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中心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芭蕉九年制学校 王升波

昨天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了《中心对称图形》一课,纵观这一节数学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具体感受如下四点:

(一)、目标定位准确,目标意识强。

这节课的目标是掌握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两个概念,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以及经历有旋转的过程感受选装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我用学生都很熟悉的#9@k牌做一个小魔术,来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初步领会到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为学生在紧跟其后的学习中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做好了铺垫。同时,通过这个环节,也为本节课的学习留下了悬念,埋下伏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最后可以解密小魔术。

(三)、巧妙引导,自主探究,尽展数学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

识,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与他人合作探究中发现规律建构新知。

俗话说 “耳中听到终觉浅,觉之此事要躬亲”。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中心对称图形,而是安排学生观察图形的的特点,找一找他们的共同特征,通过观察、猜想、自主探究并组织交流观察到的图形的特点,再配上形象具体的媒体演示,从而自然地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学生经过“观察一思考一探究一概括”的学习过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识。

(四)、多层练习,内化知识。

在练习中,我组织学生有层次地开展了一系列练习,通过看一看、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做等形式,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能正确判断给出的图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有效的让学生巩固了对中心对称图形的认识,加深了印象。通过逐层的练习,学生不但认识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而且还会画不同的中心对称图形。设置一些开放型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中心对称图案,并互相交流,目的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我也感觉到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对学生积极的调动有时还是感觉力不从心,对于后进生的关注还是感觉不够,对于媒体的使用还是不能得心应手。

课堂教学的效益永远是我们的生命线,成功的课堂更是学生的期盼,我会站稳课堂,站靓课堂,上出课堂教学的风采来!

 

第二篇: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的第一课时。在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出某一物体的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并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知识点,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图形变换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看起来编排的比较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要画出旋转90度后的图形,有些孩子想象不出根本无从下手。在课堂上怎样把这个知识点讲的更加简单通俗,学生易于理解一点。课前我认真看了教师用书,对教材还是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从课堂效果看,实现了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过程,有如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调整教材,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因为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上课选择了四年级学生,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教材的呈现是通过钟面指针的旋转得出旋转的三要素,在探究“图形的旋转”的性质和特征时,直接呈现了组合图形的旋转。根据学情,本课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的改进,按照由线段旋转------单个的简单图形旋转------组合图形的旋转线索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从观察“指针从12到1”开始,如何描述指针的旋转呢?在交流中弄清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达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绕哪个点旋转”、“是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在认识图形旋转的性质和特征时,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即“单个三角形的旋转”和“风车的旋转”。“单个三角形的旋转”是由线段旋转到组合图形旋转的一个坡度,为学生的学习降低难度,也为后面画一个简单图形的旋转做好铺垫,突破画图这一难点。

二、三次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非常重要,不但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的基础,也是为学生今后系统的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在图形的学习中,为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除了直观的观察,形成表象外,想象在图形教学中也非常重要。本堂课的教学,围绕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设计了三次想象。第一次是“想象一下,指针从3绕点o顺时针旋转90°指向几?”,学生想象指针旋转后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第二次在组合图形的旋转操作之前进行有效的想象,“想一想: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后,每个三角形都转到了什么位置?”;第三次是在画出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之前进行想象,为学生提供画图的思路,“先想一想,三角形旋转后,每条边都转到什么位置了?你准备怎么画?”。三次想象表面看上去减慢了上课的节奏,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 1

想象的时间,让学生想象出线段、三角形、风车的位置变化,扣住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建立了几何表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的生活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本堂课在导入部分以学生熟系的《大风车》歌曲呈现,“风车是怎样运动的?”,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旋转,紧接着学生寻找“生活中你还见到这样的旋转现象吗?”,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回忆以前学习的知识,快速地将学生带入课堂。在认识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后,设计了“生活中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欣赏由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的变化得到的漂亮的图案,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自己设计图案装点自己的生活,学生认识和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四、动手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认识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很难独立的发现旋转的特征。教学时设计了两次同桌合作探究的活动。在探究单个简单图形旋转特征和性质时,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等方法,解决“你是怎样判断三角形旋转的角度的?”在集体交流中初步感知三角形旋转后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图形的大小、形状没变。探究风车旋转(组合图形)时,“贴一贴”、“想一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图形旋转特征和性质。两次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每堂课都不会是完美的,总有一些值得思考和改进之处,比如作图环节,尽管有三角形旋转特征和性质的探索、有对应点知识补充,但仍有个别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另外还需要根据学情对教材有大胆的重组和设计。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