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A 《桃花源记》滕州北辛中学 姚春华

课 题:《桃花源记》

课 型:主读课文

授课时间:

作 者:姚春华

单 位:滕州市北辛中学

2013.4.9

北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桃花源记》 (2课时)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

2.完成《助学》“预习积累”部分的内容。

3.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相关课程标准:

1.“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2.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

3.比较阅读,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够疏通文意。

2.利用想象,能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所理解的文字。

3.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对文本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4.比较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对作品的不同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由谈对“世外桃源”这个词的理解,引出课文。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2-3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规范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情况。

三、探究学习

(一)话说桃花源:朗读课文,依据原文说。

结合要求,边读边说。(提示:先读出具体的句子,然后说出作者所描述的桃花源。)

桃花源内的环境:

桃花源里的人:

桃花源里的事:

(桃花源内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部分引导学生注意“之属”、“交通”、“相闻”几个词语。)

(桃花源里的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部分引导学生注意“种作”、“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几个词。)

(桃花源里的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部分引导学生注意省略句式,和“之”、“焉”、“为”、“妻子”、“隔绝”、“无论”等词语。)

(二)话说桃花源:再读课文,驰骋想象说。

推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饱含情感朗读描写桃花源这部分文字。其他学生听读,加以自己的理解想象桃花源中的景象,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回顾总结本课所得。

五、巩固测试

当堂背诵武陵人进入桃花源中的见闻和经历这部分。

六、布置作业

课下查找有关陶渊明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他这个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重点,检查背诵。

二、探究学习

(一)评说桃花源:悟读课文,理解写作意图。

1、武陵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

(沿着小溪走,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发现的桃花源。)

2、桃花源里的人对武陵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什么?但是武陵人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桃花源里的人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不想与外界交往。武陵人却违背了桃花源人的意愿,报告官府,兴师动众,前来找寻。结果是没有找到。)

3、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南阳刘子冀”的“欣然归往”,结果如何?而且要注明他是一位“高尚士也”?

(点明具体的人物,对桃花源的向往和找寻,说明桃花源的真实性。结果是没有出发就病死。注明武陵人是一位“高尚士也”,不仅仅表明他的身份特点,还想突出表明一个高雅之人,都找寻不到桃花源。)

4、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故事情节?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理想境界?

(开头具体的时间,两个具体的人物,作者是为了突出桃花源的真实性;武陵人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发现的桃花源,从桃花源出来后,尽管做了标记,再去,仍然迷路,刘子冀,虽然是品德高尚的人,但也无缘桃花源,这些都说明桃花源的可遇而不可求。桃花源是一个美丽、神秘、没有战乱、和谐的地方,同时它没有政府,自给自足又相对封闭的地方。桃花源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5、请评一评你心中的陶渊明。

生结合课下所查找的资料自由谈。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开创了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他为人清高,有骨气,不因利禄所动,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二)议说桃花源:比较阅读,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课后所附的《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比较。

(《桃花源记》短句多,以叙述为主,少有描写、渲染、形容,还有很多省略句,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它与《桃花源诗》比,显得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同时本文强化了诗的理想性、神秘性。)

三、巩固测试

背诵全文。

四、布置作业

1.积累陶渊明的诗歌。

2.以《“桃花源”,心灵的净土》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丽、神秘、安宁、和谐 寄予作者社会理想

似真似幻、可遇不可求

教学反思:

本课教案设计的得意之处,首先是真对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做了一次文与言结合的教学尝试。由于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易懂,我尝试把它当做一篇现代文来阅读;但是,本文中有一些古今汉语中都通用的字词,如果以现代汉语的词义去理解,又并不准确,所以在“话说桃花源:朗读课文,依据原文说。”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特别注意理解和积累这些古今异义词,很好的避免了学生的误读。其次是在“评说桃花源:悟读课文,理解写作意图。”的环节中,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品悟出了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感受,理解比较透彻。不足之处:朗读指导少了些。

推荐理由:运用话说、评说、议说的课堂环节将文言文的文与言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品析文言语词的同时,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篇:强湾中学桃花源记导学1

强湾中学桃花源记导学案

强湾中学桃花源记导学1

强湾中学桃花源记导学1

强湾中学桃花源记导学1

强湾中学桃花源记导学1

强湾中学桃花源记导学1

强湾中学桃花源记导学1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①便要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遂与外人间隔 ④咸来问讯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下面句子有三处省略,请用序号标出来,并对应写出省略的内容。(3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3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喜欢这种生活吗?为什么?(4分) 答案 1①邀请 ②妻子儿女 ③于是,就 ④都,全 ⑤值得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①余人)皆出酒食。(②渔人)停数日,(③渔人)辞去。 3第一问如:桃花源人过的是人们和睦相处、与世隔绝的生活。第二、三问略。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5~10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 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 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6。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共3分,能理解“采菊”内涵评1分,点明二才关系评2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1)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 ) (2)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 18.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 (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

19.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甲文表达的是 (2)乙文表达的是 20.乙文中表达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2分)

2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22.请从(乙)段带线的句中任选一处你认为美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美的理由。(3分)

17.⑴交错相通 ⑵有时(2分,答对一处给1分)

18.⑴渔人进入桃源,发现桃源中人生活美满。⑵写洞庭湖春天的景色,同时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此题2分,答对一处1分)

19.⑴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渴望。⑵作者宽大的胸襟和抱负。(2分,答对一处1分)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2分)

21.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3分,重点落实“微、斯”等词和“与谁归”这一特殊句式。)

22.略(3分,扣住抓住了景物特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

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 1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 。 8、(1)类 (2)全,都(3)邀请 (每词1 ) 9、(2分) A(古义 ;B交错相通 : C与世隔绝的地方; D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10、(4.分).(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 意足。 (“ 黄发垂髻”1分 ,“怡然自乐”1分 )

(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具 言”与“所闻”各1分,其中“所闻”译成“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

11、(2分 )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 12、(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