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开始就创设了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分苹果”,分物品是学生生活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生活中“分苹果”的场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同时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和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的 ,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教材的重组。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后,教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而是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分数的读写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P91-P93。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2. 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 (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盘子)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难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称为什么分法?

2. (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盘子)师: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师:预备——开始 生:(拍手击掌)

3. (出示1个苹果和2个盘子)

师: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师:预备——开始 (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情,灵活处理)

师:怎么不拍了?

生1:半个。

师: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2: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二. 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

1.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生:2份)

师:这样的一分也就是——(生:一半),这样的一半怎样表示呢?

(生: )

师:两个半块苹果,哪一半是 ,是谁的 ?

师: 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 表示?(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 大家弄清了“ ”的意义,怎样写?怎么读呢?

教师边示范边解读:“——”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

3. 动手操作。

(1)从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 ,并用斜线画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 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 ? (3)汇报成果。

(4)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折一折”,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二)发现分数

刚才,小精灵悄悄的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发现一个新的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

(1)展示作品。

(2)交流成果:这个分数,你是怎么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折法,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还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为“XX折法”。)

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 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 P96 2: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3. 拓展与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分数。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好吗?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开放题“找身边的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 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课后反思]

一.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苹果”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习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 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本节课中,我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三. 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点评]

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运用教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情景感知“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再有目的地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要求折出不同图形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后面设计的巩固练习,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分数的产生离不开平均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的意思。

2.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3. 本节课,既有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既动手、动口,又动脑,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理念。

 

第二篇: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89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

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能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联系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教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

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具学具:正方形纸片、圆形纸片。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师用书、教学多媒体光盘

表达训练: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板书设计: 认 识 分 数

1 2

教学过程:

一、迁移互助

1、创设情境:星期天,小明和小兰去野餐。我们来看看这两名同学带了哪些食品。(出示例题情景图,让学生说出图中每种食品的数量)

互助讨论: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个?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几瓶?

结合学生的交流讨论,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作“平均分”。 互助讨论: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

结合学生的交流,自然引出“半个”。

启发:每人分得的苹果、矿泉水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那“半个”蛋糕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揭示课题:认识分数。

二、探究互助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1)教学例1——直观感受,初步认识。

出示蛋糕图,引导: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半个”是其中的几份?

11指出:“半个”是2份中的1份,可以用来表示。(在蛋糕图中的1份上板书) 22

1追问:这一份(指2份中的1份)是这个蛋糕的,那么另一份(指2份中的2

1另一份)呢?(在另一份上也板书) 2

明确: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1介绍的写法和读法,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读一读。 2

1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

提问:小明和小兰各分得多少蛋糕?现在你知道用哪个数表示吗?

(2)教学“试一试”————动手操作,拓展认识。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你能表示出这张纸的吗? 2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展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追问:这几种折法都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正1方形的? 2

结合学生的交流,强调:不管怎样对折,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1是它的。 2

1进一步要求:那还能折出一张纸的吗? 4

学生尝试操作后,指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1份,每份是它的;把一张纸平2

11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 48

追问:由上面的操作,你还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2.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在组织交流。交流时,重点引导他们说清楚这个图形被平均分成多少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小结: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各自判断后,讨论:都分成了4份,为什么有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4

来表示,而有些却不能?

1指出:只有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才是这个图形的。 4

3.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

(1)教学例2。 11同桌两人合作,用两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分别涂出它们的和。 24

学生操作后,指名说说是怎样表示这两个数的。 11要求学生根据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比较和的大小,并试着说明理由。 24

11进一步要求:再拿出一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并涂出它的,然后把与88

上面的两个分数分别比一比大小。

学生比较后,讨论:通过上面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把同样大小的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含义在图中涂色,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涂,再要求他们借助直

观比较大小。

三、应用互助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填一填,并交流填写分数时的思考过程;再要求他们结合 11图形比较与的大小。 36

11讨论:从图书看,几个是1?1里面有几个?你还能想到什么? 33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了解题意后,启发:如果把黑板报整个版面平均分成2份,那么《科学天地》 大约是这样的几份?要想估计出《艺术园地》大约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一,可以 怎样想?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在长方形中表示出种番茄的部分,再要求他们在长方形中依次表示出钟 黄瓜和辣椒的部分。

追问:从图上看,种的黄瓜和辣椒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4、做“想想做做”第7题。

提出要求: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到的分数吗?

学生交流后,指出:分数产生于实际生活,因此它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只要你有数学的眼光,一定还能发现更多的与分数有关的例子。

四、评价互助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