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案例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这样指明了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这次根据龙港学区的安排,在海城小学举行了以“同课异构”为形式的教学联谊活动,执教的课题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由于这次面对的是一群农村学校的孩子,为了适应学生学情,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下面就是我上课的几个场景回放。

二、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仔细欣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现在请小朋友们自

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小朋友们读得很投入,接下来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词语掌握情况。(出示:

一乘轿子 溜达 汴梁 拽住 官吏 )这些会读吗?现在老师要请几个小老师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里有几个词语比较容易读错,比如“一乘”的乘和 “溜达”的溜是多音字,还

有“官吏”的“吏”和“史”字很像,但读音不同,接下来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设计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生字词没有太多的要求,在这个环节中,只要让学生能读会、读懂就可以了,不用在生字词方面花过多的时间。)

片断二

师:小朋友们词语掌握的不错,谁来说一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生:这幅画是张泽端画的。

1

师:真好,你知道了这幅画的作者。

生:我知道了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

师:真好,你知道了这幅画的大小,小朋友们528厘米是个怎样的概念呢?

生:相当于5米,有我们教室两个黑板那么长。

师:真聪明。

生:我知道这幅画有8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师:你知道了这幅画的时间和保存情况。

生:我知道这幅画描写的是北宋汴梁的热闹的场面。

师:你还了解了这幅画的内容。

(设计说明:让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以及保存情况。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教师并没有放任自流,其高超之处在于教师能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的零星信息,并将个体的读书收获不断辐射到全体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学生已对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

片段三

师:小朋友们画够大,历史够悠久,就能够的上名扬中外了吗?

生:不是。

师:确实画大,历史悠久这只是名扬中外的一个原因,那么还有哪些方面也可以说明

这幅画够的上名扬中外的资格呢?请同学默读课文的2 、3 、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

生:默读

师: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觉得它名扬中外呢?

生: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出示

第三自然地)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说它够的上名扬中外呢?

生:我觉得张泽端能在画中画了这么多店铺真了不起,所以我觉得这幅画能名扬中外。 师:对呀!还有谁愿意说一说你的理由呢?

生:我觉得这画够的上名扬中外。我在茶馆的后面发现了省略号,这说明还有很多东西

作者没有写出来。

师:真呀,真是应有尽有。

2

师:在这段中还有哪些让你感受到名扬中外呢?

生:走在街上,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点赶着毛驴,

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的在街上溜达。

师:真好,谁也同样找到了这句话呢?能来读一读吗?

生:读

师:来说说你的理由好吗?

生:张泽端真了不起,把人画的栩栩如生。

师:还有呢?

生:我觉得这些人画得太传神了,每个人在干什么都画得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它够的上

名扬中外。

生:我觉得张泽端不仅把人画出来,还把人物的神态、神情、神色画的惟妙惟肖。 师:张泽端真不愧是一代绘画大师。请小朋友看看课文中的图,肯定还有作者没有写到

的内容,请同学接着说一说。(出示:有的……有的……有的……)

生:老师,我看见有的在茶馆里喝茶。

生:有的在街上卖艺。

生:有的在街上买冰糖葫芦。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能用“图文对照的方法”来说一说,用“有的”训练他们说话,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幅画的魅力。)

师: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名扬中外。

生: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

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觉得张泽端真了不起,把人画得只有黄豆那么大,还能看的清楚。

生:张泽端下了太大的功夫,把人画得这样的精致。

师:你们愿意把它读一读吗?

生:读

师:对呀,社会的热闹在这幅画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不愧被称为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

生:齐读

师:所以说它是——生接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设计说明: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课程标准实践教材编排略读课 3

文,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在这一片段中,我始终围绕为什么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展开,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当然其中也离不开教师有效指导和点拨,这样又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把握中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的整体特点:“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设计中突出以下两点:一在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教学中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这次我针对三个教学片断进行教后反思,在第一个教学片段中,我主要是让学

生了解一下这课的生字词,略读课文对生字词没有太多的要求,在这个环节中,只要让学生能读会,读懂就可以了。不要求在生字词方面花过多的时间。在教学生字词这个环节时,学生基本上掌握的还不错,就是有个别多音字“乘”“ 溜”容易读错,还有三连音的“ 拽”比较难读,其它生字词掌握较好。

在第二个教学片断中我是让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以及保存情况。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教师并没有放任自流。其高超之处在于教师能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的零星信息,并将个体的读书收获不断辐射到全体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学生已对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第三个教学片断中我还是把更多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自学和交流,在这个片断中我始终围绕着它为什么够资格名扬中外,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有的学生从画中人物只有黄豆那么大,但是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的清楚;还有从画中有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点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的在街上溜达。这些都是从画中传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这一过程仍然充分关注到了学生个体的读书感受,没有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花费过多的时间。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略读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独立阅读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我还运用了“图文对照法”用“有的”来练习说话。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发言很积极,有的同学说:“我在图画中看到了有的在 4

茶馆和朋友的喝茶聊天”,还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有的在街上卖艺”。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回答的非常好,课堂上整个气氛也很不错。

总之,略读课文应是“教”略而“学”不略,不能以精读去教学,不能以略读去阅读。略读课文也不是忽略的去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的去教,转而让学生“潜心会文”的去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掌握阅读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有效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让我们的略读教学能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5

 

第二篇:画教学反思

画教学反思

篇一:画>教学反思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写,图文对应。这一课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诗文。我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儿歌引出课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并让学生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我抓住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诗,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出示课件“生字宝宝”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用生字卡片请学生抢读。在学生读通诗句后,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朗读上,借助精美课件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图文对比,感悟诗句的内容。诗句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在引导朗读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让他们从一年级第一学期起就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从而培养他们注意学会>倾听的能力和良好的评价能力。诗中有几对意思相反的词,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课后的几对反义词,用音节把它们写下来,再说说生活中还知道哪些反义词,学生说的很多。最后用了十几分钟指导写了两个字。识字教学是很枯燥的,在教学识字时,我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识字方法,同时还适当的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用活泼有趣的方式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总之,这节课我能抓住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突出了识字和写字的过程,并扎实有效。一类字的教学,我还是觉得老师自己在黑板上范写、多次范写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的教学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越熟练,对在黑板上书写就越来越生疏,孩子们被课件上的图片、生字卡片“惯”得有些懒于动笔了。今天的课上,我反复地在黑板上示范写字,第一遍写,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老师的笔顺、书写每一笔的方法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二遍写是巡视了孩子们自己练习写字发现了一些问题后逐一地改正他们的错误写法和笔画。但同时又有许多遗憾: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很及时的评价,板书速度慢,教学中语言不够丰富,情绪不够饱满,有的环节还浪费了时间。学生在课上打开书、翻书不出声音,写字时桌椅不出声,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但它们却是反映一个班级是否建立起了严格有序的课堂常规的一个评价标准。在课上,听到我们班的同学放书霹雳啪啦的声音,以及写字时凳子扭动的声音,我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滋味。开学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我也曾专门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深入地反思后,我想:对于学生的常规训练,绝非一次、两次地专项训练就可以初见成效的。“好习惯21天养成”,我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也不应忽视这些细节,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课设计得再

好,学生出现这样的常规问题,导致学生的状态显得特别的浮燥,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总之,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今后还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

篇二:画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 生学习 谜语 诗《画》,我从课文的插图入手,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图,学生认真地观图能将图中山、水 、花 、鸟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之后读了古诗,圈出本课要求认识 的生字,理解为什么谜底是一幅画和现实生活 的山、水、花、鸟作比较,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是一幅画,孩子们精彩的表述使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聪明,孩子们对山的描述用到了连绵起伏,对春天 的桃花更是大加赞美 ,从说一句完整地话到连贯的几句话孩子们都不在话下。最后指导学生读古诗,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读得摇头晃脑,进入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一、巧用教材块状编排,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整堂课下来,老师 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得益于老师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 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所以,老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 ,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有趣 的游戏和活动,老师和同学 成为学习上的亲密伙伴 。

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呢?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块状编排。块状编排的灵感来自于语文 园地的“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连”,“我会说”??这些充满了自信 的标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 ,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不难看出,“我会读”──“我的发

现”──“我会想”──“我会写”,这四个学习块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链接。从把文本读正确,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其进行对话,凸现一年级识字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定位,到构建学生学习古诗的知识系统,引发学生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活动中去。把课上得有情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所以,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功 ,让每个人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比知识更重要!关注学情,紧密联系学生的认识实际,想办法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产生学习创造的愿望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重视课外诵读积淀,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

古诗,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 ,沿着时光绵延,把悠长岁月中天灵物华沉淀的点点精粹送到孩子们身边 。古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为了让诗歌 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浸润>传统文化的精神 甘露,我们班启动了中华 诵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

养的活动。两个月来,孩子们已经诵读了二十多篇。现在,教室里最多见的就是孩子们围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老师的个人主页上,画纸上,留下了孩子们自己心底焕发出的诗情画意。可以说,古诗教学在我们班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外汲取的诗歌营养经过老师在“诵读和阅读课”的展示,经过“小诗人”的评选,经过“古诗大点兵”等一系列活动情境的驱动,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生命 力量引出来。这“动”,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 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

总之,是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当每个孩子都深深地卷入经典诗文的时候,你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亲临现场”,你还担心他们不“对话交流 ”,你还担心他们不“动态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生活。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从教材、尤其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 出发,寻找 出一个连接着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知识储存库”,并以此为中国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 和探究,就能使教学成为一条融汇知识、能力、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线,就能够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 ,与文本发生“内在的对话”,这样,文本所蕴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会把学生生命的灵气燃烧起来,由此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催发学生生长和发展。作业展现出来的创造力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

新课堂应关注“人”的发展,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 、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追求生命的成长,让老师和孩子们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亲密交融。在快乐 中学习,让老师和学生的热情如涌泉长流,让师生之间的情思互动碰撞,尽情张扬成长的快乐!

篇三:画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这首古诗的教学不同于高年级,重点是引导小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地读,在朗读中感知、感悟与品味,>范文之教学反思:《画》教学反思。下面将我在《画》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如下:

1、读一读,初步感知

揭示课题后,我出示画面,放配乐朗读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并结合录音朗读,指出读好古诗首要的是字音要读准,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学生或自己拼读,或>同桌互读互查读音,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等形式进行自读尝试。随后我组织学生试读古诗并进行评议,在评议中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在学生的评议中我借机出示本课生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

2、做一做,感悟诗境

首先让学生看画面,我示范朗读,从而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作出相应的动作。如读到“远

看”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看”则低头下看,“花还在”做花开的样子,“水无声”学生则自摆双手或与同桌对摆单手。这样学生在看图、听读、伴读、表演中不知不觉悟出诗境而且也能因熟读而成诵。

3、演一演,拓展延伸

学生会 背诵之后,我又指图说“谁来当个小诗人,边表演边给这幅画面配上诗?”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当小诗人体会做诗人的乐趣。于是我让学生各自作准备,进一步激发读、诵乐趣。最后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又是演又是背,演的尽情尽兴,背得韵味十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