分工合作,记录员填写探究记录表,汇报员汇报实验探究情况。 ⑦有序地选择材料。

3、师:这几项注意事项同学们都清楚了吗?有疑问吗?老师给同学们15分钟进行实验探究,希望做得更好。

4、小组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纸的厚度不变、增强抗弯曲能力探究记录表

班级:___ ___小组 探究课题:增强抗弯曲能力 日期:__

抵抗弯曲

5、师:好,探究时间到,请小组长把实验材料放在桌子中间。在刚才的探究活动中,各小组同学都很认真很投入,研究氛围很浓,而且有分工有合作,这种做法很好,请用最响亮的掌声表扬自己。现在请各小组马上分

析讨论实验现象,想一想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写在记录表最后一行里。[课件出示: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6、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设立展示平台,交流探究成果

1、师:我看到了刚才同学们通过精心设计、认真实验、充分讨论,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和新的发现。哪个小组最愿意到讲台上展示和汇报实验情况?

2、抽四个小组作汇报。(采用生生互评、自评、师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师:非常感谢刚才四个小组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实验汇报,这四个小组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就是:“改变纸的形状,能大大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其他小组得出的结论都是这样吗?还有其他发现和补充吗?

4、师:看来,大家讨论的结论都比较一致。[板贴:“改变纸的形状,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全班齐读)。

5、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证明了“改变纸的形状,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实际生活中,除了纸改变形状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外,其他的薄形材料也如此。[板贴: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全班齐读)。

四、联系生活实际,课外延伸拓展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探究,我们发现了“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而且不同的形状,抗弯曲的能力也不同”。这个科学原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出示瓦楞纸板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和研究,适当渗透瓦楞纸的稳定结构: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为什么那么强?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 (学生讨论后汇报)

3、教师出示演示文稿,介绍更多的应用例子:建筑材料如铝材、钢材[投影出示:“工”字形钢、槽钢 角钢等]。为什么这些钢材要做成这样的形状?做成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师:这些形状的改变在效果上等同于增加了材料的厚度,这是一个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好办法。

4、师:除了上述瓦楞纸板和建筑材料的应用外,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依靠改变材料形状来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例子吗?

5、学生举例回答。(给予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6、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都很注意观察身边事物,能够举出这么多例子,非常好!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身边事物,也可以通过查找书籍、上网等途径收集更多有关这节课知识的例子,下一节课我们来开一个交流展示会,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多,好吗?

五、评价反馈学习,激励继续探究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2、学生堂上交流、展示。

3、质疑问难。

4、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到“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这个科学原理,而且在这节课里同学们也学得非常积极和投入,探究活动有分工有合作,对科学探究充满了热情,老师希望今后同学们能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小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在认知方面建立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的科学概念。并在探究过程中,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等探究技能都有所发展。欠缺的是,最后时间来不及,对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没有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停留在师生在口头上。如果在这个环节简单地用尺试一试、压一压,效果会比上课时要更好,目标达成好更完整。

在设计时,我自认为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与以往上课相比有所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反映出来我做的还不是很到位。课堂还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最突出的是在“运用数据分析整理数据”环节表现出来。应该说

这一个环节的处理是本课关键所在,只有学生建立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的认知之后才能对横梁立放的现象做出解释。操作过程中,学生实验结束,我请一个小组上讲台汇报。汇报的形式是请汇报的小组把曲线图通过投影呈现给大家,其他同学一边听汇报的测试数据记录,一边在他们的曲线图上找出相应的数据。第一个组的同学如实地汇报了预测和实测的数据后说:“比较预测和实测的数据,我们发现纸的叠加张数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也增加。” 于是再请一个小组汇报,结果与第一组的说法一样,至于预测与实测数据相差非常大,都没有去关注。看看前面花的时间也差不多了,作为老师的我觉得该收场了。于是我就介入了,将结论出示学生:纸的厚度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会增加。

虽然貌似结论已经得出,但过程中我忽略了结论的得出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结论的得出节奏过于快,过于肤浅,没有进行比较和深入的挖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