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学习体验

作者:刘恋

单位:贵州省习水县东皇一小 邮编:564600

一、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援的能力和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

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援的能力和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意识。 教学难点:

1. 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教学装备:

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片段一:创设情景

师板书“地震”:请大家读出这个词。

生齐读:地震

师:在读这个词的时候,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什么画面?你会把地震同哪些词联系起来?

生自由发言:坍塌、恐惧、地动山摇、惊天动地、天崩地裂、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师:大家的语汇真丰富,说得非常好。的确,地震是可怕的??大地震更是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来看看曾经发生的几次大地震。 (多媒体放映唐山地震、巴基斯坦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图片,配上音乐和解说词。)

师:而我们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19xx年1月的洛杉矶大地震中,当时3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美元。当巨大的地震危害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完成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生齐读。

反思:教学情境创设是“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改的一个基本和初始环节。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着“地震”一词说出自己能联想到的词语,初步感知地震的危害,再出示

多媒体,放映唐山地震、巴基斯坦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图片,配上音乐和解说词,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入情入境。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活动成为学生自主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片段二:研读悟情

师:还从哪些句子能看出父亲了不起。

生:“他挖了8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挖了这么长的时间,而且已经伤痕累累了,可他还在挖,多了不起啊!

师:父亲可能会遇到哪些情况,让他现在这样伤痕累累呢?

生:发生余震,父亲被石块砸伤了。

生:钢筋刮坏了他的衣服,衣服破滥不堪。

生:乱石磨破了他的双手,到处都是血迹。

师:是啊,这几句时间和外貌的描写,告诉了我们在父亲挖掘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让我们和父亲一起,开始他那漫长而坚难的挖掘。(出示课件)

师:他挖了8小时,

生:满脸灰尘。

师:他挖了12小时,

生:双眼布满血丝。

师:他挖了24小时,

生:衣服破烂不堪。

师:他挖了36小时,

生:到处都是血迹。

师: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可是这分分是情,秒秒是痛,这36小时的分分秒秒对与父亲来说又是一种怎样的坚持与煎熬。有人说,父亲是一座山,他伟岸;有人说,父亲是一条河,他深沉,现在父亲就用情与血把这伟岸与深沉穿起来,成了一着歌,一着带血的赞歌,谁来读出这着歌。

生:配乐朗读

师:如果给这首歌加上个结尾,那就是。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如果给他加上个题目,那就是父亲。

生:了不起! 崔峦老师曾说:阅读教学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在这一片段教学中,我充分重视了读,在不同时机、不同内容上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努力做到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地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在多种形式的读书中,学生理解着内容,品味着情感,

领悟着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个性,读出思考,读出感觉。

在读父亲“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一句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漫长,感悟父亲一定要挖到儿子的信念,体会父亲不顾一切挖儿子的艰难和坚持。“经过36个小时的挖掘,父亲变成什么样子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我觉得没有比想象更能激活并丰富学生思维的方式了,想象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与文本间积极的对话,一位具有“超人的意志”的“伟大”父亲形象愈来愈清晰。

整个教学,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引读和过渡,逐步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字是作者心灵的声音,阅读中用自己的心灵去阅读,去贴近故事中的人物和作者的心,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

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三、学习体验

1、阅读,与文本灵魂的对话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这节课,我充分重视了读,在不同时机、不同内容上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对中心句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朗读,不是让学生反复地、机械地、泛泛地去读,而是采取补读的方式,而且补读的内容都是在理解这句话时应该注意的关键词语。加上随后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养了语感。课文对父亲挖掘的过程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如何读好这句话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我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仔细品味父亲挖掘过程的基础上设计练读,改变了诸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句话”等生硬、单调、机械的方法指导,而是让学生在凭借联想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世界的同时,加上课件相关词语的提示,很自然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和语势。这样熔“导”“练”于一炉,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既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内涵。

2、表达,让学生灵动的舞台

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发展上。这节课我十分重视阅读教学与表达训练的融合。如: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其他孩子经历怎样的煎熬,文章并没有写,课中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明白,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使阿曼达能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阿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废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课堂上重视发挥教材中插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这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使学生会表达、会运用。

课堂上,我还非常注意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用听、说、读、写等综合性的语言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迁移训练促人文(如阅读诗歌《父亲》),以领悟人文促写法,以领会写法促积淀(如阅读短文《最后的短信》),以积淀底蕴促情感(如建议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等等,通过不同角度和不同形式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健身理解,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

 

第二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

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上完这节课,我很感谢同段组的老师给予的肯定和提出的宝贵的建议。这节课,让我从中收获许多,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