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文档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保亭中学 李秋花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文言文教 学中摈弃陈旧思想,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呢?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也在不断的探索。有幸代表我扣庄乡参加本年度优质课活动,感

慨很多,下面我把《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我在设计《桃花源记》第一课时的时候,打算从这几方面入手:1、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梦入桃花源》的歌曲。看着同学们入神的表情,应该是效果不错;2、检查预习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本篇文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陶渊明,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是很有必要的;3、加强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自己的大声朗读、学生的示范读教师加以指导,这些环节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4、整体感知内容的环节老师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时间?地点?人物?身份?最概括的语言概括事件?这个环节的设置我有些茫然,不知道是提还是不提?5、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对于这一问题,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想法走出困境。我就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1、2

段,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效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活动还不够积极。6、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居然没有举手,出示了桃林的图片,才有一个同学妙语连珠,描绘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并且是教学的重点,就设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但学生的掌握情况看,桃花源的美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但这些图片所起到作用不大,我又在黑板上画了桃源美景图,但由于水平有限,画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还没用我去启发,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可能是他们已经讲过的原因)7、在拓展迁移的环节我让学生畅谈现在美好的生活,但由于讲课剩下的时间已经很短,只让一个学生来回答,这里缺少过渡语,“我们已经过上了桃源般和平宁静幸福美满的生活,”8、由于课堂时间后半节课比较紧张,学生配合又不是很好,复习巩固的环节丢掉了,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总之,我想这节课突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由于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显得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师各环节的衔接语言、教师心理素质较差,如当学生不配合时,教师有些慌张、启发引导还不够到位、教师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如毛笔字书写及绘画还不够好

等等。 “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调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二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年级:初二

课时:一课时

执教人:魏俊峰

【课前准备】:

拍手游戏——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举起左手,分别用右手的一个手指、两个手指、三个手指、四个手指、整个右手掌去拍打左手掌,每个动作重复三次。然后左右手互换,重复一遍。(教师启发同学们:有力量的撞击才能有动人的声响,高质量的课堂需要你我他大脑的撞击。明白?)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咱们的合作从一个成语开始,从一个故事开始。(出示幻灯)——“世外桃源”。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篇课文吗? 生:《桃花源记》

师: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陶渊明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笑):书上写着。

师:(笑)读书真好。读书让大家学到了很多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拜读陶渊明最有名的散文《桃花源记》。看看是否能读出“世外桃

源”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看能否读出这个故事的意味深长?关于作者,请参照课下注释。另外,我给大家找了几个关键词。(出示幻灯:作者链接——“.1、不为五斗米折腰2、采菊东篱下3、五柳先生”)请大家利用网络畅游知识的海洋。相信你会有很大收获。好吧,先“读”为快。

生:看幻灯,明确朗读要求:字音准确、 停顿分明、读的流畅。出声朗读。

(师板书:桃花源记 陶渊明 师巡视朗读,注意学生字音、停顿等问题)

师:课文读了一遍,我想请一位同学再给大家范读一遍。哪位同学? (几个同学举手,师请一位朗读)

生:(朗读很有激情,很有味道;但读了几个别字,有一句没读通) 师:大家说这个同学读的怎么样?

生:(齐声):好。

师:她的朗读,在字音、停顿等方面帮助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生:“便要还家”中“要”我原来读“要”。

师:你知道为什么读“要”吗?

生:“要”通“邀”,是通假字。

(师板书:通假字:要)

师:很好,这是一个重要的文言现象:通假。

生:“此中人语云”中“语”读“yà”不读“yǎ”。

师:为什么?因为,在这里,“语”是“告诉”的意思。对于字音,

我们要根据它的意义来判断。好,在其它方面你有收获吗? 生:(不做声)

师:这个同学的读,美中有一点不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读得不够流畅。我们来看这个句子的意思。“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联上前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一句,大家多读几遍,告诉我,“延”怎么讲?

生:(举手):邀请。

师:很好。这句是说,桃花源中的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他们家做客。因此,读时不要把“延至其家”读破,否则会破坏了句子的意思。好,读一遍这个句子。

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师:下面让我们齐读课文,速度稍快一点。看看我们能否读流畅。(师生齐读)

师:同学们朗读很洪亮,节奏鲜明,说明读得很流畅。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了。

(出示幻灯:线索提示:本文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讲述

的故事。故事可以简要的概括为:

花源,接着……。)

师:大家迅速再浏览一下课文,独立思考后,与同学交流。(生小声商量,教师督促一些不想交流的同学分享小组的成果)师:有自己的想法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几个举手的) 桃花源, ” 桃 “世外桃源 渔人然后又

师:再交流。

(学生比以前交流热烈了些)

师:现在只要你有自己的想法,就请举手。

(大多数学生举手,点一同学回答。)

生:渔人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生:还有寻找桃花源。

师;是“再寻“对吗?大家同意这个同学的见解吗?

生:同意。

(教师板书: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生:老师我认为“再寻“不是渔人的行踪。

师:好,有疑问。我们看一下,课文倒数第二段。大家读,看是否是这样。

(生朗读)

生:“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其”指渔人。

师:对,这句说得是跟随渔人前往,寻找他们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路了,找不到以前的路了。好,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问题:渔人已经从桃花源中出来,为什么还要再寻呢?

(出示幻灯)

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中的“桃源”究竟有什么神异之处那么吸引人?让我们跟随渔人再次走进桃花源。 师:齐读渔人发现桃花源部分。

(生齐读)

师:大家探究一下,这里描写的内容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生:“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以看出,这里很优美。 师:美在哪里?

生:这里感觉不杂乱。

师:奥,你能再读一遍吗?

生:“芳草鲜美”这里有香气。

生:这里的草很新鲜。这里的桃树很茂盛,很整齐。

生:“缤纷”是说桃花很多。

师:很好,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如诗如画的地方。正由于这样,渔人才“甚异之”,并且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板书:优美)

师:接着我们跟随渔人进入桃花源。

生:齐读第二段。

师:进入桃花源,景象又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的景色也很美。美在池塘、田地、桑树等。

师:还美在土地“平”土地“旷”。

生:还有房屋的整齐。

生:“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他们的穿着很像桃花源以外的人,我觉得很神奇。

师:还有很神奇的地方吗?

生:“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可后来“豁然开朗”。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感觉这个地方很繁华。

师:这个同学感觉这里很繁华,你觉得呢?

生:这里是说“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有鸡鸣狗叫”。

师:对“交通”这里指交错相通。交,翻译为“交错”,痛,译为“相通”。这是一个重要的翻译方法,将一个单音节转变为一个双音节。同时,这个词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样,这属于文言中的什么现象? 生:古今异义。

(板书:古今异义:交通)

师:好了,咱们再读一读这一段,看他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连读三遍。

生:感觉宁静。

师:很好。这是宁静的田园生活。这里生活的人们老人小孩,都快乐、高兴。

(板书:宁静、自由、快乐 出示幻灯:美丽的桃源风光)

师:小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写出自然环境的优美、富饶。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写出社会生活安定、和平。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让我们想到老人在牵着一个孩子的手悠然散步,让我们想到孩子们在愉快的嬉戏。让我们赶快跟着渔人接着访问吧。

生:范读第三段。

师:重点读一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一句。

生:(读后)桃源人很热情。很好客。

生:老师,我不同意。因为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而且“不复出焉”,说明他们只是对渔人感到好奇罢了。

生:不对。后面说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他们家做客,因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是说他已经把自己知道的所见所闻详细地给桃源人说了,还邀请他,这可以看出不是好奇,是热情。

师:同学们同意吗?很好,刚才这两个同学在理解句子的时候,把文中谁对谁说的关系搞的很清楚。注意,在原文并没有这些主语。但我们可以在翻译的时候补上。这是文言中的省略现象。

(板书:省略现象)

师:我们看故事的最后,结尾说,渔人再寻桃源,可为什么找不着了呢?速度课文,看能否想出答案。

生:因为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他“诣太守”。 师:很好,可为什么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呢?

生:因为他们来桃源是为了躲避战乱的,他们不想外人来破坏安静、安定的生活。

师:可那是“先世”的愿望啊。

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躲避了很长时间了。

师:对,间隔,就是与外界断绝了来往。还有地方证明他们想避开“战

乱”的生活吗?

生:“皆叹惋”,说明他们听到外边的事感到惊讶。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的确感觉桃源人不想让外界打扰他们安定宁静的生活,或许他们得知有人要来时,已经把所做的标记毁灭了,或者把洞口方向改了,或许直接搬走了。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桃花源根本不存在“。是陶渊明——

生:虚构的。

师:对。

(板书:虚构)

师:可他为什么要虚构呢?既然虚构,为什么结尾还要加一个真人说事呢?这个问题,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你通过网络去问他吧。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我希望大家记着我,和我常联系。我更希望大家和陶渊明成为朋友,和他多沟通。记住他的家在网络里,在书本里,赶快去找他的QQ号吧。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附】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优美 奇异 安定 自由 快乐)

虚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