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石井中心小学 洪玉草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为《爱》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主要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和“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中的“了不起”这个词,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揣摩父亲心理活动,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 “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

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读写结合,落实“语用”目标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写”,也是让学生把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因此,我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及时地安排学生课后进行练笔。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第二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及反思(1)

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小学

马玉会 马玉燕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阅读配套丛书《穿透岁月的温情》,进一步理解爱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2、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工具

多媒体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提出疑问

地震是残酷的,他使多少人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

(出示录像:有关地震的实况,让同学们直观了解地震的危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面里寻点,筛选主要问题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可以是对字词的理解,对句子的感悟,对人物的理解,还可以写下自己的质疑。

2、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请教,由小组长负责记录,记下你们小组内的收获以及你们小组内弄不明白的问题或弄不透彻的问题,全班交流各小组不明白、不透彻的问题,师生共同筛选主要问题,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问题1:文末有一句话: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

课文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文章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父子的了不起?

问题2: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

三、师生互动,解决主要问题。

引导学生有重点的读某些段落或句子,从而理解把握课文。

(一)学生精读读课文第2至23自然段,边读边划,从中划出表现父子了不起的句子或词语。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交流回答:

1、

A、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的向废墟走去。

教师趁机追问,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责任感、及信守诺言的品质,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的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的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着头接着挖。

这时老师不失时机的启发,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不丧失信心,实践着对儿子的承诺,有责任感。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地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教师借机让学生品味语言,(1)作者不厌其烦的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的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地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让学生体会到罗列时间的词语,不仅表明挖的时间长,还可以从中体会到挖的过程艰难。表现出父亲为了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爸爸会怎样

艰难的挖掘,进行场面描写。目的是让学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B、小组间展开比赛,感情朗读这三句话,读出人物的心情。

C、由以上的描写你概括一下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写方面,

学生概括交流:如坚忍不拔、永不放弃、信守诺言、有责任感等。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概括。)

2、

A、关于儿子的了不起,学生交流回答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地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教师借机发问: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让学生感悟到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教师借机让学生品悟,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勇敢,无私。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的信赖。)

B、由以上的描写你认为儿子的了不起表现在哪些方面?

C、学生回答如:勇敢、无畏无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D、学生感情朗读这两句话

3、教师追问,对于“父子的了不起”文章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来刻画的?起什么作用

(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感受父爱的伟大。) 学生边粗读课文,边读边划,小组内讨论交流。

(二)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交流回答。

(目的是让学生领悟重点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再次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总结方法,畅谈收获

学生在班上交流收获,总结方法。

五、拓展学习配套丛书

现在让我们打开配套丛书《穿透岁月的温情》59-62页,自己读《母亲的信念》、《母爱的力量》、这两篇课文,并且思考,从这两篇课文和本篇课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2、小组内交流。

3、学生交流回答。

六、以读促写,模仿写作

写一写你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事,从点滴小事中表现父母的了不起及你对父母的理解,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恰当的运用语言、心理描写

七、总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今天这节课,只是一个开始,以后我们都要懂得珍惜回报父母之爱,向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学习,做一个勇敢又了不起的儿女。

八、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不论发生社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伟大的爱

儿子

(语言、神态、外貌)

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的是19xx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本节课是在主题学习的基础上,采用“侧重主问题研究的以问定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中学,学中问”,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培养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 出示课题,提出疑问。

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如学习本文时,看到课题,学生会提出疑问,1、地震发生时这对父子发生了什么事?2、这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这里就包含着主要问题之一)

(二)通读课文,筛选主要问题

基本程序:读书 ,个人提出疑问,找答案 ——再读书,小组内交流问题 ,——筛选出主要问题。

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用批注符号圈、点、勾、划,批注的内容,就是对课文印象性体验的批注。1、可以是对字词的理解,2、可以是对关键语句、精彩段落的品读,包括品优美、精妙的词句;品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巧妙表达;细致的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描写及作用;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自然、巧妙、别具匠心的课文结构设计。 3、可以是对人物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以及不同形式写作方法的巧妙运用的感悟,4、还可以写下自己的质疑。

1、学生精读课文,边读边划,划出自己的疑问,自己的收获,然后整理出自己以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收获。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特别是针对个别学习不主动,不自觉、不爱动脑的学生,培养他们逐渐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杜绝个别学生无目的的乱读书,无价值的乱提问的现象,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2、带着疑问,带着收获,分小组交流收获,共同提高。同时发挥小组同学的智慧,解决疑问,完善答案,筛选出小组内最有价值的问题。

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学生精读课文,共同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互相补充,深入剖析文章,力争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展示的机会,从多角度多侧面理解文章。可以从赏析一处美妙的遣词造句,一节优美的景物描写,一段精辟的议论,逐渐过渡到赏析整篇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轻松自由的表达读书感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融入到同学们中间去,进行简要的、激励性的点评,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思维,获取审美愉悦。

这一环节中,划分小组应注意,学习好、中、差的学生结合,爱动的不爱动的学生搭配。由组员推荐或竞争出一名学习优秀,认真负责的学生做小组长,负责协调工作,其他组员分别担负记录员,汇报员等工作,这样分配是为了保证在合作交流学习时,不让一个组员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带着问题再读书,再思考。小组内同学集思广义,共同解决,小组内成员达成共识,然后班内交流。在交流的同时,其他的小组可以对其答案进行补充,争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问题的答案,同时筛选出全班最有价值仍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实现智慧共享,针对听到的答案进行补充再质疑,教师在小组交流时,要及时抓住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引申,小组之间互相取长补短。通过对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挖掘文章。同时,当其中一个小组的成员说明其问题及收获时,他必须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才能补充完善答案,也就锻炼了他们认真倾听的习惯和表达能力,并且提高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三)交流探究,解决主要问题。

基本程序:筛选出主要问题后,再把主要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引导学生有重点的读某些段落或句子。全班研读、探究、交流, 教师点拨,完善答案。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讨论、探究的时间,及时点拔调控,指导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理解课文内容,明晰形象,把握情节,探究主题,并能做到举一反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方法,畅谈收获

学生了解了人物,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及主题后,继续探究文章采用了什么样 的文字技巧。

由于是小学学生,所以这一环节可由教师恰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如:①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个事件表达意图——找出文章选材、剪裁的特点。②作者为什么运用这样的事件组织形式——找出文章的组材及结构的特点,包括线索、顺序、详略、构思等内容。③作者为什么要在主体事件之外增写其它事件?为什么要在记叙文字之间穿插其它的非记叙性文字? ——理解材

料为中心服务的原则。找出表现技巧上的特点及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只需恰当的点拨,诱发学生意会,在意会的基础上简要的归纳。

然后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进行知识、方法的梳理。教师简要归纳、概括,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五)拓展训练,巩固提高。

围绕本节课的主要问题,结合主题学习配套丛书中的相关篇目,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训练,以巩固提高。

1、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只是知识,而是学习方法。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主阅读类似的相关篇目,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如学完《地震中的父与子》后,让学生用同样的读书方法,去读配套教材里的《母爱的力量》《月光下的母亲》《只有你能欣赏我》三篇文章。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理清了写作顺序,领悟了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到了天底下所有父母的舔犊之情。

2、以读促写,模仿写作

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想一想生活中你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点滴往事,写一篇文章,表现父母的了不起及你对父母的理解。恰当的运用语言、心理描写。 通过拓展训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实现了知识迁移,提高了能力,真正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而不是学死知识,读死书。

联系人:马玉会

单 位: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小学

地 址: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小学

邮 箱:wflqmyh@126.com

邮 编:262600

手 机:131xxxxxxx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