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父爱,所以我在教学中,力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感受信任的力量,父爱的伟大,感受生命的色彩。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感悟,大胆放手让学生谈体会,谈感受,老师适时引导,提问点拨。在环节上用语言自然小结过渡,如“父亲是那么坚定,又那么坚持地挖掘,他挖了那么多,他挖的多艰辛,他的挖掘有结果吗?这样既总结了前面父亲挖掘的信念,又把内容引入到学案中的重点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让学生思考课后针对这一句的思考题,“为什么要详细表述时间?”,“为什么细致地描写父亲的外貌?”这些问题都是紧紧围绕“了不起”这个中心提出的,能很好地突出父亲信守诺言,坚持不懈和儿子在困难面前沉着、勇敢,在生还机会面前的无私的特点在这里我还让学生补白,想像父亲挖了8小时没看见儿子,他会想——,挖了12小时,他会想——,挖了24小时,他会想——,挖了36小时,他会想——。让学生通过揣摩父亲的心里深切感受父亲的不放弃。此外,在教学中还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老师大胆范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之后加入了很煽情的部分,播放有关汶川地震的图片,延伸让孩子写出自己理解的父母之爱。

在感受阿曼达了不起时,我又用了一个补白拓展,他在废墟下等了8小时没看见父亲,他会想——,等了12小时,他会想——,等了24小时,他会想——,等了36小时,他会想——。通过想象阿曼达的语言,心理活动,感受他对父亲的信任和他在危险面前的沉着冷静。

本节课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朗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进行了情感升华,写下自己心中的感慨。

虽然课是按设计的教案顺利地上完了,但评课老师给我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比如在理解父亲的“了不起时”花时过多,达到23分钟,而在感受阿曼达的“了不起”却很仓促,只有9分钟,时间分配不太合理。还有课件中出现的错别字应该及时更正,给学生做出榜样。对阿曼达的“了不起”板书的是“信任”,觉得不妥当,其实学生已经找出了阿曼达的“沉着冷静”、“舍己救人”等品质,信任在这里不能体现阿曼达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课堂还是以老师引导点拨为主,学生的合作探究体现不够等。

通过这次课例展示,我收获很多,同时也发现自身有很多不足,应该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力求课堂更具有活力,更体现主体性。

 

第二篇:17地震中的父与子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第17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2、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教学过程。

二、教学课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并阅读其他颂扬亲情的故事。

2、 多媒体课件。

三、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xx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师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最后写经过38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方法:

新课标提到:教学中,“过程和方法“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根据文本内容,

我本着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为研索的宗旨,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以及高年级年段的特点,在注重自己教法的同时也重点指导学生的学法以及把读写结合在一起,把这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汶川地震的相关影像、图片资料。

/show/d3RI1rSI-z5AsVU4.html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时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亲人,流离失所。19xx年,当巨大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2)画出自己不懂或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要求学生边读边做笔记,这是高年段学生需要做到的,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正如我们平时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2、交流:

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相机说说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读文,提出自学要求:

(1)这是一次怎样的地震?文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

(2)在这次地震中,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3)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2、交流。

理解:(1)“30万人、四分钟”(用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地震来得之快,波及的范围之广。)

(2)“废墟”(说明受到的伤害程度之深。)

(设计意图: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条理,为精读课文做好准备,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四)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课文,读后说说文章是属于哪一类的文体?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由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理解课文或抓住文章

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

2、学习第1——12自然段

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写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画出有关的句子。

3、反馈交流画出的句子。

句①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句②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分析:这是对人物动作的描写,从“冲向”“疾步”可以看出父亲当时非常焦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1)当这位父亲来到学校时,那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孩子们的父母表现得怎样?这位父亲又表现得怎么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方法?(衬托对比,突出父亲的执着。)

(2)师创设情景,指名读句子:

当有些人说没希望时,这位父亲说——谁愿意帮助我?

当消防队长来挡住他时,这位父亲说——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当警察劝他马上回家时,这位父亲说——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分析:这是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从语言当中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品质。

人们都走开了,但是这位父亲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呢?想想他开始的时候有过绝望吗?(有,前面写到: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跪在地上大哭”。但是他并没有放弃。)

齐读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过渡:人们都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你认同吗?

预设:不认同,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这是他和儿子的约定。

导读:他挖呀??

出示句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分析:这段话不是直接写38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出父亲执着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指导想象:这些困难是无法预知的,也许——他在挖掘中刮伤了手,也许——有大块的水泥板搬不动;也许——他在这38小时内没水喝,没饭吃,没人帮助他??所以,他——(出示下一句)

句④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谁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生共析:从“满脸““布满”、“到处”“破烂不堪”这几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预设答案:这位伟大的父亲已经面目全非,全身没有一处地方是完好无损

的。)

这句话表面上是写父亲的外貌,但其实是通过对外貌的描写突出父亲那种坚忍不拔、恪守诺言、不向困难低头的高贵品质,凸显出父亲那高大的形象。

感悟:从这位父亲的行动、语言、神态的描写中,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恪守诺言 决不放弃 责任心强)

指导感情朗读句③句④,读出对父亲的敬佩之情。

(3)小结:即便是正在发生的地震,威胁着人的生命,但是这位伟大的父亲为了兑现对儿子的承诺,坚持挽救自己的儿子。这是一位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kè)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能做到这些,完全来源于父亲对儿子的爱!

(4)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说些什么?

4、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不仅仅是课文中的父亲,还有在我们中国汶川大地震中的父母。(播放图片资料)

/xwzx/UploadFiles_6624/200805/20080526075456496.jpg

导读:他不停地挖,终于奇迹出现了??

5、学习13——24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父子的对话。(要求读出惊喜、兴奋的语气)

(1)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儿子呢?找出描写儿子的句子,体会理解。

(2)全班交流,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如果你就是这个孩子,正在废墟下面,你会想些什么?

小结:这只是一个七岁的孩子,他在漆黑的废墟下能表现得那么勇敢,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这种精神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4)让我们带着对这位了不起的儿子的敬意有感情地朗读他说的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使学生感知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使学生从理解与品味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从而感悟文本的精髓。)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子。

2、从父子俩身上感悟到的深厚的父子情。

(六)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师小结:其实表达爱,不仅仅只是用语言来表达,还可以用动作、神态、外貌来描述。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竞赛,是对人物进行描写,看谁写得精彩。

出示开头:我拿着只有75分的试卷闷闷不乐地推开家门,妈妈迎了上来?? (设计意图:把在堂上学到的写作知识加以巩固运用,读、讲、练成一主线,达到读写结合的原则。)

(七)作业。

1、阅读类似颂扬亲情的故事。

2、这对父子重逢后会说些什么,写下来。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恪守诺言 决不放弃 责任心强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子情深

子: 信赖父亲 先人后己 聪明勇敢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读。读通读顺课文,明确文章的文体,采用相关的方法学习课文。

2、品。指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态、外貌等表现手法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理解句子时不仅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更要懂得感悟句子的深刻含义。同时启发学生明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盲目追求答案,要注重思考过程,也就是说要做到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3、议。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自主学习,互相启发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

4、悟。在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语感以后,指导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速度和情感。这样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就很容易产生共鸣,教学也就能水到渠成。

5、写。理解课文时先整体把握文章的体裁,再局部渗透句子的表达方式,把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学以致用,也是一个提升,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南边小学 陈丽华

邮编:528135 电话:158xxxxxxx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