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3教学反思 苏教版

《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在认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结合已学图形,通过折一折、剪一剪和拼一拼的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班内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全面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发现并认识新图形,积极思考和交流生活中有这些图形的物品,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学生对图形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动员学生借助钉子板和皮筋围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借助6根和8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图形和鼓励学生用卡片纸拼图形,让学生初步体验图形之间的变换。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让学生在体验和经历的过程中认识图形。对于课堂上每个环节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的情况,如何巧妙地回答,机智地运用和转移衔接是我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我还应注意表扬的语言艺术,注意关注班级整体的情况,使得学生在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学习和进步。 对于本课教学,我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感受: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观察、讨论和交流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我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要求折成两个一样的图形,学生试着折出两个一样的三角形,老师用剪刀剪开后,让自主地拼一拼,看看能够拼成什么图形,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直观感受其特点。预设中添加了观察、思考、交流和总结图形特点的过程,课堂上省略了这一过程,意图是给予学生一些信息后,让他们自己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整理重组,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独立寻找图形特点,有助于加深体会。这样的导入让学生比较自然地图形转化中既有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又提高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二、数学联系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知识来影响和带动人类的进步。在认识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后,学生找出了生活中有这些图形的物体,并介绍了每个物体上有什么图形,体会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我适时地给予学生肯定,引导学生要运用正确的语言去描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相比之下,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没有正方形和长方形那么好找,本不想插入自由找的过程,但后来引导学生积极回想生活中自己见到的物体仍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借助一些材料创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鼓励学生独立探索、互相合作。学生经历用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和用小棒摆图形的过程,在对图形有了初步感性认识后操作体会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促进学生对平面图形感知的发展。

本来我担心学生会在围图形时遇到困难,因此预设为先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需要将皮筋固定在板上的几个钉上”,想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避免在围图形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并没有采用这样的方式,而是提供材料后,让学生自由的围一围,全体想想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在已经围出的图形基础上可以有这样的引导提问:“这是一个横着的平行四边形,你能围出一个竖着的吗?”“这样的一个三角形,你能使它翻身变一变吗?”这样让学生放手去试一试,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积累整理,确定方法的过程。由此学生意识到了用皮筋围图形只要将皮筋固定在个别钉子上,感知三角形有三个角和平行四边形有四个角。在过渡到下一个操作过程的问题上,我原本只是想直接给出6根同样长的小棒,再添加2根小棒摆一摆。后来我决定在此过渡中插入以下环节:3根小棒,你能摆成什么图形?用这些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够吗?还缺几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三角形有几条边和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巧妙地得到了一次感性认识。

最后学生对知识进行一次再整理,即结合已认识的图形和本课的新图形,充分发挥想象力拼出更多的图形。比如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拼出长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图形,拼出一个小人或者其它生活中的物体,但要讲明正确拼图形的注意点。学生在拼图形的活动中更好地感知了图形之间的变换,发展了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堂课,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组织者,有效地引导着学生在这样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快乐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地实现了寓教于乐。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3 教学反思 苏教版

《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在认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结合已学图形,通过折一折、剪一剪和拼一拼的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班内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全面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发现并认识新图形,积极思考和交流生活中有这些图形的物品,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学生对图形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动员学生借助钉子板和皮筋围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借助6根和8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图形和鼓励学生用卡片纸拼图形,让学生初步体验图形之间的变换。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让学生在体验和经历的过程中认识图形。对于课堂上每个环节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的情况,如何巧妙地回答,机智地运用和转移衔接是我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我还应注意表扬的语言艺术,注意关注班级整体的情况,使得学生在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学习和进步。 对于本课教学,我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感受: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观察、讨论和交流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我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要求折成两个一样的图形,学生试着折出两个一样的三角形,老师用剪刀剪开后,让自主地拼一拼,看看能够拼成什么图形,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直观感受其特点。预设中添加了观察、思考、交流和总结图形特点的过程,课堂上省略了这一过程,意图是给予学生一些信息后,让他们自己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整理重组,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独立寻找图形特点,有助于加深体会。这样的导入让学生比较自然地图形转化中既有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又提高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二、数学联系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知识来影响和带动人类的进步。在认识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后,学生找出了生活中有这些图形的物体,并介绍了每个物体上有什么图形,体会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我适时地给予学生肯定,引导学生要运用正确的语言去描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相比之下,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没有正方形和长方形那么好找,本不想插入自由找的过程,但后来引导学生积极回想生活中自己见到的物体仍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借助一些材料创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鼓励学生独立探索、互相合作。学生经历用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和用小棒摆图形的过程,在对图形有了初步感性认识后操作体会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促进学生对平面图形感知的发展。

本来我担心学生会在围图形时遇到困难,因此预设为先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需要将皮筋固定在板上的几个钉上”,想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避免在围图形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并没有采用这样的方式,而是提供材料后,让学生自由的围一围,全体想想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在已经围出的图形基础上可以有这样的引导提问:“这是一个横着的平行四边形,你能围出一个竖着的吗?”“这样的一个三角形,你能使它翻身变一变吗?”这样让学生放手去试一试,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积累整理,确定方法的过程。由此学生意识到了用皮筋围图形只要将皮筋固定在个别钉子上,感知三角形有三个角和平行四边形有四个角。在过渡到下一个操作过程的问题上,我原本只是想直接给出6根同样长的小棒,再添加2根小棒摆一摆。后来我决定在此过渡中插入以下环节:3根小棒,你能摆成什么图形?用这些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够吗?还缺几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三角形有几条边和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巧妙地得到了一次感性认识。

最后学生对知识进行一次再整理,即结合已认识的图形和本课的新图形,充分发挥想象力拼出更多的图形。比如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拼出长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图形,拼出一个小人或者其它生活中的物体,但要讲明正确拼图形的注意点。学生在拼图形的活动中更好地感知了图形之间的变换,发展了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堂课,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组织者,有效地引导着学生在这样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快乐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地实现了寓教于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