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

百花小学 翟绪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所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冀教版教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19xx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坚持38个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了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和14个同学的事。

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却内涵深刻。语言平实,却令人震撼。但是学生的亲身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架桥梁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发挥主导作用

一段《生死不离》的视频,把孩子们带进汶川地震中悲痛的场景;一段洛杉矶地震视频,让学生自然而然走进文本。为学文做好情感铺垫。

2、寻求切入点,清晰课文脉络

课文较长,并且是一篇略读课文。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课文呢?我通过抓一个中心词,两个板块,一条主线的方法使教学脉络更为清晰。首先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入学习,以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引导孩子从父亲的了不起与儿子的了不起两个板块来体会和感受,清晰明了;同时,始终以一条主线即父亲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贯

穿全过程。最后重新落到最后一段,让学生有个完整的情感体验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主阅读,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3、挖掘教材资源,发挥主导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的资源,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如体会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8小时的艰辛时,我引导孩子通过反复朗读的形式,想象父亲遇到的困难等方法,让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的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不足:

一、在学生阅读时,没有强调快速浏览的方法,认为在平时教学中已经指导过,而忽略了这一点,致使学生的阅读速度较慢,导致没有按原计划完成教学环节,拖堂两分钟。二、本月我校的养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

我这堂课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

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上完这节课,我很感谢同段组的老师给予的肯定和提出的宝贵的建议。这节课,让我从中收获许多,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相关推荐